放學後,這三句話父母一定要問!尤其是第一句,真的會影響孩子一生

2020-12-06 騰訊網

◆ ◆

作者 | 席席老師

上周,去閨蜜家做客。

晚飯時間,閨蜜的兒子剛好放學回來。

他一推開家門,就抑制不住高興的表情,大叫:「媽媽……」

閨蜜捂著耳朵,轉過頭嫌棄地看著他,埋怨道:

「小聲點兒,家裡有客人沒看見啊!」

看見兒子身上髒兮兮的,眉頭一皺,又責備道:

「今天又跑去哪野去了?怎麼早上才換的衣服現在就髒了!」

剛才還興高採烈地孩子頓時變得不知所措,站在那裡,低頭看著自己的衣服。

閨蜜看見孩子呆愣的樣子,沒好氣地過去推了他一把:

「還不快去洗手!要吃飯了。」

孩子就像只鬥敗的公雞,木著張臉就去洗手了。

整個席間,孩子一句話也沒說,安安靜靜地聽著我和閨蜜說話。

吃完飯,丟下句「我要做作業了」,就拿起書包進了自己的房間。

看著孩子緊閉的房門,我突然想起閨蜜之前和我說的:「這孩子大了,有自己的秘密了,什麼都不願和我們說了。」

今天的事,讓我產生了疑惑:真的是因為孩子長大了,就不願意和父母分享心事了嗎?

詩人西川說:「喝一肚子涼水就能淹死全部的心裡話。」

孩子天生有和父母交流的欲望,可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忽略和打擊之下,孩子就只能變得越來越沉默和敷衍。

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方式,決定了親子質量的好壞。

如果我們想要與孩子建立良好親密的互動模式,不妨抓住放學後的十到二十分鐘,帶著善意問孩子幾個小問題,很可能會事半功倍。

1

「今天班上有沒有發生有趣的事情啊?」

以前我去學校接孩子放學,孩子坐上車後就不怎麼說話,車裡經常安靜得有些尷尬。

我問孩子:「今天中午吃了些什麼啊?」

孩子經常看著窗外,有些不耐煩地說:「還是那樣。」

我再多問一些:

「今天作業多嗎?上課聽懂了嗎?」

孩子就會生氣地回我一句:

「你有完沒玩,煩不煩,天天就這幾句話。」

我被憋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只能生悶氣。

直到有一天,我在學校門口等孩子的時候,聽到一位媽媽問孩子:「今天班上有沒有發生有趣的事情啊?」

孩子的回答我沒聽清,可母女兩人邊說邊笑地走出學校門口的樣子,讓我非常羨慕。

於是等接到孩子後,我也試探性地問了問孩子:「今天班上有沒有發生什麼好玩的事啊?」

沒想到兒子眼睛一亮,開始跟我滔滔不絕地說起今天老師帶了只小白兔去班上的事情。

「我們班有很多同學家裡都養著寵物呢,媽媽我也想養一隻。」

我微笑地看著兒子:「你想要只什麼樣的寵物呢?」

兒子又開始和我形容他想要的寵物的樣子。

從那天起,放學路上,我就開始問孩子遇到的有趣的事情,慢慢地,孩子說的越來越多,不僅願意和我講講開心的事,也願意說說不開心的事了。

原來,很多時候,父母沒能和孩子形成良好的互動模式,是因為從一開始,就沒有找到那個能讓孩子樂於對你傾訴的「點」。

時間一長,特別到了青春期,很多父母就覺得,自己越來越不了解孩子了。

其實,了解孩子特別簡單,從ta感興趣的話題開始就好。

卡耐基曾說過:「談論別人感興趣的話題,才會拉近你們的距離。」

父母和孩子之間亦是如此。

經常和孩子聊聊讓他感興趣的話題,比如孩子喜歡的明星,孩子愛玩的遊戲。

當孩子覺得父母是理解和支持自己的,才會更願意對父母打開心扉。

2

「今天學到什麼了啊,可以教教我嗎?」

曾看過這樣一個真實故事。

有一對農村夫婦,因為窮,沒有讀過幾年書,在鎮上的廠子裡打工。

每天孩子放學,媽媽去燒菜,爸爸就坐下來讓孩子教教自己在學校裡都學到了什麼。

他總是對兒子袒露自己的「無知」:「爸爸之前沒讀過多少書,所以現在想跟著你多學學。」

有時候遇到重點難點,兒子也不知道該怎麼講明白,就自己想辦法琢磨好幾天,直到能給爸爸講清楚為止。

爸爸也總是誇他:「這麼難的點都能給爸爸講清楚,不簡單!」

每當這個時候,兒子臉上總是有掩蓋不住的得意和滿滿的成就感。

這份成就感又推著他,不斷想辦法弄懂新的重點和難點,讓他的成績一直遙遙領先。

後來,兒子考上了北京的重點大學,徹底告別了這個貧窮的小山村。

可以說,沒有父親的「假裝無知」並鼓勵孩子,也就沒有孩子未來的一片坦途。

很多時候,父母總是以為自己懂得比孩子多,喜歡居高臨下地對孩子指手畫腳:「你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

父母以為這樣做是為孩子好,可以讓孩子少走些彎路。

殊不知,這樣做正好適得其反,孩子很容易對父母的態度產生反感,然後產生嚴重的厭學心理。

同時也會讓孩子產生壓迫感,不願再和父母溝通自己的做法。

鼓勵,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好。

心理學家 Susan Forward 博士曾說:「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成人的評價。」

父母讓孩子多教教自己,在孩子教的時候,無論孩子教得好不好,都記得鼓勵鼓勵他。

有了父母的尊重和鼓勵,孩子能從學習中獲得極大的快樂,從而能轉化為自己的內驅力,讓學習成為一件自發的行為。

3

「你有什麼需要爸爸/媽媽幫忙的嗎?」

很多時候,孩子在學校遇到了什麼不好的事,不喜歡第一時間向父母求助,自己一個人悶在心裡。

有時候,我們也很粗心,沒有注意到孩子的情緒波動。

等到我們發現時,這件事很可能已經給孩子帶來了持續的傷害。

記得有一次,奶奶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扭到了腳踝。

那幾天我在趕一個項目,晚上回到家孩子說腳疼,我粗略地看了一眼沒什麼,就匆匆忙忙進房間趕進度去了。

沒想到第二天老師打電話來,說孩子的腳踝腫得像個饅頭,讓我趕緊帶著去醫院。

到了醫院,醫生說如果前一天晚上熱敷一下,也許就沒事了。

我這才後悔不已。

所以,當發現孩子情緒不對的時候,我們不妨停下來,耐心地問一句:「有什麼需要爸爸/媽媽幫忙的嗎?」

因為這句話至少透露出兩層意思:

第一個,是爸爸媽媽很關心你。

雖然今天一整天,爸爸媽媽都沒有在你身邊,可是,爸爸媽媽仍然時刻掛念你。

想要了解你的動態,想和你認真地交流,傾聽你的訴求,為你提供幫助。

第二個,是爸爸媽媽永遠都是你最堅實的後盾。

前段時間,孩子換衣服的時候,看見孩子腿上有幾塊青紫的腫塊。

問孩子,他說是自己不小心碰到的。

於是,粗心的我也就沒再多問。後來過了幾天去學校開家長會,遇到他的同學,才知道他和同學打了一架。

由於平時我們教育孩子不能打架,所以孩子回來之後怕被罵,都不敢告訴我們。

現在有很多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回來都不會告訴父母。

我們本是孩子最親密、信任的人,孩子遇到問題,毋庸置疑都應該第一時間向我們求助。

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孩子寧願自己承受巨大的痛苦,也不敢告訴父母?

究其原因,是因為孩子每當想向我們求助時,我們都無法讓孩子感到安全和支持,無法為孩子提供理解和接納,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信任我們

所以當我們真誠地提出這個問題時,孩子就能感受到,當自己需要求助時,父母一定會成為自己最堅實的後盾。

孩子在家有安全感,覺得自己是被包容的,才願意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告訴我們。

這樣我們也才能更了解孩子,不會出現孩子都得了抑鬱症,在自殺的邊緣徘徊,而父母對此一無所知的情況。

只有站在孩子身後,無條件地支持孩子,孩子才有力量去反抗讓自己感到不公正的事,掃除成長路上的陰霾,持續向陽生長。

曾見過一句話:「那些愛父母並信任他們會始終陪伴在自己身邊、有『安全感連接』的孩子,往往是那些走的最遠、最富有探索精神的孩子。」

不管父母再忙,今天有再多的壓力,也請停下來,每天花15-20分鐘,來和孩子聊聊天。

短時間內可能看不出效果,可是10年20年之後,孩子的差距,可能是天翻地覆的。

有父母關愛,內心有安全感的孩子,註定走得更遠,也更穩。

回望他們的來路,他們會發現,在自己成長的路上,是父母,用愛為他們點亮了一盞盞明燈,指引著他們前進的道路。

從今天開始,放學後,給孩子一個擁抱,陪孩子聊會天吧!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點擊底部「在看」或者分享朋友圈

才能讓更多人看到哦!

END

我就知道你「在看」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媽媽常跟孩子說這20句話,將來孩子的情商一定不會差!
    因為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媽媽管孩子的時間比較多,那麼,媽媽對孩子的影響就會非常大。  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家庭教育,尤其是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把對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而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可以教孩子說第一句謊言,也可以教他做一個誠實,公正的人。
  • 喜歡說這三句話的孩子,往往是個「白眼狼」,父母放任將自食惡果
    小峰是家裡的獨苗,享受著全家人的疼愛,爺爺奶奶尤其寵孫子,就連父母有時候覺得過分,想要管教小峰,卻會被老人攔著,每次都說「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周末爺爺奶奶帶小峰出去散步,小峰看上了路邊小販賣的玩具,可兩個老人出來散步都沒帶錢,也沒有帶著手機,就哄著孫子說下次再來買。
  • 孩子經常提問怎麼辦?家長要合理應對,否則會影響孩子思維方式
    文/小雨育兒日記照顧孩子對於很多父母來說都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在我們平常生活中,有很多孩子總是會給我們引起一些麻煩,讓我們感覺到特別心累。尤其是很多孩子會經常問父母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讓爸爸媽媽們更是疲於應對。
  • 溫碧霞和養子親密互動被吐槽,無邊界感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劫難
    關於母親和孩子之間親近的距離,每個人 有每個人的見解,但是適當的"度"還是要保持的,否則就會變成毫無邊界感的母愛,對孩子的一生產生深刻的影響。 不少網友認為孩子已經長大不少了,雖然年少不懂事,但是一些性觀念的邊界還是要注意的,不然將來也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 解析電影《寄生蟲》:父母的「信念感」,直接影響孩子的世界觀
    有人說這真實地反映了韓國階級問題,但我想這也有非常重要的原因:父母的信念,影響了孩子的一生。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謂信念,是對自身所相信事情的堅定。同時也有很多人認為,自己長大後會發現父母的價值觀對自己的影響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格不健全、價值觀混亂的父母,即便他們比普通家庭付出更多金錢、時間和精力去培養孩子,但孩子的成長卻一定是充滿缺陷的。他們越長大,錯誤的三觀都會通過行為舉止、待人接物中顯現出來。
  • 性格決定命運,而影響孩子「性格秘密」的卻是父母,別不以為然!
    ,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儘管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好的性格,但是很多時候總是事與願違,許多父母生下來的孩子與父母的性格完全相反,或者說與父母所希望的事與願違,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性格開朗,可孩子從小就膽小拘謹,父母本身就是一個慢性子,老實本分的人,卻偏偏生了一個急躁,愛發脾氣的孩子,還有的孩子剛出生開始就是一個壞脾氣,有的性格氣質天生自帶,這是許多父母一開始的認知,但是真相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呢
  • 李玫瑾:想孩子現在頂嘴,未來會感激你,不應打罵而是多說3句話
    這句話,恐怕是許多家長面對孩子頂嘴的口頭禪。似乎眼睛一瞪,吼一嗓子,孩子就乖了。漸漸,家長發現,這一招孩子漸漸免疫了,不太管用。接著,不得已,家長開始動手,把對孩子的控制升級。家長也知道,孩子小不懂事,所以會對孩子行為加以規範,這個過程孩子當然充滿不解,自然會有矛盾,甚至是頂嘴。因為家長不知道如何處理這種親子矛盾,才將矛盾逐漸升級,激化。甚至影響未來若干年的親子關係。
  • 父母的自私,真的會毀了孩子
    文|張平插圖|來自網絡問大家一個問題:現在養一個小孩要多少錢?從小孩出生到大學畢業?相信很多做父母的人都應該了解過這件事,養一個孩子的成本遠遠不低,甚至有些超過了一棟房子的錢。可能有人會疑惑了,為什麼養孩子這麼費錢?
  •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
    有的時候兔子數量特別高,下降後再高,再下降後升高,然後下降。 生物學家就想,是不是兔子數量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它會有什麼傳染病? 同一個地區的另外一群生物學家在研究狐狸,他們研究發現,狐狸的數量也是一個正弦曲線,是不是很有趣?
  • 孩子3歲之前,父母要「狠心」幫他養成這3個習慣,長大後少走彎路
    0-3歲是孩子腦部發育和性格習慣養成的「黃金時期」。一般來說,孩子在這一時期所受的教育和其所養成的性格、習慣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父母一定要抓好這個「黃金時期」。父母一定不要有這種錯誤思想,那就是孩子小,太早教育他也不懂。
  • 女孩第一次來例假,聰明的媽媽會和女兒說這3句話,受用一生
    ,就算問了,有些家長也會感覺不好說什麼,三言兩語帶過就結束了,但殊不知,家長們的漫不經心,很容易對孩子的生理健康造成影響,尤其是需要經歷例假的女孩子。正常情況下,女性身體在十一二歲的時候就會出現「初潮」,也就是第一次的「姨媽」,很多女生因為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事,看到自己身體的異樣,會瞬間崩潰,而且不敢告訴家長,嚴重影響身心健康。不過,聰明的媽媽在女兒經歷初潮的時候,基本都會這樣說,不僅能讓孩子放鬆心情,也會讓她們接受身體上的變化,讓她們受用一生。
  • 不要抱怨人生,這三句話送給有緣人,無論遇到什麼都能迎刃而解!
    給一個可愛的孩子做盡責的父母,給一對可敬的老人做孝順的子女,和你的另一半一起經營溫馨幸福的家。簡單生活一樣美好。生活中不可能事事盡如人意,世事無常造物弄人,體會三句話,時刻擁有樂觀的心態和快樂的心境。第一句是算了吧,生活中有許多事,只要你努力過、爭取過,其實結果已經不重要了。學會寬恕和原諒一切,包容所有存在的,所謂的不公平,要看清楚因緣果報孽緣和逆境,也都是有它的必然成因的,還要具足空性正見,認清一切事物的本質,皆是無常苦空和變幻不定的。
  • 「狼孩故事」,再證「三歲為何會決定孩子的一生」
    3歲決定孩子一生,不僅僅是「三歲看小」老話,英國政府也發表了教育白皮書:從4-5歲才開始的兒童教育已經遲了,如果不重視3歲前的教育,就無法保證孩子未來的健康成長。一、「狼孩故事」,再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狼人傳說不可盡信,但「狼孩故事」確實屢屢發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20年在印度被發現的兩名狼女孩。
  • 14歲女孩「愛情觀」作文走紅,父母的婚姻關係,影響孩子的一生
    有一篇作文走紅了網絡,這是一篇由14歲小女孩寫的表達自己愛情觀的作文。作文裡,她對父母、爺爺奶奶的婚姻關係做出細膩而又客觀的描寫,看到這篇作文後,老師都不禁感慨,比我還懂愛情,理解真透徹。無數網友也都大為驚嘆,這樣的認識真的是十分有趣而又深刻。
  • 別再用這句話毀了孩子的一生
    如果在這個家裡面,我們做爸爸媽媽的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那孩子就會變得沒有安全感,他的心裡非常害怕。他會聯想很多讓自己感覺到害怕的場景來。比如說會聯想到爸爸媽媽是不是不喜歡我了呢?他們之間會不會離婚?那如果他們離婚了,我到底該怎麼辦?我會不會變成那種沒有人要的小孩呢......這種不安的感覺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
  • 被燙傷後怎麼辦,「脫衣服」還是衝水?父母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總是會發生很多的小意外,可能並沒有對生命造成威脅,但是避免不了的會傷害到孩子的身體。燙傷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案例,孩子天生好動,如果趁家長不注意,麻煩可就大了。鄰居家樂樂是個五歲的小男孩。天生性格活潑可愛,雖然調皮但是也不招人煩氣。
  • 孩子天天愛頂嘴,家長別光會打罵,高層次父母會這樣管教
    文 | 爸媽盒子孩子不聽話,愛頂嘴,是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時最煩惱的問題。《放學後》的一期節目中,有個叫趙藝釩的小姑娘,還在練習寫數字。最開始,她寫得比較隨意,爸爸幫她找出了其中的問題,讓她繼續寫,寫到沒問題為止。第二次,她態度開始認真了,一筆一划寫得整整齊齊,很快得到了旁邊的媽媽的誇獎。
  • 女生暗戀你,會繞著彎子說三句話,卻比告白來的更「爽快」
    女生暗戀你,會繞著彎子說三句話,卻比告白來的更「爽快」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作者~ 第一句跟告白一樣的話莫過於有空一起約飯吧。
  • 為什麼老輩子人非要給孩子睡扁頭?長大後發現,真的很毀孩子顏值
    自從有了孩子後,相信每個家庭多多少少都會出現爭吵,這每一個矛盾的產生,幾乎都是由於育兒觀念不統一,尤其是老一輩人和年輕人的想法不同造成的。老一輩的人在自己的孫輩出生之後總是會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議,這些建議都是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有些確實是得到證實有用的,可以採納的意見,但是有些卻真的沒有必要。
  • 缺乏界限感的父母,會破壞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給孩子一生的影響
    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優秀,由於對孩子的高度期望,很多強勢的父母對孩子都有過度的保護和幹涉行為。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考慮孩子的將來,害怕孩子會受不良思想和不良行為的影響,對其活動範圍進行了過多的限制,甚至在擇友方面也進行了諸多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