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現在到處可見焦慮,特別是父母和孩子的焦慮引起了整個社會的焦慮。
今日不同往日,社會發展越來越快,父母很多都忙於工作沒法陪伴和教育孩子,因此就把孩子委託到各種補習機構、午託晚託班,想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讓孩子上各種培訓班、提升班。
但卻不知道孩子的成長進度到了哪一步,回過頭來看孩子,卻不知道孩子心理的需要,甚至對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感到不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缺席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影響,但同時,不同的"信念"的父母也會造就不同思想的孩子。
一、《寄生蟲》:父母的"信念感"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今天的話題我想用一部特別火、也是一部特別優秀的電影《寄生蟲》來引出。
《寄生蟲》是一部荒誕喜劇,但又極具社會現實感,講的是主角一家四口原本一直只在黑暗潮溼且逼仄的半地下室,他們靠著疊披薩盒來度日,弟弟四次高考都失敗了,而姐姐想要考美院,也沒有成功。
都說從孩子的成長就可以看出父母的教育,在這一家四口裡也是一樣,母親雖然能幹,但是也沒有工作;父親就更不用說了,混混度日,好吃懶做。
在這樣的環境下,即便由於各種社會原因一家四口無法獲得一份體面的工作,但是父母兩人都沒有想要改變這樣環境的心。
父親告訴孩子:"我們永遠也不要有計劃。"
似乎就在告訴孩子:我們努力也沒有用,聽天由命吧。
但是上天也給過這一家子眷顧,弟弟通過朋友的介紹到一個富人家裡做家教,他似乎看到了賺錢的途徑,費盡心機將一家人都到這個大房子裡做工,卻為了不被主人識破而裝作不認識彼此。
父母的及時行樂以及無法看的長遠的劣根性也影響到了孩子,一家人趁富人一家外出露營的時候,在不屬於他們的大房子裡大吃大喝、用遍家裡所有的乾淨、奢華的設施,沒想到卻被一聲門鈴,打破了所有美好的夢境。
故事的結局自然是悲劇性的,即便在最後,男主人公,也就是弟弟,他唯一的願望就是掙很多錢,讓爸爸能走在陽光下,但這最終也只是幻想。
有人說這真實地反映了韓國階級問題,但我想這也有非常重要的原因:父母的信念,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所謂信念,是對自身所相信事情的堅定。
而父母的信念感就是應該用真實的態度面對人生、面對孩子,用積極的心態努力奮鬥,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
但是在《寄生蟲》裡,就像一家四口坐在客廳縱情聲色後的一段經典對話:
父親說"有錢人本來就很單純,沒煩惱。看,有錢人家的小孩,連衣服都沒有褶皺。"
這時候母親回應道:"錢就是熨鬥,把一切都燙平了,所有褶皺都被燙的平平的。"
父母認為金錢是一切,所以孩子的潛意識裡也會將金錢作為自己不惜一切代價追求的東西。
金錢固然很重要,這也很現實,但是人生也有除金錢之外的,更加重要的東西。
而且如果我們看完整部電影的結局,就會知道這樣錯誤的信念感帶來的,只會毀滅性的災難和打擊。
至聖孔子曾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父母對孩子的教育。
在知乎上曾經有一個熱門的話題:"父母對孩子三觀的形成究竟有多大的影響?"
一個熱門回答說:"20歲時候的我,當我發現我抱怨的內容、語氣和神態,都跟我家人一模一樣時,我感到深深的無奈。"
同時也有很多人認為,自己長大後會發現父母的價值觀對自己的影響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格不健全、價值觀混亂的父母,即便他們比普通家庭付出更多金錢、時間和精力去培養孩子,但孩子的成長卻一定是充滿缺陷的。
他們越長大,錯誤的三觀都會通過行為舉止、待人接物中顯現出來。
就如心理學家所說:父母是孩子人格的底片。
《寄生蟲》裡,父母沒有努力掙錢改變現狀,反而變成富人家庭裡的"寄生蟲",甚至在事情崩盤後,父親還殺死了富人家的男主人,兩個家庭隨之破碎,孩子的精神狀態也受到了很大影響。
由此可見,父母扭曲的價值觀真的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生活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裡,每個人都需要有信仰、信念的支撐,才能最快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同時不斷進步,而為人父母,更是要有積極正面的信念感,就算是身在黑暗的地下室裡,也要告訴孩子,在低的塵埃下也會開出花來,只有通過努力,才能活的更好。
三、構建孩子正確的三觀,還需要父母言傳身教
父母三觀不正,便不可能教育好孩子,甚至會讓孩子悲劇一生,相反,父母三觀正,能夠帶給孩子一生的財富。
1.家長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有時候我們不需要和孩子說"要努力""要樂觀""要堅強",我們的一言一行、態度表情,都能夠給孩子潛移默化地傳遞這樣的信息。
父母的信念感會對孩子的發展產生非常深刻的影響,因此,父母保持一個健康積極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每天愁眉苦臉,回到家後抱怨公司、抱怨社會,以為孩子聽不懂,但其實這些都會存儲進孩子的腦子裡,他們也會因此變得厭世。
我們不要低估孩子的學習能力,孩子能夠捕捉我們最細微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做好模範作用,給孩子呈現出一個積極的狀態。
2.在童年時期就引導孩子的思想觀念
人的思維一般是14歲後開始獨立,18歲時初步成型,所以我們最好在孩子童年時期就注意引導孩子的三觀。
比如當我們發現孩子看到受傷的動物,卻表現不出一點同情心時,我們就要注意引導了;或者當我們看到孩子對人不尊重時,也要警惕,及時教育和引導孩子。
這些其實都需要父母平時生活中多觀察、多花時間陪伴孩子,這就是為什麼父母不能缺席孩子的生活,如果我們錯過了孩子三觀形成和建立的最佳時間,那麼之後孩子就更可能改正了。
3.在處理問題上表達自己的觀念
孩子在生活中一定會犯錯,也一定會面臨很多困難的處理,這時候父母的幫助和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比如我們發現孩子想要玩火玩電,教育就一定不能心軟,要堅定地向孩子表達生命的重要性,同時危險的事情不要輕易嘗試;
或者在生活中孩子故意搗亂、偷竊時,我們也要強調底線,當然,需要配合合適的方式(不要暴力解決),孩子會對此記憶猶新,同時也會對底線規則和正確的觀念更加銘記於心。
父母的信念感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們不能將所有的責任推給孩子,很多時候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我們要反問自己是不是哪裡出錯了,這樣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
我是蔡宇舒開心育兒,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