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ilon波最早是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患者的常規心電圖中發現的,曾一度被認為是ARVC的標誌性波型。事實真是這樣麼?我們一起來學習下Epsilon波的機制及表現,溫故而知新。
作者:黃磊
單位:寧波市杭州灣醫院心內科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Epsilon波最早報導於1977年, 是Fontaine在ARVC進展期或晚期患者的常規心電圖上發現並命名的一個波。
目前認為,Epsilon波是因脂肪或纖維組織取代了右室部分萎縮、退化的心肌細胞,並將存活心肌細胞包繞後產生脂肪瘤樣改變,導致右室心肌細胞部分除極延遲,而產生的在QRS波之後,ST段初始部分的一種低振幅的棘波或震蕩波,也被稱為右室晚電位。
Epsilon波多見於右胸V1~V3導聯,位於QRS波群終末部,波幅較低。
王福軍等指出,Epsilon波可出現於QRS波群終末與T波初始間的任何位置,持續時間也長短不一:①位於QRS波群終末,與QRS波群融為一體,密不可分(圖1A);②位於S波終末向後的延伸(圖1B);③緊挨QRS波群終末,但清晰可分,甚至可見微小的等電位線(圖1C);④孤立地存在於QRS波群與T波的ST段上(圖1D);⑤位於ST的終末與T波起點之間;⑥在同一時段心電圖中,不同導聯的Epsilon波所在位置的先後可有 20~40 ms甚至更長的差距。
圖1 常見Epsilon 波
Epsilon 波也可見於右側胸前導聯及下壁導聯。少數情況下,左胸導聯可有R波降支微小的頓挫波。
圖2 下壁導聯及右側胸前導聯可見微小頓挫波
在不同的文獻報導中,常規心電圖的Epsilon波檢出率不盡相同。而採用Fontaine雙極胸導聯記錄心電圖,可顯著提高Epsilon波的檢出率。Fontaine雙極胸導聯是指將放在胸骨柄處的右上肢導聯作為陰極,放在劍突處的左上肢導聯和放在胸導聯V4位置的左下肢導聯都作為陽極。
圖3 右側胸前導聯心電圖標記法(A)和Fontaine雙極胸導聯標記法(B)
研究顯示,常規心電圖標記法、右側胸前導聯心電圖標記法、Fontaine雙極胸導聯標記法的Epsilon波檢出率分別為38%、38%和50%。使用常規心電圖標記法+Fontaine雙極胸導聯標記法和三者聯合使用,可以分別將檢出率提高至56%和66%。
圖4 常規心電圖標記法、右側胸前導聯心電圖標記法、Fontaine雙極胸導聯標記法聯合應用
心電圖機濾波頻率也會影響到Epsilon波的檢出。Javier發現,心電圖機濾波頻率為150 Hz時,胸前V1~V3導聯有明顯的Epsilon波。當濾波頻率為100 Hz時,Epsilon波變得不明顯。濾波頻率為40 Hz時,Epsilon波消失。
圖5 不同濾波頻率對Epsilon波的影響
另外,充分做好皮膚準備、降低基線幹擾、增加心電圖機信號為20 mm/mV、走紙速度增加至50 mm/s,可提高Epsilon波的檢出率。
Epsilon波曾一度被認為是ARVC的標誌性波型,但隨著對心臟疾病認識的不斷深入和實驗室檢查手段不斷地發展,發現只要是能夠引起右心室擴大、右心室病變、心肌壞死導致除極延遲,並產生較大晚電位的疾病都可出現Epsilon波。因此,Epsilon波並非ARVC特有。
Epsilon波、QRS時間(V1+V2+V3)/(V4+V5+V6)≥1.2、終末激動持續時間(TAD)≥55 ms及碎裂QRS波是ARVC特徵性的體表心電圖改變,聯合上述 4 種心電圖特徵,可提高單一指標的敏感度和特異度,有助於ARVC的篩選和早期診斷。
由於心臟結節病變可侵及右心室,使部分心肌除極延遲,可以表現為Epsilon波。此外,心臟結節病的患者也可以出現左束支阻滯樣圖形的室性心動過速。因此,單從心電圖表現為Epsilon波和室性心動過速,有時很難將ARVC和心臟結節病區分開。當患者出現症狀晚、無家族史、PR段延長、合併高度房室阻滯、左心室功能低下、間隔延遲顯像增強及縱隔淋巴結腫大時,提示心臟結節病的可能性更大。
圖6 心電圖表現為竇性心律,一度房室傳導阻滯,左前分支阻滯,V1~V3導聯Epsilon 波,ST-T改變,病理結果顯示為心臟結節病
在後壁、右室心肌梗死患者的心電圖中,也可記錄到Epsilon波,但結合心電圖病理性Q波、ST段抬高及病史,不難做出心肌梗死的診斷。
圖7 下壁、右室心肌梗死,II、III、aVF、V1~V3、V3R~V6R導聯ST段抬高(注意:V1~V3、V3R~V6R導聯存在明顯的Epsilon 波)
此外,心肌炎、先天性心臟病或行先天性心臟病矯正術後、射頻手術後,當累及心肌或傳導系統,導致除極延遲時,也可出現Epsilon波。因此,在心電圖中發現Epsilon波,不能直接做出ARVC的診斷,需要結合患者病史,並全面評估病情,才能避免誤診。
參考文獻:
[1] 鍾杭美. Epsilon波的心電圖特徵與研究進展[J]. 心電與循環, 2015, 34(6):417-420.
[2] 譚琛. Epsilon波的臨床意義及相關疾病[J]. 心電圖雜誌(電子版), 2015(2):83-84.
[3] 王福軍, 向芝青, 田君華, 等.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的心電學診[J]. 中國誤診學雜誌, 2011, 11(18):4314-4316.
[4] Wang J, Yang B, Chen H, et al. Epsilon waves detected by various electrocardiographic recording methods: in patients with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J]. Tex Heart Inst J, 2010, 37(4):405-11.
[5] Nery PB, Keren A, Healey J, et al. Isolated cardiac sarcoidosis: establishing the diagnosis with electroanatomic mapping-guided endomyocardial biopsy[J]. Can J Cardiol, 2013 , 29(8):1015.
[6] Zorio E Arnau MA, Rueda J, Almenar L, et al. The presence of epsilon waves in a patient with acute right ventricular infarction[J].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2005, 28(3):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