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Epsilon波是Fontaine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發育不良患者的心電圖上發現的位於QRS波群之後的一個小波,振幅很低,持續幾十毫秒,是部分右室心肌細胞除極較晚而形成。
【心電圖表現】
1. Epsilon波在V1和V2導聯QRS波末最清楚,也可出現在V3~V4導聯(圖21)。
2. Epsilon波是緊跟QRS波的一種低幅的棘波或振蕩波,約30%致心律失常性右室發育不良的病人中可紀錄到Epsilon波。
3,記錄到Epsilon波的病人可能同時合併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右束支阻滯,但這不是右束支本身病變的結果,而是右室部分心肌傳導阻滯造成,
4.常規體表心電圖可紀錄到Epsilon波。將心電圖機信號增益提高2倍後,可使紀錄的Epsilon波更為清楚。應用信號平均法及心外膜標測心電圖也能記錄到Epsilon波。
【發生機制】 Epsilon波是患者右室游離壁延遲除極產生。右室肌病變的患者,部分心肌細胞纖維化或脂肪組織替代,脂肪組織包繞的島樣存活心肌細胞,使右室部分心肌細胞延遲除極, Epsilon波在V1、V2導聯紀錄得最清楚。
【臨床意義】 Epsilon波是致心律失常性右室發育不良的心電圖較為特異的指標之一,應引起臨床重視。
是 1977 年 Fontaine 在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D)患者的心電 圖發現並命名的一個波。該波位於 QRS 波群之後, 振幅低,但能持續幾十毫秒,是由於部分右心室心 肌細胞除極較晚而形成。本文就 Epsilon 波的心電 圖特徵與研究進展作一介紹。ARVC/D 是一種心肌逐漸被纖維或纖維脂肪 組織所取代的心肌疾病,主要表現為室性心律失 常、猝死和心力衰竭。Epsilon 波產生機制是由於右 心室部分心肌組織被脂肪浸潤,形成脂肪組織包繞 的島樣有活性的心肌細胞,導致其延遲除極所致, 多數表現為向上的小棘波或振蕩波。Epsilon 波在V1、V2 最為明顯且持續時間長,有時 V1~V4 均可記 錄到,少數患者幾乎在所有的 12 導聯上均可出現。Epsilon 波又稱後激電位(post excatation potential)或 右心室晚電位(right ventricular later potential)。應當 注意其與左心室晚電位的區別,左心室晚電位是左 心室部分缺血細胞延遲除極產生的,但其數量較少,形成的電位微弱並淹沒在同級噪音之中。常規 體表心電圖記錄不到,需用信號平均法或心內膜、 心外膜標測後方可記錄到該電位。根據歐洲心律失常學會 2009 年會報導,新的 ARVC/D 心電圖診斷標準如下: (1)主要條件:右胸導聯 T 波倒置 (V1~V3),或 14 歲以上,不伴右束支傳導阻滯, QRS 時間 ≥120ms。(2)次要條件:V1 和 V2 T 波倒 置(14 歲以上,不伴右束支傳導阻滯),或 V4~V6 T 波倒置;V1~V4 T 波倒置(14 歲以上,伴有完全性 右束支傳導阻滯)。
(1)主要條件:右胸導聯(V1~ V3)Epsilon 波(在 QRS 波群終末至 T 波之間誘發出 低電位信號),典型圖例見圖 1、2。
圖1 ARVC/D 表現Epsilon 波(小棘樣波)的心電圖。患者男性,59 歲。反覆發作性心悸8 年,雙下肢水腫6 個月。臨床診斷:ARVC/D,心功能Ⅲ級。
超聲心動圖提示:
(1 )右心房、右心室明顯增大,左心房、左心室增大;
(2 )右心室壁動度差,右心室收縮功能較差;
(3 )三尖瓣關閉不全,重度反流。
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律,心電軸右偏,QRS 時間增寬,其形態在V1~V3呈rsr′型,r 波後ST段前可見一尖銳向上持續60ms 的小棘樣波,結合臨床考慮為Epsilon 波;T 波在多導聯倒置,Q-T間期延長達0.56s,有肢體導聯低電壓。
圖2 ARVC/D 表現Epsilon 波(r 波下降支切跡)的心電圖。
患者女性,43 歲,因「反覆發作性心悸2 年,雙下肢水腫1 年,勞力性氣促1 個月餘」就診。患者反覆發作性心悸,突發突止,每次持續20~30min,伴頭昏、乏力、出冷汗,暈厥1 次,多次到當地醫院就診,血壓未測及,當時心電圖示寬QRS 波群心動過速,心率200 次/min 以上,靜脈推注心律平可終止心動過速。
超聲心動圖提示右心房(53.8mm)增大、右心室(49mm×53mm)增大;右心室壁厚6.3mm,右心室壁收縮力差。臨床診斷:ARVC/D。
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律,右心房肥大,QRS 形態在V1~V5呈R 或r 型,r 波下降支有明顯切跡,結合臨床考慮為Epsilon 波;T 波在V1~V4倒置。
(2)次要條件:標 準心電圖無 QRS 波群增寬,QRS 時間<110ms 情 況下,信號平均心電圖至少 1 / 3 參數顯示出晚電 位:QRS 波群濾過時間≥114ms,<40μV QRS 波群 終末時間(LAS)≥38 ms,終末 40ms 均方根電壓≤ 20μV,測量 V1 或 V2 或 V3 QRS 波群末端包括 R 波 初始,QRS 終末激動時間≥55ms,無完全性左束支 傳導阻滯。
(1)主要條件:持續性或非持續性 左束支傳導阻滯型室性心動過速,伴心電軸向上 (Ⅱ、Ⅲ、aVF QRS 波群負向或不確定,aVL 正向)。
(2)次要條件:持續性或非持續性右心室流出道型 室性心動過速,左束支傳導阻滯型室性心動過速, 伴心電軸向下(Ⅱ、Ⅲ、aVF QRS 波群正向或不確 定,aVL 負向),或心電軸不明確,動態心電圖顯示 室性期前收縮>500 個 /24h。典型圖例見圖 3、4。
圖3 ARVC/D 表現Epsilon 波(呈rsr′型)及室性期前收縮的心電圖。患者男性,69 歲。反覆心悸20餘年,加重伴胸悶1d。
超聲心動圖提示:右心房增大,右心室明顯增大;二尖瓣稍增厚,輕度反流。臨床診斷:ARVC/D,冠心病,不穩定心絞痛,頻發多源室性期前收縮。
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律,心電軸右偏,室性期前收縮(可能起源於右心室三尖瓣環間隔附近),V3 r 波後ST 段前可見一向上持續的小棘樣波(箭頭示),結合臨床考慮為Epsilon 波,ST-T改變。
圖4 ARVC/D 表現Epsilon 波(呈m 型)、並出現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的心電圖。患者女性,50 歲。臨床診斷:惡性心律失常,ARVC/D。
超聲心動圖提示右心房、右心室明顯增大;右心室流出道明顯增寬;右心室心肌變薄,動度減弱,右心室收縮功能減低,舒張功能減退。
A.入院前在急診科記錄的心電圖。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律,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可能起源右心室底部近心尖略靠游離壁)。
B.入院後記錄的心電圖。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律,心電軸右偏,提示右心房肥大,右心室肥大,V1呈m型(箭頭示),提示Epsilon波,T波改變。
將右上肢導 聯電極放在胸骨柄處作為陰極,左上肢導聯電極放 在劍突處作為陽極,另將左下肢導聯電極放在原胸 導聯 V4 水平,是為記錄 Epsilon 波而提出的,但該 記錄系統也能將心房電位(P 波)放大,使 P 波更易 被發現,房室脫節的情況更易診斷,可用於室性心 動過速的心電圖診斷,也可用於其他房性心律失常 的診斷及鑑別診斷。業已證實,ARVC/D 為具有家族遺傳傾向的原 發性心肌疾病,臨床上相對少見,多發生於青年人和運動員,為運動性猝死的常見病因,多數患者死 亡時年齡<40 歲,男性多於女性,絕大多數表現為 外顯率不一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ARVC/D 的診斷 主要依靠超聲心動圖,可見右心室瀰漫性擴張、局 部瘤樣擴張,受累右心室壁運動減弱,室壁變薄、變 形、肌小梁排列紊亂。右心室調製束異常、肥大,右 心室功能下降等。但某些病例這些超聲心動圖徵象 不典型,使患者被誤診為特發性心室顫動。Epsilon 波是 ARVC/D 的一個特異性較強的心 電圖指標,具有病因學診斷價值,但敏感度較低,常 規心電圖的檢出率約為 30%左右,Fontaine 雙極胸 導聯記錄,可大大增加 Epsilon 波的檢出率,約為75%。Epsilon 波除了見於 ARVC/D 患者心電圖外, 在後壁、右心室心肌梗死以及其他右心室受累的疾 病中,也可記錄到 Epsilon 波。
與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RVOT-VA)的 鑑別:ARVC/D 多數患者會發生室性心律失常,進 而導致猝死,而 RVOT-VA 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特發 性心律失常,預後通常良好,且射頻消融根治成功 率大於 90%,但是兩種疾病在發作室性心律失常 時都可呈現左束支傳導阻滯型及心電軸向下(V1 類似左束支傳導阻滯型,下壁導聯主波向上)的心 電圖特徵。對於一些早期的 ARVC/D 患者,當影像 學未出現明顯改變,僅僅出現右心室起源的室性心 律失常,往往容易誤診為 RVOT-VA。有學者的研 究表明:在對 ARVC/D和 RVOT-VA 的鑑別過程中, 當出現左束支傳導阻滯和心電軸向下的室性心律 失常發作時,Ⅰ QRS 時間>125ms,胸導聯移行導 聯位於 V5 或之後,以及Ⅰ、aVL 出現 QRS 波群切跡 有助於支持 ARVC/D 的診斷。晚近的研究表明,ARVC/D 多見於青年男性, 多因起源於右心室的室性心律失常而就診。Epsilon 波、QRS 時間(V1+V2+V3)/(V4+V5+V6)≥1.2、終末 激動持續時間(TAD)≥55ms 及碎裂 QRS 波群是 ARVC/D特徵性的體表心電圖改變,聯合上述 4 種 心電圖特徵,可提高單一指標的敏感度和特異度, 有助於 ARVC/D的篩選和早期診斷。也有學者報告 一例心電圖表現為巨大 Epsilon 波,其波幅為 0.3mV,有的甚至達 0.9mV。Adlerr 等認為 Epsilon 波是 ARVC/D的診斷標準之一,但是敏感度不高, 其病例報告如下:運動試驗可在無症狀患者中誘導 出 Epsilon 波,而這些患者的常規心電圖往往無 Epsilon 波,進而有助於診斷,ARVC/D誘導的心電 圖對於 ARVC/D診斷具有一定的價值。心臟結節病 由於可導致心肌瘢痕,理論上也可導致右心室延遲 去極化,而出現 Epsilon 波。
Khaji 等在一例患者中 發現巨大 Epsilon 波,經過心內膜活檢證實為心臟 結節病;因此,Epsilon 波出現並非 ARVC/D特有的現象,可能還需要與心臟結節病相鑑別。Protono- tarios 的研究表明,Epsilon 波檢出情況和右心室流 出道直徑有關;同時相關研究表明,Epsilon 波與患 者持續室性心動過速發生顯著相關,而與心臟性猝 死無明顯聯繫。總之,Epsilon 波是預測猝死風險的心電圖標誌 波之一,這類患者易發生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 臨床應予高度重視,植入型心律轉變除顫器(ICD) 是預防器質性心臟病室性心律失常猝死的唯一有效 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