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ilon波,一個拗口名字的來龍去脈|識「圖」尋蹤
2020-07-05 來源:醫脈通
作者:何金山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了解一個人,遠沒有了解一個人的臉面來的快。Epsilon波就是ARVC的臉面。或許很多人不知道ARVC(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名字的確有點長),但鮮有人不知道Epsilon波。
Epsilon波是QRS群後面小的反折波,在1977年由Guy Fontaine(也是位大神,大名鼎鼎的Fontaine導聯即來自於此)定義和描述,成為ARVC最具特徵性的心電圖表現。Guy Fontaine本人對Epsilon波的命名甚為滿意,雖然我們看起來奇怪又拗口,但大神給你安排的頭頭是道。
第一,Epsilon是希臘字母,位於delta之後。delta波大家應該不陌生,代表著預激,出現在QRS波的前面,Epsilon位於delta之後,心電圖上也出現在QRS波的後面,代表延遲激動,位置正好相對;第二,Epsilon本身也有著微小的意思,和Epsilon波的形態對的上。大神果然是大神,起名字都這麼講究。
那麼這個ARVC的臉面長成什麼樣子呢?我們看圖說話。圖1是一位ARVC患者的心電圖,我們注意到,從V1-V6,以及II、III、aVF、aVL和aVF,QRS波群的後面都存在一個小波,這就是Epsilon波。Epsilon波代表著右室的延遲除極,最常出現在V1-V4導聯,以V1和V2最為清楚。
圖1 一名確診為ARVC患者的心電圖,可見ARVC諸多的心電圖表現,如V1-V4導聯T波倒置,多導聯的Epsilon波等
放大來看(圖2),它出現在QRS波結束後的ST段上,在已經結束的QRS基礎上,又起一個小山峰。
圖2 放大看Epsilon波更加清楚,V1導聯QRS波後很明顯的凸起小波
Epsilon波為什麼出現在QRS波群後,又為什麼會呈現這種低振幅的形態改變呢?這還要從ARVC的病理機制說起。ARVC名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也叫做致心律失常性右室發育不良。其特徵性的病理改變為,正常的右心室,被脂肪和纖維化所替代,這種改變,最常累及三個部位——右室流入道、右室流出道和右室心尖,這三個部位,也被叫做發育不良三角。
當正常的心肌組織被纖維和脂肪替代後,就在右室形成了一個個異常的「小島」,結構的改變帶來功能的改變,心肌的功能包括收縮和傳導,最先出現異常的是傳導功能,傳導變得延遲和緩慢,正常的心肌組織快速完成除極,產生尖銳和高振幅的QRS波,而纖維和脂肪形成的小島,於正常心肌組織除極後再除極,產生位於正常QRS波後面的低振幅Epsilon波。猶如戰鬥結束,健康的士兵先走,負傷的士兵緩慢走在隊伍的後面一樣。所以說Epsilon和delta對應,預激和遲激對應,還真的是很貼切。
ARVC的常見心電圖表現,包括V1-V3導聯T波倒置,S波升支增寬,V1-V3導聯QRS波群增寬,發作類左束支傳導阻滯形態的室速等,但在這眾多的心電圖表現中,Epsilon波最為特異,這也是我們稱其為ARVC臉面的原因。當然,一些少見的原因,也能在QRS波後產生類似Epsilon波的改變,比如下壁和右室的心肌梗死、結節病和浸潤性心肌病等,但Epsilon波最常見於ARVC。
希望我們記住這個名字拗口的波形的來龍去脈,識臉認人,看到Epsilon波,不要錯過ARVC的診斷。
參考文獻:
1. Corrado D, Biffi A, Basso C, Pelliccia A, Thiene G. Twelve-lead ECG in the athlete: physiological versus pathological abnormalities. Br J Sports Med 2009; 43: 669-676.
2. Perez Diez D, Brugada J.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 An article from the E-Journal of the ESC Council for Cardiology Practic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2008.
3. Fontaine G et al. Stimulation studies and epicardial mapping in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study of mechanisms and selection for surgery. In: Kulbertus HE, ed. Re-entrant Arrhythmias: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 1977: 334–350.
4. B. Gottschalk, et al. The use of Fontaine leads in the diagnosis of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 Ann Noninvasive Electrocardiol, 2014; 19(3): 279-284.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