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金山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心動過速是一個寬泛的定義,頻率>100次/分,都可以叫做心動過速。心動過速有著不同的分類方法,按照QRS波形態可以分成寬QRS波心動過速和窄QRS波心動過速,按照起源部位可以分成室上性心動過速和室性心動過速,起源自希氏束以上者叫做室上速,起源自希氏束以下者叫做室速。
室上速相比心動過速來說,概念已經縮小,但仍然很寬泛,因為我們對照著心臟傳導系統的解剖,希氏束以上的結構包括竇房結、心房、房室結,這些部位發生的心動過速,都可以叫做室上性心動過速。可以說,「室上速」就像是一個大雜貨鋪,裡面包含的東西形形色色,各不相同,差異顯著!
正如前文提到的,發生於竇房結、心房、房室結這些希氏束以上部位的心動過速,都叫做室上速,所以通常我們見到的竇速、房速、房撲、交界區心動過速、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Atrioventricular node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和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AVRT),都在這個範圍內(表1)。
表1 常見室上速的分類
按照起源部位來說,房顫起源部位在心房,也符合室上速的定義,但由於其有著自己的發病機制和不同的治療方法,在2019年的室上速管理指南中,將其排除在了室上速的範疇。
下面我們來看看,為什麼竇速、房速、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同在一個分類裡,卻差異如此巨大!
我們先把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單獨拿出來,因為它們都具有病史時間長、反覆發作心悸、心悸具有突發突止的特點,因而又被稱之為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同時我們注意到,它們的名字裡面都有折返二字,這提示了其心動過速發生的機制——折返,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是房室結快慢徑的折返,而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是房室之間的大折返(圖1)。
圖1 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示意圖
既然知道了心動過速的發生是由於折返,打破折返就成了根治性治療的關鍵。而對於電生理醫生來說,通過射頻消融的方法打破折返,不能說易如反掌,至少是難度不大,因而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大概是電生理醫生最喜歡的室上性心動過速了。
至於竇速,首先你需要確定其為竇性心律,大於100次/分的竇性心律,即為竇速。除了竇房折返性心動過速和不良竇速外,幾乎全部的竇速均為繼發的,其潛在的原因可能包括緊張、感染、貧血、甲亢等,而對於這種繼發的竇速,治療原發病是關鍵,竇速本身並不需要特殊的治療。
再來說說房速,相比陣發性室上速,房速要更為複雜。首先從機制上,房速可以是觸發活動、自律性和折返等不同機制,而不似陣發性室上速,均為折返。從發生部位來說,觸發性房速可以發生在上腔、肺靜脈、冠狀靜脈竇口、無冠竇、瓣環等不同部位,自律性房速可以發生在心耳,折返性房速可以在右房,可以在左房,可以是典型的三尖瓣峽部依賴的,也可以是不典型的切口房速。
機制的多樣性,部位的多邊性,都使得房速變得非常複雜。而對於這樣的房速,往往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最終需要進行射頻消融治療,射頻消融的前提,是我們進行標測,局灶機制者標測到最早的起源點,折返機制者標出折返環,相比陣發性室上速,工作量要大的多,難度要大的多,而且手術效果劣於陣發性室上速。所以,如果非要得一種室上速的話,還是陣發性室上速吧。
每個患者的每種疾病,都是不一樣的,相同的名稱下,包含著不同的內涵,我們醫生,都試圖去抓住每個人的關鍵和核心,儘量「手到病除」,讓患者可以返回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希望大家,可以通過這段文字,對複雜的心律失常世界,窺見一二!
參考文獻:
[1] Josep Brugada, Demosthenes G Katritsis, Elena Arbelo, et al. 2019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Association for European Paediatric and Congenital Cardiology (AEPC). Eur Heart J 2019; Aug 31.
[2] Richard L. Page, José A. Joglar, Mary A. Caldwell, et al. 2015 ACC/AHA/HRS guideline for the man- agement of adult patients with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executive summary: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 Heart Rhythm Society. J Am Coll Cardiol 2016; 67: 1575-1623.
[3] Hosseini SM, Rozen G, Saleh A, et al. Catheter ablation for cardiac arrhythmias: utilization and in-hospital complications, 2000 to 2013. JACC Clin Electrophysiol 2017; 3: 1240-1248.
[4] Wit AL, Wellens HJ, Josephson ME. Electrophys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cardiac arrhythmias. 1st ed. Minneapolis: Cardiotext Publishing; 2017.
[5] Orejarena LA, Vidaillet H, DeStefano F, et al.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J Am Coll Cardiol 1998; 31: 150-157.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