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氏無針烏賊人工育苗技術取得突破之後,其人工養殖在浙江、福建等地已展開,發展勢頭看好。由於其生長迅速,活體銷售市場認可度高,個體質量在80g以上就能被市場接受,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目前生產上已有水泥池養殖、網箱養殖、圍塘養殖三種養殖方式。其中水泥池養殖經濟效益較好,網箱和圍塘養殖,由於養至75g就要性成熟,影響了養殖經濟效益。
水泥池養殖
1.設施要求與消毒
水泥池長方形或池角抹圓,設頂棚或在室內頂部加蓋黑色遮陽網以調節光強,池四周加圍黑布遮光。配備增氧、控溫、排汙、水處理等裝置。放苗前,水泥池要刷洗乾淨並消毒,消毒常用漂白粉,用量一般為20-30g/m。
2.苗種選擇及運輸
苗種選擇標準:應選擇胴長大於1.2cm,大小整齊、活力強、無機械損傷、活動於水體電下層、趨光性強、能攝食新鮮非活小雜魚蝦餌料的個體。短途運輸可採用帶水充氧桶運,密度控制在2500-3000尾/m,運輸時可在桶上方加蓋遮陽網,忌劇烈震蕩,運輸途中,溫度不能超過30℃或低於14℃。中、長途運輸可採用尼龍袋充氧方法,規格為40cm×70cm的尼龍袋可放長為1.2~1.5cm的苗種30~50尾/袋,運輸時再在透明尼龍袋外套一黑色尼龍袋遮光,途中氣溫保持恆定,範圍可在14~30℃,最好用保溫車運輸,該法運輸12h成活率為100%。包裝和運輸過程要輕拿輕放,儘量減少對苗種的刺激。也可採用活水船運輸,運輸時活水艙上方要加蓋遮陽網,操作過程中動作要輕、快。運輸最好安排在傍晚至凌晨進行。若運輸時間超過6h,可在途中或在袋中適當投些餌料,以免相互殘殺。
3.苗种放養
曼氏無針烏賊對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當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時會引起應激反應而放墨死亡。因此,放苗時要特別注意水泥池內水溫、鹽度和運輸袋內水溫、鹽度差異不能過大;差異過大,事先要調節池水水溫、鹽度。另外,要儘量做到同一池內的苗種個體大小整齊,可避免在養殖過程中互相殘殺。放養密度視苗種個體大小而定,長為1.2~2.5cm的苗種,每平方米可放養400~450隻;長3.0~5.5cm的幼烏賊,每平方米可放養300~350隻;長6.0~8.5cm的烏賊,每平方米100~150隻;長大於9.0cm的烏賊,每平方米可放養50~100隻。運輸不影響烏賊的攝食,烏賊苗到養殖地後儘快投餌,否則會引起烏賊間殘殺。
4.日常管理
(1)餌料投餵:曼氏無針烏賊是典型的肉食性頭足類,幼時以橈足類、枝角類或糠蝦等浮遊動物為食,成體則攝食小魚小蝦。通過試驗發現,烏賊胴長達1.2cm後,能攝食大小適口的溼性配合飼料與新鮮餌料。以此規格作為烏賊出苗標準的,養殖者購苗後不再需進行餌料馴化。餌料種類,可以是大小長短適宜的新鮮小雜魚蝦或溼性飼料。溼性飼料用普通絞肉機製作成長棒狀,根據烏賊大小選用不同大小出孔的絞肉機篩板。投餵時儘量做到少量多次,並注意觀察烏賊的攝食情況,每次投餵應從烏賊搶食至不再攝食為宜。養殖前期每天投餵4-6次,持續時間約為2個月;養殖後期可減少到3-4次,持續時間約為2個月。養殖前期日投餵量以烏賊體質量的40%~30%為宜,後期投餵量約為烏賊體質量的10%~20%。日投餌量根據烏賊的攝食、生長、殘殺情況並結合天氣、水質等條件綜合考慮。
(2)水質管理:曼氏無針烏賊的生活水溫在13~33℃,視水質情況,每天或隔天換水,每次換水量1/3~1/2。換水時要慢進慢出,以免水環境變化過大引起烏賊的應激而放墨。吸汙安排在進水前進行。當水溫低於13℃時加溫,當水溫高於33℃時蓋遮擋物、加大換水量。曼氏無針烏賊的適鹽範圍為19~35,因此,當鹽度降低至低限時要及時加鹽,並保持鹽度變幅不超過5。要每天定時檢測水質。由於池中密度較高,必須不間斷充氣,但充氣量不要太大,以免驚擾烏賊而噴墨。
(3)分級飼養與雌雄分養,胴長超過2cm後,在餌料缺乏時易產生大小烏賊殘殺現象,所以除每天餵足餌料外,應及時分級飼養以提高養殖成活率。在養殖過程中發現烏賊有性早熟現象,性成熟的烏賊將不再長大,攝食的能量主要用於性腺成熟,因此,為了使養殖烏賊達到大規格,宜將雌雄分池養殖,人為阻止其交配。在烏賊性成熟時,雌雄比較易辨;雌性表現觸腕緊縮向前下方延伸,雄性表現觸腕分散,呈攻擊狀,觸腕長度較生長期和雌性長。
5.收穫與活體運輸
目前,海區野生曼氏無針烏賊已不能形成漁汛,市場供應量短缺;再加上海區曼氏無針烏賊捕獲後很難養活,因此,養殖烏賊活體上市深受歡迎。根據市場的需求,當體質量大於80g時即可上市,養殖場宜根據市場特點持續供應,儘量延長供應時間。收穫時,將池水排至水深0.3~0.4m,用柔軟的抄網將烏賊小心轉移至帶水容器中即可。活體運輸曼氏無針烏賊可採用黑尼龍袋充氧或帶水充氧桶運,運輸成品密度可根據烏賊大小、運輸距離、氣溫等決定,採捕與運輸時,動作要輕,避免強光,防止烏賊噴墨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