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殖海區的選擇
一般選擇水交換良好,汙染少,水質較清,水流平緩,風浪較弱,鹽度適宜,大雨過後鹽度變化較小,水深大於4.0m,透明度大於0.3m,溶氧大於4mg/L,pH值為6.8~8.5,周圍環境安靜、噪聲小的海灣或海域。
2.網箱及其設置
不同規格的傳統網箱和不同規格與形狀的深水網箱均可。網箱順著潮水以「品」字形排列。網目規格大小根據烏賊大小而定,一般全長為0.7~1.0cm的烏賊苗種,網目大小為0.4cm,之後隨著烏賊的生長網目應相應增大。為避免光強較強引起烏賊躁動不安而噴墨死亡,在網箱上方安裝黑色遮陽網遮光,高度以方便投餌為宜。同時為防海鳥襲擊烏賊,可做網蓋。
3.放養季節
曼氏無針烏賊適宜的生長水溫為13~33℃,最適生長水溫為27℃,生長鹽度範圍為19~35,春、秋之間水溫高於13℃的海區均可放養,冬季水溫高於13℃的南方地區,全年可養。
4.苗种放養
放苗時要注意網箱內和運輸袋內海水的溫度及鹽度差異,可採用尼龍袋漂浮於水面或採用逐步向尼龍袋內添加海水的方法來消除溫度差異;若鹽度差異較大,需先在育苗廠購買前過渡。放養時要儘量做到同一網箱內的苗種個體大小整齊,可避免在養殖過程中互相殘殺。放養密度視苗種個體大小而定,全長為0.7~1.0cm大小的苗種,每箱(3m×3m)可放養2000~2500隻;全長為3~5cm的苗種,每箱1200~1500隻;全長為6~8cm的苗種,每箱800~1000隻;全長大於9cm的苗種,每箱300-500隻。
5.養殖管理
(1)餌料馴化:通過試驗發現,烏賊胴長達1.2cm後,能攝食大小適口的新鮮死魚蝦或溼性配合飼料。由於烏賊在自然海區攝食活餌,不喜歡攝食死的餌料,故在養殖過程中必須進行人工馴化,一般需10~15d,馴化時要做到以下三點:①勤投。每天4~6次,每次從投餵開始至烏賊不再攝食為止。②餌料種類。魚蝦均可,全長1~2cm的烏賊,餌料宜切成長棒狀,長為0.7~0.8cm,直徑約為0.3cm;全長2~3cm的烏賊餌料長度為0.8~1.0cm,直徑約為0.5cm。也可用溼性飼料,溼性飼料用普通絞肉機製作成長棒狀,根據烏賊大小選用不同大小出口的絞肉機篩板。有條件的海區,晚上可在網箱上方點燈誘集一些浮遊動物,補充食物。
(2)餌料投餵:曼氏無針烏賊是典型的肉食性頭足類,幼時以橈足類、枝角類或糠蝦等浮遊動物為食,成體則攝食小魚小蝦。通過試驗發現,烏賊長達1.2cm後,能攝食大小適口的溼性配合飼料與新鮮餌料。以此規格作為烏賊出苗標準的,養殖者購苗後不再需進行餌料馴化。餌料種類,可以是大小長短適宜的新鮮小雜魚蝦或溼性飼料。溼性飼料用普通絞肉機製作成長棒狀,根據烏賊大小選用不同大小出孔的絞肉機篩板。投餵時儘量做到少量多次,並注意觀察烏賊的攝食情況,每次投餵應從烏賊搶食至不再攝食為宜。養殖前期每天投餵4~6次,持續時間約為2個月;養殖後期可減少到3-4次,持續時間約為2個月。養殖前期日投餵量以烏賊體質量的40%~30%為宜,後期投餵量約為烏賊體質量的10%~20%。日投餌量根據烏賊的攝食、生長、殘殺情況並結合天氣、水質等條件綜合考慮。
(3)網箱清洗:經常洗刷網箱上的附著物,以避免附著物過多阻礙水體交換;當網箱內外水交換較差時要及時更換網衣。颱風來臨時,可用大小適宜的架子放入網箱,將網口封住後下沉至水位較深水層,可避免烏賊因風浪太大或鹽度變化太大而死。颱風過後必須及時對受損較嚴重的網具進行更換。若烏賊已達商品規格,可在颱風來臨前出售。
(4)日常管理:每天巡查,看網箱是否出現破洞,清除網箱內的殘餌或雜物;投餵時如果發現網中的烏賊數量突然大幅度減少,很可能是網箱出現破洞。發現網箱中有死亡的烏賊時,應即撈出帶回陸地集中處理,分析死亡原因,並統計死亡數量。每天觀測記錄風力、風浪、水溫、鹽度、透明度、飼料等,特別注意異常水質與水色。要細心觀察烏賊的生長和攝食情況,發現個體相差較大時應及時分苗,防止個體間互相殘殺。另外,要根據氣象預報,在大風到來前後仔細檢查框架及網箱各部分的牢固程度並採取相應的加固措施。
6.收穫與運輸
根據市場需求、水溫、養殖密度等狀況,養殖場宜持續供應,儘量延長供應時間。南方水溫高於13℃的地區,可常年供應。收穫時,緩慢收緊網箱使烏賊聚於網箱的一角,用柔軟的抄網將烏賊小心轉移至帶水容器中即可。活體運輸曼氏無針烏賊可採用黑尼龍袋充氧或帶水充氧桶運,運輸成品密度可根據烏賊大小、運輸距離、氣溫等決定,採捕與運輸時,動作要輕,避免強光,防止烏賊噴墨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