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夷馬糞海膽養殖技術研究進展

2020-12-05 水產養殖網

蝦夷馬糞海膽養殖技術研究進展

2013-12-20 14:4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洋與漁業》雜誌社        瀏覽量: 4831 次 我要評論

  ■&nbsp江蘇省泰興市水產良種場&nbsp陳亞峰/文
  

  蝦夷馬糞海膽(Strongylocentrotus&nbspintermedius)又稱蝦夷馬糞球海膽、中間球海膽,隸屬於棘皮動物門、海膽綱、正形目,球海膽科,原產於日本北海道和青森縣沿海。1989年由大連水產學院引種繁育成功,通過多年的人工育苗與試養證明,在我國北方海域生長良好。由於近年國際市場海膽及其製品供不應求,消費量日益增加而資源增殖與管理相對滯後,所以發展蝦夷馬糞海膽增養殖市場前景很大。

  本文主要概述了有關蝦夷馬糞海膽的生物學特性及其養殖研究成果,以期促進蝦夷馬糞海膽增養殖業可持續發展。&nbsp  

  一、生物學特性

  1.溫度和鹽度適應性
  蝦夷馬糞海膽為冷水性種類,適應的水溫偏低。日本北海道的蝦夷馬糞海膽生存水溫為-2~25℃,水溫在15℃左右攝食量最為活潑,超過20℃以後攝食量顯著減少,海區夏季水溫長時間超過23℃會導致其大量死亡。
  有學者在實驗條件下就不同鹽度和溫度對蝦夷馬糞海膽攝食與存活的影響進行了觀察。結果表明:20℃時的存活下限鹽度為19;25℃時的存活下限鹽度為26;21℃時,鹽度22可致海膽停止攝食;在25℃的自然海水中,海膽能持續良好生存至少14天,但攝食停止;在28℃的自然海水中,海膽在48h內的死亡率為100%。

  2.棲息環境
  蝦夷馬糞海膽棲息於砂礫、巖礁地帶的50m淺水域,水深5~20m處分布較多,幼海膽生長在水深2~3m處,長大後逐漸向深水處移居。

  3.攝食與生長
  海膽對餌料藻選擇性不強,殼徑8mm以下稚海膽主食附著硅藻及有機碎屑,後期改食大型藻類。蝦夷馬糞海膽生長快速,最大個體殼徑可達10cm以上。

  4.耗氧率和排氨率
  有學者研究表明在溫度15~25℃的範圍內,耗氧率和排氨率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加;相同溫度下,隨個體重量的增加耗氧率和排氨率下降,呈負指數關係;蝦夷馬糞海膽的適宜鹽度為30左右,此時的耗氧率最大,為0.091mg/g·h,排氨率最低,為23.62μg/g·h。

  5.繁殖習性
  蝦夷馬糞海膽一年中有兩個繁殖季節,即春季5~6月份和秋季9~11月份。性成熟為2齡,雌雄異體。繁殖主要在秋季,由於其性腺發育不同步,有些地區從春季至秋季斷斷續續產卵。蝦夷馬糞海膽適宜繁殖水溫10~20℃。我國北方地區自然繁殖季節為9~11月,海區水溫12~23℃,繁殖盛期在10月中旬,水溫17~18℃。性腺指數為10~25%,殼徑6cm左右的蝦夷馬糞海膽平均產卵量500萬粒,約5g。我國北方的育苗生產單位多在9~11月份利用育苗設施的相對空閒時間進行人工育苗。&nbsp  

  二、養殖技術研究

  1.放流增殖
  我國的海膽資源增殖目前尚處於試驗推廣階段,主要有底播增殖和移殖增殖兩種方式。放流增殖資金投入少,管理工作量小,經2~3年左右的自然生長,在自然條件比較適宜的海域其回捕率可以達到40%以上,為提高放流增殖效果,搞好天然漁場和改進漁場還是很有必要的。適合於海膽增殖的增殖場應具備如下環境條件:
  (1)水環境&nbsp
  潮流通暢,海水懸浮物較小,受風浪影響小,浮泥相對較少;淡水徑流較小或無工業汙染源,常年鹽度在27以上;常年水溫接近於海膽的生長的適溫範圍;增殖場的水深最好在10m以內,以利於海藻類餌料生長。
  (2)底質環境&nbsp
  海底應為巖礁或有石塊分布的礫石底質,有適於海膽附著及棲息隱蔽的場所,或可進行人工改造,海底可投石或投放廢舊輪胎。
  (3)餌料環境&nbsp
  要求海底生存有宜於海膽攝食的藻類,並且,在各種藻類消長季節均能保持有足夠量的餌料藻類供海膽攝食,同時可投放人工魚礁或海藻育成礁。

  2.海上筏式養殖
  (1)海區選擇
  養殖海區選擇在水流清澈,鹽度較高,無工業汙染,淡水徑流較小,浮泥較少,水深10m以上,冬季無冰凍水層的海區。同時應選擇海藻自然生長旺盛,易於設置浮筏的海域。
  (2)養殖密度及水層
  關於海膽的養殖密度,既與其大小規格有關,又與使用的養殖&nbsp器材種類有關,養殖中應根據各種參數及時進行密度調整,定期檢查網箱是否有漏洞,及時清除浮泥、附著生物、箱內敵害生物。
  (3)養殖器材及餌料投餵
  筏式養殖可用的養殖器材種類較多,可以用長方形塑料箱養殖的,也可以用大型網箱或網籠養殖的。用規格為2×1.3×1.3m的大型網箱,每箱可養1釐米的幼海膽2萬個左右。隨著幼海膽的長大,要逐步降低海膽的養殖密度,直至接近商品規格,這時每個網箱可減少至2000個左右。
  海上養殖海膽以投餵海帶等海藻類為主要餌料。對常見大型海藻類的攝食選擇性依次為:海帶、裙帶菜、囊藻、馬尾藻、石蓴、刺松藻。此外,在飢餓狀態下蝦夷馬糞海膽也攝食貽貝、苔蘚蟲、柄海鞘等餌料&nbsp,因此可用此特點開展蝦夷馬糞海膽與鮑混養,達到清淤和清除附著在鮑體表的苔蘚蟲等敵害生物的目的。投餵餌料要根據苗種大小、生長速度以及水溫升降靈活掌握,一般2d投餵一次,生長期5~7d投餌一次,高溫或寒冷季節10~15d投餌一次,每次投餌要適量,以免堵塞網衣,影響箱內水體交換。

  3.陸上工廠化養殖
  陸上工廠化養殖的養殖條件及其產品收穫期的可控性強,有較筏式養殖不受季節和氣候&nbsp等限制的優點,且海膽的生長快,產量高,可以在天然海膽採捕淡季供應市場,提高商品價&nbsp格,豐富市場供應;其缺點是設施投資較大,養殖成本相對偏高。本養殖方法目前在國內外&nbsp均已形成一定的養殖規模。
  國內,大連灣海珍品養殖場率先進行了蝦夷馬糞海膽室內全人工養殖試驗,試驗採用規格為240×60×30cm的玻璃鋼水槽進行立體式流水養殖,養殖密度按1cm海膽5000個/槽,2~2.5cm海膽3000個/槽,3~3.5cm海膽2000個/槽,&nbsp5cm左右的商品海膽300個/槽。餌料為海帶、裙帶菜、石蓴等海藻類,日投餵量按海膽體重的5%計算,養殖用水為發電廠的冷卻水。&nbsp  

  三、研究展望

  我國學者對蝦夷馬糞海膽的生物學及其養殖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蝦夷馬糞海膽的三種養殖模式,即放流增殖、海上筏式養殖和陸上工廠化養殖。目前,對蝦夷馬糞海膽養殖的研究多數集中在苗種培育上,以後應加強:
  (1)蝦夷馬糞海膽營養生理的研究,開發蝦夷馬糞海膽專用配合飼料。
  (2)蝦夷馬糞海膽生長和代謝的研究,建立蝦夷馬糞海膽能量收支模型。

  (3)蝦夷馬糞海膽養殖技術的深入研究,如蝦夷馬糞海膽和鮑魚混養模式、蝦夷馬糞海膽和對蝦混養模式等等,促進其進一步發展。

  (4)加強蝦夷馬糞海膽病害研究。
  


  本文由《海洋與漁業》雜誌社授權中國水產養殖網轉載。任何單位或個人,未經授權,擅自轉載此文引起的法律糾紛,責任自負。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海膽的全人工養殖技術
    目前,在日本、法國、美國等國家海膽養殖已進入規模化生產,並且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我國自引入蝦夷馬糞海膽之後,也開始了一定規模的海上筏式養殖及陸上工廠化養殖生產試驗。由於該海膽具有生長速度快、肉質鮮美、出肉率高、不易發病、成本低等優點,加之其棘短,便於籠養或室內養殖,因而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近幾年在我國北方養殖發展迅速,促進了我國海膽增養殖業的發展。
  • 馬糞海膽,豐收了!
    今年總計10萬斤的海膽半個月便被搶購一空養殖工人們收穫了滿足和喜悅但這背後也有過很多挫折一起看看馬糞海膽的 前世今生↓↓↓「馬糞海膽全名蝦夷馬糞海膽,蝦夷馬糞海膽原產於日本北海道及以北沿海,在俄羅斯薩哈林島等地也有分布。
  • 馬糞海膽和紫海膽 | 吃了番茄和捲心菜的紫海膽後來怎麼樣了?
    看馬糞海膽這個長相,簡直就是個迷你版的蝦夷馬糞海膽嘛!這兩種海膽皆是外殼呈黃褐色或黃綠色,形狀扁平,棘短而密集的,並因長得像馬糞而得名。蝦夷馬糞海膽殼長一般為5-6釐米,最大可達10釐米,而馬糞海膽殼長一般為3.5-4釐米左右。
  • 吃海膽就吃唄,為什麼要還要吃馬糞,跟印度人學的?
    世界上最好的海膽應該是日本的蝦夷馬糞海膽,名字是不是驚到你了,什麼馬糞海膽吃海膽是不是等於吃馬糞咯,印度有的種族視牛為神,牛肉是不可以吃的,但是牛糞可是寶,牛尿也是神奇的一味飲品。馬糞海膽是不是用馬糞餵大的?答案是:不解釋,自己品。
  • 這倆海膽區別很大,很多人都弄錯了
    蝦夷馬糞海膽在四種海膽中經濟價值最高。其實蝦夷馬糞海膽最開始是個「外來戶」,盛產於日本北海道海域,在1989年由大連水產學院從日本引入,經發展人工養殖,現已成為大連當地的物種,主要採捕期在9月至11月。 蝦夷馬糞海膽呈圓球形,刺短,外表呈黃褐色,主要產地為金州、旅順至市區南部海域,年產量達2千餘噸,每年創造上億元經濟價值。
  • 海膽正當季,怎樣從一堆海膽裡挑出最鮮美的那一顆?
    雖然馬糞海膽個頭不大,但海膽黃通常比較飽滿,色澤也比較深。日本北海道南部到九州都有分布,朝鮮半島和中國也有出產。馬糞海膽最佳的食用季節是4月至5月。蝦夷馬糞海膽蝦夷馬糞海膽與馬糞海膽同科,外形十分相似,棘刺比較短,緊貼表面。這種海膽的海膽黃顏色明顯偏橙紅色,大而厚實,表面顆粒感明顯,甜度較高。
  • 腥,通透,刺激:還記得那碗海膽蓋飯嗎?
    由於海域不同、產卵期也都不同,這裡只說常見的品種:蝦夷馬糞海膽、北紫海膽、紫海膽、黃海膽。,棘刺也短,最好的出產來自日本北海道,此外,在俄羅斯、朝鮮半島和中國的東北也有養殖,屬於海膽中的高品質一類,價格不菲。
  • 海膽的人工增殖技術
    海膽的人工增殖技術出處:中國海洋報 作者:常亞青 水產養殖網 2008-06-20 14:43:00   海膽的人工增殖方式主要有兩種,即底播增殖和移殖增殖。由於本方法的資金投入少,管理工作量小,因此是當前海膽資源人工增殖經常採用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自然條件比較適宜的海域其回捕率可以達到40%以上,最高回捕率可達76.3%。目前,放流苗種種類有紅海膽和馬糞海膽。在日本,海膽的底播增殖已成為其「栽培漁業」的重要內容,全國的主要實施單位已多達數百個。我國的海膽資源增殖目前尚處於試驗推廣階段。
  • 遼寧大連:都是海膽 紫的為啥比黃的貴一倍
    「海膽黃」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含有不飽和脂肪酸等具有特殊生理活性的物質,特別是還含有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有效藥用成分。大連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相關專業的老師介紹,大連海域常見的經濟海膽就有蝦夷馬糞海膽、馬糞海膽、光棘球海膽(俗稱大連紫海膽)和海刺蝟(俗稱黃海膽),因為它們屬於不同的科、種,因此外形和顏色均不同。海膽外殼的顏色和它們所含的營養價值沒有關係。
  • 老卓:讓你嘗嘗,什麼叫做即食海膽
    「腥、通透、刺激」這句經典臺詞給多少人心中種下了草。| 文章:《還記得那碗海膽蓋飯嗎?》世界上大概沒有一位藝術家和海膽的關聯性比薩爾瓦多 · 達利更深。他不但著迷於海膽的樣貌,還有他所認為的那種鎮靜和麻醉的特性,這位來自加泰隆尼亞的超現實主義畫家在他的眾多作品中放入海膽元素,像是 1959 年的《哥倫布發現美洲》。此外,他也曾於一頓午餐吃下 36 個海膽。
  • 乾貨 | 你不知道的海膽二三事:品種構造、捕撈、產季、各國吃法
    在日本,蝦夷馬糞海膽和北紫海膽是夏季珍饈,分別產自 3-8 月與 6-8 月間。而美國東岸的馬糞海膽的產季則落在 10-5 月間,而美國西岸的紫海膽雖然一年四季都有,但 4-10 月規定不可捕撈。此外,智利也是全年皆產有海膽,但是產區較為分散。歐洲則以冬季為主。科學家鼓勵澳洲塔斯曼尼亞地區的海膽捕撈行為,以利生態發展。
  • 全世界的海膽都全了,吃貨的你認識幾種?
    馬糞海膽馬糞海膽來自球海膽科馬糞海膽屬,是一種小型海膽。馬糞海膽的外殼大多呈黃綠色,也有少數呈現灰白色和褐色。之所以叫它馬糞海膽就是因為它的外觀看起來就像是一小坨馬糞。雖說外表看來其貌不揚,剝開後的海膽黃卻令人驚豔。它呈鮮豔的橙黃色,味道濃鬱,甘甜鮮美。
  • 海膽如此美味 為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的海膽種類
    膽從外觀看好像長得都差不多,但其實海膽的品種很多的,而且不同的海膽有非常顯著的風味特點,各自的最佳食用時間也不同。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的海膽種類。
  • 加拿大巨紫球海膽,比我的中指還長還粗
    積丹紫海膽及蝦夷馬糞海膽,肥美豐腴。蝦夷馬糞海膽公認是最頂級的。 馬糞海膽一般有8cm大,膏厚肉多、甘甜不澀、味道濃稠、質感細滑;紫海膽色澤較橙紅色的蝦夷馬糞為淺,有昆布及海水的鹹香。 這個季節比蝦夷馬糞海膽加個「更」字的,是加拿大的巨紫球海膽。北太平洋西海岸,從阿拉斯加到加利福尼亞周邊海域都有出產。
  • 澎湖馬糞海膽數量驟減 漁市「堆積成山」場面消失
    中新社臺北7月2日電 自1日開放採捕馬糞海膽以來,兩天不到,臺灣澎湖漁市已出現嚴重斷貨,漁民初步預估今年馬糞海膽產量至少減半。馬糞海膽廣泛分布於潮間帶礁巖區,帶棘硬殼內生殖腺可使用,每年6至7月為盛產期。
  • 海膽人工育苗技術
    海膽人工育苗技術出處:中國海洋報 作者:常亞青 水產養殖網 2008-06-20 14:52:00   海膽是海洋中比較常見的一類無脊椎動物,其外殼上生有許多可動的棘,形似刺蝟,故稱之為「海刺蝟」。海膽是一種食用價值、藥用價值、科研價值都比較高的經濟海洋生物,其部分種類的生殖腺味道極其鮮美,營養也很豐富。
  • 臺漁民抱怨馬糞海膽數量驟減 "堆積成山"場面消失
    中新社臺北7月2日電 自1日開放採捕馬糞海膽以來,兩天不到,臺灣澎湖漁市已出現嚴重斷貨,漁民初步預估今年馬糞海膽產量至少減半。  馬糞海膽廣泛分布於潮間帶礁巖區,帶棘硬殼內生殖腺可使用,每年6至7月為盛產期。但近年澎湖的馬糞海膽屢次傳出產量遞減,加上漁民恣意採捕,導致這一高經濟價值海產在澎湖有滅絕危機。
  • 也許這是冬季最進補的美食,用九種方法烹飪海膽
    農曆節氣大雪將至,十二月正是馬糞海膽產卵的時候,也是吃馬糞膽最好的時候,錯過這個時節,那就要等到明年開春啦。東北第一家海膽料理專門店近日開門納客,據悉膽道是瀋陽第一家專門吃海膽的地方,中國也是很少見的,跟著小編一起看看他們如何用九種方法烹飪海膽。
  • 澎湖馬糞海膽銳減一半
    臺海網5月17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今年饕客想品嘗入口即化的「澎湖馬糞海膽」恐怕不容易,因為這次提早半個月開放捕撈,不少漁民卻抓不到海膽,有人2小時只捕撈7顆,馬糞海膽產量比去年減少一半,有漁民就懷疑可能是在禁捕期,還是有人私自捕撈,才會讓海膽產量銳減。
  • 臺澎湖漁民抱怨馬糞海膽數量驟減 漁市「堆積成山」場面消失
    中新社臺北7月2日電自1日開放採捕馬糞海膽以來,兩天不到,臺灣澎湖漁市已出現嚴重斷貨,漁民初步預估今年馬糞海膽產量至少減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