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的冬季星野
除了鋼管不是自己造 其餘都是自己動手
四川省第一個遠程天文臺——川南天文臺,是由學會出資,會員出力共同建造完成的。「從立項籌集資金、到規劃設計、施工、裝修、設備設施安裝調試、後期運維,再到宣傳推廣,全是我們自己的摸索。」曾陽告訴記者,這中間有過太多的嘗試和探索。「選擇什麼樣的技術方案,如何處理建築材料的熱脹冷縮,設備的選擇訂做安裝和調試等等,甚至設備損壞都是自己學習如何修理。可以說除了鋼結構材料不是我們造的,其餘的基本都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樣的經驗不是每一個天文圈的人都有,這對於我們今後的天文科普工作開展非常寶貴。」學會負責人現場給記者演示了他們如何在手機上使用自己開發的系統,對幾百公裡外的川南天文臺進行遠程控制。據了解,這個自研的小軟體不僅僅可以對天文臺本身進行遠程控制,比如屋頂的開合、電源的通斷,天氣監控,望遠鏡姿態歸位等等,還可以遠程設置觀測計劃,對觀測數據進行實時的監控、傳輸和處理等等。「很多人以為觀星必須要扛著各種沉重的設備跋山涉水、熬更守夜,其實你在家端杯咖啡就可以舒舒服服觀星了。」
據介紹,整個川南天文臺分成了三個區域,分別是遠程觀測區,目視觀測區和天文科普教室。遠程觀測區主要用來進行無人值守的全自動化遠程天文觀測。目視觀測區則用作人在現場的目視觀測和拍攝。此外天文科普教室,可以舉辦小型講座或學術交流。川南天文臺擁有11臺專業的天文望遠鏡,其中的6臺用於遠程觀測,5臺用於目視觀測。據了解,做客天文臺的愛好者還可以使用目視觀測區的天文望遠鏡,連接自己的攝影裝備拍攝出美麗震撼的天體。
方山的冬季星野
川南天文臺在方山建成已成為了現實,然而當心中的觀星聖地成為了自己的大本營,這對於曾陽和四川省天文科普學會的天文科普工作者們來說仍然像是一場夢。「我們稱方山為繁星森林,那真是一個夜幕來臨後伸手不見五指的地方,但銀河升起繁星高掛卻可以把整個森林照亮。」曾陽與記者分享了這樣的一個故事,「2012年的五一勞動節,我在方山觀星,半夜起床開門,想出去操作設備換一個觀測目標,結果迷迷糊糊中發現怎麼起雲了,我立馬返回房間洗了個冷水臉,再出門一看,才發現看見的「雲」竟然是銀河。」
聖誕樹星雲
希望把天文帶進普通人視野 部分觀測數據用於科學研究
「中國的天文科研和科普斷層很大,我們最希望的就是能在艱澀難懂的天文學與喜歡仰望星空的大眾之間建起一座橋梁。」從事天文科普工作已經將近十個年頭,曾陽和四川省天文科普學會一直有這樣一個目標。
建立川南天文臺的初衷,是源於對星空無限的好奇和嚮往,也因此他們漸漸從業餘愛好者走上了更加專業的道路。在曾陽看來,科普創造的社會價值,並不比做科研低。「天地生,數理化。在很多發達國家,天文的學科地位是與其他五門學科平級的。但目前在國內,也僅有天文依然不是一門獨立的基礎學科,我們希望能夠把天文真正帶進大家的視野裡。」為此,四川省天文科普學會一直堅持進行著「天文進校園」的活動,舉辦四川省天文知識競賽和各類天文科普活動,也與四川地區多家學校有著密切的合作。
彎月星雲
現在有了自己的天文臺,他們想帶領著孩子們親身投入到天文的浩瀚海洋。「天文的實驗與其他學科不同,它的實驗發生在我們的頭頂之上,所以天文觀測是非常有必要的,讓孩子們加入川南天文臺的觀測項目,也是讓他們融入到了全人類對宇宙的觀測行列當中。這種模式在國外很流行,我們也是在彌補過去的舊帳。」
據悉,川南天文臺正接受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的指導,開展亮變源天體觀測和恆星UBVR寬帶測光項目。「我們要帶著學生們用科學家的方式進行觀測,而且觀測出的數據將提供給天文學家用於科學研究,這對孩子們來說是很有意義的。」
很多人會擔心天文這樣一個聽起來高深的學科,普通人如何了解認識?對此曾陽表示 「我們會根據觀測需求,對零天文基礎的普通大眾進行培訓,起碼讓你有一個基本的認知,比如了解你將觀測的是哪片星空,哪顆星星,怎麼使用專業設備等等。」這些都是為喜歡仰望星空的人們提供一個契機和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