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儀:陳孟列或「下野」避險
的陳孟列總經理。
在華儀電氣上市十年後,2016年12月19日,34歲的陳孟列從父親陳道榮手中接過了華儀電氣總經理的位置,隨後的股東大會中,陳孟列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華儀電氣的董事長。不過,在陳孟列的掌管下,華儀電氣的業績卻始終沒有起色。
在接手之前的三年(2013-2015)內,華儀電氣的扣非淨利潤分別為1943萬元、7604萬元和5987萬元,始終保持了穩定的盈利。而在陳孟列接手後,華儀電氣扣非淨利潤驟降為-1.01億元、1764萬元、-1.13億元。雖然業績的下滑不能完全歸咎於陳孟列,但作為集團的董事長和總經理,面對企業連年虧損的情況,實在難辭其咎。
除了企業經營所帶來的業績壓力之外,違規擔保、關聯方佔用資金等行為既給華儀電氣沉重的財務負擔,也給陳孟列帶來了更多的壓力。此時,陳孟列選擇了辭去總經理的位置。也正是由於他的主動辭職,才給了新上任的總經理徹查之前財務窟窿的機會,華儀電氣才將自己的問題暴露給大眾。
明陽:自研替代外購
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推動之下,風電搶裝潮應聲而來,這也給風機商帶來了大量訂單。通過查閱2019年半年報我們可以發現,金風科技在手訂單超過15.5GW,而明陽智能在手訂單則為11GW。高達4GW的訂單差距不單單是企業產量的體現,更是技術差距的體現。明陽痛下決心,更換董事會成員,看來在未來一段時間,技術研發將成為明陽智能加大投入的一個重點。
另外,原財務長吳國賢離開財務崗位,擔任明陽風電(國際)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運達:權責均衡 千金買骨
運達股份人事變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總經理高玲從財務負責人的位置上退下來,但仍舊擔任總經理及公司董事。在高玲卸任財務負責人職位之後,由原財務部副經理吳明霞接任。在此之前,高玲身兼四職:公司董事、總經理、財務負責人、黨委委員。在此次人事變動後,運達股份內控系統將會更加完善,進一步減少出現財務舞弊問題的風險。同時也是上市企業風險合規的要求。
另外,原副總經理、總工程師葉航冶出生於1959年,在2019年剛好年滿60歲,屬於退休年齡。原本將因年齡原因退休,但運達風電決定聘任葉航冶為「首席科學家」,雖然離開了高管位置,但仍舊是運達風電的一份子。運達風電的前身是浙江省機電設計研究院風能研究所,同時也是是國內最早從事大型風力發電機組研製的機構。在人才上,運達風電從不吝嗇。
天順:呂波快進快出
風電行業人事變動中,最讓人感到驚訝的無異於天順風能的呂波了。2019年5月剛剛赴任的她在短暫的7個月後就選擇了離開天順風能,作為董事會秘書的她可能和董事會產生了理念不合。值得注意的是,在呂波離開天順風能後的繼任者吳淑紅薪酬為138.50萬元,是公司高管中最高的,甚至高過天順風能董事長、實控人嚴俊旭(年薪82.80萬元)。而且這也不是吳淑紅第一次救場。在2017年3月,原天順風能董事會秘書、副總經理鄭康生辭職,吳淑紅就來救過一次場,臨時被聘為公司董事會秘書兼副總經理。
陳偉明則是從董事的位置上卸任,接替他的是新任董事郭磊。兩個人所負責的方面也不同,陳偉明目前仍舊擔任副天順風能總經理和設備事業部總裁,而郭磊則是天順葉片的董事長。此次董事會變動可能意味著塔筒老玩家天順風能將進一步挖掘企業的葉片產能。天順葉片的也發費用也從2018年6月的300萬竄升至2019年6月的1300萬,且企業公示暴增是因為葉片研發。看來,天順風能將繼續押寶風電葉片。
泰勝:新舊交替 揚帆起航
其中,68歲的張錦楠是公司創始人之一,此次人事變動也只是從副總經理的位置上退下來,仍舊擔任公司董事,並且依舊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之一。65歲的黃偉光則是多年擔任公司監事會主席和工會主席,並負責部分生產部工作,接替他的是47歲的周奕,也是新任的工會主席。51歲的竇建榮則是離開公司,繼續從事海洋船舶工程事業。程泓寧則是從非獨立董事的職位上卸任,擔任豐年永泰(北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高級投資經理。
從人員變動上看,原有的創業元老因為年事已高,精力不足,選擇退居二線,將企業領導權交給後來的繼任者。目前的四位副總經理年齡分別為43、52、48和34歲,總經理則是43歲。年富力強,精明強幹的新一代高管將繼續帶領泰勝風能前行。從此,泰勝風能將董事會和管理層徹底分割,完成了從創始人自己掌管到職業經理人專業掌管的過程。
天能:監事會大洗牌
天能重工在2019年的人事變動中都與監事會有關,從監事會離職的兩人分別回到了子公司總經理和安全環保部部長的位置。令人驚訝的是,目前天能重工的監事會僅有三人,僅僅剛滿足證券法要求的最低人數。不過相對天順風能1254名員工和泰勝風能834名員工的公司規模,天能重工僅有530名員工。監事會縮水也理所當然。不過需要警惕的是弱勢的監事會能否在公司的經營過程中及時發現董事會和高管需要監管的地方。
大金:董事會掌控高管層
2019年11月26日,大金重工一口氣宣布三名高管離職,其中既有因董事會換屆的兩名董事石桐靈、陳雪芳,也有副總經理付波。值得注意的是,陳雪芳作為原大金重工財務總監、董事直接離職,接替她的趙月強則以財務總監的身份進入高管序列。目前大金重工共有三名高管,除了總經理孫曉樂外,其餘兩名副總經理陳睿和趙月強都是董事會成員。董事會成員擔任企業高管並不少見,不過在兩名董事副總經理的陪襯下,從大金重工底層一步一個腳印爬上來的孫曉樂顯得具有真才實學。
中材:董事退休
中材科技2019年人事變動較為簡單,曾任總裁、現任董事的彭建新在60歲的年齡選擇光榮退休。彭建新博士曾任中國中材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中材建設有限公司、天津水泥工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目前,國務院國資委實控下的中材科技繼續在風電葉片市場所向披靡,2018年底,公司累計銷售5587MW風電葉片。2019年,中材科技風電葉片收入為19.61億元,佔全公司收入比例的32.35%,利潤比例的29.41%。
時代:功臣退居二線
和中材科技同為國企的時代新材也是風電葉片製造行業的佼佼者。2019年12月19日,曾擔任副總經理,54歲的李曉勇離任,擔任公司調研員。據了解,在國企內部,歲數較大但不到退休年齡的官員往往在退居二線后冠以「調研員」、「巡視員」的職位。一是鼓勵老同志繼續發揮餘熱,觀察公司內部可能存在的問題,及時和管理者反饋。二是在退休年齡到達之前給老同志一份不那麼繁忙的工作。
曾經分管投資規劃、精益管理和信息化建設的李曉勇主導了多項信息化項目,在他的指揮下,時代新才管理人員通過系統掌控現場狀況,現場異常處理速度提升,物流周轉加快,生產交付及時率提升26%,現場周轉庫存下降43%,異常處理及時率提升到92%。此次人事變動,是不折不扣的功臣退役。
雙一:教書育人新篇章
雙一科技兩位離職高管則為公司董事會成員,嚴建苗作為獨立董事離職,其仍舊在浙江大學任教。左松林則兼任河海大學導師。
雙一科技在2019年繼續加大了對生產能力儲備方面的投入,山東武城生產基地和江蘇鹽城生產基地新的生產車間近期將陸續投入使用,儘可能的滿足明年國內風電市場客戶需求。
東纜:未取資格被迫離職
東方電纜王濤系石油系統出身,在離開東方電纜後擔任美鑽石油鑽採系統(集團)公司董事長、總裁。此次離職是因為王濤在9月17日正式被聘任為獨立董事之後到11月14日之間一直未取得獨立董事資格證書。
在海上風電時代,東方電纜將繼續發揮其優勢,在海底電纜的研發、銷售和鋪設上繼續領先。東方電纜現擁有陸纜系統、海纜系統、海洋工程三大產品領域。擁有500kV及以下交流海纜、陸纜,±535kV及以下直流海纜、陸纜的系統研發生產能力,並涉及海底光電複合纜、海底光纜、智能電網用光復電纜、核電纜、通信電纜、控制電纜、電線、綜合布線、架空導線等一系列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製造、安裝敷設及運維服務能力,同時提供海洋工程用線纜的客戶定製化服務。
金雷:審計變更
金雷股份人事變動只有一人,原擔任公司審計部負責人的閆家華女士另任他職,由原審計部員工賈靜靜擔任審計部負責人。同時,金雷股份更換了審計機構。瑞華事務所不再擔任公司審計機構,聘請致同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為公司2019年度的審計機構。看來,金雷股份的財務審計可能出現了一些問題。
金雷股份主營產品為風電主軸,主導產品有1.0MW至2.5MW的風電主軸及Φ1200mm以下冷、熱軋輥等各類大型鍛件,具有年生產MW級風電主軸3000臺、Ⅰ-Ⅴ級各類大型鍛件5萬噸的生產能力。
日月:律師組入主監事層
目前,日月股份共有監事3人,有意思的是兩名非職工監事職業皆為律師。2019年日月股份人事變動中,職工監事發生了變動,另外一名監事也是職工出身。看來日月股份對打官司這件事很擅長。
日月股份主營產品為風電鑄件。2018年生產風電鑄件16.09萬噸,銷售風電鑄件15.09萬噸。
華銳:離不開的大連
在華銳風電董事桂冰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一切相關職務後,華銳風電發布公告稱,公司大股東重工起重提名滕殿敏為董事候選人,並獲董事會通過。據公開信息,桂冰和滕殿敏都曾在大連國資委、大連裝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擔任要職。而後者也是大連國資委全資企業之一。
不同風電企業發展方向不同,在風電產業鏈中的位置存在差異,對高管的任職能力和職務劃分也存在區別。個性的問題固然存在,但實際上高管的來來去去還是和整個行業的發展緊密相連。
對於普通人來說,一份工作最基本的就是三個需求:事少、錢多、離家近。對於高管來說,在滿足最基本的需求之外,更多的是對個人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因個人理念和企業理念不合的和平分手也成了部分高管離開的原因,也有部分高管因為歲月的侵蝕選擇了離開公司。
對於企業高管的頻繁變動,我們更應該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況且目前大多數風電企業高管的變動都是理念問題而非薪酬問題,這更和風電行業的發展無關。某風電企業大佬曾經說過:「有些職業經理人給企業帶來了新理念,做了許多錦上添花的工作,階段性的價值已經得到了體現,但其並不適合企業,創新業務的搭建能力不足;而創業元老離開,則是因為「狀態不佳」,如果仍留在高管位置,對企業非常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