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三腳架,將全站儀快速對中和整平,一般人需要3分鐘完成的儀器架設,張杰僅需幾十秒。
張杰,中鐵十一局一公司武漢地鐵5號線工人村車輛段項目測量隊隊長。
「測量不僅講究快,更要準。」在全站儀前,張杰用眼睛仔細窺測儀器,靠近、遠離,蹲下、起身,一項項調準,一遍遍核對。
幹了11年測量,他測放的6萬多個點位,無一差錯。
「測量是工程的『眼睛』,每個環節、每次測放必須精益求精、毫釐不差,這就是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張杰說。
今年7月,30歲的他獲評2020年度「湖北省政府專項津貼人員」。
0.3毫米誤差的精調,
由8小時縮短為4小時
2009年大學畢業後,張杰先後參加滬寧城際鐵路、京福高鐵、西成高鐵等項目測量工作。
「高鐵項目對於測量精度要求最高,在毫米級以下。」張杰介紹,橋梁、隧道、路基段落的軌道精調,直接決定高鐵運行是否安全平穩。
在長期的隧道和橋梁模板校正測量中,張杰探索出多種快捷準確的新方法。
京福高鐵項目隧道施工測量中,他總結出「雙導線交叉控制測量」法,高質量、低誤差地完成了杆山尖隧道的施工測量工作。
西成鐵路項目施工中,他尋找出符合測量規範、滿足施工要求且高效省力的「後方交會」測量放樣法,解決了測量精度要求高、點位數量多、人員緊張的難題。
一條120多米長的橋梁結構軌道精調,誤差要控制在0.3毫米以內,原本需要七八個小時,通過運用新方法,測量時間縮短為4小時,人員也由原來的3人至4人減少到2人完成。
毫釐必究,
挽回企業巨大經濟損失
「一點都不能差,差一點都不行。」這是張杰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他深知,測量工作來不得絲毫差錯,失之毫釐、謬以千裡。
一絲不苟地測量,讓他練就一雙慧眼。
2013年,面對國內首座單跨132米鋼桁梁施工拼裝、橫移測量工作,沒有經驗可借鑑,張杰挑燈夜戰深入鑽研,反覆計算與校對。
在成千上萬的數據中,經過一遍遍繁瑣計算,張杰發現了一項測量誤差。
這誤差看似不起眼,如果不及時改正,將導致落梁時支座不能順利落入錨栓孔,後果不堪設想。
張杰及時修改孔位,確保橫移後落梁準確無誤,為公司避免了巨大經濟損失。
從一線成長起來的張杰特別注重傳幫帶,「現在我的徒弟很多都當上了隊長。」
11年時間裡,張杰輾轉各地,從陝西到江西,從銅黃高速公路到京福高鐵,從百米高墩到長大隧道,6萬個測量點、120公裡的施工放樣線路,無一差錯。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婷 通訊員 付向東 戴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