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某某山中,有位老神仙,他有一隻寶貝葫蘆,閒來無事,他會打開葫蘆看看:
只見凌晨天空,藍的純粹,只一種顏色,就好像看到了整個世界,藍色裡有一道光,天漸漸亮了起來,鳥兒起床了,太陽冒了個頭,光暈被雲遮了,紅暈藏白雲,映出淡淡的紫色,襯著越發變淺的天空。
有一猴兒,從樹林裡探出頭,左右張望,見四下無它猴,遂閃入一樹旁,只見樹幹中有一小洞,掬液於兩爪中,慢飲之,不多時,意呈微醺狀,著實有趣。
後此物被人族所獲,名曰猴兒酒,蓋因果物裡含糖分,於洞中天長日久,其中菌類分解,便成可口之物,實為天地之賞賜。然此物雖美,量卻甚少,難以為繼,故人族想得一法,以麥芽入水,釀之一宿而成,是為醴[lǐ],後經若干歲進而制出酒母,即麴黴,至此,糧食酒成。
醴之上,更有鬯[chàng],醴為淡,鬯為香,以秬[jù]釀香草,芬芳條暢以降神,故夏有長流爵,盛鬯酒,灌地以求神。
夏代 乳釘紋銅爵
洛陽博物館藏
酒初為寒飲,取其清而香,魏晉以降,五石散流行,此散須以溫酒飲之,不爾,則百病生焉,故至唐,飲溫酒之風漸盛,有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之語,亦有林間暖酒燒紅葉之句,而酒器也與前不同。漢時飲酒用觴,亦稱耳杯,其形取於雙手合掬,曲水流觴亦用此物。
漢代 「君幸酒」雲紋漆耳杯
湖南省博物院藏
唐時有盆形酒尊,常見幾位飲者圍一大盆舀喝,幾石而不亂,微燻而花飛,慵懶迷離,甚為可愛。
唐代 《宮樂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及至溫酒之風盛,遂將溫酒盛入執壺,用以保溫,更以溫碗配之,除可保溫亦可防燙。此時飲酒要用臺盞一付,方才相宜。人族好客,有勸飲之俗,必用玉金珍罕美器於席間傳玩勸飲以助興。
宋代 福建窯口影青釉獸鈕執壺及溫酒器
觀復博物館藏
唐宋以降,貯酒用長瓶,世亦稱梅瓶,然梅瓶雖與梅相稱,其之名亦為臆造,君不見膽瓶、紙槌瓶等亦可插梅,因傳播日久,無復更改。
北宋 磁州窯白地黑彩花鳥紋梅瓶
上海觀復博物館藏
元始有蒸餾酒,以水火鼎煉酒取露,酒極濃烈,其法出西域,若以老窯之窯泥制,其味或純正甘冽或軟滑綿厚,空杯留香,回味無窮。
日落西山,夜色漸沉,不知今日這猴兒又往哪裡偷酒喝。
老神仙心想:這壺中世界真真有趣,難怪壺中人大都沉迷於此,不妨再將養幾日,靜觀其變。
按:壺外一眼,壺內一日,又一日內閱盡千年,真是山河大地皆微塵,人生百年常在醉,各位看官,此中味雖好,亦不能貪杯,切記切記。
參考資料:
孫機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揚之水 《物色》
往期文章連結:
3歲那年,朕種了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