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中的眼鏡式電腦或將普及 你也能擁有

2021-01-19 日本頻道
現在位置:中日經濟交流網>>科教資訊更新:2013年08月29日15:55 科幻電影中的眼鏡式電腦或將普及 你也能擁有 佩戴「谷歌眼鏡」的谷歌公司創始人之一謝爾蓋·布林

人民網東京7月15日電: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谷歌公司尚在開發中的眼鏡型電腦「谷歌眼鏡」已經引起了熱議,而蘋果公司擬計劃生產智能手錶的傳言也從未停息。科幻世界裡司空見慣的隨身攜帶的電腦,是否真的在一步一步向我們走進呢?

據稱,只要觸碰眼鏡腿或者聲音指示,谷歌眼鏡會在眼鏡右上角的畫面中投射出從網際網路上獲取的信息。此外,谷歌眼鏡還攜帶照相機功能,能夠拍攝照片和視頻。自今年2月起美國開始出售試用眼鏡型電腦以來,谷歌眼鏡已經招來了諸如「在駕車時佩戴這種眼鏡很危險」、「應當禁止谷歌眼鏡在隱秘的飯店使用」等反對的聲音。

然而,僅僅是查閱郵件或是拍攝照片的話,現有的智能機也能完成。那麼像「谷歌眼鏡」這種隨身攜帶的終端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日本神戶大學學院教授塚本昌彥這樣解釋道:「隨身攜帶的終端讓人們空出了雙手,是讓人們的身心從網絡空間中解放出來的重要一步。」自2001年起,塚本教授就一直佩戴著眼鏡型隨身終端進行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目前,若是想要從網絡上獲取消息,就必須要通過智慧型手機或者筆記本電腦,從「那邊」連接想要了解的世界。然而隨身攜帶的終端則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直接將信息提取出來。

日本NHK電視臺07年播出的動畫《電腦線圈》就描繪了這樣的未來圖景:在「電腦眼鏡」已經普及的202X年,電腦世界的信息和「事物「將通過眼鏡和現實世界重合,能夠被表現出來並進行操作。

日本NPO法人隨身環境情報網絡推進機構理事長、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板生清稱:「隨身攜帶的終端不需要單打獨鬥,也不需要是萬能的」。他表示,「目前可以將隨身攜帶的終端作為記錄日常生活的傳感器使用,為健康管理提供幫助。」

作為傳感器使用的隨身攜帶的終端已經出現了有望普及的前兆。去年年末,索尼和松下已經開始發售被稱為運動型攝像機(action camera)的小型電影攝像機,銷售量達到了數萬臺,成為了熱門商品。該攝像機主要在登山和騎自行車等戶外體育運動中使用。使用者將這種攝像機佩戴在身上或是器材上,就可以通過自己的視野記錄下一切。(馬瀟漪)

(責編:張璐璐、陳建軍)

35421|||22740324|||科幻電影中的眼鏡式電腦或將普及 你也能擁有|||2013年08月29日15:55

相關焦點

  • 趣科技:從科幻電影走出的現實技術(組圖)
    其主要製造原理是,該手勢控制臂環可以佩戴在用戶任何一條胳膊的肘關節上方以探測用戶肌肉產生的電活動,然後該設備會通過低功率的藍牙設備與其他電子產品進行無線連接,因此配對設備不需要藉助相機就可以感知到用戶的動作、命令,再將電腦處理的結果通過藍牙發送至受控設備即可實現科幻電影中的「虛擬控制」。
  • 科幻成為現實?蘋果正開發一款智能眼鏡!
    相信大家在觀看很多科幻電影的時候發現未來不用到處背著電腦跑,而是由眼鏡實現電腦的功能。這些高科技眼鏡可以用手勢操控眼鏡中的電腦功能,眼睛一掃就會出很多信息而且只有佩戴者才能看見,還能接聽電話等等。而在現實中,從Google Glass開始,市場上的智能眼鏡一直不多,而且目前智能眼鏡的鼻祖Google Glass在個人消費領域都堪稱失敗,但是各大科技公司還是在往這種極具科幻感的方向努力。
  • 這些科幻電影裡的智能產品,已經走進了生活
    試想一下,如果電影007中那些用最尖端科技打造的裝備,都成為普通人觸手可及的產品,那每個人的生活是不是就都像邦德一樣精彩?每個人都是渴望更絢麗多彩的生活,而科幻似乎給這種渴望找到一個出口。值得欣慰的是,這個出口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其實,只要留心翻看一下歷年來大開腦洞的科幻作品,你就會發現很多眼熟的物品;稍加思量你還會恍然大悟,這不就是昨天剛用過的某樣物件嗎?
  • 5G時代的VR眼鏡長啥樣?華為首款輕薄VR眼鏡顛覆了想像
    其中,eMMB即大流量移動寬帶業務,將最快得到普及。在4G時代,VR行業一直苦於帶寬受限無法得到廣泛應用,最典型的例子,4G網絡下,我們觀看VR視頻直播會有眩暈不適感,這是因為4G網絡速率慢、延遲相對較大。5G的高速率、低延時為VR的發展帶來了東風,但VR眼鏡若想普及還需要好產品來支撐。
  • 電影中的未來科技到底靠不靠譜
    這一解決方案看起來要比已經停產的谷歌眼鏡靠譜得多。谷歌眼鏡是一種頭戴裝置,促使它消亡的,不是技術本身的局限,而是社交方面的失誤:眼鏡上的攝像頭會令他人反感,而且戴著它會讓你看起來像個討厭的機器人。《她》中的耳機套件功能相似,但更加穩重和令人舒適。
  • 科幻電影中的空中競速,已經走進現實
    從熱氣球、飛船、到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之後,我們才終於擁有了飛鳥的空中視角。飛行時機身比起一般的無人機會更為前傾,駕駛員在控制的時候將會戴上FPV眼鏡,(其實就是高級VR眼鏡)視角跟無人機前方的鏡頭同步,變成無人機的第一人稱視角。
  • 帶上眼鏡看電影 3D顯示技術初解析
    ,但是談到普及還為時尚早,因為成本的制約和技術還尚未成熟等因素普及3D顯示還需要突破層層關卡,在本文中筆者在這裡先為大家介紹三種目前需要使用輔助設備才可以實現3D效果的前沿技術。 已經異常火爆的「阿凡達」和目前上映不久的「蘇乞兒」等3D影片的大熱都令大眾對3D技術更為關注,而2012年的南非世界盃也會採用3D技術轉播,使業內人士一致認為3D顯示將成為未來的主流顯示方式,但是談到普及還為時尚早
  • 那些科幻電影中已經實現的黑科技
    電影也發展了這麼久,最受影迷們歡迎的應電影種類該就是科幻電影。從1969年7月21日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開始。人們對科幻和未知世界的探索越來越瘋狂,不再滿足於瑰麗的簡單想像,而是希望通過影視作品將不可能變為可能。從此,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世界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
  • 從科幻電影中或許能找到線索
    從科幻作品中,我們或許能理解這種心理從何而來。它在醫學上有巨大的應用潛力自然是一方面,但更多人聯想到的是「思想控制」「改寫意志」「黑客入侵」,乃至整個人類被人工智慧反控的恐懼遠景——類似這樣的遠景,已經在經典科幻小說和電影中被無數次描述過了。例如,科幻電影《黑客帝國》中,未來人的後腦都被裝上插孔,受著「母體」(Matrix)的控制。馬斯克的大腦晶片一出,再次觸及了人們對智慧機器的「恐懼神經」。
  • 7部關於虛擬世界的科幻電影,最後一部萬眾期待
    1982年的《電子世界爭霸戰》中已經將人類進入虛擬世界的場景展現得非常詳細,即使電腦特技當時還只能畫畫光線堆堆方塊,但是電影的科幻理念是劃時代的,隨著電腦遊戲的普及和火爆,VR看完這些關於虛擬世界的電影,你能分清哪是現實哪是幻境,你願意選擇現實還是幻境?
  • 科幻電影中的星際元素
    原標題:科幻電影中的星際元素  近日,關於太空的新聞很多。繼科幻片《地心引力》上映後在網友中掀起太空大討論,中國首輛月球車得名「玉兔」,也將在12月上旬作為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月面上進行為期約3個月的科學探測。
  • 沒有電腦後期特效,依舊堪稱經典的10部科幻電影,你看過幾部?
    現在的電影製作技術已經越來越成熟,電腦後期特效成分的介入,更是幾乎已成了電影製作必不可少的一環,對於科幻電影而言更是如此。宏大而逼真的場景,讓人目眩神迷而不能自拔的特效畫面……是的,現在的確是科幻迷們最好的時代。 那麼,在曾經電腦特效沒那麼發達的年代,是否出現過經典的科幻電影呢?
  • 《鄉村教師》如何改編成為一部《流浪地球》式的硬科幻電影?
    他們並沒有照搬原作中政府軍和叛軍對立的故事,而是截取了地球在向木星流浪過程中的一小段,用木星危機構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觀。核心故事運用了好萊塢式的手法,在原著大災變的背景下,以一個家庭的視角,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故事。人物的設定,也脫離了原作,構建出了新的角色,製造了富有張力的戲劇衝突。
  • 科學家奶爸攜手風趣物理學博士領讀《科幻電影中的科學》
    不僅可以幫助讀者儲備知識,更能幫助他們建立立體的科學思維,擁有不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科幻電影中的科學:科學家奶爸的宇宙手繪》將每個人都熟知的電影情節、細節,轉化為通俗的語言、輕鬆的圖畫、嚴密的邏輯,在科學中回顧電影,在電影中觸摸科學。
  • 科幻電影中的科學,你知道多少
    硬科幻與軟科幻的分界並不明顯,硬的如《星際穿越》中也能出現明明一臺望遠鏡就可以解決問題,非要坐飛船飛幾個光年去看看的情節。但不可否認的是,能被稱作硬科幻的影片中,科學對情節的推動都是非常重要的,如《彗星來的那一夜》,「薛丁格的貓」呈現出了一種心理式的驚奇感,使這部完全沒有視覺奇觀的影片堅硬非常。
  • 科幻電影中有哪些科學元素是真實存在的?
    《回到未來》中提到的科技很多就已經被實現了,比如,指紋開門、可穿戴設備、智能眼鏡、體感遊戲、平板電腦、飛行汽車、自動伸縮調整尺碼、自動烘乾的夾克……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科幻電影中的那些科學元素,哪些是真實存在的,哪些是有可能實現的。
  • 現場體驗新一代OPPO AR眼鏡,外觀科幻拉風,生態腦洞大開
    外觀「獨領風騷」,分體式設計科幻炫酷 根據現場實拍圖來看,OPPO AR Glass 2021整體的造型相當科幻,不同於市面上常見的AR眼鏡
  • 人腦與電腦連接!3D列印大腦晶片 科幻電影將成現實?
    將人腦與電腦連接起來,通常是科幻電影裡面的場景,但是現在,英國謝菲爾大學、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和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合作研究的3D列印大腦晶片,讓人腦與電腦連接成為可能。
  • 科幻作家劉慈欣:外星人可能已是「電腦人」(圖)
    18日,國內科幻作家頂尖代表劉慈欣、王晉康亮相南國書香節,求籤名求合影的隊伍繞了上千平方米的8號會議室好幾圈……  《三體Ⅰ》或明年上映  可以說劉慈欣正是以史詩級巨作《三體》三部曲奠定了自己在國內乃至全球科幻界的大腕地位,改變了不少人對中國沒有好科幻作品的印象。如今《三體》的英文版在海外既叫好又叫座,電影也緊鑼密鼓地開拍了。
  • 科幻電影中的地外移民,人類能做到嗎?
    隨著現代科學的輪廓日漸清晰,科幻題材也悄悄搭好了基礎、蓄足了能量,比如凡爾納經典之作《從地球到月球》。凡爾納也因開創了科幻題材而被稱作「科幻小說之父」。19世紀末,電影誕生,技術也不斷成熟,美蘇之間進入太空競爭階段。天時、地利與人和下,太空為主題的科幻電影、小說如雨後春筍般湧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