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科幻電影製作者完全無視科學基礎的胡思亂想簡直令我抓狂。《星際迷航》裡的人體傳送?沒戲。《極樂空間》裡只要躺在床上就能在幾秒內檢測和治癒癌症?胡扯。
但從另一方面看,一些電影對未來科技的描述也相當有理有據,而且切實可行,人們在現實世界裡也可以將其實現。《星際迷航》裡的自動門現在已經成了超市的標配,《全面回憶》(以及很多電影)裡的無人駕駛汽車也已經上路行駛。
最近很明顯,好萊塢的產品設計師已經開始更加嚴肅地考慮那些有朝一日可能實現的技術。舉例來說,《她》講述的是一個男人與他的語音助理(就像是Siri)墜入愛河的故事。他通過一個單耳耳機與助理溝通,後者功能之齊全令人驚訝:處理電子郵件,縱覽新聞報導,發送簡訊等。
這一解決方案看起來要比已經停產的谷歌眼鏡靠譜得多。谷歌眼鏡是一種頭戴裝置,促使它消亡的,不是技術本身的局限,而是社交方面的失誤:眼鏡上的攝像頭會令他人反感,而且戴著它會讓你看起來像個討厭的機器人。《她》中的耳機套件功能相似,但更加穩重和令人舒適。
對這部電影我惟一的不滿之處是,為什麼角色不需要首先說出一個語音命令,類似「Alexa」或「嗨,Siri」什麼的?電腦怎麼能判斷人們正在對它們說話呢?如果沒有這個問題,電影就更加合理了。現在蘋果的AirPods和谷歌的Pixel Buds都可以讓你通過類似的方式與語音助理交流,不同的是你獲得的大多是新聞和天氣資訊,而不是愛情或心理滿足。
在Netflix上線的電影《獵殺星期一》裡,人物佩戴著內置微型投影儀的手環,可以把清晰的彩色影像投射到手掌上,然後就像操作觸控螢幕那樣點擊這些影像。我猜編劇從2014年一個病毒式傳播的視頻中獲得了靈感,該視頻描繪了一個名為Cicret的手環,並憑此眾籌到了超過50萬美元,直到被證明那只是痴心妄想。
你可以看出為什麼人們對這樣的概念趨之若鶩:設想一下你可以擁有智慧型手機的所有便利,而無需攜帶一部手機吧。但是這樣的產品很難化為現實。即使我們能把微型投影儀、電池和處理器壓縮到一條細細的手環裡,也仍有一些障礙難以逾越:投影儀如何在表面不規則的手掌上完成清晰的對焦?在陽光下如何投射出足夠強的光線?如何保證在顏色深淺不同的皮膚上正常顯示?最重要的是,當手指進行觸摸操作時,如何避免擋住投影儀的光線,在「屏幕」上留下黑影?
HBO的《西部世界》中的機器人設計精妙,以至於和真人看起來毫無二致——這有點太誇張了。但劇中的個人科技產品比較合理:片中的人物攜帶著信用卡厚度的三層摺疊手機。當你需要快速瀏覽信息時,只需要看一眼它的上蓋,而當你想要更大的影像,把它展開成一部平板電腦即可。
然而,大多數類似的影片中都會出現一個荒謬的錯誤:很明顯,未來我們的電腦在顯示圖片和影像時並不會伴隨著提示音。為什麼製片方會以為,加入這些愚蠢的音效,就能讓他們那些充滿未來感的機械看上去更真實呢?在現實世界中,一個滿是發聲屏幕的房間只會令人抓狂。
好吧,我想不該對此吹毛求疵。這只是些電影,不是嗎?它們畢竟不是對未來的預言——至少目前還不是。
作者:戴維·波格(David Pogue)趙劍琳(譯)
來源:環球科學|圖片:文匯報資料庫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環球科學|圖片:文匯報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