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喬治·梅裡埃拍攝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科幻電影《月球旅行記》,這100年中,科幻電影已經成為了一種重要的類型片。在電影評分網站IMDB的排行榜中,最佳影片的前50名中,科幻電影佔據了十分之一的位置。而在電影歷史票房排行榜上,高居榜首的則是《阿凡達》,在前20名中幾乎全都是科幻電影和動畫電影。對於一種偏向於製造刺激體驗或者描繪與生活有較大差異場景的電影類型,科幻電影往往能取得票房上的成功,但卻在嚴肅影評中難以獲得較高評價。
但隨著人類認識世界的不算深入,作為科學與想像力延伸的科幻電影,卻呈現了越來越繽紛的場景。科學、科技元素在科幻電影中的比重不一,但是呈現方式卻大相逕庭。有時候科學技術元素被合理的展開與想像,作為電影的主幹,但大多數時候則僅僅是噱頭。下面就讓小編來盤點一下科幻電影中那些靠譜或者不靠譜的科技元素們。
首先要明確一下,我們僅僅討論那些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架空世界觀的幻想電影以及超級英雄電影不在我們今天的討論範圍內。舉個慄子:《星球大戰》系列看上去是科幻電影,但實質卻是僅僅利用太空背景展開的正劇,裡面的外星球,光劍,飛船的元素替換成外國,佩劍和帆船則完全不影響故事的展開。
請不要瞎扯了好嗎
《地心搶險記》中的「地船」準備發射
有這麼一些電影,從故事出發點到營銷話題全都集中在科幻元素,但是實際上這些科學元素基本上全都被錯誤討論或展開。《地心搶險》就這這麼一個反面典型。這部電影描述了一中可怕的災難:地心停轉。電影講道,因為不知名的原因,地球的核心停止了自轉,地磁場因此消失,引發了一系列災難。一隊專業人員乘坐特殊的「地船」深入地心,通過引爆核彈讓地球核心重新轉動化解危機。
地球的結構大致可以分為地殼、地幔與核心,地殼與地幔的結構與成分目前較為清楚,地殼主要的成分是鐵鋁矽組成的巖石,地幔的主要成分則是鐵與鎂組成的熔巖。至於地球核心的成分與狀態,基本上只能推斷為因為重力下沉的鐵元素核心。說到這部電影,槽點稍微有點多,我們一個個來。
暫且假設故事中那種溫度與壓力越高越堅固的神奇物質造成的地船能夠抵抗地球內部100萬大氣壓力以上的極端環境,那種瞬間能夠開山劈地的雷射鑽頭也同樣存在,「地心停轉」這個條件首先就有問題。現在較為通行的理論認為,地球的磁場是因為組成地球外核的鐵鎳流的流動與地球自轉共同作用形成,與地球固體核心的轉動似乎關係不大。當然有一點這片子是沒說錯的,地球的核心確實保持了一個與地球本身不同的轉動速度,但是這個速度差異可能僅僅只有每百萬年1度。
至於地球磁場消失後出現的異象,電影描述的也不大對。電影中電網癱瘓,心臟起搏器被幹擾,極光在低緯度地區出現這些現象恰恰是因為地球磁場存在,被太陽風衝擊釋放能量才有可能發生,至於為什麼全球會出現大量的大氣放電,能夠熔化鋼鐵、沸騰海水的微波束的出現更是令人困惑。當然了,至於為什麼主角們能用幾顆小小的戰術核武器就能驅動地球這顆太陽系密度最大的星球,我想也是一個沒辦法深究的問題了。
稍再靠譜點就好了
《後天》中極端低溫罪魁禍首:超級颶風
有一些電影,基於正確的科學幻想因素,卻受限於故事表達或主創的水平犯了一些錯誤,這樣的電影往往具有較多的討論價值,多年之後也會被人們津津樂道。
舉例來說,災難片專業戶羅蘭·艾默裡克的《後天》就是這種類型的電影。後天拍攝的年代正是對二氧化碳排放與地球氣候的影響爭論最激烈的那幾年,電影反映的也幾乎是全球變暖能導致的最可怕後果:融化的北極冰蓋產生大量淡水,阻斷了北大西洋暖流這一條重要的熱量輸送帶,從而導致全球氣候劇變。
首先,北大西洋暖流確實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氣候調節因素之一。巨量鹽分高密度較大的冷水從兩極流向溫帶,從溫帶把熱量帶往高緯度地區。電影中,北極如果迅速融化,產生的大量淡水會稀釋原來密度較大的海水,洋流無法沉入深海,熱量輸送中斷,高緯度地區溫度變低,低緯度地區愈發炎熱,熱帶氣旋獲得了巨大的能量,造成了全球範圍的可怕氣候災難。
問題來了。如果上面描述的事情是以千年為單位,或許是可能的情景。距今大約12000前,曾發生過一次被稱為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的古氣候事件。彼時,末次冰期結束,北美大陸的冰川融化, 大量的融水阻止北大西洋環流向亞極地輸送熱量,地球氣候在數百年內驟降15攝氏度之多。但是在電影裡,這個過程在短短一周內就完成了。這顯然是為了劇情展開做的巨大妥協。
如果真的能形成像電影中那麼巨大的熱帶氣旋,或許真的把平流層的低溫空氣拉至地面。若是地面溫度真的達到零下60攝氏度以下,飛機用的航空煤油確實會在零下47攝氏度以下凝固,但是人類在幾秒內被凍成冰塊需要的溫度遠不是零下60度就能完成的。至於國旗在空氣中迅速結凍固定則更不可能,想想看,冷空氣中哪裡會有那麼多的水供凍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