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時期為中國早期最重要的發展,鑽木取火、行醫等發展,皆對後世的中國文化有遠大的影響。
三皇五帝是中國傳說中的「帝王」。從三皇時代到五帝時代,被稱為傳說時代,在夏朝之前。其歷年無確數,最少數千年。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區發現的裴李崗文化及賈湖文化等,從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經進入農業社會,其中出土的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與約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類同和相似之處。三皇五帝是中華上古傑出首領的代表,惟歸誰人說法眾多。基本上,無論是按照史書記載或者中國神話傳說,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遠早於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時代距今久遠,或在4,000至5,000年至7000至8000年前,乃至更為久遠,時間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時代則距夏朝不遠,在4000多年前。
三皇
(約)公元前6000 年 - (約)公元前4000 年華夏(今中國)
三皇時代處於約6000年前到4000年前,是中華文明的萌芽發展期。歷史資料表明,漫長的三皇時代是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的轉變期,早期的女媧也常被列為三皇之一。到五帝時代,已經是父系社會,不過女子仍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嫘祖等女子人物在文明發展中也有很大的貢獻。五帝時代文明是三皇時代文明的延續。以文字為例,傳說伏羲創造八卦、文字,而在黃帝時代倉頡造字,文字愈加成熟。女媧、伏羲時代的龍崇拜,在炎黃時代進一步發展。傳說炎帝(指末代炎帝)、黃帝皆神農後裔,炎帝即神農部落首領,也是各部落聯盟的首領、天子共主,當時神農部落已世衰,黃帝和伏羲(有人認為盤古即為伏羲)部落有密切的傳承關係,後來黃帝取代炎帝成為天子,為五帝之首,五帝以後即為夏、商、周時代。伏羲、神農、女媧(《史記·三皇本紀》—司馬貞補《春秋運鬥樞》《春秋元命苞》, 本詞條以《史記》為例)伏羲、神農、黃帝(《尚書·序》《帝王世紀》)伏羲、神農、燧人(《尚書大傳》《禮緯含文嘉》)伏羲、神農、祝融(《白虎通義》)伏羲、神農、共工(《通鑑外紀》)「三皇」之女媧(約)公元前6000 年 - (約)公元前4000 年隴西成紀(今天水市)女媧又稱女媧氏,另稱媧皇、女希氏,俗稱女媧娘娘。出生於隴西成紀(今天水市)。原為中國傳說時代中的上古氏族首領,後成為中國神話中的人類始祖。根據東漢文獻記載,女媧是伏羲的妹妹,人首蛇身(龍身)女媧娘娘主要功績有摶土造人、鍊石補天、殺黑龍濟冀州、斷巨鰲立四極、積蘆灰止淫水、發明笙簧。以及創設婚姻。女媧善於補天,因此女媧亦成為中國雨傘和繡補業者所祀奉的職業神。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趙城鎮侯村的媧皇陵和數千年來一直享受歷朝歷代皇帝尊奉、祭祀的國家級神廟媧皇廟,山西其他各地也均見有女媧信仰的文化。其他的功績包括發明笙簧和規矩,以及創設婚姻。後世女媧成為民間信仰中的神祇,被作為人類始祖和婚姻之神來崇拜。「三皇」之炎帝(約)公元前6000 年 - (約)公元前4000 年姜水(今寶雞市)炎帝,傳說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農氏族始祖。炎帝始生地在姜水之岸(今寶雞市境內)但後來又遷徙到河南、湖北、湖南、山西等地,故全國有六處炎帝故裡。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嘗遍了各種藥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後世所稱道。據《史記》等古籍追記,炎帝姓「伊耆」,名石年。母為有嬌氏女,名曰女登,是少典正妃。生炎帝。《越絕書》說:「昔者神農之治天下,務利之已矣,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貴於人,而天下共尊之。」為人們的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三皇」之伏羲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與女媧同為福佑社稷之正神。古籍中多提到華胥氏因為在雷澤踩了大腳印而在成紀(今天水市)生下伏羲(伏羲出生地多有爭議,本詞條採用「成紀說」)。楚帛書記載其為創世神,是中國最早的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風姓,又名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史記中稱伏犧,在後世與太昊、青帝等諸神合併,在後世被朝廷官方稱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東方上帝)一說。燧人氏之子,生於成紀,定都在陳地。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傳說中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藥鼻祖之一。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佔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伏羲稱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後去世,留下了大量關於伏羲的神話傳說。五帝
「五帝」之黃帝(約)公元前4000 年有熊(今天水市)黃帝,遠古時期中國神話人物,為《史記》中的五帝之首。神話傳說其父親少典為有熊國君,黃帝本姓公孫,因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長居姬水,後改姬姓,國於有熊(今河南新鄭),又稱有熊氏。中國歷代皇帝多為黃帝設廟祭陵等來取得象徵的統治正當性,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標誌性人物,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血親祖先。根據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始均傳說為拓跋鮮卑的早期首領,在魏書中有明確記載。另外根據大荒北經,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因此北狄和犬戎皆為黃帝之後。「五帝」之堯公元前2377 年 - 公元前2259 年陶(山西襄汾縣陶氏村)堯(約前2377—前2259年),姓伊祁,號放勳,古唐國人(今山西臨汾堯都區,古稱河東地區)。中國上古時期方國聯盟首領、「 五帝」之一。堯為帝嚳之子,母為陳鋒氏。十三歲封於陶(山西襄汾縣陶氏村)。十五歲輔佐兄長帝摯,改封於唐地(今山西太原),號為陶唐氏。二十歲,堯代摯為天子,定都平陽。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葬於谷林(山東省鄄城縣)。堯從父親帝嚳那裡繼承帝位,並禪讓於舜。相傳堯繼帝位時二十一歲(一說十六歲),以唐縣(今山西臨汾)為都城,以火德為帝,人稱赤帝。他性格仁慈,十分聰明,年輕有為,當上天下共主,也不因而驕橫傲慢。他勤於政事,未敢休息。禮儀簡單,生活儉樸,絕不浪費百姓的一分一毫。例如他只吃用陶簋盛的粗飯淡湯,只求能飽。「五帝」之顓頊(約)公元前2342 年 - (約)公元前2245 年帝丘(今濮陽市)黃帝次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以繼承帝位,被降職到若水做諸侯(此德劣被降為諸侯乃酈道元一家之言,且黃帝嫡長子乃玄囂)。昌意被封到若水後,娶當地土著蜀山氏酋長之女昌僕為妻,在若水之野生下了顓頊。顓頊(約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年),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在流傳下來神話傳說中,顓頊是主管北方的天帝。顓頊始自窮桑,而遷都於商丘,後居於帝丘(河南濮陽)。《國語·楚語》說顓頊是繼少昊之後主政;《列子·湯問》說法亦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顓頊生子窮蟬,是舜的天祖。據說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葬於濮陽。而春秋戰國時的楚國君主為其後裔,屈原在《離騷》中自稱為帝顓頊之後,屈原與楚國君主為同族。「五帝」之舜(約)公元前2287 年 - (約)公元前2067 年蒲阪(今永濟市)舜(約公元前2287- 約公元前2067),中國漢族上古時代的五帝之一,名重華;生於姚墟,故姚姓,後居於媯水之邊,故媯姓。冀州人,都城在蒲阪(今山西永濟)。舜為四部落聯盟首領,以受堯的「禪讓」而稱帝於天下,其國號為「有虞」。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號,故後世以舜簡稱之。中庸引述孔子稱舜「德為聖人,尊為天子」。舜兩眼都是雙瞳仁,故名重華。《尚書緯,帝命驗》記「姚氏縱華感樞。」鄭玄注︰「舜母感樞星之精而生舜重華。」虞舜的王位是唐堯禪讓的,人們世代尊稱堯和舜為上古先王,堯禪讓王位給虞舜傳了四個字,即允執厥中;舜禪讓王位給大禹傳了十六字心傳,即中華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中華心法成為了中華民族的至高文化理論。《竹書記年》並不記載為禪讓。 「五帝」之帝嚳(約)公元前2275 年 - (約)公元前2176 年毫(今偃師市)帝嚳(前2275——前2176年),中國歷史中的傳說人物,為五帝之一,姬姓,名俊,號高辛氏,殷人稱夒,華夏上古時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黃帝的曾孫,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基根,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被殷商族人認為是其第一位先祖。祖父玄囂,是太祖黃帝正妃高皇后嫘祖的大兒子,父親名蟜極,帝顓頊是其伯父。帝嚳從小德行高尚,聰明能幹。十五歲時,被帝顓頊選為助手,有功,被封於有辛(今商丘市)。帝顓頊死後,他繼承帝位,時年三十歲,以毫(今偃師市)為都城,以木德為帝。年帝嚳有四妃。正妃有邰氏名姜嫄,生子棄,即后稷,是周朝的始祖。次妃有娀氏名簡狄,生子契,是商朝的始祖。次妃陳豐氏名慶都,生子放勳。次妃娵訾氏名常儀,生摯,帝嚳死後,摯承嚳的帝位,九年後禪讓給放勳,也就是帝堯。相傳帝嚳活了一百零五歲(一說九十二歲),死後安葬於濮陽頓丘城南臺陰野中。 曹植作《帝嚳贊》頌曰:「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撫寧天地,神聖靈賓,教訖四海,明並日明。」
參考資料
中國斷代史系列-中華遠古史:王玉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徐旭生著,裡仁書局中國神話傳說:袁珂著,裡仁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