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秦的先秦家族史,是真正的血緣家族史,是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的過渡,是從家族式到農耕式的過渡,是經歷了兩千年的跨越,在此之前,忠誠是獻給家族的,此後是集權時代,直到辛亥。
據說,炎黃始祖是兄弟倆同父異母,少典娶了女登,生了一個兒子,姓姜,名火德,是炎帝;少典又娶了附寶,生了一個兒子,姓姬,名土德王,是黃帝。自幼分家,還說,少典是跟著黃帝娘倆一起生活(意思是什麼?),那是母系遺存,不過想來家裡鬧騰也不少。想過一生不安生的小老婆。
分家就各自發展,老大家燒山種田,農業發展的好,老二家造車,紡織手工業的技藝高超,家底攢厚,點子多。一到村子裡,就有誰在說話呢?
黃熱戰於坂泉。老兩家的軒轅氏,擊敗了烈山氏的老大。雖然老大老二不和睦,畢竟還是個老爹,碰上別家的蚩尤,老大老二還是齊心協力打贏了涿鹿之戰。
自黃帝以後,如五帝皆禪。所謂推位讓國,有虜陶唐,這只是美好的幻想,《大保國》中,群臣要禪讓的時候,都說:「江山自爭,哪有禪讓之理?」」「這是正常的反應。村裡的人都沒有聽說有讓人的事,何況天下的主人。只是要當事人同意,七大姑八大姨也不答應啊!因此,村長不但不能放手,下任村長還是要自己的血統,堂表親、姑表親也不行。
軒轅氏當了村長就穩定了,以後村長人選都要由他自己決定。傳說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當然不是一個媽媽生的,全是一個媽媽生的也免不了分家,分了家別了姓,又有了新的小家庭。帝堯是五帝之二,卻長期被人們忽視。在他們身上,並不只有傳說,中國先秦政治歷史的核心,也就是顓頊、帝嚳二世像之爭,從那以後直到整個中古時代,我們都可以看到這兩支血脈之間的鬥爭影子。
堯、舜是克勞狄斯和哈姆雷特叔侄,再親也分不出家。大家都認為世界是自己的,村長也該是自己這個房間的。堯,商,周為帝獸之屬,舜,夏,秦為顓頊之屬。舜放堯,是顓頊要奪回法統,商滅夏是帝嚳要討回公道。
但商周之爭,起源於先帝四妃。先是帝獸長子摯他媽陳鋒氏與幼子堯他媽嫩訾氏之爭,無論誰贏,商祖契他媽簡狄和周祖棄他媽姜塬都是打醬油。儘管都是打醬油,但女人對自己的丈夫和其他女人都是以同樣的憎恨,不僅憎恨其他女人的丈夫,而且憎恨自己的丈夫。
一個對兒子說:「你沒有爹,我吃了鳥蛋懷你!」一個對兒子說:「你沒有爹,我踩著神的足跡懷你!!武王克商是簡狄與姜塬千年宮心計的最高峰。因此,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一個男人,即使是成功的男人,也會對女人擺不平,後果是極其嚴重的!
就春秋而言,楚、秦、越屬於顓頊,宋、晉、吳屬於帝嚳,晉楚爭霸、吳越相爭,都是兩系相爭的延續。
秦亡,是顓頊-脈再翻盤。但到了秦末,情況就變了。一位老婦人坐在路旁哭道:「白帝子死了!」「誰說的,黃帝,你的家人坐天下,折騰了兩千年!該輪也是我們炎帝家族折騰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