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的歌謠 文/張祥華
村裡人過節,歷來就那麼幾個大節:中秋,端午,元宵,春節。中秋——照他們的話說,那是城裡人才該慶賀的逍遙,鄉下人不興。母親也這樣說過。但我們這幫小孩是知道中秋的,不然豈不白讀了書?
農曆八月,靠中秋近了,天氣往往出奇地晴明爽淨。黃昏將過,一輪滿月——這位夜晚的主角從村後的山崖上冒了出來,靜靜悄悄地,它已經掛在瓦簷那兒的楠竹尖尖上了。竹枝輕晃,月亮似要躲進一把一把秀髮後面,有些害羞。瓦簷靜默得像一把剪刀,把亮光剪成了各種圖案,白花花堆疊在青石板上。月亮把夜晚變成了另一種風味的白天。這樣美的鄉村夜,我們周圍團轉的小夥伴們就會跑進月亮地裡,興奮地高聲唱起來:「月亮光光,騎馬燃香;東也拜,西也拜;月婆婆,月奶奶;保佑我家發大財;大堆米,大堆錢;不愁吃來不愁穿。」
接著又是「月光光,照穀場,穀場上,大人忙。今年稻穀收成好,家家戶戶樂陶陶。」
我們往往樂此不疲,一首接著一首地唱:「月姐姐,多變化,初一二,黑麻麻;初三四,銀鉤樣,初八九,似龍牙;十一二,半邊瓜,十五銀盤高高掛;中秋月,淨無瑕,圓如鏡子照我家;打穀場邊屋簷下,照著地上小娃娃;娃娃牽手同玩耍,轉個圈兒眼昏花;一不留神摔地下,連聲喊痛叫媽媽;雲裡月姐說他傻,引得大家笑哈哈。」
唱著唱著,大伙兒跑出了院子,追到了田野和小河邊繼續唱。記得唱得最熟最愛的,是村小老師教的那首:「初二三,天黑月牙露露臉;四五六,月牙掛村西大樹頭;七八九,半個月亮半夜走;十一十二三,月亮落到四更天;十四裡,早起踩著月腳跡;十五和十六,一個落了一個出;十七十八九,晚飯過後候一候;二十門前蹲,月亮上時已一更;二十一二三,月上公雞才叫喚;二十四五六,月出東方人使牛;二十七八九,太陽前頭找月妞;月末和月頭,月亮晝夜不露頭。」「太陽前頭找月妞」是說太陽出來之前才會有月亮,而且月亮很小,所以稱「月妞」。
夜開始深了,眼前的夜晚更加空曠遼闊起來。遠的夜鶯和近的昆蟲交相彈唱,草垛上的露水慢慢洇上來。我們在田埂和河灘肆無忌憚地吵著鬧著——父母要發火了,他們站在門口高聲大嗓地喊:回家回家,洗腳睡覺……
就這樣,我和小夥伴們在秋月之夜,大唱歌謠,玩了一夜又一夜,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歡樂無比的月光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