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有孔蟲 揭開大秘密—新聞—科學網

2020-12-03 科學網

 

▲北羌塘2.95億年前的Sphaeroschwagerina蟲筳類

▲在野外工作的張以春

■本報記者 袁一雪

2016年,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以春的一篇論文引起世界關注——他通過觀察2.95億年前的蟲筳類有孔蟲,為一直困擾學術界的關於南北羌塘板塊到底是否屬於同一板塊的問題找到了答案。

這並非張以春第一次從幾毫米大小的蟲筳類有孔蟲中找到羌塘地區地塊運動的證據,也不是他第一次為世界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提供答案。在世界上研究蟲筳類屈指可數的科學家中,張以春又是目前少數通過蟲筳類有孔蟲推斷古地理演變過程的研究者。「這是因為蟲筳類有孔蟲已經被研究多年,系統古生物學研究空間不大,但古生態學和古生物地理學則存在問題頗多。」張以春解釋說。

就在這有限的研究空間內,張以春的研究卻屢次受到世界的關注。

蟲筳類動物群給出答案

蟲筳類有孔蟲是一種原生動物,在石炭二疊紀的地層中非常普遍,是劃分對比此時地層的重要化石。張以春研究的時間段是距今3億年前到2.5億年前,屬於二疊紀階段。

二疊紀是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成煤的主要時期。因為當時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古板塊間的相對運動加劇,並逐漸拼接形成聯合古大陸。隨後,陸地面積的進一步擴大,海洋範圍的縮小,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促進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預示著生物發展史上一個新時期的到來。

「在這個時間段,蟲筳類有孔蟲比較喜歡暖水,也就是說需要水溫達到一定溫度才能生存。」張以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解釋說,「所以我用有孔蟲研究西藏地塊。」

張以春選擇有孔蟲作為標準,判斷二疊紀時現在位於西藏北部的羌塘板塊的古地理變化。彼時,地球遠不是現在的樣子,澳大利亞在更接近南極的南緯四五十度的範圍,我國的華南地區則在赤道附近。2.9億年前左右南方大陸發生裂解,西藏不同板塊逐漸分裂,向北移動。張以春利用西藏不同板塊上發現的有孔蟲化石,判斷這些板塊在當時處於什麼位置。因為溫度不同,動物種類也會發生變化。

晚古生代時期最寬廣的古特提斯大洋曾經從西藏北部通過,但關于洋盆具體是西藏哪個縫合帶,國際學術界一直爭論不止。之前科學家提供的證據具有多解性,大家各說各的,無法達成共識。其中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這條高壓變質帶是南羌塘地塊和北羌塘地塊在古特提斯洋閉合時高壓碰撞所致,位於南北羌塘之間的龍木錯—雙湖縫合帶是古特提斯洋的主支;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南北羌塘屬於同一地塊,這個變質帶來源於金沙江帶低角度俯衝於羌塘盆地之下並出露於羌塘盆地中部,金沙江縫合帶是古特提斯洋的主支。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便在於證實南羌塘地塊和北羌塘地塊是否屬於同一地塊。

2015年11月,張以春在雙湖熱覺茶卡一帶發現了早二疊世Asselian期的球希瓦格(Sphaeroschwagerina)蟲筳類動物群。這個證據非常重要,它顯示了在2.95億年前,南方大陸處於冰期興盛時期,此時溫度最低,不應該出現暖水動物群。「但蟲筳類卻是暖水動物群。這意味著,北羌塘在低緯度地區,也就是距離赤道比較近的地方。而當時南羌塘卻在岡瓦納北緣。」張以春說。

岡瓦納大陸又稱南方大陸,其中心在南極洲東部和非洲南部。北羌塘在接近赤道的位置,南羌塘卻更靠近南極。蟲筳類動物群的發現讓張以春意識到,南北羌塘板塊之間還有個大洋。雖然這一結論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但在當地最寒冷的時期出現暖水生物的證據卻是無法被反駁的。

劃分時代的重要證據

由蟲筳類研究古生物地理演化是張以春堅守的方向,而我國蟲筳類的系統研究源自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上世紀20年代,李四光開始了對蟲筳類有孔蟲的研究,當時世界上在這個領域已經研究已久,但在國內,李四光的研究卻猶如開山鼻祖,甚至「蟲筳」這個字,都是由他造出來的。「以前沒有蟲筳字,是因為看到這種有孔蟲的外形像紡紗用的紡錘,即筳,才造出了蟲筳字。」張以春介紹說。

當年物質匱乏,研究設備極其有限,李四光對於蟲筳類的研究難上加難。一般有孔蟲的體積只有幾釐米甚至幾毫米大小,想找切面,就只能從一個地方進行切割才能得到理想的切片,而當時能進行切片的人都少之又少。面對困難,李四光毫不退縮,甚至創建了一套體系,讓現在的研究人員在野外通過放大鏡就可以識別有孔蟲的形態,進而判斷年代。

在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盛金章院士、張遴信研究員等人都曾經從事蟲筳類的研究。但如今,算上張以春在內,國內也只有三四個人依然從事這一研究,即便是國際,研究蟲筳類的人也是鳳毛麟角。「也有人通過古生物化石判定古地理位置,但是大部分人都從腕足動物入手,從蟲筳類角度做的研究者很少。」張以春說。

2014年,張以春在西藏勘探休息時,隨手從地上撿起了一塊石頭,「當時我還開玩笑說,可以看到石頭上有化石的痕跡,要帶回去研究」。沒想到這個無心之舉,竟讓張以春真的從中發現了在該地區從未有人發現的化石——柯蘭尼氏蟲(Colaniella)。「它是劃分時代的重要證據。」張以春解釋道。

為了尋找這類化石,張以春帶領研究生於2016年再次前去,沿著產狀從底往上測了300多米,尋找柯蘭尼氏蟲的遺蹟。「開始我們一直沒有找到,直到還剩下最後一兩米就要結束的時候,我跟研究生開玩笑說,這可真是一錘子買賣了。」幸運的是,就在最後一兩米裡,果然發現了柯蘭尼氏蟲的化石。

柯蘭尼氏蟲化石的發現打破了科學家之前認為的拉薩地塊在晚二疊時已經變成陸地的結論。「我們發現,晚二疊時期拉薩地塊全部都在海裡,還沒有形成陸地,也無法向其他地塊提供物源。」張以春說。

探尋未解之謎

蟲筳類有孔動物讓張以春得出幾個重大結論後,他的研究並沒有停滯,因為還有很多未解之謎等待他繼續探尋。

張以春現在以南羌塘板塊研究為主。他發現在二疊紀大陸裂解時期,最大的裂解處應該出現很多玄武巖,也就是說南羌塘南部應該出現大量玄武巖,但實際上大量的基性巖牆群都出現在南羌塘板塊北邊。「我一直在思考,是地塊發生了旋轉還是南羌塘北面原來有個微板塊被俯衝掉了。這需要作大量的剖面研究才能建立南羌塘的空間格局模型。」張以春說。

不僅如此,南羌塘板塊東部和西部的地層也不一樣,東部出現了很多海山,西部卻都是地塊,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些問題都讓張以春無法停止探索的腳步。目前他正在寫的一篇論文是關於西藏板塊與緬甸和東南亞關係的。

「守著西藏,我要發現更多有意思的歷史。」張以春說。


 

《中國科學報》 (2018-01-12 第5版 文化)

相關焦點

  • 汽車也「壓不死」甲蟲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現在,這位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博士發現了這種甲蟲成功的秘密。 《自然》10月21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了鐵定甲蟲(Phloeodes diabolicus)的外骨骼如此堅硬的原因。研究結果有助於解釋為何巨大的擠壓力也壓不死鐵定甲蟲,或在航空等建築和工程領域具有應用價值。 鐵定甲蟲是一種棲息在橡樹上的物種,主要發現於北美西海岸。
  • 小小有孔蟲「講述」「滄海桑田」大變遷
    原標題:小小有孔蟲「講述」「滄海桑田」大變遷 而這一成果在當前不斷升高的地球氣溫和海平面的大背景下,具有極高的警示意義和研究價值。   地球氣溫劇變,東海曾經「滄海變桑田」   大約2萬年前,整個中國東部海平面發生了超過120米的大幅下降。臺灣海峽曾露出海面成為陸地,整個東部海岸大陸架大部分露出水面,從中國到今天的日本,完全可以「步行」過去。
  • 中國科學家揭開秘密關鍵一角—新聞—科學網
    北京時間5月16日凌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在線發布了我國月球探測領域的一項重大發現,為這個深藏多年的秘密揭開了關鍵的一角。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春來領導的研究團隊基於嫦娥四號探測數據,找到了月球背面幔源物質組成的初步證據。 「月球大規模巖漿活動在30億年前左右就差不多停滯了,所以月球就相當於地球的一個化石,可以通過研究月球的演化歷史來推斷地球的過去和走向。」
  • 探尋DNA複製起點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家揭示組蛋白變體H2A.Z對DNA複製起始位點的調控
  • 蝙蝠如何在6500萬年裡戰勝病毒—新聞—科學網
    對大鼠耳蝠及其5種近親進行的基因組測序揭示了蝙蝠進化的秘密 為揭開蝙蝠的秘密,一個國際聯盟於2017年啟動了Bat1k計劃,旨在對所有蝙蝠種群基因組進行測序。現在,其中的6個完成了。 相比以前測得的蝙蝠基因組,新測得的基因組更全面、準確。「這使研究人員能夠將其與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動物進行比較。」未參與該研究的生態健康聯盟疾病生態學家Jon Epstein說。
  • 古生物學家揭開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12月15日,中加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發現了世界上首批三維保存的古鳥類尾羽琥珀,初步揭開了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的秘密,該研究成果在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研究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發表於《自然》雜誌。 「這一新發現或表明我們發現了中生代已知最小的恐龍,其大小比蜂鳥還小,眼齒鳥的尺寸和形態向我們展現了一類新的身體結構以及它所代表的生態學,並命名了一新屬新種。」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他表示,琥珀給了人們機會來了解恐龍時代的小型脊椎動物。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王赤(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 希望《中國科學報》繼續支持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二期、月球與深空探測工程、子午工程二期和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等國家重大項目的科學傳播工作,與廣大科研工作者攜手,共同致力於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讓創新智慧充分釋放、讓科學精神深入人心。
  • 魔術的魅力:揭開魔術的秘密
    喜歡看魔術演出的朋友,都希望能猜透其中的秘密。魔術師呢?則通過事先的程序編排、道具的構造、臨場的技術發揮和藝術處理,擺下層層障礙,力圖把觀眾引入迷津。觀眾和魔術師之間在進行著友好的對抗賽。魔術,就在揭開秘密一一再創新秘密一一再揭開秘密的過程中不斷地發展著如果沒有揭開秘密的欲望和舉動,就不會有今天這千姿百態的魔術奇觀。千百年來,魔術之謎吸引著眾多好奇的追求者。古代魔術家諱言魔術是假的,那些以變魔術來為其宗教宣傳開道的傳教士們則更著意掩飾其假。但是,即使頂尖高手,在行術時亦難免有硫漏之處,隨著人們知識水平的提高,對魔術的思考和懷疑必然不斷產生。
  • 【保密宣傳周】孫儷「賣房」揭開中介秘密,我們的信息如何被洩露?
    【保密宣傳周】孫儷「賣房」揭開中介秘密,我們的信息如何被洩露? 2020-03-21 13: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家揭開蛇怪蜥蜴水上飛秘密(圖)
    科學家揭開蛇怪蜥蜴水上飛秘密(圖)   免費最經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軍事情報搜狐新聞美國的科學家終於揭開了這個秘密。這一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國家科學研究院進展雜誌》上。  絕妙「輕功」:  在水上如履平地  蛇怪蜥蜴(basilisklizard)絕對是蜥蜴中的大明星,因為它可以在水面上疾走如飛。無論是平靜的湖面還是流動的小溪,它都如履平地。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好奇號洞察火星8年,揭開了3大不為人知的秘密,顛覆人類認知!
    好奇號洞察火星8年,揭開了3大不為人知的秘密,顛覆人類認知!時隔8年,好奇號傳回的一些數據,讓人類對火星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時還揭開火星的三個秘密。好奇號洞察火星8年,揭開了3大不為人知的秘密,顛覆人類認知!
  • 為揭開地球內部活動秘密 英科學家揚帆萬裡探秘(組圖)
    主人公從太平洋出發,經過珊瑚島、印度洋、紅海、地中海,進入大西洋,最終揭開了海底的秘密;100多年後,英國著名海洋學家隨同全球最先進的海洋科考船挺進大西洋,欲揭大西洋底數千平方公裡地殼消失的神秘謎團,探尋大洋深處地球「窗口」背後的秘密。《泰晤士報》等英國媒體3月5日對此進行了詳細的報導。
  • 劉建妮:揭開化石中「活著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老師的一句話讓她靜下心來,致力於去探索發現化石中「活著的秘密」。 從年輕「妄為」到終有所成 雖然可以一次從野外背個三十斤化石回來,但是從外表上看,劉建妮是個標準的淑女——她喜歡穿裙子,講起話來溫柔嫻靜,喜歡逛街,周末也總是儘量留給家人。
  • 揭開非洲女人頭髮的秘密
    揭開非洲女人頭髮的秘密
  • 揭開《夢幻舞廳》神奇小硬幣的秘密
    而其中一些任務獎勵中有神奇的「小硬幣」和「經驗券」獎勵,它們將帶給玩家意想不到的驚喜,揭開這些小硬幣的秘密,玩家將收穫無限樂趣。 神秘精緻的經驗券 揭開小硬幣的秘密 玩家完成任務所獲得的「小硬幣」和「經驗券」獎勵到底有什麼作用呢?
  • 王菲的秘密被揭開
    畢竟他們兩人一同面對各種的難題,然而當中就有人揭開了王菲的不可告人秘密,原來謝霆鋒和王菲曾經還一起紋過紋身呢,
  • 「大死亡」期間巨大火山噴發噴出有毒金屬—新聞—科學網
    這種汞被認為是西伯利亞火山在大滅絕期間噴發出大量熔巖的結果。 加拿大卡爾加裡地質勘探局的Stephen Grasby和同事們試圖了解這些汞排放是如何影響古代地球的。研究人員模擬了火山活動高峰期(持續30萬年)的汞排放量和噴發元素的命運。 根據研究小組的模型,水銀在空氣中漂浮,然後落入海洋,或者落在陸地上,最後被衝進海裡。
  • 廣東科學中心推出全新科普主題展—新聞—科學網
    展館現場還配套了互動活動,包括「探究口罩的秘密」、自製洗手液顯色洗手實驗、防護服穿戴演示等。遊客可以使用顯微鏡觀察口罩的三層結構,工作人員也用顯色材料為大家示範如何正確洗手,使洗手液能均勻分布於手部。 據了解,廣東科學中心5月12日恢復開館。疫情防控期間,展館客流將實行嚴格限流措施,瞬時承載量和單日最大承載量皆調整為3750人,實行實名制全網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