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
昨日各微信群開始流傳「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再生分會己接到通知:明年底廢五金包括廢電線、廢電機馬達,散裝廢五金(廢七類)將禁止進口」的新聞,晚間倫銅暴漲近4%。今天一早我們率先發表 「廢7類進口禁止確認,引爆銅價大漲」的簡短評論文章,並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出,指出此事件是導致銅價暴漲的一個重要因素。文章隨即大量傳播,可見市場對此問題的關注。我們詳細梳理了各項數據,廢銅產業政策,並電話調研了多位從事廢銅進口和加工拆解的一線人士,力圖對此次事件做一個全面、客觀的分析。
主要觀點
1) 結合前期數次實地調研、今天電話調研,以及數據推算,我們認為此次政策影響的廢銅進口量級在33萬金屬噸左右,實際影響量級低於市場猜測。
2) 我們認為下半年廢銅進口不會出現大幅回落,一方面因其經濟性主動縮減進口意願不存在,且7類批文的削減並非一刀切而是逐步的過程,另一方面反而會因政策收緊,預計海外7類廢銅扣減(電解銅與廢銅價差)會上漲,進口利潤增加,將促進短期進口。
3) 政策的長期影響將會促使國內拆解產能轉移至東南亞等國,待產能補充後,中國廢銅進口將再次增加。近年來已經有一些企業去東南亞新建拆解廠,政策出臺會促進產能加速投放。長期看不會對市場造成明顯影響。
4) 結合當下平衡來看,上半年全球顯性庫存自年初增加14萬噸,較去年同期增加16萬噸,市場依舊處於小幅過剩的狀態。此外,我們發現中國上半年累計電解銅淨進口比去年同期減少50萬噸,遠高於海外顯性庫存的增加,剔除境外精銅產量的減少及消費的變化,至少有10-15萬噸可能成為隱形庫存,因此實際過剩量比我們看到的更加明顯。即便境外拆解產能投放不及我們預期,短期也並不會導致銅供應出現緊缺。同時自去年以來,非州銅產量大增,生產的粗銅和陽極銅基本上銷往中國,預計產量增加30萬噸左右/年,對原料提供了新的渠道。
5)展望下半年,罷工問題明顯緩解,銅精礦產量恢復增長,廢銅供應不會大幅回落;地產銷售的持續下滑最遲會在4季度對中國經濟造成拖累,進而影響銅消費。我們預計銅價會衝高回落,波動區間在5500美金/噸-6500美元/噸,對應人民幣45000元/噸-52000元/噸。今年銅價走勢既非市場早期預計的前高后低,也非V型,而是倒N型。
6)更長期看,考慮銅精礦高速增長已過,環保以及供給側改革的推進將提升成本,境外經濟普遍回暖,中國經濟中長期增長的韌性在增強,我們認為銅價重心將緩慢上移。
1廢銅分類及事件解讀
1.1環保部廢銅分類
目前國內廢雜銅還沒有制定較為完善的分類標準,基本上參照國外分類標準,但環保總局也於1996年制定了比較粗略的分類。《國家限制進口的可用作原料的廢物目錄》中,將廢雜銅主要分為:紫雜銅、黃雜銅、廢電線、電纜和廢電機。其中紫雜銅、黃雜銅在該目錄中統稱為第六類固體廢物,多數可被直接利用。而廢電線、電纜和廢電機則統稱為第七類固體廢物,需要經過人工拆解、分類以後才可以使用。
資料來源:國家限制進口的可用作原料的廢物目錄,金瑞期貨
1.2政策解讀
1.2.1政策傳聞及演變
7月25日市場據傳,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再生分會己接到通知,2018年底廢七類將禁止進口。經過昨日我們與再生分會溝通,消息得到證實。
其實廢七類進口將取消的消息自今年4月份就開始在市場流傳,但當時還不確定截止日期是2018年底還是2020年底。目前截止時間已經確定為2018年底,雖然工信部或發改委還未有公文明示,但整體確定度較高。
1.2.2政策背後的意義
此次廢棄物進口的環保整頓並不是銅行業特有的現象,7月18日中國環保部向WTO提交文件,要求緊急調整進口固體廢物清單,擬於2017年底前,禁止進口4類24種固體廢物,包括生活來源廢塑料、釩渣、未經分揀的廢紙和廢紡織原料等高汙染固體廢物。
中國環保部在送交WTO的文件中指出,「發現大量的高汙染垃圾與危險性廢物,混合在可回收的固體垃圾中,這嚴重汙染了中國的環境。為保護中國的環境和人民群眾的健康,我們要緊急調整進口固體廢物清單,禁止高汙染固體廢物的進口。」
我們認為這次大規模的調整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雖然廢棄物進口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相關原料的不足,但也汙染環境,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健康。另一方面,這次調整既有利於加強國內固體廢物的回收利用和管理,也有利於國內發展循環經濟。
1.3影響量級評估
資料來源:Wind,金瑞期貨
2016年我國廢銅進口334.8萬實物噸。從2012年開始廢銅進口量逐年下滑,但隨著去年四季度銅價大幅上漲,廢銅進口出現明顯回暖。
1.3.1市場觀點
我國進口的廢銅主要分為兩類(六類、七類),由於沒有海關按照六類、七類進行劃分的進口分項數據,因此無法準確判斷廢七類的進口佔比。目前市場上對此也存在比較大的分歧。有清遠廢銅進口商估計廢七類進口全國佔比6-7成,也有冶煉廠表示六類和七類各佔50%,如果全面禁止七類進口,一年影響的銅量約為65萬金屬噸。上海有色網估算七類佔比為60%-70%,直接影響進口量約為75-90萬金屬噸。安泰科則認為影響總量可能在30萬金屬噸。
1.3.2我們的觀點
我們認為七類進口金屬噸佔比為21%上下,金屬噸為33萬噸上下,量級低於市場預期,計算方法如下:
我們根據進口廢銅平均品位(推算)、6、7類平均品位(調研)去反推6、7類進口佔比。6類品位選取90%,7類品位選取15%。
根據2016年數據計算
資料來源:Wind,金瑞期貨
按照同樣的方法計算今年上半年的廢銅進口,廢銅進口金屬噸為83.4萬噸,廢銅進口品位為45%,七類進口佔比為0.6,六類進口佔比為0.4,七類進口金屬噸為16.668萬噸,七類進口金屬噸佔比為20%。
2.供應影響路徑及對平衡的影響
2.1供應影響路徑
廢七類進口禁令出臺後,帶來的首要問題就是中國不再進口的量能否轉移到國外拆解?我們認為境外拆解產能一定會上升,理由主要有
(1)目前已經存在國內廢銅拆解產能往東南亞轉移的趨勢。
資料來源:Wind,金瑞期貨
從上半年的分項進口數據來看,來自菲律賓和泰國的廢銅進口顯著增長,僅半年進口量就已經超過了16年全年,這與近年部分中國企業在東南亞新建拆解廠的信息一致。而且這是在中國廢銅進口禁令還未出臺之前,境外市場就存在的增量,在政策出臺之後,擴張速度肯定會快於以往。
(2)據調研了解,在境外新建拆解廠的成本及周期有相對優勢:因為整個投產周期並不長,快的只需3-5個月,投入成本並不大,主要是廠房、設備和人工。
(3)中國不再進口廢七類後,境外廢銅供應增加價格承壓回落,利潤的上升也有利於新增拆解產能投產。即使中國無法利用,這部分廢銅也可能在其他地區進入到供應環節。
雖然東南亞廢銅拆解產能會快速增長,但市場上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聲音。個別企業認為事件影響大,東南亞拆解產能本身就偏少,擔憂相關國家政策壁壘會對外來國家設廠形成抑制。
因此總體來看,國內出去新建拆解廠仍存在不確定性,當地政治及環保政策是導致國內廢銅進口商較為猶豫的主要原因。因此後期也需要跟蹤東南亞當地拆解產能投產情況,及時修正對廢銅的影響程度。
2.2結合當前供需情況來看對平衡的影響
資料來源:Wind,金瑞期貨
上半年全球顯性庫存自年初增加14萬噸,較去年同期增加16萬噸,市場依舊處於小幅過剩的狀態。此外,我們發現中國上半年累計電解銅淨進口比去年同期減少50萬噸,遠高於海外顯性庫存的增加,剔除境外精銅產量的減少及消費的變化,至少有10-15萬噸可能成為隱形庫存,因此實際過剩量比我們看到的更加明顯,即便境外拆解產能投放不及我們預期,短期也並不會導致銅供應出現緊缺。同時自去年以來,非州銅產量大增,生產的粗銅和陽極銅基本上銷往中國,預計產量增加30萬噸左右/年,對原料提供了新的渠道。
境外顯性庫存變化=境外產量-境外消費-出口中國+中國出口+境外隱性庫存變化
資料來源:Wind,金瑞期貨
3、價格展望
展望下半年,罷工問題明顯緩解,銅精礦產量恢復增長,廢銅供應不會大幅回落。地產銷售的持續下滑最遲會在4季度對中國經濟造成拖累,進而影響銅消費。我們預計銅價會衝高回落,波動區間在5500美金/噸-6500美元/噸,對應人民幣45000元/噸-52000元/噸。今年銅價走勢既非市場早期預計的前高后低,也非V型,而是倒N型。更長期看,考慮銅精礦高速增長已過,環保以及供給側改革的推進將提升成本,境外經濟普遍回暖,中國經濟中長期增長的韌性在增強,我們認為銅價重心將緩慢上移。
分析師聲明
負責撰寫本研究報告的研究分析師,在此申明,報告所採用的數據均來自合規渠道,分析邏輯基於作者的職業理解,本報告清晰、準確地反映了作者的研究觀點,力求獨立、客觀和公正。作者薪酬的任何部分不會與本報告中的具體建議或觀點直接或間接相聯繫。
(責任編輯:吳曉琳 HF106)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