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風千裡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二戰初期,在大西洋的洶湧海浪之下肆虐的德國潛艇部隊,給英美尚孱弱的運輸護航艦隊帶來了極大的威脅。U型潛艇無論是從作戰性能、艇員素養還是實際戰果,都讓潛艇戰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與德國潛艇部隊的輝煌戰績相比,同為軸心國的日本,雖然擁有性能不弱的大型潛艇,但在潛艇戰上卻顯得乏善可陳。在廣闊的太平洋海域,日本潛艇部隊並沒有給盟軍造成多少實際威脅,卻在日軍另一項戰略任務中充當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德國U型潛艇在大戰之初,取得了極為輝煌的戰績,但限於自身噸位和航程,這些U艇並不適合執行遠洋運輸任務。圖為靠岸停泊的U-643。
1940年9月27日,早已投入大戰的德、日、意三國籤署了《三國同盟公約》,至此,二次大戰的三個策源地正式結成三國軸心。不過,要讓日本和德意這三個相隔萬裡的國家真正實現合作,就必須設法越過萬水千山的地理阻隔。
在公約的條文中,就明確寫有「三國應加強戰略物資交換」的條款。日本孱弱的陸軍裝備,讓日本人對德國裝甲車輛垂涎不已,而海軍實力落後的德國人,也希望在造艦方面得到日方指導。在戰前公海還算平靜的歲月,雙方還能靠普通運輸船保持設備和資料交換暢通。但隨著戰事吃緊,雙方在地理上的阻隔越來越難以逾越,為躲避隨處可見的盟國艦船,潛艇就成了雙方賴以倚重的運輸力量。由於德國U艇普遍航程不足,船體大且航程遠的日本「伊」式潛艇,就成為這一系列秘密運輸任務的主力。
年9月27日,德日意三國正式籤署「三國公約」
早在1942年3月27日,在英美護航驅逐艦大批擊沉德國U艇時,德國海軍司令部便要求日本海軍在印度洋上對盟國展開攻勢,以減輕德國潛艇部隊的壓力。日本大本營很快決定,向非洲東海岸派遣遠洋潛艇打擊盟國運輸船隊。
第1艦艇分隊的第8潛艇中隊,受命從馬紹爾群島啟航,移駐到馬來半島的擯榔嶼,伺機出動。此時該中隊擁有4艘遠洋潛艇,即伊-10/16/18/20(巡潛甲/丙型),以及新銳的伊-30(巡潛乙型)。他們在4月22日從擯榔嶼出發,僅一周後,打頭陣的伊-30就取得重創英國海軍「拉米利斯」(HMS Ramillies)戰列艦、擊沉1艘油船的戰果。此後,第8潛艇中隊分散開來,伊-30艇準備單獨在印度洋巡弋,伺機攻擊盟國艦隻。就在此時,艇長遠藤忍卻接到了執行「柳」計劃的任務。
1942年4月航行於馬達加斯加海岸的英國「拉米利斯」號戰列艦,在此後不久該艦就被伊-30重創
所謂「柳計劃」,就是日本制定的,由遠洋潛艇輸送軍事物資往來德日之間的特殊秘密任務。在戰事吃緊時,德日兩國的實質聯繫和物資交換隻能依靠潛艇了。伊-30在返回擯榔嶼加滿燃油和一批軍備物資後,徑直向歐洲海岸駛去。經過3個多月的艱難航行,在巧妙躲開英國驅逐艦編隊後,伊-30順利駛入西班牙西海岸的比斯開灣。德國在獲悉這一消息後,立刻派8架容克-88和一支掃雷艦隊前來護航。不久,伊-30就駛入德國重要的潛艇基地——位於法國的洛裡昂。伊-30成為第一艘抵達歐洲的日本潛艇。
【在德國掃雷艦隊護航下駛入洛裡昂的伊-30】
伊-30的到來,讓德日兩國興奮不已。包括德國海軍司令雷德爾、潛艇部隊司令鄧尼茨等德國軍方高層人事,都親自到洛裡昂迎接。在慶祝儀式結束後,艇長遠藤忍便開始展示他千裡迢迢帶來的「大禮包」。卸貨一看,正是德國稀缺的產自東南亞的3300磅雲母,1425磅蟲膠,以及91式航空魚雷的工程設計圖紙。
而德國工程師也對伊-30充滿了好奇,在對其進行檢查後,認為該艇雖在續航力上超越德國潛艇,但發動機噪音過大,很容易被護航艦隊發現。德國人很慷慨地為伊-30安裝了被動雷達探測器,並為其更換了性能更優越的防空炮。不久,遠藤忍本人還受到了希特勒的親自接見,並被頒發鐵十字勳章。這個原本只是少佐軍銜的海軍軍官,卻因為「柳」計劃,獲得了超越一般軍官的殊榮。
伊-30靠岸時的場景
伊-30靠岸後,德國潛艇部隊司令鄧尼茨與艇長遠藤忍握手
8月22日,伊-30準備返航,艇上滿載著德國新式炸彈和火控系統的設計圖紙與樣品,同時德國還慷慨地把50臺絕密的「恩尼格瑪」密碼機贈予日方。作為處女航,伊-30的任務完成得相當不錯。
但是到11月份順利抵達新加坡後,遠藤忍的好運就用完了。伊-30在從新加坡啟程返回日本途中觸雷沉沒,雖然大部分艇員得以逃生,但千辛萬苦運回來的戰略物資被付之一炬,包括那50臺極為珍貴的德國密碼機。
【從吳港啟航的伊-8潛艇】
【滿載貨物,從擯榔嶼啟航的伊-8】
雖然伊-30最後功虧一簣,但它卻完成了打通德日水下交通線的首次嘗試。隨後,德國陸軍元帥曼施坦因便向日方提出建議,計劃將水下戰略交通線常態化。這一建議得到了日方的積極回應,在第二年就派遣第二艘潛艇前往德國。
1943年6月1日,經過改裝的伊-8型潛艇駛離日本吳港,在經擯榔嶼後,航行目標還是定在法國的洛裡昂。伊-8裝載的貨物比伊-30多了不少,包括大批從南洋裝載的德國人急需的奎寧,錫和橡膠。在順利駛入大西洋後,伊-8遭遇了暴風雨,在狂風巨浪中艱難顛簸了十餘天后方才脫險。由於此時英美的空中巡邏機加強了針對洛裡昂潛艇基地的偵察,艇長乘田貞敏少佐根據德方指示,將目的地改為布雷斯特。
安全抵達布雷斯特港的伊-8潛艇
【德國海軍第一潛艇分隊指揮官溫特接見遠道而來的伊-8艇長乘田貞敏】
8月22日,在德國U-161潛艇的引導下,伊-8終於踉踉蹌蹌地駛入布雷斯特,靠岸的伊-8如伊-30一樣,受到了德國海軍高層的熱烈歡迎。在1個月後即將踏上歸途後,伊-8艇上已經載滿了各式德國軍備資料,包括新式轟炸瞄準鏡,奔馳公司研發的艇用發動機,精密計時器,雷達,聲吶設備等等,讓痴迷於德國工業產品的日本人看得眼花繚亂。
隨後,在歷經一個半月有驚無險的航行,幸運躲過英軍反潛巡邏機的襲擊後,伊-8順利返回吳港,全體艇員受到了海軍軍令部長永野修身等高級軍官的接見。而得知伊-8順利返航後,德國媒體也迫不及待地製造了大新聞,在報紙上吹噓稱,「即便是遠在日本的前途也可以在大西洋暢通無阻」,藉以打擊盟軍士氣。
盟軍的士氣未見得會被這種虛張聲勢的報導打擊,但德日兩國苦心經營的「柳」計劃,卻在伊-8歸來後屢遭打擊。由於密碼被破譯,日軍潛艇的兩次遠洋行動早已被盟軍注意到。緊隨伊-8前往歐洲的伊-34在剛剛啟航不久,就被英軍「金牛座」潛艇發現並被擊沉,成為二戰期間為數不多的被同類擊沉的潛艇。
之後,日軍又派出作戰經驗豐富的伊-29前往歐洲,這艘伊-29在1942年的瓜島海戰中曾擊沉美國「大黃蜂」號航母,擊傷「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是一艘頗有戰功的潛艇。在伊-8成功返航後不久,伊-29滿載著黃金,航空魚雷和德方特別要求的「赤城」號航母技術資料,在木梨鷹一少佐指揮下前往歐洲。在途中雖再次遭遇英軍巡邏機的襲擊,但憑藉豐富的作戰經驗,木梨成功指揮潛艇逃脫。
3月11日,伊-29抵達洛裡昂,此時德國人提供的物資有:IXC/40潛艇設計圖紙,新式炮管,聲吶誘餌,還有日本渴求的Me262噴氣式飛機的設計資料,WHK509A火箭發動機實物,V-1巡航飛彈設計資料和實物,以及大量使館絕密信件與20部「恩尼瑪克」密碼機,而在一個更為絕密的貨箱中,則載有用於研製核武器的鈾235化合物!
【安全抵達洛裡昂的伊-29潛艇】
此時大西洋已經是風聲鶴唳,不過伊-29還是僥倖安全駛入印度洋,並在7月駛入新加坡。但此時,通過破譯的日軍電文,美軍發現伊-29上載有鈾235後,不禁倒吸一口涼氣。於是,美軍立刻派遣3艘潛艇前往攔截伊-29。在歸航日本途中,木梨顯然已經鬆懈下來,一路上浮出水面,大搖大擺地招搖過市,很快就被美軍「鋸鰩」潛艇發現,並擊沉。艇上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物資很快沉入海底,全艇僅3名成員倖存。日軍念茲在茲的德國核武器資料最終被付之一炬。
啟航的伊-52準備執行「柳」的最後一次任務
1944年3月10日,日軍又派遣伊-52型潛艇前往歐洲。但此時,軸心國已經是日薄西山,日軍潛艇的動向早被盟軍方面偵測到。雖然一路躲躲藏藏,航行到了比斯開灣外海,但卻被有備而來的美軍「勃格」號輕型航母發現,兩架復仇者轟炸機將伊-52擊沉。艇內計劃前往德國作交換的大批戰略物資,連同所以艇員一道葬身魚腹。
伊-52潛艇的美軍「勃格」號航母
1995年,在大西洋海底被發現的伊-52潛艇殘骸
伊-52被擊沉後,在太平洋連遭敗績的日本海軍,再也無力派遣遠洋潛艇執行風險極高的「柳」計劃。該計劃從此擱淺,並隨著日本軍國的覆亡一道走入歷史。算下來,二戰期間,日本只進行了5次「柳」計劃行動,其中只有伊-8艇全部完成了德日貨物交換任務。可見在盟軍強大的海空優勢面前,這種秘密的運輸活動效率是非常低下的,根本無法挽救德日兩國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