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苦惱:明明孩子學習很勤奮,但是成績就是上不去。
是不是學習太難,還是說自己的孩子智力有問題呢?
還是說老師的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問題?
我相信,不少家長心中都會有的疑問。
那麼到底是什麼問題導致孩子學習成績低下呢?
其實家長在從外部找問題的時候,不妨回歸孩子本身,確認孩子身上是否擁有以下有關學習的壞習慣。
如果有,那他們就是拉低孩子成績的關鍵原因所在,家長應該及時幫助孩子改正過來。
01隻做題,不檢查,不糾錯
倩倩是一個五年級的孩子,在老師眼裡,倩倩上課積極認真。
在父母眼中,倩倩學習主動、自覺。完全是一個好孩子,好學生的榜樣。
但是,每次一到考試,倩倩的成績總是不那麼理想,父母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按照倩倩的表現來看,看不出任何學習的異常。
直到有一天,媽媽陪倩倩寫作的時候注意到,對於做作業,倩倩有一個習慣性的毛病。
倩倩一上來,就會選擇一口氣把題目都做完,然後便放一旁不再理會,接著去做下一個科目的習題。
完全沒有回過頭去檢查自己的答案,更沒有去糾錯修改的意思。
媽媽還發現,考試發下來的卷子,倩倩的心態就是:考試已經過了,沒有必要再看試卷。
所以,也不會去看自己考試究竟錯在哪裡,哪裡需要修改。
導致很多問題這次考試不會做,等下一次再遇見的時候,照樣還是不會做。
其實很多孩子都有這樣懶惰的心理。
只要做完作業,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任務,那就好了,對不對都不重要,反正做完就好了。
所以面對孩子這樣的心理,家長應該這樣做:
1.為孩子準備錯題本,並定期查閱
家長為孩子準備一本小本子,教孩子遇到錯題要及時記下來,經常去翻閱。
為了避免孩子有惰性,而導致半途而廢,家長可以適當的根據孩子的錯題集增加相關的練習題,測試孩子是否有翻閱錯題集。
2.分類進行訓練
歸納出孩子總是容易出錯的相關難題,得出孩子學習的難點所在。
從中尋找出規律,引導孩子去分析總結自己的過錯,然後有針對性的加強孩子對相關知識的練習,強化知識點。
02聽課不愛記筆記
很多孩子上課都處於能聽懂的狀態,但是一遇到做題的時候,往往又懵了。
所以等到考試的時候,往往已經不記得上課所聽到的內容,導致做題無法下筆,成績自然好不到哪裡去。
都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人的大腦有一定的遺忘規律,新的知識不斷的填充進來,舊的知識如果記憶不夠深刻的話,就會逐漸被淡忘。
課堂上學會做筆記,課後複習回顧筆記的內容,就能更好的記住知識點,就算是遺忘,過程也不會過快。
所以,如果孩子沒有上課做筆記的習慣,很有可能是造成成績低下的主要原因。
因為上課做筆記,用筆尖重複一遍老師傳授的知識,不僅有利於當場的記憶,更有助於課後複習,梳理知識點。
所以,懂得做筆記也是學習一個必備的習慣。
03不注重勞逸結合
小小是個很懂事也很努力的孩子,目前在上小學六年級。
迫於升學的壓力,加上老師與父母日常的督促,小小對於學習,可以用勤奮二字來形容。
無論是周末還是假期,小小都選擇窩在自己的書桌前,看書或者做習題。
在父母眼裡,這樣努力的小小一直讓人感到欣慰。
在學校裡,課間休息的時間,同學們到操場上跳繩、踢毽子,玩遊戲,但是小小卻沉浸在習題裡。
這樣努力的孩子成績一定很好。
但是,考試成績出來,總是事與願違。
小小的成績還不如那些課間喜歡跑出去玩,回家喜歡做完作業看電視的同學。
其實這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小小過於緊繃的神經,對於學習,過於有壓力。
不懂得如何去做到勞逸結合,一味的學習,反而會讓自己感到更加有壓力,身心感到疲憊。
在學習中,適當的放鬆是非常有必要的。
大腦能夠高度集中精力的時間最多只有半個小時左右,所以一節課的上課時間只會在45分鐘左右,不會過長。
目的就是為了讓大腦有足夠的時間休息,你能更好為下一節課集中精力。
所以,當孩子學習超過45分鐘,就要適當讓孩子休息,這樣反而會讓孩子的學習更有效率,而不是單純的與時間做抗爭。
孩子成績不理想,很多時候問題都出在學習習慣上。
孩子還小,可能無法發現自身的問題所在,做到及時糾正。
但是作為家長,應該要多留意、多觀察自己的孩子,幫助孩子認清自己,改正自己的學習方式。
對於學習上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勞逸結合地去解決問題,才是提升成績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