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院院士的搖籃,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花落誰家?
8月30日,中國青年科技獎領導工作委員會工作小組公布了2020年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名單,這次共有100個青年科技工作者、69家單位上榜,其中10名青年科技者獲得了特別獎。這次獲獎人數最多的單位前三名分別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2017年兩院院士候選人出爐 化學領域都有誰?
截止到2月17日下午,全國已經有35個學會和5省科協公示了200多名2017年兩院院士候選人。 中科院院士名額為60,中國工程院院士不超過75名 據介紹,2017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名額基數為60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0名、化學部10名、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2名、地學部10名、信息技術科學部7名、技術科學部11名。
-
1500獲獎者中,142名入選院士!這項大獎一直為國覓英才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青年科學獎是一個絕對公平的獎,它不看工作單位,不看學校學歷,只看重科研成果,比如這次獲得特別獎的徐闖就來自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一所在全國都不出名的二本高校。舉辦16屆,1500名獲獎者中,142名當選兩院院士。
-
科學賞|兩院新增院士名單出爐 浙江6人當選
陳大可(資料圖)陳大可院士長期從事物理海洋學基礎研究,在近海、大洋和氣候研究領域都有深厚造詣和重要建樹,他以ENSO(厄爾尼諾—南方濤動)和海洋混合這兩個顯著影響學科發展並極具應用價值的焦點問題為主線第一輪評審會議結束後,中國工程院委託進入第二輪評審候選人的主管部門組織對其材料進行了公示,併集中受理和認真處理了對候選人的投訴。10月下旬,召開了院士增選第二輪評審會議,經過各學部初選和全體院士終選等程序,共選舉產生了70位新當選院士。
-
早安武漢|武漢一青年獲獎300萬元!超800名兩院院士推薦評審,含金量十足
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和港澳地區全職工作的、45周歲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每年評選產生50位獲獎人。據「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透露,本次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港澳地區首次放開申請後,亦有3位科學家獲獎。
-
2019院士增選候選、傑青、優青最終名單出爐:這幾所高校笑了!
近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公布了2019年國家傑青、優青的項目名單。一時間可以說是掀起了一陣小小的波瀾,畢竟傑青和優青已經成為中國人才梯隊最重要的兩個臺階,幾乎是每一個中青年學者的奮鬥目標,也是每一個科研單位所必爭的人才。說到人才培養與引進,就不得不提中國的兩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
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王堅、吳漢明成為最「草根」的院士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院士名單中,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芯創智(北京)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漢明成為來自民營企業唯二當選的新晉院士。今年1月,在院士候選人推薦(提名)工作啟動之初,中國科協辦公廳發文明確鼓勵從民營企業中推選院士,提出要「在推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中,要特別關注在企業特別是基層和民營企業技術創新中作出重大成就和貢獻的工程科技專家」。王堅、吳漢明的當選,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結果。英雄不問出處,他們的當選象徵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啟動「民企引擎」。
-
屠呦呦再次落選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消息不實
近兩天「屠呦呦落選院士」突然上了熱詞榜。有網絡媒體傳言稱,「2020年兩院院士評選,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原因是「沒有留洋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沒有足夠的論文」。對於此消息,2月29日,中國工程院相關工作人員也向媒體公開表示,上述消息不實。
-
第二屆科學探索獎50位獲獎者
去年,來自全國26個科研單位、高校和企業的50位科學家成為首屆「科學探索獎」獲獎者。騰訊基金會負責人表示,騰訊基金會先期為「科學探索獎」投入的10億元人民幣將採用企業投入、公益運作的方式,不求商業回報。今年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來自全國34個科研單位、高校和企業;女性獲獎人也從去年的4位增至5位,佔獲獎者總數的10%。
-
培養兩院院士最多的10所超級中學,最多的有57人!個個都是牛校
兩院院士指的是中科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統稱,能成為了兩院院士的都是在各自學術領域獲得了非凡成就的高級人才,都是我輩敬仰的楷模,引領著學術發展的前沿。那麼,大家知道哪些中學是培養兩院院士最多的嗎?今天筆者就來和大家聊聊這一話題。
-
超800名兩院院士參與!武漢這位男神教授喜提大獎,獲騰訊基金會300萬獎勵!
9月25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獲此殊榮。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黃永安教授憑藉"變體飛行器的'隨機智變'超級皮膚"相關研究榮獲"先進位造領域"的獎項,成為本年度學校唯一一位獲獎者。
-
稱為「院士風向標」的何梁何利獎名單揭曉,地礦行業1人入選
何梁何利獎是一項認可度高、含金量十足的獎項,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鍾南山院士和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研究員獲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兩院院士獲獎人數佔總數的34%,非兩院院士獲獎人數佔總數的66%,中青年科學家成為主體。「青年創新獎」獲獎人數佔創新獎總數的40%。
-
中科院院士初步候選人名單出爐 六成來自高校
高校仍是培養院士的主要基地 名單顯示,157名初步候選人中,有94名來自高校,佔總數近60%,人數較多的大學有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據了解,中科院院士增選每兩年進行一次,2011年中科院公布了145人的初步候選人名單,2013年中科院公布了通信評審前的391名有效候選人,其中來自高校的候選人超過半數席位。
-
2020何梁何利獎名單出爐
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鍾南山院士和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研究員獲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兩院院士獲獎人數佔總數的34%,非兩院院士獲獎人數佔總數的66%,中青年科學家成為主體。「青年創新獎」獲獎人數佔創新獎總數的40%。
-
中國「兩院院士」五成有官員背景 山東籍院士約90位
原標題:中國「兩院院士」男性超九成2013年9月10日,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張曙光涉嫌受賄4700餘萬元一案,在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受審,這位曾被稱為「高鐵第一人」的副總工程師當庭認罪,並稱索賄2300萬元系參評院士「需要花錢」。
-
「諾貝爾獎」新鮮出爐,川普、莫迪「榮獲」同一獎項,外媒:實至名歸
「諾貝爾獎」新鮮出爐,川普、莫迪「榮獲」同一獎項,外媒:實至名歸 本月初,川普因為再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而興高採烈,在半個小時內連發了17條推文慶祝,歌頌自己的「豐功偉績」,白宮還因此特意召開新聞發布會,生怕有人不知道這一「喜訊」。
-
屠呦呦增選院士再次「落選」,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為何如此難?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這是她名字的出處!出生於1930年的屠呦呦教授,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治療瘧疾的藥品,美國專家篩選了幾十萬種藥品,都不見療效。可是,就是這樣一位人物,在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了院士增選名單,許多人發現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並沒有出現在兩院院士增補名單中。於是很多人開始質疑中國的院士制度,為屠呦呦鳴不平,而近期這種聲音在網上愈演愈烈。
-
Steam秋季特惠大獎候選名單出爐 新增奇葩獎項
在11月份的秋季特賣中,Steam推出了新的活動「Steam大獎」,由玩家們票選獎項,現在投票初步結果出爐,各獎項的提名已經產生。從12月22日至12月30日,每天早上10點開始投票(均為太平洋標準時間,北京時間則應該是從12月23日至12月31日,每日凌晨2時開始),每個獎項只有一天的投票時間。投票結果在2016年最後一天公布!
-
2020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名單出爐,華人近三成
近日,加拿大工程院公布了最新當選的院士名單,共 50 名院士和 2 名外籍院士,其中近三成為華人,包括我們所熟知的裴健、芮勇等計算機領域的著名研究者。本次新增的院士名單包括 50 名院士和 2 名外籍院士。受到疫情影響,這一次的選舉通過視頻會議的方式舉行,本年度的頒獎典禮也推遲到了 2021 年的 6 月,與 2021 年度當選院士的頒獎儀式同期舉行。加拿大工程院成立於 1987 年,是一個獨立、自治的非盈利組織。
-
高校十四五發展規劃前瞻:近五年,一流大學新增多少兩院院士?
奈園(ID:inaiyuan)分析了「十三五」期間各「一流大學」建設單位兩院院士增長情況,以窺各其在「十三五」期間的人才隊伍建設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生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