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曾有來自加拿大自媒體的傳聞,說新冠疫情當前,加拿大人在加拿大聯邦衛生部長凱杜(Patty Hajdu)「多備些應急物資在家」的建議下開始「備戰備荒」,當地的好事多連鎖店還推出「一個人能吃一個月的超級罐頭」,這種「末日套餐」(Emergency food storage kit)上架不久就被一掃而空云云。
其實「末日罐頭」是個不大不小的誤會:率先報導此事的是加拿大媒體「城市電視臺」不假,但「一個人能吃一個月」的「末日套餐」其實是沃爾瑪加拿大網站提供的,售價450加元,而好事多則推出了售價8499.99美元、足夠4個人吃一年的「末日套餐」——但那是好事多美國網站提供的服務,加拿大並沒有。
不僅如此,「末日罐頭」是指「末日套餐」裡包含許多罐頭類食物(比如好事多「4人一年份末日套餐」,就內含600個大小各色罐頭),而不是說這些食物都被密封在同一個超級大的罐頭裡——想想也該明白,罐頭保質的遠離是真空、密閉、內充氮氣,您第一天第一頓吃就給打開,未來的364天還怎麼吃?
不過加拿大人熱衷於在家裡囤積應急食品,卻是千真萬確的,好事多在解釋何以推出「末日套餐」時,也明確說「借鑑了加拿大人的經驗」。
加拿大人的「末日套餐」分為「個人用」和「家庭用」兩種。
「個人用」一般是學校的孩子們。在加拿大許多省份,學校從一二年級開始,就會「開單子」讓家長為孩子準備「應急包」,裡面包括「足夠支持48-72小時的水、食物」,以及手電筒、乾電池、一次性雨衣、乾淨油布、應急藥品、兩天用換洗內衣褲等,裝在密封防水的袋子裡,送到學校統一保管備用。
「家庭用」則是各家自備的應急物資,一般包括至少能支持一周的食水、相應量的應急藥物和換洗衣服、雨衣雨鞋、應急燈和電源,有條件的還會準備應急通訊工具、油料,甚至備用汽油發電機,以及工具和自衛用具等。
加拿大人之所以養成「儲存末日套餐」的習慣,主要是因為這個國家地廣(陸地面積世界第二,比中國還大些)人稀(人口3759萬,和上海市差不多,且除了個別地帶外廣大國土荒無人煙),一半左右國土處於北極圈內,其餘地方要么半年積雪、動輒大雪封門(如東部安大略、魁北克等省份),要麼驟冷驟熱,氣候變化無常(如中部「草原省份」),即便號稱「加拿大最宜居」的西部太平洋沿岸省份卑詩省,也因位處地震帶而整天提心弔膽(這個省份「會發生9級地震」的預言從加拿大建國前至今,已流傳了兩百年左右,但地震就和動畫片裡的「咕咚」一樣始終沒來),養成了和其它地區類似的「備戰備荒」習慣,只是名稱改叫「地震包」——本次新冠疫情「提速」之初,該省衛生部門官員要大家「在家裡多儲備應急物資」,有反應慢的一時沒聽明白,衛生官員大吼一聲「就當地震包那麼準備」,省民們登時「秒懂」,立即四散搶購去者。地廣人稀、動輒「災害封門」,找人「救急」一時半會也未必能趕到,在這種情況下,有事沒事多囤積些應急物資,是一種「生存必須」,在加拿大大多數省份,從學前班開始學校就會灌輸這些意識,「地震包」之類隔一兩年就會重做一次(其實明明還能用),也是希望借反覆重複,強化大家的「囤貨避險」意識。
客觀上,加拿大大多數地方,住房以獨立屋為主,即便不住獨立屋,住房條件也大多比其它國家好得多,且普遍有地下室/地窖、儲藏間、車庫等「天然囤貨空間」,囤個能吃十天半個月的食水不在話下。
「末日套餐」中的食物選擇,優先考慮的自然是高熱量、高糖分、耐久貯,因此罐頭食品就成為首選,常見品種包括午餐肉(原本午餐肉是北美士兵的野戰應急口糧)、豆類、糖水類、保鮮水果類(比如70後及更早一代人印象中的「探病聖物」糖水橘子罐頭)等,其特點是「不開蓋能放幾年,開蓋一次一人可以吃光,可開蓋即食無需加工」,中國特色的罐裝八寶粥因完全符合上述條件,經常被華裔孩子放入「地震包」,也很受歡迎。
但罐頭並非唯一選擇。同樣高熱量或高糖分、同樣耐久貯的能量棒、VC水果條,和一種含有很甜果醬的夾餡糕點,是「末日套餐」中常見的食物品種。另一種常見、非罐頭類食物品種,是著名高熱量食物——巧克力,且一定是重糖、夾餡,可一塊塊掰開吃的品種,因為這類巧克力吃了最耐餓,且打開後用鋁箔紙裹上,可以放很久。
「末日套餐」中的水,包括瓶裝礦泉水(加拿大不提倡瓶裝水,但「應急儲備」是絕對的例外),以及利樂包裝的小包裝果汁飲料。這種利樂包一定是小容量的,以便一次喝完,且必定是含防腐劑的,因為只有含防腐劑才耐久貯。這種要求和近年來北美果汁消費潮流背道而馳(無糖、保鮮、不含防腐劑、儘量大容量包裝),因此在大超市裡,「末日套餐類果汁」是單獨一個貨架,與普通果汁遠遠分開。
近年來,一些有條件的家庭會在「末日套餐」裡添加原本是「軍需品」的野戰自熱食品,這類食品無需明火就能提供一份簡單的熱餐,雖然價格貴了些,但還是很受歡迎。
當然,「末日套餐」也會因家庭而異。有老人、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會多準備些相應物資、裝備(我認識的一家人因為有兩個慢性病患者,甚至在車庫裡準備了一個應急氧氣瓶);有嬰幼兒的家庭也會準備奶粉、尿布之類。狗是加拿大絕大多數家庭的「必備寵物」,因此許多家庭的「末日套餐」中會包括狗糧罐頭。
不過「末日套餐」終究是應急用的,「以防萬一」而已,口味並不太敢恭維,因此不論學生的「地震包」或家庭的「地下室藏寶」,幾年無人問津並不足奇,甚至被主人忘掉、賣房時才被發現也是常有的。如果「緊急狀態」太久,這些食水是頂不住的,因此有條件的家庭還會多買些大袋裝米麵、洋蔥土豆之類耐久貯蔬菜,以及冷凍肉類,作為「半應急儲備」。許多加拿大家庭「標配」一個冰箱、一個冷櫃,後者通常用於貯存「半應急儲備」中的肉類。加拿大住獨立屋的家庭,車庫一般有兩個車位,但通常只在車庫中停一輛車(另一輛停外面),剩下的車庫空間常被用來放置冷櫃,以及前述米、面、洋蔥土豆之類——正因如此,也有人將這種「半應急儲備」戲稱為「車庫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