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鍾敏霖教授團隊實現目前國際最高阿摩爾每升SERS檢測極限

2020-09-21 小材科研

近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鍾敏霖教授團隊利用超快雷射微納製造結合化學氧化方法,製備出超靈敏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基底結構,實現目前國際最高的阿摩爾每升(10-18mol/L)檢測極限。

SERS是利用金屬表面特殊納米結構的近場局域增強實現吸附分子拉曼散射信號大大增強的現象,是一種具有極高靈敏度的檢查方法,能提供良好特異性的生物分子「指紋圖譜」信息,甚至可以實現單分子檢測,廣泛應用於分子的標記免疫檢測、痕量探測、癌症與病毒檢測及活體檢測等領域,是一種高通量快速檢測方法。目前的挑戰是針對許多具體醫學應用,其靈敏度仍顯不足,同時存在工藝性差(價格昂貴)、均勻性、穩定性、實用性有待提高的問題,嚴重製約了SERS的實際應用。

圖1 超快雷射製備超親水-超疏水結構策略

鍾敏霖教授團隊製備出的超親/高超疏水穩定性的微納米複合結構,其超親中心區為特殊納米結構基礎上的納米星SERS增強結構,外圍為超疏水結構,利用超疏水外圍的蒸發濃縮作用使得被測物水滴濃縮到100μm×100μm的超親水區域,其濃度增加十萬倍,再利用中心的複合納米結構,實現了目前國際最高的SERS檢測極限:阿摩爾每升(10-18mol/L),其增強因子高達1.09×1014,並具有良好的均勻性(RSD=11.7 %),同時解決了濃縮物目標定位的難題。該SERS基底(或稱SERS晶片)製備過程相對簡單可控、重複性高、可工程化批量製備,在醫學檢測(如各類癌症的早期篩查檢測)、生命科學以及各類超高靈敏度檢測領域具有極為廣泛的應用潛力。

圖2 超疏水表面的蒸發濃縮過程,濃縮產物集中在中心的超親水區域

圖3 實現阿摩爾每升(10-18M/L)當前國際SERS檢測極限並具有良好的穩定性

相關研究成果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學術論文「基於圖案化超親超疏局域蒸發濃縮的阿摩爾拉曼光譜檢測」(Atto-Molar Raman detection on patterned superhydrophilic-superhydrophobic platform via localizable evaporation enrichment) 近日發表在傳感器領域的權威期刊 《傳感器和執行器:B.化學》(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上,該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羅曉,通訊作者為鍾敏霖教授。

來源:清華大學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snb.2020.128826

相關焦點

  • 材料學院鍾敏霖教授團隊實現目前國際最高的阿摩爾每升SERS檢測極限
    清華新聞網9月15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鍾敏霖教授團隊利用超快雷射微納製造結合化學氧化方法,製備出超靈敏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ERS)基底結構,實現目前國際最高的阿摩爾每升(10-18mol/L)檢測極限。
  • 清華大學鍾敏霖教授:如何用雷射大面積列印石墨烯?
    當雷射遇到石墨烯目前,我們可以查到不少雷射與石墨烯的文獻。那麼,當雷射遇到石墨烯,我們能否用雷射直接列印石墨烯呢?化學氣相沉積法製備石墨烯需要一些條件,如需要固體碳源、熱源(一般1000°以上)和催化劑。假如我們用固體碳源、金屬鎳作為催化劑,將雷射作為熱源,是否就能用增材製造的方法列印石墨烯呢?
  • 材料學院鍾敏霖團隊製備出超疏水抗結冰表面 達到超低冰粘附強度
    江蘇雷射聯盟搜集整理發現:1月5日電近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鍾敏霖教授團隊利用超快雷射微納製造結合化學氧化方法,製備出獨特的三級微納米結構超疏水表面,具有優異的超疏水穩定性和防結冰性能,其冰粘附強度最低為1.7MPa,是目前國際已報導的最低冰粘附強度的超疏水防除冰表面,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 清華團隊研發核酸檢測卡盒 居家檢測30分鐘之內出結果
    而清華大學白淨衛、李寅青、劉鵬團隊,正是克服了以往核酸檢測對時間、條件和靈敏度的苛刻要求,實現了從咽拭子取樣、一體化卡盒反應、膠體金試讀取的自助操作,在保證準確率的前提下,30分鐘內即可出結果!白淨衛說,整個過程理論上22分鐘即可完成,檢測者個人操作的話,30分鐘之內完全可以實現「樣本入,結果出」。靈敏:時間允許條件下樣本準確率近100%藥學院李寅青長期從事CRISPR技術和微量核酸處理技術的研發,積累了豐富的樣本處理、核酸擴增和檢測經驗。在核心檢測技術研發上,他與白淨衛緊密配合。
  • 中國科大項國勇教授與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Phys. Rev. Lett.:同時實現「超海森堡極限」與海森堡極限的量子精密測量
    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多參數量子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實驗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在量子精密測量實驗中,首次實現了兩個參數同時分別達到「超海森堡極限」和海森堡極限的最優測量。該研究成果2021年於2月18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並被選作該期的封面文章。
  • 清華大學團隊製備出超疏水抗結冰表面
    清華大學1月5日宣布,材料學院鍾敏霖教授團隊利用超快雷射微納製造結合化學氧化方法,製備出獨特的三級微納米結構超疏水表面,具有優異的超疏水穩定性和防結冰性能,其冰粘附強度最低為1.7MPa,是目前國際已報導的最低冰粘附強度的超疏水防除冰表面,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 清華電子系主任汪玉:生命、城市、太空,無處不在的電子信息,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電子系劉仿副教授、黃翊東教授團隊發明超高速流式成像分析儀,提出利用雷射主動成像技術對樣本進行高速檢測,能在早期癌細胞檢測、水中寄生蟲檢測等領域比現有的CCD成像快1000倍以上。相關成果獲得光學工程學會一等獎、全國發明展覽金獎。
  • 清華大學汪玉教授:願更多同學不懼挑戰,投身電子信息產業!
    電子系劉仿副教授、黃翊東教授團隊發明超高速流式成像分析儀,提出利用雷射主動成像技術對樣本進行高速檢測,能在早期癌細胞檢測、水中寄生蟲檢測等領域比現有的CCD成像快1000倍以上。相關成果獲得光學工程學會一等獎、全國發明展覽金獎。
  • 「天機芯」團隊再登《自然》,清華1年多完成類腦計算領域「三連發」
    此次,清華大學施路平教授團隊研究的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利用「天機芯」等硬體性能架構相互兼容(即軟硬體去耦合),擴展類腦計算系統應用範圍,使之能支持通用計算。其中,施路平教授團隊研究的新型類腦計算晶片與系統,對開展通用人工智慧的應用具有深遠意義。目前,類腦計算處於起步階段,國際上尚未形成公認的技術標準與方案,這篇論文成果填補了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
  • 中國科大同時實現「超海森堡極限」與海森堡極限的量子精密測量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在多參數量子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實驗進展。
  • 姚期智的一通電話,讓留學美國的物理天才辭職回國,成清華教授
    他不僅在國際新興量子信息領域上完成了一系列創新工作,還與恩師郭光燦在量子科學中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概率量子克隆。這一方向得到了國際量子科學領域各泰鬥的廣泛認同,並將其研究原理稱作「段-郭概念克隆機」,最大概率克隆效率公式稱為「段-郭界限」。
  • 清華青年團隊新科研成果領先世界 有望定向「餓死」癌細胞
    面對學界給予的評價,團隊帶頭人顏寧冷靜地表示:「很多疾病都有著複雜的成因,尤其癌症是最複雜的疾病,而我們的科研是非常基礎的。從基礎科研到轉化中間有相當漫長的路。」這位年僅37歲的年輕學者2007年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回國,在清華醫學院擔任教授至今。以通訊作者身份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論文9篇。
  • 清華教授劉雲浩獲選國際計算機協會主席獎
    清華教授劉雲浩獲選國際計算機協會主席獎        清華新聞網6月17日電 美國時間6月15日晚,ACM(國際計算機協會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在美國舊金山舉行了每年一度的頒獎晚宴,向全球計算機學者頒發包括圖靈獎在內的ACM獎項。
  • 535kV直流斷路器率先通過現場人工短路試驗,清華團隊助力世界首個...
    該創新斷路器技術由電機系曾嶸教授、餘佔清副教授、黃瑜瓏副教授等師生和科研人員組成的直流技術研究團隊攻關完成,具有完全智慧財產權。國際大電網會議(CIGRE)曾指出:「大容量直流開斷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如何在微秒~毫秒級時間內實現數萬安培電流的開斷和兆伏電壓的耐受成為核心瓶頸。
  • 清華女教授再次取得突破,攻克困擾國際50年難題
    2017年,清華女教授顏寧出走美國,在當時引起不小的轟動,這位才華橫溢的美女科學家離開時曾說:換一種環境,希望能夠在科學上取得新突破。那麼這3年來,她突破了嗎?2007年,滿懷報國熱情的顏寧回到清華大學任教,年僅30歲的顏寧,成為當時清華校園內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顏寧在清華大學任教長達10年之久,這10年間,顏寧帶領的科研團隊取得了不少成就,也培養了不少人才(培養出7名博士後),2017年更是被評為「影響中國」年度科技人物,期間更是獲得無數榮譽。
  • 「雲」頂會ICLR 2020來襲,RealAI朱軍教授團隊錄用論文數世界第二...
    根據此前發布的論文接收結果,RealAI首席科學家朱軍教授帶領的TSAIL團隊共發表 7 篇,位居世界第二,朱軍教授與喬治亞理工學院宋樂教授並列 ICLR 2020 華人貢獻榜首位。TSAIL團隊發表的 7 篇文章包括一篇口頭報告論文(收錄率低於1.9%),一篇亮點論文(收錄率低於6%)。作為深度學習領域的國際頂級會議之一,ICLR論文評審的透明性和廣泛性獨樹一幟,被認為是業界做得最公開的一個會議,當然,這也意味著論文被接收的難度之大。在此背景下,TSALL團隊的亮眼成績也再度展現了清華學者在人工智慧領域國際領先的科研硬實力。
  • 東北大學顏雲輝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入選國際知名期刊的Popular Articles
    近日,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顏雲輝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An End-to-end Steel Surface Defect Detection Approach via Fusing Multiple Hierarchical Features」入選國際儀器儀表類知名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的2020
  • 中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實現量子精密測量新突破
    2月23日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多參數量子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實驗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在量子精密測量實驗中,首次實現了兩個參數同時分別達到「超海森堡極限」和海森堡極限的最優測量。該研究成果2021年於2月18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並被選作該期的封面文章。
  • Light人物:專訪清華大學龍桂魯教授
    現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本期,很榮幸邀請到龍桂魯教授接受Light人物採訪。在這次採訪中,龍教授將分享自己在量子信息科研與教書育人的經驗。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龍教授,了解他和Light背後的故事。
  • Science:清華楊茂君教授團隊線粒體氧化磷酸化系統研究新進展
    導讀 2019年6月14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楊茂君教授研究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題為《結合IF1抑制蛋白的哺乳動物ATP合酶四聚體冷凍電鏡結構》(Cryo-EM structure of the mammal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