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ht人物:專訪清華大學龍桂魯教授

2021-01-09 澎湃新聞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 收錄於話題#Light人物11個

《Light》特邀記者 | 王卉、潘棟

編者按

他是世界三大洲際物理組織之一亞太物理學會聯合會(AAPPS)前任理事長、國際純物理與應用物理聯合會(IUPAP)物理與發展委員會前副主席、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英國物理學會會士(IOP Fellow)、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現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本期,很榮幸邀請到龍桂魯教授接受Light人物採訪。在這次採訪中,龍教授將分享自己在量子信息科研與教書育人的經驗。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龍教授,了解他和Light背後的故事。

圖1. 2020年12月12日,龍桂魯教授在「我是科學家」演講

龍桂魯教授,1978年在高中一年級跳級考入山東大學,1982提前半年畢業,獲得山東大學理學學士,並考入清華大學讀研,分別於1985、1987年獲得清華大學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87年開始在清華大學任教至今。1989-1993年在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研究方向包括量子信息、原子分子光物理、高能物理與原子核物理。

主要學術貢獻包括:(1)原創提出量子直接通信理論,是國際量子保密通信三大最主要的理論之一;(2)提出了以酉算子的線性組合(LCU)進行計算的對偶量子計算方法,打破了只能用酉算子乘除構造算法的限制,得到廣泛應用;(3)構造了被國際上稱為Grover-Long算法的量子精確搜索算法,改進了兩大量子算法之一的Grover算法的成功率;(4)提出了波函數就是系統本身(Wavefunction Is the System Entity,WISE)的量子力學波函數解析。

1997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1999年當選英國物理學會會士(IOP Fellow),2003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2007年獲得湯森路透卓越研究獎,2008年獲得中國物理學會饒毓泰物理獎,2011年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同年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3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8年獲得中國電子學會自然科學獎一等獎、IBM全球傑出學者獎,2020年獲得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曾擔任亞太物理學會聯合會(AAPPS)理事長(2017-2019)、副理事長(2014-2016),IUPAP物理與發展工作委員會副主席(2015-2017)、委員(2009-2014)。現擔任亞太物理學會聯合會(AAPPS),亞太理論物理中心(APCTP)理事,《Light : Science & Applications》(Light)編委以及《Quantum Engineering》(Wiley)、《AAPPS Bulletin》期刊主編,《中國科學》、《Science Bulletin》、《物理學進展》、《EPL》等多個期刊副主編或編委。

1

《Light》記者:您的研究領域是當下非常熱門的量子信息科學,國外的大科技公司如Google,IBM都投入了大量資金致力於實現量子霸權。您能簡要地介紹一下您在這一領域的代表工作嗎?您所採取的方式與其它同領域的學者的區別是什麼?

龍桂魯:非常高興接受light人物的採訪。量子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中特別強調了發展量子科技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我從9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量子信息的研究工作,共取得三項代表性成果。第一,提出和建立了量子直接通信理論,成為量子保密通信國際上最主要的三種理論之一;第二,構造了量子精確搜索算法,被國際上稱為龍算法、Grover-Long算法,將量子搜索的成功率提高到100%;第三,提出了對偶量子計算方法,採用酉算子的線性組合構造量子算法,突破了只能使用酉算子乘除進行計算的限制,得到廣泛應用。這些工作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其原創性。量子直接通信利用量子態安全地傳輸信息,將香農理論保證的噪聲信道下的可靠通信,發展為更高層面的在既有噪聲和竊聽信道下的可靠和安全通信,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2

《Light》記者:您的團隊在量子通信領域,建立了國際上第一個量子直接安全通信模型,開拓和促進了量子通信新方向的發展。這些創造性研究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廣泛的國際影響。近年來,像Lajos Hanzo,Seth Lloyd,Jeffrey Shapiro等一批國際重量級科學家也開始研究量子直接通信。您能談談其實際應用前景嗎?

龍桂魯:非常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深入了解。這項工作是在20年前完成的。量子保密通信是應對量子計算機攻擊的解決方案之一,研究最多的是量子密鑰分發,我國發射了用於量子保密通信研究的墨子衛星,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中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量子密鑰分發的工作原理是先用量子態協商密鑰,再用經典通信傳輸信息。我們創造性地提出量子直接通信,簡稱量子直通,其原理就是直接利用量子態來傳輸信息。它不僅能夠發現竊聽,而且還能夠防止竊聽,因而是「竊聽不動,量子直通」。令我們感到欣慰的是,經過20年發展,其重要性和應用前景逐漸顯示出來。利用量子直接通信傳輸經典密碼加密後的密文,可以構造安全中繼網絡,具有安全端通信(Secure)、竊聽感知(Eve-detecting)、與現有網絡兼容(Compatible)和輔助全量子網絡(Auxiliary)的特點,具有廣泛和長遠的應用前景。近年來,量子直通發展迅速,實用化樣機已經成功研製,目前正在向實際應用領域邁進。

圖2. 龍桂魯與越南科學技術院前院長NGUYEN Van Hieu

3

《Light》記者:您的團隊在量子計算領域同樣做出了重要的貢獻。2000年,您構造了國際上稱為Grover-Long算法的量子精確搜索算法,改進了兩大量子算法之一的格羅夫(Grover)算法,得到包括格羅夫本人和量子計算創始人本尼沃夫等國內外專家的肯定;2005年您原創地提出了以酉算子線性組合進行計算的對偶量子計算方法,有力地促進了量子算法的發展。這些創造性成果被國際上多個實驗組所驗證,被廣泛引用,產生了重要國際影響。您能談談它們的實際應用前景和面臨的瓶頸問題麼?

龍桂魯:Grover-龍算法屬於量子計算。隨著近年來量子計算機硬體的快速發展,其離實際應用的距離越來越近,當有100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時,便可用於大數據分析和量子人工智慧。對偶量子計算中可以採用酉算子的線性組合操作進行計算,與只用酉算子乘除的原始模式相比,它的操作種類更多、形式更加多樣化,搭建起經典算法與量子算法間的橋梁,在新量子算法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例如,求解線性方程組的HHL量子算法就採用了酉算子線性組合操作。利用這一方法,我們構造了全量子本徵求解算法,在量子化學模擬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現在國際上正在努力研發量子計算機硬體,未來幾年,這些算法極有可能將得到實際應用。

4

《Light》記者:前段時間,您的團隊在2020中關村論壇成果發布會上發布了「量子直接通信技術」,在這項研究中您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這項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是怎麼樣的?

龍桂魯:我們團隊來自北京量子院和清華大學,我們提出了安全容量估計、高損信道編碼和無量子存儲協議等三項技術[],克服了量子直接通信實用化的關鍵性難題,使量子直接通信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得以實現並成功研製了實用化樣機。未來,量子直接通信將繼續提高傳輸距離和傳輸速率,向量子網絡方向發展。

5

《Light》記者:發表論文是科研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您發表過的論文中,您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經歷是什麼?這對您的科研有什麼影響?

龍桂魯:有兩類工作可以產生重大影響。一類是最早的工作,一類是最好的工作。最早類的工作就是原創性工作,一定要儘快發表,這事關首發權的問題。但這些原創性工作很難在高層次的期刊上發表,主要原因是原創性工作的重要性在短期內無法被業界認同,滿足不了期刊發表的要求。比如:Benioff的量子計算機論文發表在普通的Journal of Statistical Mechanics上,量子密鑰分發的BB84論文發表在一個普通的會議論文集。我們的量子直接通信論文只有短短的三頁紙,於2000年12月13日在預印本庫上公開。雖然文章最終得以發表,但事實上,我們的投稿過程並不順利,2000年11月30日投稿PRL審稿不通過,後轉投PRA,最終文章在2002年的2月1日得以正式發表。正是由於我們在第一時間發表了成果,所以才確保了首發權。

圖3. 龍桂魯教授榮獲2017年「Top 10 Articles in Citations」獎

(從左數第四位)

6

《Light》記者:2016年和2019年,您的團隊在《Light》上先後發表的成果都是關於量子直接通信的研究,您認為這兩項工作的意義分別是什麼?這三年中量子直接通信的研究取得了哪些進展?

龍桂魯:Light期刊對量子直接通信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2016年的論文[]在國際上首次證明了利用調製形狀可以實現在噪聲和損耗條件下量子直接通信的可行性,推動了國際上量子直接通信的實驗發展。2019年的論文[]報導了量子直接通信實用化的三項關鍵技術以及國際上首臺實用化量子直接通信樣機的雛形,極大地推動了量子直接通信實用化的發展。

圖4. 龍桂魯教授榮獲2018年「Outstanding Editor Awards」獎

(從右數第三位)

7

《Light》記者:您在多個國內外學術組織中任職,長期擔任中國物理學會的常務理事,中國密碼學會量子密碼專業委員會會員。在國際上,您擔任了國際著名的三大洲際物理組織之一的亞太物理學會聯合會理事長,國際純物理與應用物理聯合會C13委員、副主席。請問,您是怎麼看待這些學會工作的呢?

龍桂魯:學會等組織通過組織學術會議、出版期刊、獎項等活動,促進相關學科的發展,例如普朗克關於能量量子化的發現就是在德國物理學會上發布的。我有幸參與了中國物理學會和相關國際學術組織的工作,為學科的發展以及中國和世界的學術交流做了一點力所能及的貢獻。為促進亞太物理學的發展,楊振寧先生於1989年成立亞太物理學會聯合會(AAPPS)並擔任首屆理事長。北京大學校長陳佳洱先生,上海交大校長張杰先生先後擔任了AAPPS理事長。目前,AAPPS已經成為具有廣泛且重要影響的國際物理組織,與美國物理聯合會(AIP)、歐洲物理學會(EPS)並肩成為國際上三大洲際物理學會聯合會。以前,我們的經費不足,很難出國交流。現在經濟情況好轉了,我們有更多的機會能夠與國際同行進行交流。這種交流對促進中國的學術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樣通過這種活動,中國也在反哺世界物理的發展。我在擔任AAPPS理事長期間主抓三件事,第一,增加會員費,改善AAPPS的經濟狀況;第二,將楊振寧物理獎從每三年評選一次改為每年評選一次,成為和亞太理論物理中心(APCTP)共同評選的獎項;第三,啟動了AAPPS會士制度,評選了首批AAPPS榮譽會士。

圖5. 龍桂魯團隊參加在巴爾的摩舉辦的APS三月會議

8

《Light》記者:您擔任過很多國內優秀期刊的編委,比如《light》,《Science Bulletin》,《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等,一直致力於推動這些期刊的發展,目前您也擔任《Quantum Engineering》和《AAPPS Bulletin》的主編,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推動您在期刊工作中不懈努力的動力是什麼呢?可以分享一下您的經驗麼?light與其它期刊的工作有什麼異同麼?

龍桂魯:我從2002年開始擔任《科學通報》的編委。為期刊審稿、做編委是科學家的責任和義務。通過期刊的服務工作我也能夠了解學科的發展情況。此外,我也是Light的編委,對Light的期刊非常了解,並從中學習到了寶貴的經驗。我覺得Light有兩大特點,第一,期刊目標遠大,有高水平的定位和辦好期刊的自信心。我剛開始做Light編委時,並沒有把Light當做一個高水平期刊,推薦給編輯部的第一篇稿件是一位朋友被PRL退回的稿件。但是編輯部同事告訴我,Light的定位比PRL更高,被Light拒稿後的文章,後來反而被PRL接收了,這件事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第二,Light的國際化程度非常高,編委大部分由國外的非華裔專家構成。這些經驗在我今後的期刊工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近年來Light又在海外開設了多個辦公室,這是期刊發展的又一個創舉。

圖6. 2019年龍桂魯教授在Light Conference舉辦時作分會報告

9

《Light》記者:您除了科研工作還有很多的期刊工作和其它社會工作,您是如何分配您的時間的?

龍桂魯:朱邦芬院士做清華大學物理系系主任時指出,教師的工作分三部分,一部分是教學,一部分是科研,還有一部分是管理和社會服務。在學校的管理工作、期刊和學會工作以及評審、科普等工作便屬於其中,這是國際上的慣例。如果能夠合理地安排時間,這些工作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教學可以促使你經常複習基礎知識,考慮更基本的科學問題;科研使你開闊視野,了解最新學科發展,促進教學;管理和社會服務工作能夠使你鍛鍊能力,促進科普。

10

《Light》記者:您曾六次獲評清華大學「良師益友」稱號,可以分享一下做一位優秀導師的成功經驗麼?

龍桂魯:我非常感激同學們對我的信任。在學生培養方面,我主要繼承了博士生導師孫洪洲教授和博士後合作導師J P Elliott教授的傳統。這個傳統就是愛護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形成自己的看家本事。自信心比科研能力更重要,有了自信心才敢想敢幹,挑戰權威,去創新。爭做一流,並不一定非要第一名不可。博士入學面試時孫老師問我是否知道程咬金,我說知道一點兒,武功排名28名,本事是三板斧。孫老師說,雖然他排名28,只會三板斧,但天下豪傑沒有多少人能抗得過他的三板斧。這三板斧,就是自己的獨特科研方法。在博士入學時,我自卑、沒有信心。在孫老師的鼓勵和培養下,到博士論文答辯時,我已經成為一名信心滿滿的學者。這些自信心的培養,也為後來的原創工作打下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Ruoyang Qi, Zhen Sun, Zaisheng Lin, et al. Implementation and security analysis of practical quantum secure direct communication.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8, 1 (2019).

2. Jian-Yong Hu, Bo Yu, Ming-Yong Jing, et al. Experimental quantum secure direct communication with single photons.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5, e16144 (2016).

Light特邀記者介紹

王卉,現任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長春光機所)國際合作處副處長,主要從事國際交流,國際傳播,國際人才引進等工作;曾任長春光機所與自然出版集團合作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創刊英文編輯,在《編輯學報》,《國際人才交流》等期刊發表文章多篇,並應SPIE邀請在SPIE Women in Optics發表文章。

潘棟,清華大學物理系在讀博士,師從阮東教授,研究課題為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理論與實驗。2016年本科畢業於西北大學,2018年至2019年獲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赴英國南安普頓大學聯合培養,師從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Lajos Hanzo教授。

這是中國光學發布的第1559篇,如果你覺得有幫助,轉發朋友圈是對我們最大的認可

【】

原標題:《Light人物:專訪清華大學龍桂魯教授》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Light》人物:專訪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洪明輝
    是《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發起的系列高端人物訪談。洪明輝,新加坡工程院院士,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前沿研究和技術創新中心主任,以及光科學與工程中心主任、終身正教授、博士生導師,新加坡光技術(Phaos Technology)有限公司創辦人,同時擔任中南大學名譽教授
  • Light人物:專訪美、德、俄等多國院士Dieter Bimberg
    先後擔任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教授、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教授、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和惠普公司客座教授等,曾任德國聯邦納米技術卓越中心主席,是柏林工業大學納米光子學中心的創始人,現任中科院長春光機所中德綠色光子學研究中心主任。Dieter Bimberg是量子點雷射器的發明人之一,縱向光子晶體雷射器概念的提出者,高速面發射雷射器低功耗紀錄創造者,是半導體雷射領域的頂尖科學家。
  • 專訪清華醫學院教授張林琦
    專訪清華醫學院教授張林琦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2020-04-07 15:23
  • 專訪施一公教授:基礎研究的喜悅無與倫比
    施一公教授、潘建偉教授、許晨陽教授也將迎來屬於他們的這份榮譽。今天,我們將為各位讀者送上未來論壇對三名獲獎人的專訪。讓我們一道在問答中,領略他們的風採。剪接體的結構生物學探索,是我完完全全回到清華以後白手起家、探索膠著、最終取得突破的。2007年我回清華的時候,清華大學當時的本科基礎教育已經是世界一流,毫無疑問清華大學的本科生培養總體水平世界領先。但實話實說,十年前即便在清華北大這樣中國最好的高校,我們在基礎研究上還是面臨極大的困難、遠遠落後於歐美一流大學,和世界領先水平總體相差甚遠。
  • Light人物:專訪雷射納米製造先驅者陸永楓
    ,我們邀請到了曾獲得世界雷射領域最重要的獎項——肖洛獎的陸永楓教授。陸永楓教授,1984獲清華大學學士學位,1988年和1991年分別獲日本大阪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91年至2002年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2002年加入美國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現擔任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Lott主席教授。
  • 學術打假專家方舟子掀落清華造假教授劉輝(圖)
    近日,清華大學方面證實已撤銷劉輝教授頭銜,解除與劉輝的聘任合同。方舟子憑藉「劉輝事件」,再次掀起學術打假狂瀾。前日,本報記者就此事專訪了方舟子。方舟子  策劃:竇豐昌  文、圖:本報駐京記者謝綺珊 實習生柳建雲  近日,清華大學黨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向本報記者證實,經過清華大學醫學院3個多月的調查核實,3月10日,決定撤銷劉輝清華大學教授頭銜,解除與劉輝的聘任合同。本報記者多方聯繫劉輝未果,據了解,他目前已搬離清華,並遠赴美國,其清華的郵箱也已被註銷。
  • 清華大學-日本東北大學學術研討會舉辦
    清華大學-日本東北大學學術研討會舉辦清華新聞網12月26日電 12月21日,「清華大學-日本東北大學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主樓接待廳舉行。會前,校長邱勇會見了日本東北大學校長裡見進(Susumu SATOMI)教授一行,就加強兩校科研合作、聯合培養研究生等議題交換了意見。
  •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崔屹專訪
    原標題: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崔屹專訪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清華管理評論」 文 / 張春晏:《清華管理評論》高級編輯 崔屹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 作為一名年僅41歲的斯坦福教授,崔屹已經培養近60位博士和博士後,在世界範圍培養了40多位教授,崔屹預計在5年後,培養的教授人數將達到100位。 崔屹還是一位創業家。9年前,崔屹創辦了第一家公司安普瑞斯(Amprius),生產矽負極高能鋰電池;2015年,崔屹和諾獎得主、美國前能源部部長朱棣文教授共同創辦了4CAir公司,生產霧霾過濾產品。
  • EnergyChem 期刊人物專訪~華中科技大學王成亮教授
    王成亮 人物簡介「做有用、有趣、有新意的事情,探索未知、創造新的可能!」王成亮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學院、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教授,博導。2005年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2010年博士畢業於中科院化學所。
  • 楊冪親大伯是清華教授成網紅:年過花甲肌肉男
    清華大學應用數學系教授,精通三國外語,「巨牛!」  事實是否真的如此?記者專訪楊曉京,他告訴記者,媒體報導的內容是事實,他健身本來是件很普通的事情,可能與楊冪聯繫到了一起,才會有很多人關注。  此外,他還說,學生上課主要是學習數學,對老師的外表,「第一次可能是好奇,以後就習慣了」。  「每個人都希望看到老師形象好一些,而不是相反。」
  • 清華x-lab區塊鏈公開課報名 |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張首晟:In Math...
    啦啦啦,由於5月初的假期,清華x-lab及校研團委創新創業中心聯合打造的「區塊鏈」課程已經好久沒有開課了,大家是不是很期待啊!00地點:清華大學三教2302課程簡介區塊鏈公開課是由清華x-lab及校研團委創新創業中心聯合打造的面向清華大學全體學生、教師、校友的「區塊鏈」系列公開課程。
  • 清華女神級教授,落選中科院赴美擔任教授,如今成美國院士
    兩院院士,就是科學家裡面最厲害的人物,也是我國科學家的最高榮譽。當然,我國對評選兩院院士的要求非常嚴格,除了本身科研實力強大外,還需要獲得兩院院士的認同才行。特別是在膜蛋白結構生物學領域,暫時還沒有哪一個生物學家可以超越顏寧教授。顏寧教授的學霸之路是什麼樣的呢?
  • 兩位清華美女教授,國內評選院士落選,為何在美國能成功當選?
    1999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學士學位,2005年獲加州理工學院電子工程學博士學位,獲得最高榮譽。在被伊利諾伊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香檳分校錄取後,她於2009年加入史丹福大學,2012年成為副教授(終身教授)。
  • 兩位清華美女教授,國內評選院士落選,為何在美國能成功當選?
    1999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學士學位,2005年獲加州理工學院電子工程學博士學位,獲得最高榮譽。在被伊利諾伊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香檳分校錄取後,她於2009年加入史丹福大學,2012年成為副教授(終身教授)。作為圖像識別領域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李飛飛現在是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系的終身教授,人工智慧和視覺實驗室主任,深度學習領域重要資料庫 ImageNet的創建者。
  • 清華北大:我們是世界一流大學。鄭強教授:那漢奸從哪兒來?
    清華北大這樣的頂尖高校向世界宣稱他們自己已經成為了世界一流大學,從國際上各種排行榜來說也確實也是如此,清華北大在近些年國際國內高校排行榜上不斷攀升。 首先,世界一流的北京清華大學建設 大部分人對於我們中國作為高校的了解,恐怕就僅限於985/211一本與二本這一類。
  • 美國制裁清單為何沒有清華北大?浙江大學教授鄭強:科學無國界
    同時很多人看到名單後不免發出疑問:美國制裁清單為何沒有清華北大?浙江大學教授鄭強也給出了答案:科學無國界。 二. 美國制裁清單為何沒有清華北大?
  • 汪玉教授擬任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主任、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
    【新智元導讀】近日,38歲的清華大學教授汪玉擬任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主任、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有消息稱汪玉教授成為清華歷史上第二年輕的電子系主任。學術上碩果纍纍,還聯合創立了一家AI公司,來了解汪玉教授的「開掛」人生。戳右邊連結上 新智元小程序 了解更多!
  • 量子通信時代,竊聽風雲或將成為往事 | 龍桂魯
    2020年12月12日,「我是科學家」年度盛典現場,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京量子研究院兼聘研究員龍桂魯,帶來演講《竊聽不動,量子直通》。大家好,我是來自清華大學和北京量子信息研究院的龍桂魯。我今天講的是 《竊聽不動,量子直通》。
  • 清華北大教授的觀點卻不同,到底聽誰的?
    清華和北大是無數學生"夢想中"的學府。為什麼要說"夢想中"呢?因為對普通學生來說,這兩所高校真的只有"做夢"才能考上。清華和北大每年的錄取分數都在670分以上,也就是說每年只有極少數的學神、學霸才能考上,絕大部分學生無法在這兩所大學就讀。
  • 清華副校長籌建西湖大學,斥資200億,稱5年超清華,現狀引人深思
    中國目前大學綜合排名前兩位是清華和北大,其中清華以94.6的評分穩居榜首,直接比第二名高出二十多分,堪稱無可爭議的第一。但是在2015年,國內一眾高端學者聯合倡議創建一所新型民辦大學,並聲稱5年內超越清華,而領頭人不是別人,正是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於是,一所前所未有的新型大學在浙江西湖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