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火星是地球的鄰居,它的各項指標也與地球相似,因此科學家認為,火星上可能存在著生命。1962年,前蘇聯發射了「火星一號」探測器,遺憾的是,它在距離地球1億公裡的時候就失去了聯繫。儘管這次任務失敗了,但它被普遍認為是火星探測的開端。
在這之後,人類對火星的探索未曾停歇,各種環繞火星的軌道器收集火星數據,甚至美國宇航局還派出火星漫遊車。2020年,有三個國家發射了火星任務,其中包括我國的「天問一號」。這一切,都是為了尋找火星上的生命。但是,如果最終發現火星上不存在生命,我們也不會氣餒,因為對火星的探索會讓它成為人類的第二個家園,也是人類成為星際物種所邁出的重要一步。
科學狂人馬斯克也對登陸火星任務很感興趣。他旗下的SpaceX已完成對星艦原型機的多種測試,並計劃在2024年,利用星艦飛船把人類送上火星。此外,他還預計在2050年的時候,人類會在火星建造一個自給自足的城市。但是,他也有一個悲觀的看法,那就是第一批登上火星的人可能無法返回地球。
眾所周知,到火星的旅途中充滿了威脅。在地球及其軌道附近,有磁場的保護,可以減免掉許多有害的輻射。但是,一旦出了地球,這種保護便不復存在,太空人將會暴露在較高的輻射之下。到達火星之後這種情況會緩解嗎?並不會,因為火星上也基本沒有磁場的存在。根據美國宇航局的數據,大概每4天接收到的輻射量就相當於做了一次CT掃描。
不僅如此,旅途中的微重力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知道,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生活的時候,身體出現了很多變化。由於缺少重力,血液會在頭頂上積聚。並且,在微重力的情況下,肌肉也會開始萎縮,因此太空人必須要鍛鍊才能減輕這種情況。嚴重的是,目前到火星的旅程大概要7個月的時間,在這段期間,缺少重力對身體的傷害是十分巨大的。
還有一點,我認為它是最重要的,畢竟民以食為天。太空人必須得自己生產食物,因為火星發射窗口每2年一次。也就是說在這期間,不可能像國際空間站那樣能隨時補充所需物資。但是,要做到自給自足,目前來說,這是一項相當艱巨的任務。而且,如果發生了什麼意外事件,2年一次的發射窗口根本來不及營救。
因此,馬斯克才會說,第一批到達火星的人可能回不來。不過,樂觀一點,這只是以現代技術為基準的一種衡量。可能在未來,新的技術的發展會讓我們更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