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補貼下,以純電動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發展勢頭強勁。如今懸掛綠色車牌的電動汽車十分常見,特別是在一些中大型城市,電動汽車在路上穿梭的身影隨處可見。然而,由於電動汽車的誕生和普及時間較短,很多人對於這個匆匆露面的新事物認可度仍然有限,大家對於電動汽車的新穎之處還有待適應。暫且拋開電動汽車在續航、充電以及安全方面的不足,就連最根本的駕駛性和乘坐體驗也同樣令人不悅。
電動汽車的「暈車症」
首先,暈車就是一個非常糟糕的體驗。乘坐電動車時明顯的眩暈和不適感,更是成為很多人一致反映的現象。電動汽車存在的「暈車症」問題,想必大家早有耳聞。以筆者的切身經歷來說更是深有體會。筆者居住在山西太原,平時因為工作原因外出非常頻繁,打車更是成為每天的家常便飯。由於市區裡面的計程車密度高,因此計程車大多數情況下成為的首選。這裡有必要補充一句。(太原市是全國首個純電動計程車城市,全市8000多輛計程車皆為比亞迪E6款電動汽車。)

每次乘坐計程車,那種電動汽車專有感覺隨即而來。特別是在擁堵不堪的市區路況,猝不及防的加速、拖拽感十足的減速環節,每次都令人格外的敏感。雖然每天都會在計程車上度過一段時間,但是即使這樣高頻率的乘坐也沒有讓我完全適應。偶爾還會時不時產生輕微暈車的症狀,只要乘坐計程車必須保持開窗透氣。不然電動汽車那種時快時慢的行駛節奏,很容易把人搞得暈頭轉向。
對於電動車的「暈車症」現象,不論是我身邊的同事還是朋友,大家都頗有感觸。那麼,為何電動汽車和傳統燃油汽車的乘坐感受截然不同?當下電動汽車的駕駛性是不是明顯不足?帶著這些問題,接下來我們一探究竟。
電動汽車天生「快」
電動汽車與傳統燃油汽車相比,一個「快」字是它最鮮明的優勢。電動汽車之所以能給人強烈的頭暈目眩感,這是因為電動車的扭矩響應比發動機扭矩響應直接快數倍。我們知道,傳統內燃機的動力來源是發動機,一輛車想要跑起來,需要通過發動機做功將化學能轉化為動能,然後通過傳動系統將動力輸送到驅動輪上。
然而,以電機為動力源的電動汽車就簡單的多,以車輛起步階段為例,電動車說走就走推背感明顯。燃油車會普遍存在遲滯現象,雖然這個過程較為短暫,但是在電動車上卻基本不會發生。這是因為發動機的扭矩輸出受制於缸內噴油量、進氣量以及燃燒效率等限制。想要發動機的扭矩直接增加,基本需要0.4s~0.6s的時間差,而電動車的扭矩卻可以在0.2s內到達峰值,可以說動力瞬間就能達到峰值。另外,我們人體能感知到加速度變化的反應時間大概為0.2~0.3s左右,所以電動車給我們的加速感非常強烈,特別是在頻繁的起步階段眩暈感瞬間飆升。

電動汽車動力結構更簡單
純電動汽車與燃油車最直接的差異是增加了電池系統,發動機和變速箱動力系統總成變成了電機和減速器系統。由於電動車轉速區間大,所以動力輸出更高效。目前市場上大部分電動車並沒有搭配變速箱,甚至有的電動車是電機直接驅動車輪。沒有像傳統內燃機複雜的動力系統後,超快的響應速度、無變速箱換擋衝擊以及怠速熄火等特徵成為電動車的先天優勢。

另外,電動汽車具有動力回收系統。電機既可驅動又可發電的原理,在車輛行駛過程中,如果出現制動減速的情況,此時電機內的動力回收系統開始工作,將車輛輸出的動能再次回收至電機,從而避免能量的無效損耗。有時駕駛員甚至無需專門踩剎車,80%以上的動能都能再次被收集回來,當然這需要電機具備足夠大的制動扭矩才能得以實現。搞明白這一點,同時也就清楚了,為何電動汽車在制動時會給你的一種明顯的拉扯感。

當下電動車糟糕的駕駛性
所謂的車輛駕駛性,其實你也可以理解為汽車的操控性。簡單的說就是車好不好開?一輛車的動力反響快慢、制動效果表現等一系列綜合性能感受。雖然不同動力類型的汽車,有著截然不同的駕駛表現,但是一個相對舒適的駕駛體驗,卻是評價任何一輛車優劣程度的重要維度。
然而在駕駛性方面,當下的電動車給人的感受並不友好。如果你用駕駛傳統汽車的習慣駕駛電動車,不僅是乘坐體驗差強人意,而且開起來的感受同樣不堪。特別是當你第一次駕駛電動車時,你能明顯的感覺到總總不適。具體表現在加速力度難以準確把控,迅猛的加速給人很強烈的衝擊感,腳下稍微一用力車就猛地向前急竄,如同性急的猴子一般,各種不聽你使喚。不論是起步還是制動過程,你需要多番體會才能逐漸找出駕駛的感覺。電動車如此與眾不同的駕駛感受,雖然與它自身的物理性能有所關聯,但是最關鍵的因素還在於動力調教和細節優化水平。
優化策略
首先,兼顧不同路況和時速,對電機的扭矩輸出進行平滑調校,努力提高電機控制精度,避免起步過程中明顯的彈射竄動現象。其次,在車輛能量回收方面,雖然動力回收系統可以輔助車輛制動,提高能量利用率,從而增加電動車的續駛裡程。但是,大部分電動車在制動過程中的拉扯感過於強烈,給人的感受非常不適。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可能利用自由滑行,讓車的制動過程更細膩且平滑。最後,當下電動車可以從借鑑傳統燃油車的調教思路入手,既要滿足消費者的動力需求,還要兼顧用車的舒適性。遵從以人為本的優化原則。
駕駛性優化方案是一種車輛機械性能和人體駕駛品質的綜合系統,想要實現讓兩者完美兼容。這對於一個車企而言挑戰難度頗高。顯然這背後的工程量十分艱巨,而且在實際過程中更是相當複雜。當然,任何技術的進步和迭代,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別是在當下競爭愈加激烈的市場環境下,技術的高低更是決定著一個企業的未來。
總結
如今,在這個挑戰和機遇並存的時代下背景下,精耕細作和品質理念可謂至關重要。雖然電動汽車在我國屬於一種典型的政策導向型產物,當下存在的問題還有很多。電動車的續航、充電以及安全等問題更是大家一致的痛點。但是電動汽車作為一種新型事物,在發展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曲折和艱辛,很多問題唯有循序漸進才能得以解決。特別是對於當下很多尚處於溫飽期的車企來說,我們更需要足夠的包容度。既要青山綠水,也要以人為本。未來終究可期,當下尚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