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轂電機,汽車自動駕駛的終極標配!廠商僅1家,彩票型投資機會

2020-12-08 易車網

輪轂電機,自動駕駛的終極標配?

自動駕駛,已經確定將是我們未來交通的主要承載方式。我們也知道,在通往自動駕駛的道路上,電動是唯一的選擇,但是電動車具體如何實現自動駕駛,爭議很大。

我們的判斷是,未來的自動駕駛,一定是通過輪轂電機實現的。

輪轂電機,就是將一個電機整合到汽車輪轂內,使汽車輪轂具有動力、傳動和制動功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動力單元。

輪轂電機是實現電動汽車分布式驅動的核心技術,分布式驅動的意義,號稱「中國輪轂電機第一人」呂超的這麼總結,「這如同賈伯斯認為點擊屏幕一定要用手指,而不是用觸屏筆一樣,是最直接、最高效的驅動方式。」

電動車的驅動方式有兩種,集中式和分布式。其中分布式驅動又分為輪邊電機驅動和輪轂電機驅動。集中式,就是現在絕大部分電動車的驅動方式,電機放置在底盤上,通過傳動軸驅動車輪運轉,通常一個電機驅動兩個車輪或者作為整車四個車輪的動力來源。輪邊驅動屬於分布式驅動,一個電機驅動一個車輪,但是電機並沒有集成到車輪內,而是通過傳動電機輸出軸連接到車輪上。輪轂電機驅動則是將電機集成到車輪內,徹底實現車輪自驅動,是分布式驅動的最終形式。

關於分布式驅動,還有內轉子和外轉子的方案,電機具體還有永磁同步、交流異步電機等等不同的選擇,相關的技術路徑我們今天不再贅述。我們要確定的問題在於,為什麼說,通過輪轂電機實現的分布式驅動,是自動駕駛的終極解決方案呢?

因為自動駕駛需要汽車能夠實現足夠多的運動方式,只有分布式驅動能夠完成這一點。

分布式驅動實現了四個車輪每個車輪的單獨控制,每個車輪都可以做出360度的運動,可以完成你能想像到的,一個四方體的盒子在平面上所能實現的所有動作軌跡。

只有實現分布式驅動,才能夠將機械的複雜度等量代換為代碼的複雜度,用降維思路解決自動駕駛問題,將人從駕駛這種重複性勞動中徹底解放出來。

用機械實現一個單獨的功能並不難,但在一個機械平臺上實現多個功能,其複雜度就會有指數性的上升。我們數學上典型的解題思路是「升維思考,降維解題」,就是用更高的維度去理解問題,看透事物的本質,把事物分解成最基本的組成,然後用降維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化複雜為簡單。這個升維的思路,也就是馬斯克常說的「第一性原理」。

用純機械來實現組合機械功能難度異乎尋常的大,那不妨換一條路徑。用代碼生成控制軟體,通過操作電機驅動機械來實現各種機械功能。這樣就將複雜的機械功能轉換變成幾行代碼的寫作,難度下降了N個數量級。

代碼與機械功能之間的連接,就是電機。因為電機可以用非常小的誤差實現機械功能,以我們常用的17位伺服電機為例,用脈衝來控制電機運動,每131072個脈衝轉一圈,也就是最小精度是360/131072=0.0027度,定位誤差可以達到0.001毫米。

這是一個代碼改變世界的時代。代碼驅動電機,電機帶動機械,這個冰冷的世界就這麼變得眉清目秀了起來。

學機械和做電子設備的人往往看不起寫代碼的,甚至連金融市場的有些人都覺得計算機軟體是非實體經濟,但事實是,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寫代碼的。在機械以及電子產品的單項性能很難有大突破的當下,產品綜合性能的突破必須靠代碼。

工業機器人行業,就是一個典型的代碼改變世界的例子。

典型的工業機器人由控制設備、伺服電機和減速器三部分構成,控制設備帶動了伺服電機,減速器作為電機外延的機械設備,能夠實現控制設備下達的各種指令,控制設備的核心就是那一行行的代碼。工業機器人是下一代工業革命的核心設備,原因就是代碼的無窮延展性,所帶來的工業製造的無限可能性。

另一個例子是工業皇冠上的明珠——隱形戰鬥機。

作為世界上僅有的三款隱形戰鬥機之一,中國的殲20立項之初就帶著先天性的心臟病,發動機動力不足。為達到美國F22同等的戰鬥力水平,就只能劍走偏鋒——上鴨翼,就是我們上圖殲20前面兩隻小翅膀。信奉大力出奇蹟,板磚飛上天的美國空軍,對鴨翼的態度是「鴨翼最好的位置就是裝在敵人的飛機上」,原因就是鴨翼雖然可以大幅提升飛機的氣動性能,減輕對發動機的依賴,但問題也同樣顯而易見,對飛行控制系統的要求極高,稍有問題就機毀人亡。成飛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殲20自試飛之後就沒有出過大的飛控問題。上圖我們可以發現,殲20落地的時候有10個舵面,這表明殲20的飛行控制系統在飛機飛行的全狀態至少要控制10個舵面,殲20的飛控軟體,可能是這個星球上最複雜,難度最高的運動控制代碼組合。實際上,對於後發國家來說,外形可以抄,甚至發動機也可以買到,但飛控真的沒有辦法,需要天量的風洞測試和無數碼農青春的獻祭,是真正的超級大國標配。

自動駕駛,同樣要遵循這樣的路徑。實現自動駕駛,可能的路徑很多,但無一例外,都要求底層的機械系統具有強大的延展性和精確的操控能力。代碼組合構成控制系統,保證了駕駛操控的延展性,電機操控下的分布式驅動,則實現了駕駛系統的精確發力和定位,兩者構成了自動駕駛的核心驅動力。

代碼+分布式驅動,當下最可見的應用不是終極的自動駕駛,而是迅速實現車身的穩定控制。具備這個功能的系統就是我們常說的ESP(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最早由博世研發並投入量產,隨後其他的汽車廠商紛紛跟上,比如通用的ESC、豐田的VSC,名稱雖然不同,但基本功能類似。國內判斷一個車型是否高端,很長一段時間就是以是否安裝了ESP為重要標誌。由於ESP技術掌握在博世這樣的一級供應商手裡,價格不菲,對於一般的汽車廠商來說,如果新車型上市,增加了ESP以後總價格不變,就意味著必須大幅壓縮其他的成本,這對汽車廠商來說壓力山大。不僅僅對燃油車是這樣,對於集中式驅動的電動車,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提升功能就必須增加配置,也就意味著成本的層層遞進,超過消費者的承受能力之後就會帶來需求的下滑。如果實現了分布式驅動,上述問題就迎刃而解。不管是ABS,還是選配的時候價值上萬元的ESP,或者其他的什麼車身控制系統,所需要的,只是更新一次代碼,就這麼簡單。大家再也不用一個車型幾年等一回的,翹首以盼等著廠商加配置了。如果有一天過渡到了自動駕駛,需要的也不過是一次稍微耗時長一些的,作業系統版本的更新,邊際成本可以降到無限低。

汽車分布式驅動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輪邊電機驅動,另一種是輪轂電機驅動。輪邊電機因為電機與車輪是分開的,體積比較大,註定是一個過渡性的方案,目前主要應用於一些對體積要求不太高的商用車,比如客車中。輪轂電機將電機集成到了輪轂中,實現了動力、傳動和制動功能的集合,非常適合乘用車這種對體積效率要求高的車型,是自動駕駛最終的解決方案。

那麼現在的問題是,輪轂電機都出現了一百多年了,為什麼還一直停留在紙面上呢?

1896年,費迪南德·保時捷,也就是後來的保時捷創始人,就在英國註冊了輪轂電機的專利,1900年就製造出了第一輛前輪輪轂電機驅動的電動車。因為電池技術不成熟,內燃機取代了電動車,在未來的一百多年裡,成為乘用車的主流,依靠電力驅動的輪轂電機,也就一直被雪藏。直到最近的十年,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電動車重新登上歷史舞臺,輪轂電機才又一次成為熱點。

2016年,中國掀起了一波投資輪轂電機的熱潮,我們去搜索關於輪轂電機的券商報告,2015年3篇,2016年19篇,2017年2篇,2018年3篇,2019、2020這兩年一篇都沒有,哪怕在電動汽車熱到發燙的今天,輪轂電機卻依舊冷冷清清,任憑相關廠商吼破了嗓子也應者寥寥,仿佛被大家遺忘了。

輪轂電機產業化確實有自己的缺陷,簧下質量增加和電機材料過熱退磁,是兩個必須要邁過的門檻。汽車懸掛一般由彈簧製成,為了提高反應速度,方便操控,一般要求懸掛下面的結構儘量輕便,而輪轂電機將電機集成於輪轂中,會顯著增加簧下質量,這會對操控和安全性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此外,電機集成在輪轂這麼一個狹小的空間內,制動的時候會產生很大的熱量,這些熱量傳導到電機上,而電機材料超過200度以上就會退磁,必須通過額外的散熱系統保證電機不過熱。

全球最領先的輪轂電機生產廠商是三家歐美企業,即荷蘭的 e-Traction、美國的Protean、歐洲的Elaphe,這三家公司都基本都在中國有深入的合作,其中2016年湖北泰特機電全資收購了e-Traction,2019年又被恆大收購,恆大還拿下了美國的Protean,三家公司有兩家被恆大收入囊中,至於Elaphe,A股的亞太股份控制了20%的股權,並與其在國內建立了控股的合資公司。前兩家公司在併入恆大之後,在量產車型方面進展不大,至於亞太股份,公司在接受調研的時候多次表示,「公司輪轂電機的生產線和檢測設備已安裝完成,基本滿足量產條件」,「公司正在按計劃推廣輪轂電機項目,前期已與多家整車廠在開發合作,目前已具備量產條件,公司會努力加快推進輪轂電機的產業化。」,到現在為止,還是但聞樓梯響,不見佳人來。

輪轂電機的窘境,固然可以說產品確有缺陷,但更多的是原因是,這個市場沒有第一個吃螃蟹的。沒有應用,就談不上改進,更遑論推廣。輪轂電機在電動自行車和電動摩託上已經應用好多年了,對於電動汽車而言,簧下質量和電機材料過熱,也不是解決不了的難題,難就難在,在電動車剛剛開始進入大規模普及階段的時候就談輪轂電機,步子有些大。

《華為公司的核心價值觀》這本書裡面寫道:「從統計分析可以得出,幾乎100%的公司並不是技術不先進而死掉的,而是技術先進到別人還沒有對它完全認識與認可,以至沒有人來買,產品賣不出去卻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喪失了競爭力。」,「華為要保持技術領先,但只能是領先競爭對手半步,領先三步就會成為先烈」。

這是亞太股份的股價走勢圖。不考慮2015年的股票牛市,在輪轂電機概念最火的2016年,亞太股份的股價到過20上下,今天股價只有5塊,回調了75%。從2016到現在4年過去了,市場預想的輪轂電機大爆發沒有來到,依然還是在期待量產的漫長等待中。

但正如我們在一開始分析的那樣,在實現自動駕駛的賽道上,輪轂電機是註定要趟出的一條路,並不會以個人甚至主機廠的意見為轉移,只是一個時間早晚的問題。但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主機廠,或者車型,成為先烈的概率很大,先人的墓碑給後人留下了指引,一條朝聖之路就此誕生。

投資,首先是一個概率問題。當市場處於牛市的時候,市場不care未來三年業績的確定性,更偏好未來業績潛在彈性大的品種,也就是不管你能不能做成,想像空間一定要大,輪轂電機正是這麼一個概念,想像空間沒有上限。

亞太股份當前的市值大約在40億左右,如果今年繼續虧損會ST,可能還會跌一波。考慮到這個市場無限的想像空間,只要有一個主機廠願意嘗試一款量產車型,肯為夢想買單的投資者就會把市值推向100億,只要量產車型沒有僕街,400億就會向你招手。畢竟夢想太大,但標的實在太少。

亞太股份短期最佳的入場時機可能還要到年報之後。不見得馬上可以投,但值得放在自選股中,作為一個潛在的跟蹤標的。方向是對的,只是需要時間。

股市是一個理想與現實交織的地方,經濟學家希望的那種均衡狀態,幾乎沒有存在過。我們要做的,不是在徹底現實的地方尋找利空,也不是在理想主義膨脹的時候發現利多,而是相反,要在徹底現實的地方尋找夢想的可能性,在理想主義膨脹的時候尋求現實主義的支撐。

相關焦點

  • 汽車達人秀(17) 喜和悲的輪轂電機技術
    鳳凰汽車導購 又到《汽車達人秀》時間,對我來說,這是環保而糾結的一周,因為我「自虐似的」在北京駕駛著一輛純電動汽車,於是我的交通出行就成了沒有排放,但不是在充電就是行駛在去充電路上的狀態。
  • 輪轂電機的結構形式與主要分類
    顧名思義就是把電機做到了輪轂裡面,直接驅動車輪。輪轂電機技術又稱車輪內裝電機技術,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將動力、傳動和制動裝置都整合到輪轂內,因此將電動車輛的機械部分大大簡化。輪轂電機技術並非新生事物,早在1900年,就已經製造出了前輪裝備輪轂電機的電動汽車,在20世紀70年代,這一技術在礦山運輸車等領域得到應用。
  • 輪轂電機將量產 華人運通的四輪轉向將加速實現
    12月13日,創新型出行科技公司華人運通與中國零部件製造領先企業威孚集團旗下威孚電驅在無錫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緊密協作以實現輪轂電機在新能源智能汽車上的應用與量產,首期規劃年產能7.5萬臺。合作夥伴具備哪些優勢?
  • 汽車自動駕駛之雷射雷達行業深度報告
    對於以主流自動駕駛廠商為代表的雷射雷達擁護者,系統的安全可靠性排在首 位,實現這一方向的方式就是融合各個性能的傳感器,以彌補不同類型的技術漏洞,採用 雷射雷達的自動駕駛廠商一般選擇在車頂配置 64 線雷射雷達,用於障礙物和移動車輛檢 測,同時在車四周環繞成本相對較低的低線束雷射雷達或毫米波雷達進行視野補充
  • 在自動駕駛領域,誰有機會成為那個通吃的贏家?
    文|阿爾法公社自動駕駛的時代終將到來,那麼在未來的自動駕駛領域,誰將成為那個通吃的贏家?是主機廠,自動駕駛技術商?還是特斯拉?現在答案還未揭曉,但我們可以去發現趨勢。現在有幾十家公司,例如傳統廠商,大型科技公司和初創公司都在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探索自動駕駛汽車技術。
  • 僅十萬起!搭永磁同步電機,百公裡加速6.9秒
    其實浙江零跑是一家成立於2015年的智能電動車公司,由大華科技有限公司投資,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於一體的電動車公司。今天的主角零跑S01是首款量產車型,是一款雙門四座轎跑車。顏值堪比法拉利,只需10萬起! 搭載永磁同步電機,百公裡僅需6.9秒!
  • 汽車自動駕駛產業鏈深度報告:晶片及軟體專題
    目前智能座艙的新車型普及度持續攀升, 智能駕駛的落地速度也有所加快。在汽車新四化浪潮下,車廠、晶片廠 商、Tier1、OS 以及其他軟硬體供應商積極投入研發,產品迭代速度顯 著加快。尤其巨頭廠商在底層技術的突破,為市場帶來質變。
  • 宗申新款電動三輪車用到汽車級自動變檔技術,載重1噸以上農用好
    這時候宗申新推出一款三開門的貨運電動三輪車BEV·T10風威、電動車的功率配置增大,動力增強,運載能力提升到1噸以上。T10風威在貨運三輪車中屬於大型的,車身尺寸加長為23400mm,車頭部功能分布設計和防護措施,以及減震載重都優於平常三輪車的變新設計。前臉呈封閉式宗申標識設計,大燈外移兩側,用柵欄固定,轉向燈在大燈下方。
  • 線性資本王淮談投資威馬: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會帶來更大想像空間|...
    他們彼此知根知底,互相信任,威馬汽車在安全、自動駕駛技術、網際網路體驗和產能上,都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他相信威馬汽車一定能夠起來,線性在基金大力支持的同時,王淮個人也參與了投資。除了對沈暉信得過,線性資本投資威馬汽車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王淮想明白了新能源+自動駕駛帶來的價值。
  • 輪轂電機驅動的結構形式,發展瓶頸
    現在汽車的驅動方式也在發生改變,傳統的驅動方式是通過發動機帶動傳送軸進行運動。現在已經誕生了輪轂電機驅動方式,在輪轂中安裝電機,直接帶動汽車運行。今天小編就詳細介紹下「輪轂電機驅動的結構形式,發展瓶頸」。
  • ...將與Luminar合作在第一代自動駕駛汽車上使用Luminar的雷射雷達
    打開APP Mobileye將與Luminar合作在第一代自動駕駛汽車上使用Luminar的雷射雷達 MEMS 發表於 2020-12-02 10:42:14
  • 接連拿下兩大輪轂電機「獨角獸」,許家印造車再添「必殺技」!
    許家印與Protean英國團隊骨幹合影電機、電控、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三大核心部件,而輪轂電機則代表了電機領域最先進技術。輪轂電機將汽車的「動力、傳動、制動」系統整合成為一套電機,植入汽車輪轂裡驅動車輪,從而省去了80%的傳統傳動部件,從而實現了更高的傳動效率、更佳的操控性能、更靈活的設計、更強的成本優勢,輪轂電機技術也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的發展方向,被認為是為汽車驅動系統的「終極方案」,同時也將極大促進新能源汽車在智能化、動力傳動、續航裡程等領域的全面突破。
  • 雷射雷達加速自動駕駛汽車發展
    編者按:近年來自動駕駛汽車的遠距離深度相機雷射雷達作為汽車理解三維空間的主流方案備受認可,不過雷射雷達目前大且貴,這使得該技術的進一步普及充滿挑戰。、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等多傳感器的融合,攝像頭雖然在強光等環境下效果不佳,但憑藉高性價比被廣泛應用於汽車ADAS系統,雷射雷達目前價格高,不過卻是自動駕駛必不可少的傳感器。」
  • 信息技術: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動態|汽車|大數據|自動駕駛|智能網...
    在中國汽車行業增速放緩的背景下,自動駕駛有望成為我國汽車產業新的增長點。網際網路科技巨頭、傳統車企、技術型創業公司依託其資金、科技、渠道等資源優勢,紛紛抓住產業升級機會,切入自動駕駛領域。另外,中國多元化的應用場景、良好的道路條件、快速發展的通信技術都為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提供了優良土壤。因此,自動駕駛有望成為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發展新機遇。
  • 除了PPT以外 中國廠商的自動駕駛技術距離特斯拉們還有多遠?
    其一自然是16年初,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突然的自行爆料:比亞迪的自動駕駛不僅在自研,還在跟百度合作。其二是在這之後的6月,新聞報導比亞迪和浙江眾合科技在「無人駕駛」方面展開深度合作。隨後比亞迪方面迅速解釋稱,與眾合科技的合作僅限於軌道交通方面,與無人駕駛汽車則並無聯繫。比亞迪對百度的示好,可能更多是出於對高精地圖的迫切需求。
  • 寶馬牽手四維圖新、博世2020量產自動駕駛系統|汽車零部件企業7月...
    寶馬牽手四維圖新布局自動駕駛;塔奧國際9億出售給AGG;博世2020年量產高速自動駕駛輔助系統;軟銀投資通用旗下Cruise 22.5億美元等等,針對7月上半月汽車零部件廠商熱點事件,蓋世汽車進行了梳理回顧。1.
  • 從汽車電子到自動駕駛:晶片巨頭的新戰場 | 2016 影響因子
    除去傳統汽車廠商以及網際網路科技公司這些絕對主角外,晶片廠商也積極參與進來。以往,汽車行業擁有自己的晶片供應商,包括恩智浦、英飛凌、意法半導體、瑞薩等公司,車用半導體市場被他們牢牢佔據。近年來,因為ADAS、自動駕駛技術的興起,這樣的狀況有了鬆動跡象。
  • 專注以色列自動駕駛汽車業務 英特爾矽谷裁減「數十名」自動駕駛...
    (圖片來源:路透社)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據說為了精簡運營,英特爾在位於帕洛阿爾託(Palo Alto)的矽谷創新中心(Silicon Valley Innovation Center)裁減了「數十名」自動駕駛汽車研發人員。
  • 汽車自動駕駛產業鏈深度報告:晶片及軟體專題|智能座艙|軟體定義...
    目前,高通已經贏得全球領先的 20+家汽車製造商 的信息影音和數字座艙項目。目前高通通過驍龍 820A 和 602A 汽車平臺,在數 字座艙領域為汽車提供高水平的計算性能。其中,驍龍 820A 數字座艙平臺支 持計算機視覺與機器學習,能夠提供豐富的圖形與多媒體功能,加上廣泛的可 視化和作業系統選項組合及神經處理引擎,幫助汽車廠商打造差異化特性,提 供卓越用戶體驗。
  • 基於神經Kalman四輪輪轂電機驅動防滑策略研究
    關鍵詞:電動汽車;輪轂電機;神經Kalman算法 ;最優滑轉率 ;最優滑轉率  中圖分類號:TM351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電動汽車驅動防滑策略(acceleration slipregulation)是電動汽車穩定性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