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PPT以外 中國廠商的自動駕駛技術距離特斯拉們還有多遠?

2020-12-06 電科技

合縱

百度要做無人車,這個消息一度引發了一場微博段子狂歡。畢竟在過去的幾年中不論是市值還是口碑,「B」都在被「A」和「T」越甩越遠。起初大家都以為,這要麼是一場完全打偏的形象自救行動,要麼是又一次有樣學樣的C2C(Copy to China)事件。

但現在看來,百度好像是認真的。

今年4月的上海車展上,百度透漏了自己的阿波羅計劃,宣稱已經與北汽集團、奇瑞等建立了合作關係,共同發展自動駕駛,並將分階段開放技術。

果然,7月份,百度如約在GitHub上開源了阿波羅計劃的部分代碼。

但這份開源的代碼在發布之後受到了爭議。首先,這並非是百度在發布會上所說的「無人車作業系統」,整體還是基於開源的ROS(機器人作業系統)。在發布會上的激情宣講之後就拿出來一個開源軟體的魔改版,儘管無可指摘,但還是令人略感失望。

百度方面曾表示,願景是做無人駕駛領域的android,依靠開放平臺佔領市場,然後搜集大數據拿來進一步掘取價值。但很難說這件事能不能做成,因為百度對硬體幾乎沒有掌控。

誠然,谷歌藉助Android收集到了大量的用戶數據然後拿來賣廣告,但也不得不面對整個Android市場碎片化的窘境。汽車的硬體分裂程度要遠遠高於手機,試圖在這樣的環境裡復刻Android的思路,很難說這個主意是好是壞。

谷歌大概覺得不是。他們的Waymo團隊之前一直是Velodyne的大客戶,但近段時間Waymo的視覺系統和雷射雷達都改為了內部自主研發。同樣是提供無人駕駛解決方案,軟硬體結合的Waymo,看起來無疑更有底氣。

另一個尷尬的問題是,百度現在是不是還來得及。

要知道特斯拉2015年就發布了Autopilot的最初版本,截止今年7月,已經積累了高達80億公裡的運行數據,且仍在以每季度16億公裡的速度增長。對於自動駕駛所用到的神經網絡算法來說,算法本身的優劣固然重要,但大量的數據積累,優化,訓練更加重要。這是一個用戶數據多——產品體驗好——用戶數量增加——進一步收集更多數據——產品體驗進一步提升的正向循環。先發制人的特斯拉已然跑出了這麼遠的距離,以百度目前的進度來追趕,恐怕很難。

不過,近日發布的百度阿波羅1.5似乎帶來了一點轉機,它進一步開放了高精地圖,環境感知,決策和雷射雷達支持幾個模塊,相比1.0版,阿波羅計劃1.5無疑更加硬氣。特別是雷射雷達的加入,讓整套平臺更具專業範兒。目前在自動駕駛研究方面,雷射雷達的不可或缺性幾乎是業內共識(但特斯拉除外)。可以說有了雷射雷達,阿波羅才算真正進入這個圈子。

不過,雷射雷達也帶來了新的現實問題。

百度欽定的這家雷射雷達供應商Velodyne年初大放衛星,要將雷射雷達的售價降低到50美元並年產百萬,但眼下的雷射雷達,仍然又貴又少。

儘管百度承諾,加入阿波羅計劃的合作方可以以更快的交付速度和更優惠的價格拿到雷射雷達,但這個承諾翻譯過來,好像還是「我們現在沒貨」。

除了雷射雷達,百度還給出了一個參考硬體平臺,詳列了包含衛星定位模塊,車載電腦乃至電源等部件的建議選型,都由第三方廠商提供。

在核心硬體中的IPC部分,我們看到了TITAN X + E3-1275這樣的規格介紹,熟悉PC硬體的電科技讀者應該知道,這一套組合代表的是相當強的計算能力。換言之,這樣龐大的算力要求,似乎表明阿波羅車載系統當前的優化程度還尚有不足。

而另一邊的車廠們,也有自己的動作。

連橫

同在2013年,比亞迪跟和北京理工籤訂協議,花了三個月多的時間,拿出一輛搭載雷射雷達技術的自動駕駛測試車,並斬獲了當年全國無人車駕駛比賽的冠軍。次年,他們又宣布跟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通訊研究院成功搭線。有了測試車,取得了成績,更走出了國門,比亞迪的自動駕駛研發之路,至此走的相當獨立。

隨後發生了兩件有意思的事情。

其一自然是16年初,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突然的自行爆料:比亞迪的自動駕駛不僅在自研,還在跟百度合作。

其二是在這之後的6月,新聞報導比亞迪和浙江眾合科技在「無人駕駛」方面展開深度合作。隨後比亞迪方面迅速解釋稱,與眾合科技的合作僅限於軌道交通方面,與無人駕駛汽車則並無聯繫。

比亞迪對百度的示好,可能更多是出於對高精地圖的迫切需求。

須知雷射雷達等硬體雖然重要,但探測範圍畢竟有限,在面對急彎,坡路等路況時,探測距離的限制帶來的就是反應時間和安全性的下降。因此對自動駕駛來說,高精地圖,是面對複雜路況的一個有力武器。

今年4月,百度、高德、四維圖新與博世抱團,要做中國版的高精地圖眾包測繪。在中國,進行地圖測繪活動必須先獲得相應的資質,獲頒牌照後才可進行。而這個合作陣容,不可思議的集合了國內13家有資質的網際網路地圖測繪企業中最大的三家。

比亞迪則並不在獲頒地圖測繪牌照的企業之列。

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比亞迪要迅速在無人駕駛汽車上澄清與合眾科技的合作關係。軟硬體可以買,可以自研。但牌照沒有就真的是沒有。如果不選擇合作,沒有測繪牌照的比亞迪幾乎沒有得到高精地圖的第二條路。當然,也有不需要高精地圖的技術路線可走,但與幾乎整個業界的主流路線相左,不知道比亞迪有沒有這個勇氣。

道阻且長

國內的自動駕駛汽車還是沒有「上路」。

這一方面是好事。汽車作為耐用品,硬體升級換代很慢,晚入局的玩家能夠在更好的硬體上發力,有快速趕超的可能。再者,還沒上市,就還有想像的空間。

另一方面也是壞事。就像前面說過的,自動駕駛涉及到的AI訓練需要大量的數據做支撐。在算法水平相近的情形下,無疑是誰見得多誰就跑的快。如果百度合縱成功,或許能在短時間內讓自家AI的訓練量接近特斯拉的水平,但百度對阿波羅計劃究竟有多少控制力,還很難說。

現在國內相關的企業們,紛紛站隊,宣傳,大秀概念。他們太急了。

百度在今年7月的演示中,他們的自動駕駛汽車還在壓實線違章,甚至有不能正確識別車道標線的嫌疑。這樣的一個平臺,宣稱要幫助一眾國產廠商完成自動駕駛車型的研發,說服力很成問題。

另一個問題是大家都太「軟」了。自動駕駛所需的遠不僅是算法和作業系統。更高精度,更高線數的雷射雷達,穿透力更好的毫米波傳統雷達,更好的攝像頭,更強算力、更低功耗的車載電腦,這些硬體上的發展趨勢,不可能所有人都看不到。目前百度在硬體上的動作,似乎只有投資了Velodyne。而國內的車企也沒有自研硬體相關的動向。百度如何面對硬體平臺碎片化必然帶來的高適配成本,車企如何保證用戶統一、良好的體驗,現在的他們都還需要一點「硬」實力。

再者,自動駕駛,本質上是將乘客的生命財產安全極大、乃至全部地交給車輛本身。我們可以信任國產無人車嗎?上車大吼一聲「去醫院」之後被拉到莆田系去,這樣的擔憂儘管是段子,但也不全無道理。

軟體行業裡有句話:「Talk is cheap,show me the code。」 或許把生態和平臺放到一邊,先拎一輛合格的自動駕駛汽車出來,才是這個圈子正確的公關姿勢。

相關焦點

  • 真正意義上的智能駕駛,距離我們還有多遠?
    不過即便是這樣,當下的智能駕駛體驗依舊充斥著不完美,拋開AI核心對複雜場景識別準確度不談,僅是架構化和程式化的ADAS功能如何與實際使用完美契合,就已經成為橫在大多數車企和研究機構面前的鴻溝。那麼,究竟怎樣的出行,才稱得上是智能?真正意義上的智能駕駛,距離我們又還有多遠?何為智能駕駛,智能駕駛的核心又是什麼?
  • 自動駕駛發展調查:產業化還需技術「破冰」
    汽車製造廠商、出行平臺以及科技公司紛紛搶灘自動駕駛賽道。作為一個處於發展初期的產業,自動駕駛從技術路線到落地場景,從合作模式到行業生態,目前依然處在產業化的初級階段。進行路試中的自動駕駛車輛。然而,無論是此前剛剛在京進行過測試的百度Apollo,還是小馬智行亦或其他致力於攻克自動駕駛的企業,雖然在交通環境簡單的情況下,已經能夠實現簡單的自動駕駛,但接駁站點、視線條件以及面對擁堵路況時候的處理能力依然存在短板,距離真正的「自動」駕駛依然還有較長的道路要走。自動駕駛計程車站點接人是痛點前一段時間,百度Apollo自動駕駛計程車在北京進行試運營。
  • 信息技術: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動態|汽車|大數據|自動駕駛|智能網...
    在中國汽車行業增速放緩的背景下,自動駕駛有望成為我國汽車產業新的增長點。網際網路科技巨頭、傳統車企、技術型創業公司依託其資金、科技、渠道等資源優勢,紛紛抓住產業升級機會,切入自動駕駛領域。另外,中國多元化的應用場景、良好的道路條件、快速發展的通信技術都為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提供了優良土壤。因此,自動駕駛有望成為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發展新機遇。
  • 信息技術: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動態
    在中國汽車行業增速放緩的背景下,自動駕駛有望成為我國汽車產業新的增長點。網際網路科技巨頭、傳統車企、技術型創業公司依託其資金、科技、渠道等資源優勢,紛紛抓住產業升級機會,切入自動駕駛領域。另外,中國多元化的應用場景、良好的道路條件、快速發展的通信技術都為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提供了優良土壤。因此,自動駕駛有望成為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發展新機遇。
  • 歐司朗推出新型近距紅外雷射,自動駕駛技術再近一步
    自動駕駛離我們還有多遠?未來幾年,要實現自動駕駛廣泛應用,仍有法律和技術上的問題需要解決。目前,汽車製造商和移動服務提供商努力實現這個願景,在此過程,自動駕駛汽車需要更全面、更可靠地檢測周圍環境。這意味著,傳感器例如雷射雷達(光探測和測距)的數量和布局,變得尤為關鍵。
  • 自動駕駛五大核心技術包括哪些呢?
    致力於為用戶提供安全、舒適、智能、高效駕駛感受的自動駕駛,離不開相應技術的支持。其中,V2X無線通信技術則能夠將「人-車-路-網-雲」等交通參與要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僅可以支撐車輛獲得比單車感知更多信息,促進自動駕駛等技術的研發、轉化、應用,還有利於支撐構建一個智慧的交通體系,促使汽車和交通服務朝著新模式業態方向發展。
  • 自動駕駛地圖與定位技術產業
    國內外主要高精度地圖廠商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如下:數據來源:億歐美國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研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對於自動駕駛所必須的高精度地圖,美國自動駕駛相關企業很早就開始了布局與研發。其中的參與者除了有諸如Mapbox這樣的傳統導航地圖企業,還有Waymo、Uber、Mobileye等公司,福特也在參與自動駕駛地圖的測繪與研發中。
  • 歐司朗:憑藉可見光和不可見光技術推動5G時代的自動駕駛技術一路向前
    汽車聯網讓大眾離自動駕駛又近了一步,然而,用戶對汽車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擔憂一直是自動駕駛技術普及的一大瓶頸。  2019年被稱為5G商用元年,在今年的CES上,5G智慧型手機、5G晶片、5G路由器等產品相繼亮相,全球多個國家開始大規模建設5G基站,這預示著5G商用就在眼前。那麼,汽車電子技術在5G時代將有哪些變化?廠商所面臨的挑戰和市場機遇有哪些?
  • 【PPT下載】GNSS高精度定位技術在自動駕駛中如何發揮作用?中海達...
    【PPT下載】GNSS高精度定位技術在自動駕駛中如何發揮作用?中海達先進導航產品負責人餘緒慶給出了答案! 4月20日起,智東西公開課推出自動駕駛系列課第二季,9位自動駕駛新勢力的創始人和高管將帶來9節系列課。
  • 雷射雷達廠商開啟自動駕駛激戰
    在自動駕駛行業加速發展的推動下,國內雷射雷達市場的應用落地也進一步提速,北科天繪、禾賽科技(百度投資)、北醒光子、大疆等一批領先的企業,也藉此機會迅速崛起。雷射雷達借勢起航作為實現高級別自動駕駛功能的核心產品,雷射雷達在自動駕駛技術應用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技術層面來看,能夠感知環境信息的雷射雷達,可以說是智能汽車的「眼睛」。
  • 雷射雷達vs純計算機視覺 自動駕駛的兩大流派
    雷射雷達流派和純計算機視覺流派一直在自動駕駛技術中的感知層解決方案上喋喋不休。雷射雷達派認為純視覺算法在數據形式和精度上的不足;純視覺流派則認為雷射雷達不必要且過於昂貴。本文將對雷射雷達、攝像頭以及毫米波雷達等主流傳感器、各自動駕駛公司的解決方案以及傳感器市場格局作介紹。
  • 中國自動駕駛發展報告2020(上): 感知篇——浪潮已至
    2019年2月,中國智能網聯創新聯盟發布《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動態及對策建議》報告指出,自動駕駛可提高交通效率約10%。4)更加便宜。2020年4月,中國電動車百人會發布《自動駕駛在幹線物流場景商業化現狀、挑戰及建議》報告指出,自動駕駛卡車用於長途運輸,可節省人力成本6-15萬/年/車,自動駕駛對於人力成本較高的場景意義重大。5)更加簡單。
  • 自動駕駛的寵兒!雷射雷達如何降價百倍走向普及【附PPT】
    我個人認為無人駕駛至少還有5-10年的發展歷程。在這個過程中,攝像頭肯定會變得越來越聰明,而且它能夠實現的功能肯定也會越來越強大。當然,攝像頭也有一些弱點,比如夜間工作會受影響,下雨天以及有大霧時都會受影響。而雷射雷達在雨天,影響不會太大,我們做過測試,基本上還可以,但距離會受一些影響,另外可能會有一些噪點。
  • 我們距離打「飛的」的日子,還有多遠?
    而這其中,除了常見的小型無人機,還有一種特殊的載人級無人機也參與進來了。徐華翔近日在接受 InfoQ 採訪時表示,這次的應用進一步證明了公司技術、產品和模式的可行性。 事實上,將載人無人機應用到醫療救援運輸並不是近期才有的創新。早在 2016 年,億航就與美國生物科技公司聯合治療公司(UTHR)籤署了 1000 臺自動駕駛載人飛行器的開發採購計劃,以用於移植用人造器官的緊急運輸,並且已經在加拿大蒙特婁市的機場展開測試。
  • 實現高級自動駕駛,一定要用雷射雷達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腦極體L3級自動駕駛的喧囂剛剛隨著奧迪的 「退賽」而暫入低潮,L4級的呼聲已開始高漲起來。近日,以「汽車安全領域領導者」自居的沃爾沃宣布,直接越過L3級而跨入L4級自動駕駛的研發,並計劃在2年內實現L4車型的量產,並強調L4車型一定要使用雷射雷達。
  • 德國航天局的這輛自動駕駛城市交通車,會是城市物流和交通的未來?
    真正的自動駕駛距離我們還有多遠?德國宇航局給出了新答案。文章來源:視覺動物們ID:shijuedongwu2017作者:8號床編輯:捌條「 真正的自動駕駛距離我們還有多遠?德國宇航局給出了新答案。作為一款未來感十足的自動駕駛電動城市交通車,它可作為多種身份出現,也能滿足各種應用。
  • 汽車自動駕駛之雷射雷達行業深度報告
    對於以主流自動駕駛廠商為代表的雷射雷達擁護者,系統的安全可靠性排在首 位,實現這一方向的方式就是融合各個性能的傳感器,以彌補不同類型的技術漏洞,採用 雷射雷達的自動駕駛廠商一般選擇在車頂配置 64 線雷射雷達,用於障礙物和移動車輛檢 測,同時在車四周環繞成本相對較低的低線束雷射雷達或毫米波雷達進行視野補充
  • ...Fellow Alberto Broggi 教授:雙目立體視覺路線與自動駕駛廣闊...
    除了 Hella 以外,韓國算法公司 StradVision 也展示了其搭載了單顆 CV22 晶片實現前向 ADAS 和駕駛員監控系統(DMS)算法套件,這套系統安裝在一輛乘用車上,僅僅使用一個800萬像素的前向攝像頭和一個艙內攝像頭。
  • 為自動駕駛「開天眼」 冬奧會自動駕駛接駁還看百度高精地圖
    首鋼園區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冬奧組委所在地,同時還有3個奧運訓練中心和1個比賽場地,是重要的奧運園區。科技冬奧專項將在首鋼園區內展開基於多種車型的L4級自動駕駛示範應用,服務於冬奧會期間首鋼園區的日常運營,滿足支撐園區奧運會期間運輸需求。針對冬奧會天氣特徵、人車混流複雜交通場景,除了需要研發符合自動駕駛要求的車輛平臺及建設首鋼園區的智能交通環境外,最大的挑戰是開發面向冬奧會的通用自動駕駛系統。
  • 基於雙目視覺的自動駕駛技術
    還有歐盟自主泊車項目V-Charge也採用了前向雙目視覺系統,另外自動駕駛研發系統Berta Benz也是,而且和雷達系統後融合,其中雙目匹配的障礙物檢測算法Stixel很出名。以前Bosch和Conti這些Tier-1公司也研製過雙目視覺解決方案,但沒有在市場上產生影響力,據說被砍掉了。 談到雙目系統的難點,除了立體匹配,還有標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