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tion ⅠUse of English
篇章導讀
本文是一篇論說文。文章的主題是「英才通才教育」。作者在文章開頭就提出了一個具有選擇性的問題:「如果我們只是需要決定是把基本的科學傳授給每個人,還是找一些有才華的人,引領他們變得更出色,那麼我們的工作將會相當容易。
」隨後作者從「the education in public school, the balance among the branches of knowledge and the balance between current and classical knowledge」三個方面來論述在教育中保持知識平衡的重要性。解讀文章時注意作者的客觀態度。思路解析
1 【答案】[C]
【解析】「選擇」。根據文章一致性原則,「choice」與文章第一句中的「decide決定」形成呼應,根據原文「decide whether...or...」所以下文就應該是對其有所「選擇choice」或沒有「選擇choice」。而選項[A]「(與屬性區別的)本質:the entity of justice正義的本質」,[B]「拍賣;(某些紙牌戲中的)叫牌;叫牌階段」,[D]「結合體,聯合;(政黨、個人、國家等)臨時結成的聯盟」是本題的幹擾,均不形成呼應,不符合題意。
2 【答案】[D]
【解析】「因為」。「for」與文章第一段第三句中的「Because we depend...」構成搭配,均表示解釋原因。而選項[A][B][C]均不用於解釋原因,不符合原文意思。
3 【答案】[D]
【解析】「堅持下去;繼續下去」。「carry on」與原文中的「at the same time 同時」是一種搭配,而且根據原文意思:「由於這種工作必須同時繼續下去」,所以選擇「carry on」。而選項[A]「carry off 拿走,搬走;抓走;奪走;致……死亡 」,[B]「carry forward 推進,使前進」,[C]「carry away 拿走,搬走;搶走;衝走,捲走;使激動而失去自制力;吸引住」均不符合題意。
4 【答案】[B]
【解析】「大量地」。根據原文意思:「因為為了我們的發展,我們大量地依據科學和技術,所以必須培養出許多領域裡的專家。」,所以選擇「heavily」。而選項 [A]「substantially 實際上;大體上;實質上」,[C]「equally相等地;同樣地」,[D]「misleadingly誤解地」均不符合題意。
5 【答案】[C]
【解析】「進步;發展;進展」。根據文章的一致性,「progress」與上文的「as far as they can go」構成呼應。而選項[A]「刺激;鼓舞;激勵」,[B]「轉換,轉變;(輪)班,(換)班」,[D]「魔力;魔法;魅力」均不構成呼應,不符合題意。
6 【答案】[C]
【解析】「因為」。根據文章的一致性,「because」與上句的「Because we depend...」形成句子結構的一致性。而選項[A][B][D]均不構成句子的一致性,不符合題意。
7 【答案】[B]
【解析】「民主主義的;民主政體的;平民的」。根據文章一致性原則,「democratic」與「whose citizens」形成一種照應。而選項[A]「繁榮的;富裕的;興旺的」,[C]「受過教育的;有學識的」,[D]「興隆的;興旺的;繁榮的」均不構成呼應,不符合題意。
8 【答案】[C]
【解析】「when」。根據原文,在文章開頭作者就用假設的手法提出了問題「if...whether...or」,而「when」表達的是對可能出現的某種情況的回答,即對「if」的假設問題的回答,所以選擇「when」。而選項 [A]「unless除非;除外」,[B]「in case萬一」,[D]「only僅僅」均不符合題意。
9 【答案】[A]
【解析】「專家」。根據文章一致性原則,「experts」與「specialists專家」構成一致性。而選項[B]「平民;民眾;老百姓」與文章意思相反,[C]「選舉人;投票者;有投票權者」,[D]「暴民;暴徒」是本題的幹擾,均不符合題意。
10【答案】[B]
【解析】 「用戶;使用者」。根據文章一致性,「users」與原文第一句中的「a mass basis」形成呼應,而且「users使用者」與原文中的「producers生產者」形成一種搭配。而選項[A]「購者;訂閱者」,[C]「過路人;路人」,[D]「受害者;犧牲品」均不形成一致性,不符合題意。
11【答案】[D]
【解析】「在(三者或三者以上)……之間」。根據上下文,上文提到的「science and technology」、「in many fields」以及下文的「the branches of」可知應填入「among」。而選項[A]「amid在……中間,被……圍繞」,[B]「between在(兩者)……之間」,[C]「upon在……之上」均不符合題意。
12【答案】[A]
【解析】「知識」。根據上文第一句提到的「teach elementary science」,「knowledge」與「teach」形成搭配。而選項[B]「數據」,[C]「智力」,[D]「探索;探詢」均不符合題意。
13【答案】[B]
【解析】「聰明的;明智的」。根據文章的一致性,「wise」與「good」形成呼應。而選項[A]「公平的;清晰的」,[C]「危險的;冒險的;大膽的」,[D]「適當的;正確的」均不符合題意。
14【答案】[A]
【解析】「(用於形容詞或副詞前)太;過分」。根據原文:「由於在任何一個領域太多地強調以至於造成這種平衡失敗了。」「too」用於表示否定的語氣,否定了平衡的成功。而選項[B]「fairly(常用於褒義的場合)公正地,正當地;相當,還算」,[C]「very很,十分」,[D]「rather(常用於貶義的場合)相當,有一點兒」均不符合題意。
15【答案】[B]
【解析】「問題」。根據全文的第一句「If it were only...whether...or...」,該句是提問式的句子,是需要做出回答的問題,所以選擇「question」。而選項[A]「小事件;事件」,[C]「推論;推理;暗示」,[D]「衝擊;衝突;影響」均不符合原文意思。
16【答案】[D]
【解析】「關係」。根據文章的一致性,「relation」與下句中的「relative」構成呼應。而選項[A]「反應」,[B]「合作,[C]「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均不符合原文意思。
17【答案】[B]
【解析】「同樣地」。根據上下文,上文談到「balance」,下文的主題也是「balance」,所以選擇「Similarly同樣地」作為過度,連接上下文。而選項[A]「相反地」,[C]「因此;於是」,[D]「也許;假定地」均不符合題意。
18【答案】[C]
【解析】「古典的;經典的」。「classical古典的」與「current現今的;當今的」是一種對比,指「保持現在和過去的知識的一種平衡」。而選項[A]「原始的,遠古的,早期的」,[B]「最後的;最終的;根本的」,[D]「最初的;開始的;字首的」是本題的幹擾,均不符合題意。
19【答案】[A]
【解析】「可能;可能性」。本題考查形近義異詞辨析。根據全文以及該句的意思:「大眾將繼續將注意力放到科學領域(出現的)新的可能性和新知識的發現上。」所以選擇「possibilities」。而選項[B]「能力;才能」,[C]「能力;本領;才能」,[D]「責任;負擔」均不符合題意。
20【答案】[B]
【解析】「教學;課程;教程」。根據文章一致性原則,「courses」與全文第一句中的「elementary science」形成呼應,而選項[A]「場地;背景」,[C]「教義,教條,主義」,[D]「(分)定額,限額,配額;定量」均不構成呼應,不符合題意。
Section ⅡReading Comprehension
Part A
Text 1
篇章導讀
這篇文章採用的是一種對比的思維模式。本文講述了關於DNA遺傳技術本身涉及的道德和道義問題。作者在第1自然段引用了弗蘭肯斯坦博士所創造的一個怪物,從而引出了DNA的道義問題和道德問題,並提出一個問題即我們要不要去形成一種新的道德哲學觀呢。之後在第2自然段作者對該問題做出了回答,說不用,其實在一千年以前康德就說過個體不應該作為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在第3自然段作者批判了為達到目的而把DNA技術當作手段的問題。在第4自然段作者對比性地說明了,關於個人以及國家究竟誰來控制DNA的問題,在第5自然段作者又對比了人和機械之間的差異性。文章的關鍵詞為「alter our DNA radically」、「lifeforms」、「moral issue」、「reproduce」、「moral philosophies」等等。
思路解析
21【答案】[D]
【解析】題幹問:「本文引用弗蘭肯斯坦博士所說的話的目的是為了……」。此題可以定位在第1自然段,且文章1、2、3段反覆強調「moral philosophies」,因此選項[D]「引入生物技術中所存在的道德問題的話題」為正確選項。而選項[A]「給出DNA技術突破的精彩的一頁」,選項[B]「強調手段對達到一種永久目的的重要性」和選項[C]「顯示出他是如何在一千年前創造一種新的生命形式」都與原文不相符,不是作者引用的目的
22【答案】[B]
【解析】題幹問:「我們從文章可以得出結論:人類克隆技術應該使用的方式是……」。正確選項為[B]「合理的並且是相當謹慎的」,從文中2、3、4自然段定位,歸納以後得出這樣的選項。而選項[A]「過分和奢侈的」,選項[C]「激進的和不分青紅皂白的」和選項[D]「公開的而且是熱情的」都與作者在整篇文章所使用的語氣不相符合。
23【答案】[A]
【解析】題幹問:「我們從本文得知,奧爾德斯·賀胥黎持有怎樣的觀點?」此題可定位在第4自然段,正確選項為[A]「DNA技術應該受到個人的控制」,作者在文中對奧爾德斯·賀胥黎的觀點提出了一種批判。而選項[B]「政府應該對個人少加以控制」,選項[C]「人們需要政府來保護DNA信息」,和原文的意思是相反的。選項[D]「關於人類克隆的道德觀念應該被刪除」與問題不符合。
24【答案】[D]
【解析】題幹問:「從全文最後一段推測,我們能預測下面哪項是作者在下一部分將要講述的內容?」此題可定位於全文的最後一句。正確選項為[D]「生物技術研究的現狀」。而選項[A]「反思生物技術的道德」,選項[B]「對我們的個人隱私的冒犯性的侵犯」和選項[C]「我們後代智商不可避免的改變」都無法從文章的邏輯得出這樣的判斷。
25【答案】[C]
【解析】題幹問:「根據最後一段,『幹件』和『溼件』的關係就像……」。在文中「幹件」指的是機器,「溼件」指的是人的肉體,因此選項[C]「機器和肉體的關係」為正確選項。而選項[A]「整體和個體」,選項[B]「想像和現實」和選項[D]「暫時和永遠」都不能構成類比的邏輯關係。
參考譯文
到下個世紀,我們將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DNA,即在製造新的生命形式時對自己的理智和情感進行編碼。弗蘭肯斯坦博士造出他的怪物時,他曾就是否應該允許它繁殖生育而深思這樣一個道德問題:「我有權利為我自己的利益而降禍於子孫後代嗎?」這樣的問題是否要求我們發展新的道德哲學?
也許不是。相反,我們將重溫一個歷經考驗的道德觀念,它有時被稱作「黃金法則」。一千年來最嚴謹的道德主義者——康德將這一觀念塑造成一個「絕對命令」: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把每個人作為個體對待,而不是作為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
在這一道德準則下,我們應該摒棄人類的克隆技術,因為它不可避免地會使一些人成為達到另外一些人目標的手段。這些人的價值只體現在他們是我們喜愛的人的複製品或是許多身體部件的組合上,而不在於他們是有自身權利的個體。不管多麼模糊,我們還應劃一個界限,在這個範圍內遺傳工程可被用來治療疾病和彌補缺陷,而不是用來改變決定一個人成為個體的個人特性(智商、身體特徵、性別和性徵)。
生物技術的時代將給我們更充分的理由來保護個人隱私。奧爾德斯·赫胥黎在《美妙的新世界》一書中犯了一個錯誤:他把DNA技術授權給了個體和家庭,而沒有把權力集中於國家手中。但是(事實上)國家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保證包括保險公司在內的任何人,沒有我們的允許不能看到我們的遺傳數據或利用它來歧視我們。
那麼我們可以迎接可能於下世紀末出現的生物技術的突破,這一技術突破可與描繪基因相媲美:標記出我們大腦中的100億甚至更多的神經元。應用這些信息,我們有朝一日可能創造出人工智慧,它們的思維和經驗意識方式與人腦沒有什麼區別。最終我們可能在一臺機器「幹件」裡複製出我們自己的頭腦,這樣的話,我們就能夠不依賴生物大腦和人體這樣的「溼件」而活著。20世紀信息技術的革命將由此同2l世紀的生物技術革命融為一體。當然這只是科學幻想。現在還是讓我們回到現實科學中來吧。
Text 2
篇章導讀
本文是一篇關於睡眠方面的研究性的文章。文章第1自然段說好睡眠是相當重要的,而沒有必要在考前努力地研讀課本,那麼關於這種古訓毫無疑問是正確的,而人們沒有搞清楚的是為什麼睡眠對記憶有好處,我們知道它好,卻不知道它為什麼好。隨後作者通過文章第2、3、4、5段的科學實驗,進一步澄清說明睡眠的確對於記憶是有好處的。文章的關鍵詞為「sound night’s sleep」、「science」、「behavioral psychology」、「memory」以及「brainwave」等等。
思路解析
26【答案】[C]
【解析】題幹問:「行為心理學的研究者對於什麼有不同的觀點?」文中第1自然段提到他們對為什麼睡眠對記憶有好處持有不同的觀點,因此[C]「為什麼睡眠對記憶有很大的好處」為正確選項。而選項[A]「夢是如何在其過程中得到改變的」,選項[B]「睡眠和甦醒的區別」和選項[D]「好睡眠的功能」均不是他們分歧的觀點。
27【答案】[A]
【解析】題幹問:「如實驗室研究中所表明,快眼運動的特徵是……」。正確選項為 [A]「急劇活躍的腦電圖」,此題可以定位在第2自然段,且在第3、4段又再次說明。選項[B]「被研究者很快的反應速度」,選項[C]「複雜的記憶模式」和選項[D]「前一天事件的重現」都不是快眼運動的主要特徵。
28【答案】[B]
【解析】題幹問:「作者談到『人工語法』,目的是為了說明……」。正確選項為[B]「所學到的內在模式」,此題定位於原文的第3段,且在原文的第5段作者以學數學的學生為例說明,如果睡得好,大腦會發現一種內在的某種學習材料的模式。選項[A]「研究的重要性」,選項[C]「和燈泡的相似」和選項[D]「睡眠的重要性」都不是作者說到「人工語法」所要談論的目的。
29【答案】[C]
【解析】題幹問:「在研究中皮埃爾·馬凱領導的小組主要利用的是什麼方法?」正確選項為[C]「採用一種對比和比較的方式」,這個題考察的是對2、3、4、5段的歸納,他們把各種情形的情況進行對比性的研究。選項[A]「揭示一種長期持有的古訓」,選項[B]「澄清了對夢的預言」和選項[D]「把因果關係聯繫在一起」都不是他們所使用的主要方法。
30【答案】[D]
【解析】題幹問:「馬凱給第二天參加大考的人有什麼建議?」正確選項為[D]「在晚上好好的睡覺」,這是一個通篇的中心歸納的考察題,在晚上好好的睡覺對記憶是有好處的。而選項[A]「努力地記憶語法」,選項[B]「認真地研究課本」和選項[C]「記錄自己的腦呈像」都不是他的明顯建議,儘管這些錯誤的選項使用了原文中的某些表達和單詞。
參考譯文
大考之前,一夜酣睡要比你研讀書本更有益。不管怎樣,人們將其視為至理名言。科學(行為心理學)證明了這一名言。關於為何睡眠有助於大腦記憶有兩種相對立的說法,但行為科學研究卻不能夠對其進行區分。一種理論認為,睡眠中形成永久記憶。另一種理論認為,記憶實際上是在白天形成的,只不過是在晚上對它「編輯」,並把多餘的刪去。
要對兩種理論進行區分,探究人在睡眠過程中大腦的情況是必要的,但又是困難的。經過十年的艱苦工作,比利時列日大學的皮埃爾·馬凱領導的小組卻做到了這一點。比利時小組尤其感興趣的睡眠階段是快速眼動(REM)睡眠。這時,大腦和身體處於活躍狀態,心跳加速,血壓升高,眼球在眼皮下來回移動,仿佛在欣賞電影,腦電圖與清醒時相似。正是這段睡眠時間,白天發生的事才最有可能在夢中出現。
馬凱醫生使用一種稱為PET的電子設備對白天從事某項任務的人進行研究,並在晚上他們熟睡時進行跟蹤研究。這項任務要求他們在看到六個不同位置處的燈光亮時,迅速按下電鈕,越快越好。當他們學會如何去做以後,反應速度就加快了。他們不知道燈亮有時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出現的——這種模式被稱作「人造語法」。而反應時間的縮短正說明他們在有模式時比沒有模式時學得快。
而且,要學的東西越多(比如學習「語法」和機械性的按下電鈕),大腦就越活躍。「編輯」理論無法對此進行預測,因為在任何情況下,無關刺激的數量都是一樣的。試驗對象在醒來時的反應時間甚至比睡覺時還快,從而消除了他們在學習,而不是沒有學這一疑慮。
因此,該小組得出結論,在快速眼動(REM)睡眠中,通過再次激活,使與記憶有關的神經連接得到加強。尤其是當大腦注意到所學材料的內在結構時,更是如此。所以,大考前夜,參加第二天數學考試的學生可以酣睡,他們知道明天需要記住的都是些基本的代數法則,而不是隔壁收音機裡斷斷續續的話語。
Text 3
篇章導讀
本文主要是一篇闡述型的文章。中心是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的調查經過。第1自然段作者首先提出因為有太多的情感和太多的自負,所以這個調查很難進行。在第2自然段,調查組的領導人Gehman很謹慎地說,如果要真知道這個飛機的左翼出現問題的話,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研究人員肯定會實施營救的,但目前問題在於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研究人員有沒有反對過或決定反對過進行調查,在4、5、6、7段作者講述了在聽證會上的主題即美國航空航天局拒絕接受軍事部門提供的衛星照片。本文的關鍵詞為「inquiry」、「accident」、「Gehman」、「NASA」等等。
思路解析
31【答案】[B]
【解析】題幹問:「本文最可能選自標題為……的文章」。正確選項為[B]「對哥倫比亞號事件的調查」, 「inquiry」和「accident」為本文的中心關鍵詞,很顯然文章的中心關鍵詞作為整篇文章的大標題。而選項[A]「Gehman對哥倫比亞號失事的評論」,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的態度相當謹慎,就事論事,沒有涉及太多的評價。選項[C]「闡述太空梭的安全」,離題太遠。選項[D]「美國航空航天局正在被揭露的問題」,文中確實講到美國航空航天局存在問題,但只是一部分,而不能作為整體。
32【答案】[B]
【解析】題幹問:「在句子『since they could place』中的『they』所指的是……」。正確選項為 [B]「回答」,對該句進行句型分析後,得出「they」指代的對象為前面的「answers」,「answer」為在聽證會上的回答。選項[A]「賠償金」,選項[C]「決定」和選項[D]「問題」都與原文語境不相符合。
33【答案】[A]
【解析】題幹問:「根據作者,導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的主要原因是……」。文中作者明確講述了導致太空梭失事可能主要是因為其左翼受到了損壞,因此選項[A]「一個很可能左翼受到的損壞」為正確選項。而選項[B]「故意拒絕衛星圖片」,選項[C]「有一種多愁善感以及所涉及的一種自負」和選項[D]「航天機構在執行任務中的行動遲緩」都不是導致事件直接引發的原因。
34【答案】[C]
【解析】題幹問:「像文中所提到的,星期三的聽證會的主題是……」。在4、5、6、7段反覆講到了美國航空航天局拒絕接受軍事部門提供的衛星圖像,此題可以定位在第5段的最後一句,「The subject dominated the early part of Wednesday’s hearing」,該句中的「subject」指的就是美國航空航天局拒絕接受軍事部門提供的衛星圖像,因此選項[C]「美國航空航天局拒絕了軍事部門提供的衛星圖像」為正確選項。而選項[A]「軌道中情報衛星的一種精確能力」,選項[B]「美國航空航天局沒有作出決定反對對哥倫比亞號的檢測」和選項[D]「美國航空航天局和軍事部門的合作」,儘管文中都有所提及,但卻不是這次聽證會所解決的問題和焦點。
35【答案】[D]
【解析】題幹問:「下面哪項最能描述Gehman對於衛星圖像的態度?」此題可定位於最後一段,該段講述了Gehman對衛星圖像能否檢測出破損仍舊不敢肯定,且綜觀全文,可以看出他的態度是相當謹慎的,因此選項[D]「謹慎」為正確選項。而選項[A]「擔心恐懼的」,選項[B]「盲目輕信的」和選項[C]「冷漠的」都不能概括原文的中心和含義。
參考譯文
在事故發生後的三個多月也就是本月初,這宗調查才開始,原因是有「太多的情緒和自負」,哥倫比亞號事故調查委員會的主席Harold Gehman如是說道。
在參議院商業委員會前作證時,Gehman說他的這部分調查才剛剛開始,始於十天之前。但是他已經得出了一個結論:如果說宇航局的高級管理官員們知道了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左翼有致命的故障存在,而美國航空航天局卻不願或不能對進入軌道的太空人採取營救行動,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Gehman於聽證會後告訴記者,關於一些重要問題的答案可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原因是這些答案可能在一個不同的情形下審視宇航局的決定,宇航局決定反對在哥倫比亞號返航前仔細檢查可能出現的側翼故障。
調查人員認為哥倫比亞號起飛後不久隔熱泡沫的流失損壞了飛機左翼。這導致了二月一日太空梭返航時超高溫的熱空氣穿過飛船的側翼引起大火併融化了飛船的內部。
在這些決定中,有關於宇航局管理官員拒絕接受軍方所提供的關於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左翼隱患的衛星照片。這一主題佔據了周三聽證會的前半部分。
Gehman抱怨說管理官員在拒絕被提供的照片時「錯失了故障的徵兆」,這是對宇航局在16天的太空梭航行期間的做事不力的直接尖刻的評價。
Gehman告訴參議員:「我們將把這件事詳細地寫進我們的報告,但是事故中有大量的官員和管理者錯失了故障的徵兆,我們對調查的進程不甚滿意。」
調查委員會曾建議美國航空航天侷促成宇航局和掌管衛星及望遠鏡的軍方部門間更好的合作。美國國家圖像和測繪部在三月份已同意定期為在軌道上運行的太空梭進行詳細的衛星圖像拍照。
來自於美國軍方最先進的間諜衛星的照片是否能檢測出哥倫比亞號飛船側翼上的兩英寸大小的破損,Gehman對此仍舊不敢肯定。這種衛星的精確度是聽證會上的敏感話題。
Text 4
篇章導讀
本文講述的中心是關於接種疫苗與防止傳染病的重要性。第2自然段講述了接種疫苗後整個免疫系統的應付過程,第3自然段闡述的是接種疫苗可能存在的危險。最後一段對比分析接種疫苗所帶來的好處以及不足之處。本文的關鍵詞為「disease of epidemic」、「populace」、「vaccination」等等。
思路解析
36【答案】[C]
【解析】題幹問:「本文最好的標題是什麼?」正確選項為[C]「疫苗:方法和內在含義」,這一選項能概括說明文章的中心。而選項[A]「接種:福音或詛咒」,漏掉了關於接種疫苗的過程,是對中心的部分概括。選項[B]「接種所用的原理」,這是第2自然段的話題。選項[D]「一個受到攻擊的奇蹟的治療方法」只涉及到最後一個自然段。
37【答案】[A]
【解析】題幹問:「天花疫苗這個舉例是說明什麼情況?」此題可定位於第3自然段,且第3、4自然段的主題就是使用疫苗可能會帶來負面效果,因此選項[A]「使用疫苗可能會帶來負面結果」為正確選項。而選項[B]「疫苗的實際使用來控制傳染病」,選項[C]「疫苗在於消除某些疾病的有效性」和選項[D]「疫苗對付疾病所使用的方法」都不是這個舉證所談論的觀點。
38【答案】[B]
【解析】題幹問:「這個短語『ward it off naturally』最可能的意思是……」。文中第2自然段講述了在接種疫苗後,身體自然可以跟這種疾病進行對抗。因此選項[B]「很輕鬆地與之對抗」為正確選項。而選項[A]「自然地將其排除」,選項[C]「很不情願地去管理它」和選項[D]「恰當地分解它」都不符合第二段所談論的一個原理。
39【答案】[B]
【解析】題幹問:「根據這篇文章,下面哪項是對的?」其實縱觀全文,本文的中心講的是免疫系統可以得到特殊的訓練以應對疾病的較弱形式,因此選項 [B]「免疫系統可以得到特殊的訓練以應對疾病的較弱形式」為正確選項。而選項[A]「挽救大多數的人必然造成少數人的死亡」,選項[C]「強制性的接種對於大眾的生存是不可或缺的」和選項[D]「接種的過程仍然是一個應該解決的神秘」都不能說明原文的含義。
40【答案】[D]
【解析】題幹問:「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是……」。作者在這篇文章的語氣是客觀的,因此選項[D]「為了解釋和告知信息」為正確選項。而選項[A]「評論和批判」,這是議論文,評論文的模式。選項[B]「論證和辯論」是議論文的模式。選項[C]「為了帶來興趣和娛樂」,但這篇文章是科普性的文章。
參考譯文
當傳染病襲擊民眾時,科學家們就立即著手確認病源並想法徵服疾病。通常,我們是可以取得勝利的,因為醫學可以隔離寄生蟲、病原菌或者造成疾病的細胞,並發現有效的消滅或抑制疾病的方法。在非常嚴重的情況下,比方說一個地區或國家的全體民眾都可能處境極其危險,就有必要通過接種疫苗來保護全部人口,確保疾病不會蔓延。
接種疫苗是讓人體對病毒或疾病產生免疫力。萬一碰上病毒或疾病,人體可以自然戰勝它。將弱小或死亡的菌株在監控環境下注入病人體內,這樣他體內的免疫系統就可以培養出應對來犯之敵的能力。關於如何抵抗疾病的信息被傳遞到免疫系統的各個部位,這個過程由基因信息在細胞間傳遞而自然實現。可以肯定,萬一該病人以後碰上這類病毒,他的身體已全副武裝並且訓練有素,足以對付這一現實問題,因為已有經驗了。
但是整個過程還有隱患。有時,即使疫苗中含有的病菌是弱化了的菌種,人體也接受不了,導致免疫系統失效,以致病人死亡。天花疫苗的情況就是這樣。天花傳染病一度席捲全美土著居民並造成大量移民死亡,該疫苗試圖消滅這種傳染病。一萬個接種天花疫苗的人中約有一個因接種而感染天花死亡。也就是說,如果全體美國人都要接種天花疫苗的話,就有3000人將死亡。
值得慶幸的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天花病毒就已被消滅,也結束了對全美嬰兒的強制接種。不過,該病若捲土重來,就還要實行強制接種,這必將造成由接種而帶來更多的意外死亡。本是一件好事的接種工作背後隱藏著不少謾罵和非議。
Part B
本部分內容請參見Part B(二) 答案解析及參考譯文
Part C
篇章導讀
本文的中心內容為如何改進公眾對科學研究的認識。文章首先提出了雖然不同領域間的相互受益在科學界被廣為認同,但公眾卻不清楚這一事實,之後闡述了改進公眾對科學認識的時機已經成熟並講述了如何提高公眾對科學研究的認識,最後作者以農業為例,說明了其它學科領域的研究對生物醫學進步所起的作用。
思路解析
46.本句的句子主幹結構為「...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could build a more effective case for public support of all science...」,其中「Because...is strong」為because引導的原因狀語從句,「by articulating...」為方式狀語,在該方式狀語中how引導「articulate」的賓語從句。
47.本句的句子主幹結構為「...we can work to enhance public appreci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其中「by showing...」為方式狀語,在該方式狀語中how引導「show」的賓語從句。
48.本句為簡單句。句子的主幹結構為「...it may appear to have made few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biomedical advances...」,在該句中「related to human nutrition」為形容詞短語作後置定語,修飾前面的「those.」
49.本句的主句為「it was...that」的強調句型,其中「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為時間狀語,該時間狀語包含一個when引導的非限制性定語從句,修飾前面的「the turn of the century」,該定語從句為連詞and連接的並列結構。
50.本句為主從複合句。句子的主幹結構為「...it is the latest discoveries...that reveal its true importance to biomedicine」,該主句為「it was...that」的強調句型,「that have been made in agricultural research」為that引導的限制性定語從句,修飾前面的「discoveries.」
參考譯文
「所有的研究都帶來生物醫學的進步」這一古訓同樣適用於科學界。不同領域間的相互受益在科學界被廣為認同,但公眾或公共政策制定者未必清楚這一事實。(46) 因為公眾對資助生物醫學研究的支持很大,科學界需要通過宣傳其他學科的研究如何有利於生物醫學的發展,才可能很有效地向公眾證明其支持所有學科的理由。
改進公眾對科學認識的時機已經成熟。一項最近的全國科學基金會調查顯示,美國人仍繼續支持科研開支。此外,民意投票也表明科學家和科學界領導人享有極高的公眾威望。(47) 我們不應該由於公眾對科學缺乏理解而傷感。我們能夠向公眾展示各個研究領域的密切關係和對生物醫學進步的作用,從而努力提高公眾對科學研究的認識。決定性的任務是要用簡單易懂的表達向公眾傳達,所有科學領域的研究都會帶來個別和整體的利益。
以農業研究為例。(48)表面上看,除了與人類營養直接相關的方面以外,農業研究對生物醫學的發展幾乎沒有做出什麼顯著的貢獻。然而這種觀點不正確。在營養學方面,維生素的發現就極好地證明了農業和生物醫學研究的互相聯繫。(49) 本世紀初,維生素的概念還未出現,營養學還未作為一門科學存在的時候,恰好是在農業化學部門中第一次真正地證實了維生素。單谷種植實驗證實了維生素A和B的存在,某些礦物(鐵和銅)的重要作用也在稍後被證實,而這些發現奠定了現代人類營養研究的基礎。
(50)但是,儘管有這樣的直接聯繫,正是在農業研究中已取得的最新發現才揭示了該研究對於生物醫學的重要性。救命的抗生素如鏈黴索是在土壤微生物中發現的。最初的胚胎移植是在奶牛上完成的,而相關的研究加深了對人類生殖的理解。
Section Ⅲ Writing
參考範文
Part A
51.
Dear Sir,
I write this letter to inquire about the post your company advertised in the newspaper yesterday. I intend to apply for the job vacancy of the manager’s secretary. I’m very interested in the job.
I think I have the needed qualifications for the position in your business. I’m good at short hand, and my spoken English is much fluent. And above all, I have enough experience for the job because I once worked as a secretary in another foreignowned enterprise. I strongly believe I’m extremely well qualified for the job.
I』ve learned your company enjoys good reputation and shows great promise worldwide. I wish to get an interview opportunity. I’m expecting an early reply from your company.
Sincerely,
Tom
Part B
52.
This cartoon presents in front of us a sharp contrast between two types of neighbors. The two pet neighbors greet each other politely and amiably while the two lonely human neighbors seem to ignore each other. When we take a walk in any of the cities in the modern society, we can often observe such a sad scene in which social interactions have been grievously diminishing.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urban residents who love raising pets. Pet-keeping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ervasive because a pet may be a companion for old people, a friend for young couples, and a playing toy for children. Believe it or not, pets are such an inseparable part in their daily life that they often devote lots of energy, time and money to taking care of the needs of their loved animals. Small wonder, such devotion to pet-raising points to a truth of great importance today — loneliness in a busy world.
Since most people have to live on an on-the-move lifestyle, they are probably denied opportunities to share their feelings with their friends and relatives. Whereas pets will be good listeners. Where there are so many dishonesties going around, they must stay with a dog, which is likely to be faithful to them. It seems that an individual is being ridiculous if he starts conversations with his neighbors, so he often has no alternative but to enjoy the company of pets. That’s why the scene depicted in the cartoon is not uncommon in our daily life.
Our life would be, of course, enjoyable if we have pets. But we would enjoy much more meaningful life if the two human neighbors started a talk to each other in a friendly way, just like the two dogs.
範文譯文
這幅漫畫向我們展示了兩類鄰居之間的鮮明對比。做鄰居的兩隻寵物友好而親切地彼此問候而做鄰居的兩個孤單的人卻互相視而不見。在現代社會裡,這樣的情景在我們漫步時隨處可見。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飼養寵物。由於寵物能夠成為老人的夥伴,年輕夫婦的朋友以及小孩的玩具,飼養寵物也越來越屢見不鮮。儘管難以置信,寵物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人們常常傾心傾力的為心愛的寵物費盡精力、時間和金錢,為它們所需的一切著想。這些並不足為奇,但這樣的投入也正反映了當今社會的一個重要事實——在這匆匆世界裡的無盡孤獨。
由於我們在生活中「來去匆匆」,可能沒有機會與親友進行情感交流,可寵物卻是忠實的傾聽者。由於生活中到處是爾虞我詐,我們只能夠與身邊最忠實的小狗相依為伴。與鄰居攀談會顯得荒誕不經,那麼我們只能與寵物在一起。難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漫畫中所勾畫的情景。
我們的生活因有了寵物自然有了很多歡樂。然而假如那兩個鄰居能夠像兩隻小狗一樣開始友好地交談,我們的生活還會有更多的歡樂。
舉一反三
本文的標題提示為「鄰居」。圖中的兩對鄰居雖然都可以稱為「鄰居」,但是彼此的親密程度卻截然地相反。誠然,在現代社會中,尤其在城市生活中,飼養寵物的現象值得我們注意。不少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照顧其心愛的動物。圖畫的作者並不是要我們去洞察寵物的多少,而是要表達更加深層的內涵,即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之間親近的情感變得疏遠,繼而移情於動物身上。
本文第一自然段簡要描述了畫面的內容,點出了整篇文章的關鍵詞概念。第二自然段的分析緊扣畫面內容,列舉了種種社會人喜歡寵物的現象,第三自然段闡述了生活方式變化,而「狗」際關係替代了人際關係。最後一個自然段自然地給出了整篇文章的結論。
整篇文章主要採用的是分析性的闡述思維方法,先表明了作者的觀點,之後進行具體的論證。圍繞著「鄰居」、「狗」、「寵物」、「生活方式」、「人際關係」、「現代社會」、「情感」等關鍵詞概念展開。
就類似話題,如「現代生活方式變遷」、「人際關係」、「人際溝通」等話題等可以模仿本文的思路寫作。此外,就本篇命題作文也可以其他的角度入手,如「社會的誠信」等。而且可以使用對比的思維模式來安排文章的結構,即把「人」鄰居與「狗」鄰居進行對比。
Part B (二) 答案解析及參考譯文
Sample One
思路解析
41【答案】[F]
【解析】空格前面的句子說「From these sources it became apparent that the character of myths varied widely, not only by geographical region but also by historical period.」,空格後面的句子說「He argued that the relatively simple Greek myth of Persephone reflects the economics of a basic agricultural community,whereas the more involved and complex myths found later in Homer are the product of a more developed society.」,由此可知:所填的句子應該是在講神話的特點,並且會提到某位學者。選項F中說「German scholar Karl Offried Muller followed this line of inquiry in his Prolegomena to a Scientific Mythology,1825.」,這與前後句子的意思連貫,所以應該選F。雖然選項[A]、[C]、[D]中也都提到了學者,但是,其意思與前後句子不連貫,所以不能選用。
42【答案】[A]
【解析】空格前面的句子說「These languages,scholars concluded,belonged to an 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空格後面的句子說「For example,an expression like 『maiden dawn』for『sunrise’resulted first in personification of the dawn,and then in myths about her。」,由此可知:所填的句子應該會提到「Indo.European language」.並且會說明人們的誤解。選項[A]中說「German-born British scholar Max Muller concluded that the Rig-Veda of ancient India — the oldest preserved body of literature written in an IndoEuropean language... Muller attributed all later myths to misunderstandings that arose from the picturesque terms in which early peoples described natural phenomena.」,這與前後句子的意思連貫。並且也提到了「Indo-European language」,所以應該選[A]。
43【答案】[D]
【解析】空格後面的句子說「Similarly,British anthropologist Sir James George Frazer proposed a threestage evolutionary scheme in The Golden Bough.」,由此可知:所填的句子應該是在講學者們的研究方法。選項[D]中說「This approach can be seen in the work of British anthropologist Edward Burnett Tylor.… Tylor organized the religious and philosophical development of humanity into separate and distinct evolutionary stages.」,這與後面句子的意思連貫,所以應該選[D]。
44【答案】[B]
【解析】空格後面的句子說「This approach reached its most extreme form in the socalled functionalism of British anthropologist A.R.Radcliffe.Brown,who held that every myth implies a ritual,and every ritual implies a myth.」,由此可知:前面的句子應該會介紹某種理論,並且會提到「myth」和「ritual」。選項[B]中說「The myth and ritual theory,as this approach came to be called,was developed most fully by British scholar Jan E1len Harrison....」,這與後面句子的意思連貫,所以應該選[B]。選項[D]雖然也提到了某種方式,但是與後面句子的意思不連貫,所以不能選用。
45【答案】[C]
【解析】空格前面的句子說「In the 20th century,investigators began to pay closer attention to the content of the narratives themselves.」.由此可知:所填的句子應該是講現代的研究。只有選項[C]中表達的「Austrian psycho-analyst Sigmund Freud held that myths — like dreams — condense the material of experience and represent it in symbols.」是現代的研究,所以應該選[C]。
參考譯文
由於可以從其他文化中獲得越來越多的素材,所以歐洲的學者開始承認神話學傳統具有更大的綜合性。古代印度和伊朗的經文提供的證據尤其有價值,比如《薄伽梵歌》經文以及《亞吠陀》經文。根據這些資料,我們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神話人物差別很大,不只是由於地理位置所導致的,而且還是由於歷史時期所導致的。(41) 德國學者卡爾·奧特弗雷德·穆勒在其1825年出版的《科學神話緒論》一書中遵循了這種研究理論。他認為,希臘有關珀爾塞福涅的相對簡單的神話反映了初級農業社會人們的憂慮,但是後來在荷馬史詩中發現的更複雜神話反映的是更發達社會的問題。
學者們也試圖以某種方式把全世界各種各樣的神話聯繫起來。從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早期,為了解釋歐洲和近東各種各樣語言之間的驚人相似性,對語言的比較性研究導致假設母語的復興。學者們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些語言屬於一種印歐語系。研究神話的專家也探究一種原始神話,這種神話可能隱藏於所有歐洲神話之中。(42) 德國裔英國學者馬克斯·穆勒得出結論:古代印度的《梨俱吠陀》文集反映的是一種最原始的印歐神話——《梨俱吠陀》文集是現存的用印歐語記載的量古老作品。穆勒把後來的所有神話歸結為人們的誤解,這些誤解源於早期人們用來描述自然現象的生動語言。比如,用「少女的黎明」來表示「日出」最初使得黎明人格化,後來演變成有關少女的神話。
19世紀末期,英國的博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提出的進化理論對神話的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學者們研究神話的歷史,就像他們為了研究遙遠的古代遺蹟而研究化石表露的地質構造一樣。(43)在英國的人類學家愛德華·伯納德·泰勒的作品中可以發現這種方式。在《原始文明》一書(1871年出版)中,泰勒把人類的宗教和哲學發展系統地分成單獨並且不同的進化階段。同樣,英國的人類學家詹姆士·喬治·弗雷澤爾在《珍貴的樹枝》一書中提出了一個「三階段進化示意圖」。根據弗雷澤爾的示意圖,起初,人們把自然現象歸結為反覆無常的超自然力量(魔法),後來,把它們解釋為上帝的意願(宗教),最後,把它們歸類為理性的研究(科學)。
英國學者威廉?羅伯遜·史密斯的研究報告——登載於1889年的《有關閃族人的宗教的演講》一文中——也對弗雷澤爾產生了影響。通過史密斯的作品,弗雷澤爾開始認為,許多神話源於古代農業社會人們的宗教儀式習慣,對這些人來說,植物的年輪意義非凡。(44) 英國學者簡·艾倫·哈裡森把「神話和宗教儀式理論」發展得最完美,正如這種方式後來被命名的。應用從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德克海姆的作品中獲得的見解,哈裡森認為,所有神話都源於一個社會的共同宗教儀式。這種方式在英國人類學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所謂的實用主義中達到了極點,拉德克利夫·布朗認為,每一種神話都預示著一種宗教儀式,而每一種宗教儀式也暗示著一種神話。
18世紀和19世紀有關神話的大多數分析表現出一種把神話歸納成要點的趨勢——無論是自然、歷史事件還是宗教儀式的季節性循環。一旦敘述中的奇特要素被刪除,那麼這種要點就可能得到保留。在20世紀,研究人員開始更密切地關注敘述本身。(45)奧地利心理分析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認為,神話濃縮了經驗素材,然後用符號把它表現出來,就像夢一樣。
Sample Two
正確排序
41.[B] 42.[E] 43.[D] 44.[C] 45.[A]
篇章導讀
本文是一篇「對比與比較」型文章。作者在第1自然段提出了宇宙中外層空間探索生命體的話題。在第2、3、4自然段分析了哲學、生物學對此話題的觀點。在第5、6自然段對比性的提出了與上文相反的觀點。最後自然地給出了最後一段的結論。
思路解析
41【答案】[B]
【解析】本題的選擇可以至少從以下三個角度考慮。其一,本語段的話題為「哲學對於其他生命狀態的探索」。其二,本語段的第1個句子中的「we are not alone」緊密地承接了第1自然段的內容。其三,本段與上一個段落構成了總分關係,即「改變觀點」和「世界觀」。
42【答案】[E]
【解析】其一,本語段的話題為「生物學對於其他生命狀態的闡釋」。其二,本語段的第1個句子中的「biologists」和「molecules」承接了上一段最後一句的內容,即「chemical steps」。其三,本段與上一個段落構成了對比與比較關係,即「哲學與生物學對於外層生命狀態的觀點」。
43【答案】[D]
【解析】其一,本語段的話題為「進化」。其二,本語段的第1個句子承接了上一個段落的內容。其三,本段與上一個段落構成了「比較」關係,段首的「similar reasoning」為邏輯連接表達。
44【答案】[C]
【解析】其一,本語段的話題為「生物學上對進化的相反觀點」。其二,本語段開頭部分的「view」和「self-organization」承接了上一段的內容。其三,本段與上一個段落構成了對比關係,段首的「however」為邏輯連接表達。
45【答案】[A]
【解析】本題的選擇可以至少從以下三個角度考慮。其一,本語段的話題為「問題的爭議」。其二,本語段的第1個句子承接了上一個自然段最後一句的內容,「issues (爭議)」與「rival paradigms(爭議)」構成了銜接性的照應。其三,本段與上文構成了總結關係,而且從最後一個段落來看,也能構成上下文的一致和連貫。
參考譯文
[G]一旦發現地球之外有生命,不僅會改變科學,也會改變我們的宗教,我們的信仰體系,以及我們整體的世界觀。因為,尋找地球以外的生命,從某個角度來看,其實是人類對自我的尋找——我們是什麼?在無垠的宇宙中,我們扮演什麼角色?
41.[B]與大眾觀點相反,人類對「我們在宇宙中可能不是孤獨的」這方面的揣測,其實和哲學本身一樣古老。這一方面的推理,有幾個基本步驟,建立在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上。第一:自然律是有普遍性的。第二:地球本身沒有什麼特別、專寵之處。第三:有可能發生的事,大自然就傾向於讓它發生。哲學歸哲學,物理方面的細節還需要填補。天文學家愈來愈趨向於這個假設:宇宙間適合生物生存的行星可能有很多。雖然如此,學者仍然不了解造成生命起源的化學變化步驟。
42.[E]從前的生物學家認為生命是非常態的——分子排列是從億兆分之一機率中產生的意外排比結果。因此,同樣的意外在宇宙別處重複發生的可能性趨近於零。這個觀點來自於熱力學第二定律。這條定律預測宇宙正走向死亡——緩慢地,不可避免地崩解到完全的混亂。生命現象違反這個趨向,只因為這純屬統計上的偶然現象。
43.[D]同樣的推理也適用於進化論。按照正統的說法,達爾文式的物競天擇是完全盲目的。人類觀感上認為從微生物演變到人類的過程是「進步」,這只是我們的優越感作祟。進化的路線只不過是在無數的可能方向中隨機進行。果真如此,就沒有所謂的方向,沒有所謂內在的前進力量。尤其是,沒有推動意識與智慧前進的動力。假如地球被一顆小行星擊中,所有的高等生物都被摧毀了。那麼,下一輪的演化,幾乎可以肯定不會產生有智慧的生物,更不會有類似人類這種生物的誕生。
44.[C]可是,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而且聲勢越來越強,直接挑戰到正統生物學。這種看法就是:經由自我組織的過程,可以自動產生出複雜的結構。如果物質與能量有內在的傾向,能自我擴張,導向複雜的結構,那麼生命的形成以及隨後而來的智能的演化,可能性就大幅升高了。「自我組織」論是否適用於生物學引起激烈的辯論。可是我們可以看出來,儘管整個宇宙可能走向死亡,但在自然的本質中還是可能有進步的趨向。這兩種互相衝突的理論模式,孰是孰非?在地球以外如果也存在其它生命,尤其是有智慧的生命,就是最關鍵的證據。
45.[A]這些問題也和傳統的宗教教條直接衝突。許多人仍然堅持相信生命的起源必須經由獨特的神意行使。可是,萬一地球上的生命不是獨一無二的,那麼「神跡創造生命」之說就站不住腳了。如果在火星上發現生命,哪怕是一隻不起眼的細菌,只要能證明它是獨立於地球生命之外而產生的,就能大力支持自然起源說。
[F]從歷史上來看,任何有關地球以外生命的討論,都被羅馬天主教視為異端邪說。哲學家布魯諾在1600年被綁在木樁上燒死,原因之一就是他猜想可能有其他有生命的世界存在。凡是一神論的宗教,都很強調要相信人類與神的特殊關係。如果一旦發現有外星生物存在,尤其是這些生物在智慧與精神方面比人類更先進,這種一廂情願的看法,就會不攻而破。
Sample Three
篇章導讀
本文談論的中心是緩解壓力的方法。使用的主要思維方式是「一般——特殊型」。從各個側面談論了如何有效地緩解壓力。注意在做此類題型時,一般不要從專有名詞的照應角度去看。從這種角度去看往往會落入命題幹擾的「陷阱」。語義的一致性是最基本的原則。
思路解析
41【答案】[C]
【解析】本題的選擇可以至少從以下三個角度考慮。其一,從本語段話題概念來看,選項中的「carbohydrates(碳水化合物)」與原文中的「food」等構成了篇章的詞彙銜接關係。其二,從論點和論據的論證關係來看,本論據說明的就是食物對於緩解壓力的作用。其三,注意本段中上下義詞的關係分析。
42【答案】[B]
【解析】本題的選擇可以至少從以下三個角度考慮。其一,從本語段話題概念來看,選項中的「aerobic exercise」與原文中的「run」等構成了篇章的詞彙銜接關係。其二,從論點和論據的論證關係來看,本論據說明的就是鍛鍊對於緩解壓力的功能。其三,注意本語段「鍛鍊」概念在原文的表達方式分析。
43【答案】[D]
【解析】本題的選擇可以至少從以下三個角度考慮。其一,從本語段話題角度來看,歸納本選項中的內容,不難看出寫作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說明調整看待問題角度的好處。其二,注意作者在本語段的寫作中大量使用了疑問句,分析其在段落中的功能或作者表達的深層含義。其三,本語段與原文的已知部分共同作為論據支持了該段標題的論點。
44【答案】[F]
【解析】本題的選擇可以至少從以下三個角度考慮。其一,從本語段話題概念來看,選項中的「laughter」、「comedian」與原文中的「the light side」、「joke」等構成了篇章的詞彙銜接關係。其二,從論點和論據的論證關係來看,本論據闡明了輕鬆看待問題的效果。其三,注意分析本語段中「幽默」概念的相關表達。
45【答案】[E]
【解析】本題的選擇可以至少從以下三個角度考慮。其一,從本語段話題角度來看,選項中的「some breathing space」與原文中的「a timeout」等構成了篇章的詞彙銜接關係。其二,從論點和論據的論證關係來看,本論據說明的就是留給自己休息時間對減輕壓力的重要性。其三,注意分析各個發展段落與全文第1、2自然段之間的內在的、分析性的思維關係。
幹擾分析
選項[A]分析。本選項的意義為:有20%的成年人發脾氣的頻率高得足以威脅他們的健康,威廉斯認為他便是這些人中的一個。但是每個人都可以試一下他應付引人發怒的刺激因素的方法——且不只局限在工作環境中。雖然就壓力和健康的話題來說,與原文有一定的相關性,但是本選項從功能來看不能為原文論點提供充分的論證。
參考譯文
冬日惡劣的天氣、白晝時間的縮短和家庭的需求等都可能加劇人的壓力感。據美國壓力學院院長保羅·羅施博士透露,美國中西部某頭痛診所曾報導,與一年中其它的六周時間段相比,在從感恩節到聖誕節這六周時間裡,感到緊張和周期性偏頭痛的人增加了40%。
目前許多醫生在接受緩解緊張和壓力方面的技術培訓。但他們自己又使用哪些方法呢?在這裡,一些優秀的健康專家與我們分享他們最喜歡用的緩解壓力的方法。方法共有六種,它們是:
(41) 食物鎮靜法。當營養生化學家朱迪思·沃爾特曼受到壓力困擾時,她所做的和這個季節裡其他人所做的沒什麼兩樣:吃些東西。但她吃的是一兩塊有益於健康的米糕。[C]「我的研究結果表明,碳水化合物能提高大腦中調節情緒的化學血清素的水平,這對整個人體都起到鎮靜作用,」這位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說,「因此壓力的症狀諸如憤怒、緊張、易怒、無法集中精力等便被緩解了。」
(42)跑步避開你的問題。肯尼思·H·庫珀醫生用每天下班後跑步的方法應付自己所面臨的壓力。[B] 這位專家認為:「增氧健身運動是驅除壓力和從工作過渡到家庭生活的最佳方法。」但他提醒說,不要讓運動本身變成壓力。即使輕度的活動——譬如說每天散步半個小時——也有利於強健體魄,調節情緒。「這便是我告訴患者務必每天遛狗的原因,」他笑著說,「即使他們沒有狗。」
(43)調整看問題的方法。梅奧診所應付壓力專家,心理學家約翰·泰勒駕車駛入醫院準備投入一天緊張的工作時,他看到他微型汽車的汽油更換指示燈啪地一聲打開了。他面對的是不間斷會見病人的日程表,下班後還要去接三歲的孩子。「我感到非常緊張」,他回憶說,接著他試用他驅趕壓力的方法。他問自己,這是生死攸關的問題嗎?不是,油完全可以下個星期去換。[D]他告訴患者只做那些不做就會造成嚴重的事情。「你不洗那些衣服就會死去嗎?」他問。他特別提出,每天應留半小時做你喜歡做的事情,給自己重新充電。尤其是在假日裡,放下一些日常的家務事,為與家人和朋友相處留些時間。
(44)朝輕鬆的方面看。作家兼教育家喬爾·古德曼和幾位憂慮的病人親戚們一起乘坐一輛旅館免費接客車。司機開始給飽嘗壓力的乘客們講笑話。「後為他變了幾個小戲法使我和母親笑了起來。」古德曼說,「在乘車的五分鐘內,他教會我們幽默可以緩解壓力」。[F]古德曼被自己這段經歷所打動,對笑的力量進行了研究。他認為:「開心的笑可以放鬆肌肉、降低血壓、抑制與壓力有關的荷爾蒙的分泌並增強免疫系統。」在他的研討會上,他讓客人們自問他們最喜歡的喜劇演員會如何看待這個讓人感到壓力的處境。
(45)給自己留出休息時間。超負荷的日程表是導致憂慮的主要原因。這種壓力的產生可以通過提前做準備加以阻止。[E]心臟病學專家雷·羅森曼在舊金山芒特·蔡恩醫院做內科副主任時,他每天在日程表中留出半小時。「如果有急論,我就把這段時間留給病人,」《甲種行為與你的心臟》的合著者羅森曼說,「不然我就用這半小時回電話或翻看信件。你雖然不可能控制所有的事情,但你可以控制你的日程表,給自己留出一點休息的時間。」
做點禱告。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的心理學家和醫學科學家瓊·博裡森科主張,因為大多數人花費太多時間為過去感到極度痛苦或為將來感到憂慮,所以減輕壓力的關鍵在於學會如何使現在的生活富有激情。
「要做到這一點,依靠某種儀式是有益處的,」博裡森科說。她感到最放鬆的時候是「我每天早晨所祈禱時」。禱告已顯示出可使新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這類造成壓力的荷爾蒙減少。
但要記住,博裡森科說,醫生無法打開病人的「內在癒合系統。」那種內在的平靜只有通過你自己的努力才能達到。如果你飽受壓力之苦,就自己行動起來吧。
Sample Four
篇章導讀
本文為一篇「一般——特殊型」思維的文章。文章主要談論的是楓樹的傳說。篇章具體談論了傳說、加拿大人對楓樹的喜愛、楓樹的象徵意義和楓樹一詞的詞源探索等方面。
思路解析
41【答案】[E]
【解析】本題的選擇可以至少從以下三個角度考慮。其一,從本語段話題角度來看,選項中的「The popularity of the maple in a favorite myth.」與原文段落的「The maple looms large in Ojibwa folk tales」構成同義轉述的關係。其二,從分析性思維的角度來看,本段詳盡地談論了一個被受歡迎的傳說。其三,本語段承接了上文所引出的關于楓樹傳說的話題。
42【答案】[D]
【解析】本題的選擇可以至少從以下三個角度考慮。其一,從本語段話題角度來看,選項中的內容為原文主題句的同義表達。注意不能選擇錯誤的選項[F]。其二,從分析性思維的角度來看,本段詳盡討論了Nokomis在楓樹的幫助下戰勝了wendigos惡魔的過程。其三,本語段與上一個段落共同闡述了傳說的故事內容。
43【答案】[A]
【解析】本題的選擇可以至少從以下三個角度考慮。其一,從本語段話題角度來看,選項的內容為原文信息的推理和歸納,即楓樹對加拿大文化的影響。其二,從分析性思維的角度來看,本段作者著重談論了加拿大人對楓樹的喜愛。其三,本語段與上段最後的句群有很好的一致性。
44【答案】[C]
【解析】本題的選擇可以至少從以下三個角度考慮。其一,從本語段話題角度來看,選項中的「contemplation」概念為原文「suspect」、「speculate」等概念的歸納。其二,從分析的角度來看,本段作者著重談論了自己對于楓樹在世界範圍分布的看法和觀點。其三,本語段與上一個段落共同闡述了人們對楓樹看法。
45【答案】[B]
【解析】本題的選擇可以至少從以下三個角度考慮。其一,從本語段話題角度來看,選項中的「token」概念為原文「imagination」、「emblem」「poem」、「symbol」等等概念的歸納。其二,從分析性思維的角度來看,作者探索了楓樹成為加拿大象徵的來源。其三,本語段內使用的是總分邏輯。此外注意最後兩個自然段之間話題的一致性和語義的連貫性。
參考譯文
(1)對加拿大人來說,秋天篝火中燃燒的楓樹冒出的煙氣就是薰香。糖楓樹給人帶來撲鼻的香氣,耀眼的色彩和令人咂舌回味的甘甜,它促使我寫下這篇文章,告訴大家我最喜愛的一個神話以及 「maple」(楓樹)一詞的獨特詞源。
(2)在奧吉布瓦族印第安人的民間傳說裡,楓樹總會赫然顯現出來,佔有重要的地位。每年熬製楓糖的時節就「在 『楓樹月』裡」。在奧吉布瓦人的心目中,最原始的女性形象是一個聰明的老奶奶,名叫諾柯米絲。有一個關於四季輪迴的傳說講到,一群叫溫迪格的食人惡鬼在秋天的鄉野追趕諾柯米絲。溫迪格們是在滴水成冰的嚴寒裡生長起來的。它們侵入人體時,人的心臟就凍成冰塊。在這個故事裡,溫迪格們代表將要來臨的冬天。它們正在追逐可憐的諾柯米絲,要把她殺死吃掉,因為她像夏天一樣已經衰老。
(3)諾柯米絲知道,她若是被抓則必死無疑,於是她運用智謀蒙蔽那群冷酷的惡鬼。她躲進一片紅色、橙色、深黃色的楓樹林裡。樹林長在一掛瀑布旁邊,瀑布的水霧使樹林的輪廓變得模糊。當那些口滴饞涎的溫迪格們透過水霧費力地窺探時,以為看見了一團熊熊的烈火,以為自己追逐的獵物正在烈火中燃燒。其實諾柯米絲老奶奶只不過是被她的楓樹朋友用紅得發亮的葉子掩蔽起來了。於是溫迪格們不追了,它們流著口水,喘著粗氣,口水頃刻結成了冰,呵氣頃刻凝成了霜;它們就這樣走了,去尋找更容易捕獲的獵物。那些楓樹由於救了大地母親諾柯米絲的命而得到了上天的特別恩賜:它們的生命液將永遠甘甜,加拿大人將汲取這汁液來獲取營養。
(4)楓樹和楓糖漿甜蜜地進入了加拿大式幽默之中。魁北克省人以 「sirop d』 erable」親切地稱呼楓糖漿,而對各種含有黏乎乎葡萄糖液的仿製楓糖漿,總要加上一個帶強烈貶意的詞,把這種含糖的「冒牌貨」叫作 「sirop de Poteau」,意為「電線桿糖漿」或「死樹糖漿」。
(5)有人說,楓糖漿只是北美洲才有,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可信。中國有近百種楓樹,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多。加拿大只有十個原生的品種。誠然,北美洲有幸成為汁液最甜、流量最多的糖楓故鄉。可是,要是說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善於創新的中國人從來沒有採過楓樹的汁液,沒有嘗過它的味道,我們能相信嗎?我想他們是嘗過的。那些最早跨過白令海峽「陸橋」來北美洲和南美洲繁衍生息的原始印第安人,有沒有可能帶來關于楓糖漿的知識呢?中文裡有沒有表述楓糖漿的古老詞語呢?中國文學裡有沒有提到楓糖漿呢?我這個不懂中文的人對這些問題有些望而怯步,但也不是找不到答案。
(6)有一點是肯定的,楓樹總是牽動著我們民族的想像力。早在1700年,楓葉就被用作「新法蘭西」殖民地的徽記了。到了19世紀中期,楓葉已成為英屬加拿大省份的徽記了。1867年秋季,多倫多市一個名叫亞歷山大·繆爾的小學教師疲憊地走在市區的一條大街上,整個路面覆蓋著一層鬆軟的落葉,踩在腳下發出撲哧、撲哧的聲響。他走著走著,突然間一片楓葉落到他的外衣袖子上,粘住了。當天晚上,他在家寫下一首詩,並譜了曲,以慶祝加拿大自治領成立。繆爾創作的這首名為《永遠的楓葉》的歌曲,受到公眾的熱烈歡迎,它還把楓葉這個象徵物與加拿大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7)「maple」(楓樹)來自古英語表述楓樹的詞,「mapeltreow」。「maple」的原始日爾曼語詞根是mapl-。這是一個複合詞根,我相信它的第一部分m-就是那幾乎遍及全世界的ma,即人類最早發出的聲音之一,也就是嬰兒撅起嘴唇要吮吸母乳時發出的聲音。Ma這個詞根在世界上許多語言裡都有,構成了幾千個詞,如 「mama」(媽媽)、「mammary」(乳房的)、「maia」(母親[源於希臘神話])、 「Amazon」(亞馬遜族女武士)等。在這裡,它可以使mapl-指「有營養的母親樹」,也就是說,一棵有著營養豐富的楓液的樹。這個複合詞根的第二部分apl-,是印歐語系的abel的變體,意為「任何樹產的水果」,它也是英語中另一個表示水果的詞「apple」(蘋果)的詞源。因此,這種原始的類比法就使楓葉的汁液與另一種有營養的汁液——母乳——相媲美了。
(責任編輯:高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