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語法體標記的內在共性與啟示

2020-12-02 中國社會科學網

  摘    要:英漢語法體形式標記具有共性, 與「領有」和「存在」形式標記呈現一致性:即英漢完成體與「領有」藉助HAVE (有) 標記, 進行體和「存在」藉助介詞標記。語法形式上的共性預示了語法體貌意義上的一致性。該研究有助於進一步探討進行體中動詞-ing形式的淵源以及BE的本質屬性。

  關鍵詞:完成體;進行體;有;在

  作者簡介: 姜兆梓, 臨沂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理論語言學、句法學、兒童語言獲得。

  基金: 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有'視角下的現代漢語非核心論元結構允準機制研究」 (項目編號:17CYYJ02) 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1. 引言

  語法體包括完成體和進行體, 又稱視點體, 強調說話者在陳述一個事態時採用不同視角, 與詞彙體共同運作語法。按照Verkuyl (1988) 的說法, 語法體運作在詞彙體或事態體之上。英漢語語法體標記, 如例 (1) — (2) (暫不考慮「著、過」等) 1:

  (1) a. 小強吃了兩個蘋果

  b. John has eaten two apples

  (2) a. 小強在吃蘋果

  b. John is eating an apple.

  本文將論證三個問題:1) 上述英漢語法體標記具有形式共性;2) 語法體標記與「存在—領有」具有形式和意義上的平行性;3) 英語V-en及V-ing的形式來源和意義以及其與「了」「在」的關係。

  2. 從BE和HAVE說起

  BE和HAVE本是哲學界探討的話題, 後受到語言學界關注。沈家煊 (2010:392) 說「對西方人來說, to be還是not to be, 這是個首要問題;對中國人來說, 『有'還是『無', 這是個首要問題」;王文斌、何清強 (2014) 據此論證漢語具有空間性、英語具有時間性特質;劉曉林, 等 (2015:72-75) 認為在英語中BE到HAVE的歷史演變對英語語序類型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英語中, BE和HAVE分別用於存在句和領有句, 如例 (3) — (4) :

  (3) a. 小強 (那兒) 有兩個蘋果。

  b. John has two apples.

  (4) a. 蘋果在小強那兒。

  b. The apples are on John.

  依據Lyons (1977) , 存在句和領有句聯繫密切, 存在句指明了物體存在的時間或者空間, 而領有句的所有者是抽象處所。若從BE和HAVE看, HAVE被視為「BE+介詞」拼讀的產物 (Dikken 1995) , 即BE+P=HAVE。這一假設可直接見證於一些語言, 如例 (5) 中的葡萄牙語 (Freeze 1992:587) :

  (5) a. O menino tem fome.

  冠詞 孩子 have 飢餓

  b. O menino esta com fome.

  冠詞 孩子 be with 飢餓

  除此之外, BE和HAVE還分別出現於進行體和完成體中, 用作體貌助詞, 如例 (6) :

  (6) a. John is eating an apple.

  b. John has eaten two apples.

  在使用HAVE表達「領有」的語言中, 藉助HAVE表達完成體貌具有普遍性, 如例 (7) :

  (7) a. I have bought a book. (英語)

  b. yo he comprado un libro. (西班牙語)

  c. Marie a acheté une nouvelle jupe. (法語)

  d. 宿題 は もう し て あります. (日語)

  例 (7) 中HAVE, HE, A和あり分別對應於漢語的「有」, 並在不同語言中藉助這一形式構成完成體。這一共性也適用於漢語, 比如古代漢語和一些漢語方言中就存在藉助「有」表達完成體的情形, 如例 (8) — (9) :

  (8) 子路有聞, 未之能行, 唯恐有聞。 (論語·公冶長)

  (9) a. 他有買書。——他買書了。 (Wang 1965)

  b. 我有接到通知。——我接到通知了。 (福州話, 鄭懿德 1985)

  若考察漢語普通話會發現, 「有」的這種用法雖然受限, 但仍存在一些痕跡, 可出現於否定如例 (10a) 或動名詞情形如例 (10b) :

  (10) a. 他沒有買書。

  b. 他有進步。 (朱德熙 1982;王冬梅 2014)

  但是漢語普通話中最廣泛用來表達完成體標記的是「了」和「過」, 而非「有」, 「了」和「有」之間是否關聯一直是語言學界討論的話題。Wang (1965) 視之為「有」的變體, 胡建華 (2008:399) 則認為:

  「實現」就是「有」, 「 擁有」一個事件就是「經歷」一個事件, 而事件的「經歷」正是事件的「實現」。「一個事件擁有者就是該事件經歷者」。當「有」對事件或狀態作斷言時, 「有」分別選擇 VP 或 TP 做補足語, 實現為「了」和詞彙性動詞「有」 。

  上面所列古代漢語和漢語方言中的語言事實實際上也支持這一假設。更為重要的是, 如果認可作為動詞的「有」與介詞「在」關係密切且具有轉換關係, 那麼具有相同形態的體貌助詞也應存在相同的轉換。漢語語言內部句式轉換的事實證據也直接印證了「了」是「有」的變體這一假設, 如例 (11) — (12) :

  (11) a. 小強有兩個蘋果。

  b. 蘋果在小強那兒。

  (12) a. 小強吃了兩個蘋果。

  b. 小強在吃蘋果。

  例 (11a) 表達事物, 借用「有」和「在」表達「領有」和「存在」;例 (12b) 與事件相關, 借用「在」表達事件的進行, 相對應的完成體貌應該為「有」, 表達事件「領有」, 與事物 「領有」的語法表現呈現一致性。英語對應形式如例 (13) — (14) :

  (13) a. John has two apples.

  b. Two apples are on John.

  (14) a. John has eaten two apples.

  b. John is eating apples.

  至此可得到一個初步結論:英語和漢語藉助HAVE表達事物「領有」和事件完成, 其中事件完成可理解為「事件的領有」;漢語藉助「在」表達存在和進行體貌, 英語藉助BE表達存在和進行體貌, 英漢語之間差異似乎頗為明顯。

  3. 英漢語法體形式標記的一致性

  如上所述, 若「了」是「有」的變體, 英語和漢語的語法體標記可標記為例 (15) — (16) :

  (15) a. 小強有吃兩個蘋果。

  b. 小強在吃蘋果。

  (16) a. John has eaten two apples.

  b. John is eating an apple.

  若要論證漢語和英語語法體標記具有一致性, 還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了」表達完成;英語進行體中包含與「在」類似的語法標記。

  首先看「了」。沈家煊 (2010:395) 認為不應把「了」和英語裡的完成體同等看待, 「了」表示動作的實現。他以例 (17) 中的四個句子說明「了」表實現, 不表示完成:

  (17) a. 門口站了一個警衛。

  b. 他們打了起來。

  c. 山上的葉子紅了大半。

  d. 小王現在有 (了) 很大的改變。

  沈家煊認為 (17a) 也可以說成「門口站著一個警衛」, 意思基本不變, 但大量研究證據並不支持這一觀察。雖然二者互換後是合格的句子, 但並非是意義相同的句子。首先, 帶「了」的句子表達一個完整的動態現實事件, 採用外部視角觀察事件, 事件不可分解;帶「著」的句子表達一個非完整的強靜態持續事件, 採用內部視角觀察事件, 事件可分解 (戴耀晶 1990:104) 。採用外部視角觀察的一個完整事件至少涉及三個過程:事件的起始、事件的持續和事件的終結。「了」表達事件的起始、持續和終結;「著」僅僅表示事件的持續, 不包含事件的起始和終結。也正因為如此, 二者存在語用差異, 前者具有語用預設功能而後者沒有, 如例 (18) (稅昌錫 2011:242) :

  (18) a. 門口站了一個警衛。

  預設:門口原來沒有警衛。

  b. 門口站著一個警衛。

  預設:*門口原來沒有警衛。

  這一差異還可以通過平行變換顯示出來, 如例 (19) :

  (19) a. 門口站了一個警衛。

  b. 門口站著一個警衛。

  a1.*門口站了的是一個警衛。

  b1.門口站著的是一個警衛。

  a2.*一個警衛在門口站了。

  b2. 一個警衛在門口站著。

  我們認為 (19a1) 和 (19a2) 不合法的原因就在於「了」隱含「終結」用法:當判定某人某物時, 需強調持續的狀態, 故 (19a1) 不合法而 (19b1) 合法; (19a2) 與 (19b2) 合法性的差異在於「在」與「了」意義的衝突和與「著」意義上的一致。之所以沈家煊認為「了」「著」替換後意思不變可能忽視帶「了」句子也具有持續意義;同時漢語很多動詞不但用於事件的起始和終結, 也用於持續, 與英語存在本質的區別, 如例 (20) :

  (20) a. 這頭牛昨天死了。

  That cow died yesterday.

  這頭牛死了三天了。

  The cow has been dead for three days.

  b. 我昨天借了一本書。

  I borrowed the book yesterday.

  我這本書借了三天了。

  I have had the book for three days.

  沈家煊認為無法確認 (17b) 中「打」到底表示完成還是開始。但由於「打」與「起來」聯合, 表示一個瞬間動作, 該類動作在一個瞬間開始並終結, 故很難判定「打了起來」表示完成還是開始, 但並不意味著沒有開始和完成。類似的動詞有「死、走失、丟失、進來、出去」等。 (17c) 難以判定是性狀「紅」的終結還是出現也不是問題, 因為後面的「一片」表明是性狀的結束, 同時是這一性狀的延續, 而非新的性狀的開始 (金立鑫 2002:38) 。按照本文的思路, (17d) 中「了」可有可無是因為「了」為「有」的變體, 更重要的是「有」具詞彙意義, 「了」具功能意義。若都表示功能意義則不可同現, 如「*他有了買書」「*他沒有了買書」。故依據上述論證, 在沒有足夠反面證據情況下, 我們認為「了」在漢語中就是表達完成2, 並與英語呈現一致性。下面再考察英漢語中的進行體形式。

  例 (11) — (12) 說明現代漢語中「有」無論做動詞還是完成體貌助詞, 都具有平行的轉換形式。為方便起見, 重寫為例 (21) — (22) :

  (21) a. 小強有兩個蘋果。

  b. 蘋果在小強那兒。

  (22) a. 小強有吃兩個蘋果。

  b. 小強在吃蘋果。

  若英語和漢語一樣, HAVE做動詞與on關係密切, 我們可以預測其做體貌助詞時也應具有相應的轉換關係, 如例 (23) :

  (23) a. John has eaten two apples.

  b. John is on eating apples.

  事實確實如此。古代英語存在該類情形, 如例 (24a) , 中世紀英語中的介詞大多弱化為a, 如例 (24b) , 現代英語BE和v-ing間已經沒有介詞, 但也有極個別現象, 如例 (24c) :

  (24) a. ... ZyrstandæZ ic wæs on huntunZe ... (Helsinki Corpus, Ælfric, Colloquy 68)

  b. This gave him some chagreen: however, it gave him also an opportunity, one day, when the prince was a hunting, to wait on a man of quality ...

  (Helsinki Corpus, Period III/NI FICT BEHN 157)

  c. ... the Milke-mayd whilst she is in milking shal do nothing rashly or sodainly about the Cowe, which may affright or amase her, but ...

  (Helsinki Corpus, Period II/IS HANDO MARKHAM 108)

  這與Jesperson (1931) 的假設一致, 即英語中的進行體經歷了兩個歷時變化:首先是BE+介詞+V-ing形式, 其次由於讀音弱化為a, 構成BE+a+V-ing形式, 最後a脫落, 形成現代英語中的BE+V-ing形式。這一形式還存在於一些印歐語系語言中, 如例 (25) 中的葡萄牙語:

  (25) Ele está a comer a maçã.

  他 be 介詞 吃 一個 蘋果。

  若上述論述正確, 英語和漢語的體貌表達形式具有本質共性, 區別僅在於進行體貌中BE的有無, 如例 (26) — (27) :

  (26) a. 小強有吃兩個蘋果。

  b. 小強在吃蘋果。

  (27) a. John has eaten two apples.

  b. John is on eating an apple.

  4. 英漢語法體語法意義的一致性

  若把第一小節和第二小節的相關討論置於一起, 將會發現補充完整的相關英漢結構具有平行性, 如例 (28) :

  (28) a. 小強有一個蘋果。

  John has an apple.

  b. 蘋果在小強那兒。

  The apple is on John.

  c. 小強有吃一個蘋果。

  John has eaten an apple.

  d. 小強在吃蘋果。

  John is on eating an apple.

  例 (28a) 和 (28b) 表達的是事物的「領有」和「存在」, 與空間相關, 例 (28c) 和 (28d) 的表達與事件關聯, 與時間相關。凸顯出「有」HAVE和「在」ON實義詞和虛義助詞的雙重屬性。形式上的平行性往往預示意義上的一致性。

  關於體貌意義研究的共識之一是體現了說話者對事件的觀察視點, 所以語法體也往往被稱為視點體 (林若望 2017:3) :完成體的觀察角度是外部, 將一事件視為一個整體聚焦來進行陳述, 涵蓋事件的起始、持續和終結部分, 具有完整性;進行體的觀察角度是內部, 只聚焦事件的某一部分進行陳述, 關注對象是事件的持續部分, 具有非完整性 (戴耀晶 1991;林若望 2017) 。因此, 漢語和英語進行體貌呈現出與「著」相同的句法表現, 不能與時間區間詞彙、標示動作計量的詞彙以及表示動作結果的詞彙同現, 如例 (29) , 但是表示完成體的可以, 如例 (30) (戴耀晶 1991: 95-96) :

  (29) a. *小強在吃那個蘋果三分鐘。

  *John is eating the apple for three minutes.

  b. *小強在吃那個蘋果兩次。

  *John is eating the apple twice.

  c. *小強在吃完那個蘋果。

  *John is eating up the apple.

  (30) a. 小強吃了那個蘋果三分鐘。

  John has eaten the apple for three minutes.

  b. 小強吃了那個蘋果兩次。

  John has eaten the apple twice.

  c. 小強吃完了那個蘋果。

  John has eaten up the apple.

  值得注意的是, 無論時間區間詞彙、計量詞彙還是動作結果詞彙修飾的都是事件而非賓語所指事物。依據Vendler (1967) 對動詞的劃分, 「吃」屬於活動事件, 具有[+持續性]、[+動態性]和[-自然終點]特性, 但對動詞事件類型的影響並不僅僅拘泥於動詞本身, 還受賓語和其它修飾語的影響 (林若望 2017:4) 。如「吃一個蘋果」並不屬於活動事件, 而是屬於達成事件, 具有[+持續性]、[+動態性]和[+自然終點]特徵。完成體和進行體的語法意義之一是前者可以有終點, 後者不可有終點, 否則就不合法。但「吃一個蘋果」既可以與完成體, 也可與進行體結合, 如例 (31) :

  (31) a. 小強吃了一個蘋果。

  John has eaten an apple.

  b. 小強在吃一個蘋果。

  John is eating an apple.

  原因在於其表達的層面不同:「吃一個蘋果」屬於詞彙體層面, 進行/完成體屬於語法層面, 故二者產生不了語法意義衝突。「吃一個蘋果」在詞彙體層面表達成, 具有終結特徵, 與「了」結合後, 由於完成體具有完整性特徵, 也包含終結性特徵, 詞彙體和語法體意義上具有一致性;與「在」結合後, 進行體具有非完整性特徵, 不包含終結性特徵, 故詞彙體和語法體不具有意義一致性, 最終結果仍表事件的持續而非事件的終結。

  按照事件發生過程, 任何一完整事件都有事件起始前的預設和事件終結後的狀態 (稅昌錫 2011) , 故完成體所蘊含的事件終結後也應存在終結後的狀態。但對於「了」語法意義起初視為「完成」, 表示行為的結束 (呂叔湘 1980) 或者動作的完成 (Chao 1968) , 並未意識到狀態的持續。之後的研究無論認為「了」的語法意義表「完成」還是「實現」, 逐漸開始注意到事件終結後的狀態意義 (劉勳寧 1988;金立鑫 2002;林若望 2017) , 區別在於是否承認部分還是所有該類句式具有「狀態延續」。主要分歧在於是否把下列句式視為持續, 如例 (32) :

  (32) a.吃了: 弱持續性動詞+了;

  b.養了半年的兔子: 強持續性動詞+了+賓語;

  c.熄了一夜的燈: 非持續性動詞+了+賓語;

  d.他寫了一個字: 弱持續性動詞施事主語句/動詞後時段成分+了。

  金立鑫 (2002) 認為 (32) 各例均表示「實現+結束」, 不具有「持續」意義。但我們更贊同林若望 (2017) 上述句式具有「持續」特徵的論斷。依據過程哲學, 活動終結即轉為事件的遺留狀態, 或林若望 (2017:7) 所說的結果狀態。這在英語中的表現更為明顯, 或者以形容詞, 或者以過去分詞表達遺留/結果狀態。無論形容詞還是過去分詞, 都被認為具有形容詞的性質, 表達狀態, 如例 (33) :

  (33) a. He turned off the light one hour ago.

  The light has been off for one hour.

  b. He wrote the character one hour ago.

  He has written the character for one hour.

  例 (33a) 動詞短語具有瞬時性, 以形容詞/介詞表達事件遺留狀態的持續, 該類動詞還包括「die, leave, arrive」等;例 (33b) 動詞短語性質具有非瞬時性, 或者動詞本身具有持續性, 或動詞行為可反覆, 如例 (34) , 可以直接以動詞過去分詞形式表達狀態的持續:

  (34) a. He has jumped on the bed for five minutes.

  b. He has knocked at the door for ten minutes.

  在英語中, 動詞的過去分詞形式性質雖然具有爭議, 但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在古代英語中其形容詞性強於動詞性。最為顯著的表現是古代英語有「BE+動詞過去分詞」, 同時表達三種語法意義:主動、完成和被動 (劉曉林 2016:72) 。雖後來完成體形式發展為「HAVE+動詞過去分詞」, 但其具有形容詞性不可否定, 並且在現代英語中仍有存留, 如例 (35) :

  (35) a. The vase is broken.

  b. He is gone.

  c. He is retired.

  也正是基於以上觀察, 我們認為英語完成體與漢語完成體一樣, 都有「完成+狀態延續」的意義。只不過英語中的「完成」由HAVE表達, 「狀態延續」意義由過去分詞表示, 而漢語中的「了」融合了以上兩種意義, 表達「實現/完成+狀態延續」意義 (林若望 2017) 。

  回到英語和漢語的進行體。從表面看, 英語和漢語的進行體標記有如下不同, 如例 (36) :

  (36) a. 英語使用BE, 漢語不使用;

  b. 英語沒有類似on類的詞彙表達事件進行, 漢語可以使用「在」「著」等表達事件進行;

  c. 英語進行體中的動詞使用-ing形式, 漢語進行體中的動詞使用原型。

  但是如果按照第一節的論述, 英語進行體本來含有on類介詞, 只是後來脫落了而已。如此, 英語進行體與漢語不同之處僅有兩點:一是BE的有無, 反映出英語是BE型語言;二是屈折形態是否出現, 說明英語是形態語言, 而這兩者正是英語和漢語差別的具體表現形式。暫不考慮差異之處, 只考慮英漢進行體相同之處, 我們發現其意義一致:首先, 英漢進行體都具有非完整性, 如例 (29) ;其次, 都具有持續性特徵, 這也是介詞所具有的特徵, 如例 (37) :

  (37) a. 書在桌子上。 The book is on the table.

  b. 他在學校。 He is at school.

  例 (37) 表達的是事物狀態, 具有持續性。依此類推, 進行體也應如此, 如例 (38) :

  (38) a. 他們在跳舞。 They are on dancing.

  b. 他們在散步。 They are on walking.

  例 (38) 沒有預設和遺留狀態, 或者說預設和遺留狀態是一致的, 顯示出過程的同質性, 表明事件是持續的。這一點還表現在與瞬時動詞不相容上, 因為瞬時動詞語義上不具有持續性, 起點與終點重合在一起, 如例 (39) :

  (39) a. *那個老頭在死。

  b. *那個運動員在贏這場比賽。

  c. *那輛火車在到車站。

  d. *那個小孩在跌。

  但是我們同時發現, 上述動詞在英語中都可以出現在進行體中, 如例 (40) :

  (40) a. The old man is dying.

  b. The athlete is winning.

  c. The train is arriving at Beijing.

  d. The boy is falling down.

  我們認為上述動詞之所以能在英語中出現在進行體中, 在於其具有累積的用法。漢語部分累積動詞實際也有這種用法, 如例 (41) :

  (41) a. 那個老人正在慢慢地死去。

  b. 那個運動員正在贏取這場比賽。

  c. 那輛火車正在緩慢地到達車站。

  d. 那個小孩正在朝地上跌倒。

  「死去、贏取、到達、跌倒」等動詞屬於達成動詞, 在事件達成之前, 須有一個過程, 所以可以使用進行體, 強調的是達成之前的狀態, 而非達成的結果。

  5. 結語

  本研究表明, 英語和漢語在表達完成體貌和進行體貌時藉助HAVE (有) 和ON (在) 上呈現出一致性和平行性, 且與事物層面的「領有」和「存在」呈現一致性和平行性。這種一致性和平行性實際反映出了語言的共性, 也凸顯出了事件和事物具有某種程度上的一致性:無論事物還是事件都可被「領有」, 都可處於某種狀態。這一共性的探究也甄別出了英語的個性:完成體中動詞過去式有形態標誌;進行體中動詞使用ing形式3;進行體藉助BE。其中動詞過去分詞形式可能具有形容詞性質;動詞進行體使用ing形式在於前面存在介詞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英語為何藉助BE表達事物「存在」和進行體?如果換一個視角, 從漢語角度看, 即使不藉助BE, 也可直接使用ON (在) 表達事物「存在」和事件「進行」。這樣BE反而顯得多餘了。BE在漢語中常被翻譯為「有」「是」「在」, 且不與其任何一個直接一一對應。問題是BE並非漢語中的「是」 (Wu 2011;沈家煊 2016) ;「在」由ON表達, 無需藉助BE;「有」也與「在」存在轉換關係 (姜兆梓 2015:20) , 二者區別體現的是觀察事態的角度不同 (外部視角與內部視角) , 並不一定藉助BE, 如漢語。可見BE不但與「有」「是」「在」不存在一一對應關係, 更是不表達三者中任何一個的意義。至於其本質是什麼仍需細加研究, 或者這正是哲學界和語言學界雖長期研究仍未取得共識的關鍵所在4。

  參考文獻

  [1]Chao, Y.R.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2]Dikken, M.D.Particles:On the Syntax of Verb-Particle, Triadic, and Causative Construction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3]Dikken, M.D.Relators and Linkers:The Syntax of Predication, Predicate Inversion, and Copulas[M].Cambridge, MA:MIT Press, 2006.

  [4]Dryer, M.S.The Greenbergian word order correlations[J].Language, 1992 (1) :81-138.

  [5]Elsness, J.On the progression of the progressive in early modern English[J].International Computer Archive of Modern English Journal, 1994 (18) :5-25.

  [6]Freeze, R.Existentials and other locatives[J].Language, 1992 (3) :553-595.

  [7]Jespersen, O.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M].London:George Allen&Unwin Ltd, 1931.

  [8]Lyons, J.Semantic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9]Rissanen, M.Helsinki Corpus[DB/OL]. (1991) [2018-03-17]http://www.helsinki.fi/varieng/CoRD/corpora/Helsinki Corpus/.

  [10]Vendler, Z.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M].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7.

  [11]Verkuyl, H.J.Aspectual asymmetry and quantification[A].In V.Ehrich.&H.Vater (eds.) .Temporal Semantik:Beitrige zur Linguistik der Zeitreferenz[C].Tübingen:Niemeyer Verlag, 1988:220-259.

  [12]Wang, W.S.Y.Two aspect markers in Mandarin[J].Language, 1965 (3) :457-470.

  [13]Wu, Y.The interpretation of copular constructions in Chinese:Semantic underspecification and pragmatic enrichment[J].Lingua, 2011 (5) :851-870.

  [14]戴耀晶.現代漢語表示持續體的「著」的語義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 1991 (2) :92-106.

  [15]胡建華.現代漢語不及物動詞的論元和賓語---從抽象動詞「有」到句法-信息結構接口[J].中國語文, 2008 (5) :396-409.

  [16]姜兆梓.「吃食堂」及其相關句式中的非對稱性[J].現代外語, 2015 (1) :15-25.

  [17]金立鑫.詞尾「了」的時體意義及其句法條件[J].世界漢語教學, 2002 (1) :34-43.

  [18]林若望.再論詞尾「了」的時體意義[J].中國語文, 2017 (1) :3-21.

  [19] 劉曉林.英漢語序類型特徵形態句法基礎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5.

  [20] 劉勳寧.現代漢語詞尾「了」的語法意義[J].中國語文, 1988 (5) :312-330.

  [21]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0.

  [22]稅昌錫.事件過程與存現構式中的「了」和「著」[J].語言科學, 2011 (3) :231-245.

  [23]沈家煊.英漢否定詞的分合和名動的分合[J].中國語文, 2010 (5) :387-399.

  [24]沈家煊.名詞和動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6.

  [25]王冬梅.從「是」和「的」, 「有」和「了」看肯定和敘述[J].中國語文, 2014 (1) :22-34.

  [26]王文斌, 何清強.論英語「be」與漢語「是/有/在」[J].外國語, 2014 (5) :2-10.

  [27]鄭懿德.福州方言的「有」字句[J].方言, 1985 (4) :309-313.

  [28]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2.

  [29] 楊伯峻.論語譯註[M].北京:中華書局, 1980.

  注釋

  1 語法體的表達具有多樣性 (Dryer 1992:98) 。這一論述的啟示是:無法以英語作為絕對的參考標準考察漢語語法現象, 只能從部分或局部出發進行對比研究。

  2 劉曉林 (2015:88-93) 也認為漢語中的「有」是一個體標記, 並從共時和歷時的角度對HAVE和「有」的體功能用法做了簡略比較。

  3 依據Elsness (1994:5) , 英語進行體中使用動詞ing形式這一用法並未出現於和英語近似的語言中。

  4 國外有的學者 (Dikken 2006) 認為BE可能僅僅具有句法倒裝作用, 如: (1) a.John is the boy.The boy is John.b.The book is on the table.On the table is a book. (2) a.I consider John my best friend.b.*I consider my best friend John.c.I consider John to be my best friend.d.I consider my best friend to be John.尤其 (2a) 和 (2b) 與 (2c) 和 (2d) 之間的在倒裝中非法與合法的不對稱性似乎凸顯出了BE的作用。

相關焦點

  • 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外語學科發展研究專業委員會在上海交通大學...
    8月15日,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外語學科發展研究專業委員會通過視頻會議形式舉行成立大會。本次大會由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外語學科發展研究專業委員會主辦,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承辦。
  • 認知與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有機性
    內在有機性蘊含在共同體的有機成分和共性因子中。  認識到有機共同體理論存在的不足,並不影響有機共同體理論能讓人們認識到內在有機性在不同共同體之間的差異。如果從有機共同體理論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有機性,至少可以有兩點啟示:其一,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有機性存在局部、結點上的非均衡性。
  • 【專利解密】輔助診療工具 推想科技醫療圖像標記方法
    【專利解密】輔助診療工具 推想科技醫療圖像標記方法;【嘉德點評】推想科技發明的醫療圖像標記方法,通過在虛擬實境設備中對三維圖像的感興趣區域進行標記,以實現對醫療圖像感興趣區域的標記,不僅降低了醫護人員的漏診率,也提高了醫護人員檢測醫療圖像的效率。
  • 尊重不同文化的共性與差異
    從曾經的「雖工亦匠,不入畫品」的自我中心觀到「西學為體,中學為用」的西方中心論,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西方當代文化藝術思潮到火爆的藝術市場再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的提出,經歷了長期的文化陣痛和自我反思之後,今天的中國已經能夠比較自信地站在人類文明良性構建的視角審視自身和他者,正視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共性與差異,及其在整個人類文化共同體中的尊嚴與價值。
  • 第二銀河啟示級艦船裝配推薦
    今天的戰艦情報室將為指揮官們介紹啟示級戰列巡洋艦,啟示級戰巡艦是靈感級戰巡艦的升級型,具有良好的支援增益性,續航能力強大。今天就一起來看看啟示級的裝配推薦和它在實戰中的應用吧!
  • 淺析手之三陰經的循行共性
    手之三陰經從胸走手,行於上肢內側,按照前為太陰、中為厥陰、後為少陰的順序依次排布,那麼這三條經脈有哪些共性呢?1 「手之三陰從胸走手」這句話見於《內經》當中,很多人認為這句話描述的是經脈循行的方向,但是在十二經脈醫學模型當中,走行並不代表方向,而是代表內在臟腑與肢體外周的具體部位之間所建立的一個對應關係。
  • 數碼寶貝01最後的敵人,啟示錄獸,也稱之為極惡魔王
    另一說太古的預言書上記載有啟示錄獸出現的預言。必殺技是產生無限擴展的黑暗,將一切歸為「虛無」的「暗黑(Darkness Zone)」。據說被這片黑暗包圍的事物,將失去全方位方向感並逐漸消亡。在小丑獸被打敗後,作為進化過程中消失掉的數碼獸們的絕望與悲傷等怨念的集合體登場。憎恨所有活著的,正在進行自己沒有做成的事情的數碼獸和孩子們。能使用到目前為止主人公們戰勝過的所有數碼獸的技能。
  • 行為經濟學對個體異質行為的研究與啟示
    行為經濟學突破了主流經濟學主張共性的理論迷思,回歸於個體行為的異質性本質,從而在本質上拓展了主流經濟學理論的解釋能力西方主流經濟學所基於的理性人假定偏重對個體的共性描述,這不利於對日趨複雜的經濟行為進行概括。行為經濟學突破了這種主張共性的理論迷思,回歸於個體行為的異質性本質,並巧妙地把「同質理性人」容納為「異質行為人」的極端特例,從而在本質上超越了主流理論的解釋能力。
  • 漢語方言去除義標記的多功能性研究
    隨著新功能的產生,原有的功能並沒有消失,這使得去除義標記具有多功能性。結合漢語史上「卻」「了」「掉」的演化路徑,文章推測當與去除義標記搭配的謂詞性結構語義發生泛化,減損義特徵消失,去除義標記就發展出完成體甚至完整體的用法。雖然去除義標記具有多種語法功能,但其核心語義是「完結」,即使有界情狀達到自然的終結點,而非任意的終結點。這也是去除義標記與普通話「了1」不同的根本原因。
  • 第一百隻猴子效應的啟示
    助益您的信息,盡在本公眾平臺請點擊右上角U2靈性的實相關注第一百隻猴子效應的啟示並且,通過100隻猴子的效應,以及100個節拍器的實驗的結果,也給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和啟示:有一股無形的能量連接一切,它既包括有生命的動物,也包含無生命的事物,有形的,無形的,全都相互關聯。從根本來說,萬物都從屬同一種能量,是由同一種能量不同振動和頻率的結果顯現!
  • 放射性核素標記多功能納米探針及其在PET顯像中的研究進展
    1.放射性核素標記納米材料的策略 放射性核素標記的納米探針主要包括放射性核素和納米材料兩部分,幾乎所有的納米材料均能進行放射性核素標記。製備放射性核素標記的納米探針需要考慮兩個方面:①放射性核素的選擇,主要依據放射性核素的物理特徵如放射性核素的成像特點、半衰期等做出選擇;②如何將放射性核素標記到納米材料上。放射性核素標記納米材料的方法可能影響其體內分布,因此標記方法必須安全、迅速、有效。
  • 核能科技創新:民用核能第一國的做法與啟示
    對我國核能技術創新的啟示筆者參加的某次核能行業研討會上,有來自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多位專家學者指出,我國在核能領域基礎研究薄弱,相關共性技術研發機構缺位。往上追溯,我國核工業在進行公司化改革時,包括基礎和共性技術研究在內的大部分科研院所,全部下放到中核集團,目前,原子能院和核動力院均承擔較大部分的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
  • 古瓷老光的個性與共性特徵
    古瓷老光是皮殼和包漿共同作用形成,由於環境不同產生不同的包漿,釉水接觸環境物質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皮殼,那麼古瓷老化光澤個性和共性分別是什麼呢?包漿與皮殼的不同使釉面形成玻璃光、中性光、亞光,這與包漿成分、結構以及釉面形成皮殼息息相關(詳知古瓷的皮殼和包漿請參閱上幾期文章)。
  • 我國攻克碳-14標記關鍵化合物製備與標記技術難關
    科技日報3月20日消息,3月20日,江蘇省江陰國家高新區發布了一項重點創新成果:該區無錫貝塔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團隊經過10年努力,攻克了碳-14標記關鍵化合物製備和標記技術難關,併集成應用多項現代先進技術,成功開發出用於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診斷用的關鍵緊缺原料藥尿素-14C和尿素-13C等,首次實現真正的國產替代進口,以滿足國內新醫藥、新農藥的研究開發需求。
  • 免疫螢光標記為什麼不能直接標記一抗而標記二抗
    一抗只識別一種底物,如果每種一抗都需要螢光標記,那這樣成本很高。而二抗既可以和一抗的結合,又帶有可以被檢測出的標記(如帶螢光、放射性、化學發光或顯色基團),作用是檢測一抗,提高了通用性。
  • 紀錄片《王朝》給我們的啟示
    也可以看作是紀錄片《王朝》給中學生的啟示一、交配權不敢是黑猩猩,老虎,獅子,還是南極企鵝,非洲雜色狗,那麼交配權是首領的獨特權利。從進化心理學中我們就可以讀出一點高手來了。那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一些問題。人類首先也是動物,具有動物性的一面。為什麼男人不允許女人婚後跟別的男子發生性行為。看看我們的野生哺乳動物,就清楚了。
  • 如何用FITC螢光標記細菌(細菌與真菌的螢光素標記)
    真菌;醋酸菌螢光(GFP)標記細菌螢光染色標記細菌(fluorescence labeled bacteria,FLB)>螢光標記噬菌體技術螢光蛋白標記細菌AlexaFluor 488(AF488)螢光染料標記細菌綠色螢光蛋白基因pEGFP標記細菌
  • 顏光濤教授:標記免疫、基因測序、生物大數據助力精準診斷
    並組建了中國分析測試協會標記免疫專業委員會。顏光濤教授說:「標記免疫分析技術近年來取得了迅猛發展,這也是實現國家提倡的「精準醫療」的一個重要技術支撐。」那麼,標記免疫分析技術目前在我國發展及應用的如何?從臨床角度看,腫瘤的個體化精準醫療與傳統療法的區別在哪裡?個體化醫療的可負擔性怎樣,成本會高嗎?就這些問題,顏光濤教授與我們分享了他的觀點與洞見。
  • 制度的個性與共性、普遍性與特殊性
    由於文明是經濟發展,尤其是生產方式推動的社會進步,因此文明本質上是共性的和普遍的。這是因為文明是發展的,是進步的。而文化則是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時代總和,因此文化總是個性的和特殊性的。 文化本質上是保守的,是固化的。
  • 找到「內在動機」是關鍵
    讓孩子改掉做什麼都三分鐘熱度的毛病,關鍵是要找到孩子的"內在動機"。改變孩子「三分鐘熱度」的毛病,得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什麼是內在動機?談到內在動機,我們首先需要談一下對當代動機理論有重大影響的兩位心理學——家德西和瑞恩,他們創立的自我決定理論對於內在動機的闡釋最為深入。這個理論闡述了三種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需要:歸屬感(relatedness)、自主感(autonomy)和勝任感(compet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