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國的基礎教育不挨罵,虎媽的中西結合路線才是正解

2020-12-04 遇言不止

我們的教育結構仍然有很大的問題,用責任和利益去做事,永遠不及用熱情和渴望去做事來得持久和深入。

——遇言姐

今天是初六,遇言姐感覺已經蟄伏了一個世紀。

這個春節過得像是0.5倍速,大家在家中蜷縮得還好嗎?

我這裡線下的工作全部停擺,孩子們的開學時間也推遲了,這幾天,遇言姐乾脆專心給大甜二甜輔導起了寒假作業。

順便看了兩個中西教育對比的紀錄片。

一個是丹麥在2013年拍攝的《丹麥9年Z班 vs.中國初三13班》

一個是BBC在2015年拍攝的《中國老師赴英進行中國式教育》

自從2013年,上海15歲組學生在以閱讀、數學、自然科學為主的PISA測試中獲得65個國家中的第一名,世界就開始聚焦中國的基礎教育。

第一支紀錄片,從哈爾濱和丹麥各選了一所不錯的公立初中,將兩個國家同層抽樣的初三學生進行橫比(為什麼選擇哈爾濱,難道因為緯度接近)。

面對同樣的測試,中國學生在數學上幾何級碾壓丹麥學生,丹麥學生在英語上幾何級碾壓中國學生。

其它的,在大家普遍認為丹麥學生更有優勢的創造能力、協作能力上,中國學生也更勝一籌。

雖然,中國學生的性教育一片空白。

▲丹麥9年級的孩子做中國中考數學試卷平均分為30,這還是抽掉了超出丹麥教學大綱的題目之後的得分

第二支紀錄片,講的是5名中國老師在英國漢普郡的一所中學實施了4周的中國式教學試驗

包括:增加在校時間、嚴格課堂紀律、製造集體氛圍,甚至連升國旗、課間操、眼保健操都統統搬進了英國中學。

1個月後,參加實驗的英國班級,考試成績提高了10%~20%。

▲丹麥大部分9年級的孩子不知道開方如何相乘,英國的孩子聽到正弦、餘弦同樣一臉懵圈,而且也搞不懂光的反射角

作為一名中國觀眾,看到一些丹麥初三學生不會做百分數、英國中學生聽到三角函數時哈欠連天,簡直觸目驚心、不忍直視,難免會覺得中國的基礎教育比西方要好。

楊振寧也是這樣說的:

在中國,一些人認為美國的教育好,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把中學生送去美國受教育是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中國的基礎教育比西方好?

中國的基礎教育比西方好,真的是這樣嗎?

遇言姐說,中西教育對比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

紀錄片抽取的丹麥和英國的兩所學校不能代表西方公立教育體系的全貌。

事實上,丹麥和英國都是教育資源相對均衡的高福利國家。

如果是在美國取樣,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同樣是公立體系,美國由於學校資源與社會稅收掛鈎,豪宅區的學校各種高大上,貧民區的學校猶如垃圾場。

如果與私立學校對比,那就更是天壤之別。

▲美劇《大小謊言》中,豪宅林立的灣區,公立學校資金充裕到媲美私校

BBC的紀錄片播出後,伊頓公學的前教務長就曾評論:

如果這5位中國老師來的是伊頓公學,應該會很開心。因為這裡的孩子能力很強,肯定不會讓中國老師失望。

▲英國的8所精英中學佔據了50%的牛津、劍橋錄取名額

來看一下紀錄片中丹麥和英國的兩所中學。

它們共同的特徵是:

第一:學生進度不一,分層嚴重。

優秀的學生可以門門滿分,數學達到高中一年級水準。

後進生則停留在小學三年級的程度,而且後進生的比例還高達15-20%

第二:老師樹立不起權威。

學生遲到、睡覺、玩電腦、燒茶水、不做作業、胡亂插話,老師倍感煩躁卻約束無力。

此外,紀錄片也反映出了3個國家年輕人的精神面貌

中國的孩子野心勃勃、目標清晰;

丹麥和英國的孩子自由散漫、甘於平庸、沒有恥感、毫不焦慮、完全沒有競爭意識,甚至會排擠、孤立學習好的同學。

丹麥的資深教師和教育專家都在反省現行的教育方針——

不能以偏概全地認為只有合作和創新最重要。

如果沒有基礎知識作為鋪墊,創新就是空中樓閣。

「不是因為感到快樂才開始學習,而是因為學到知識而感到快樂。」

無縫對接虎媽蔡美兒那句:Nothing is fun until you are good at it。

在互相學習中尋找教育改革的方向

遇言姐看完這兩則紀錄片只覺得如鯁在喉、感慨萬千。

我覺得這兩支紀錄片的拍攝目的並不是為了顯示哪一種教育方式最好,而是在互相學習中尋找教育改革的方向。

遇言姐是在加拿大讀的大學,孩子們也在加拿大上過小學。

我自己是各種學校活動、社會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做過家委會委員、體育俱樂部義工、童子軍小隊長,分門別類研究過各種夏令營。

遇言姐跟大量不同族裔、不同背景的家長交流過,也認識不少從小學到大學的老師。

我得出的結論是——

第一:精英永遠是精英。

能在一種教育體系中成功的孩子,同樣可以適應另一種教育體系。

在中國教育體系中一塌糊塗,在西方教育體系中如魚得水,這樣的孩子有,但很少。

▲丹麥中學和哈爾濱中學的孩子,都有提前做完閱讀試卷的學生。丹麥學生的最高分還比中國學生高

第二:沒有一種教育體系是可以完全信賴的。

無論在哪個國家,公立教育的本質都是少花錢、多辦事、以培養守法的納稅人為底線,優質的教育資源永遠是需要額外購買的。

▲大多公立學校都面臨老師短缺的狀況。雖然,西方一個老師管20幾個孩子,貌似比中國的情況要好一些,但實際分配到每一個孩子身上的關注仍然不夠

第三:西方的體制官僚起來比中國尤甚。

西方公立學校中有不少混日子的老師,由於工會的保護,學校沒有辦法開除這些不負責的老師。

校長能做的就是把這些人推給其它學校,為此甚至不惜在推薦信上寫盡好(謊)話(言)。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條,遇言姐覺得——

西方教育缺乏基本功訓練,中國教育缺乏深入和熱情。

前者只要下個狠心是可以調整的,後者是結構性問題,短時間內難以改變。

在丹麥和英國的兩則紀錄片中,我們只看到西方孩子的數學基本功很差,沒有看到的是,西方的教育體系是下不設防、上不設限,下海賜你撥水針,上天借你登雲梯,盡力達到因材施教。

以楓葉國為例子。

同為公立系統,小學各有特色,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滿足不同傾向,家長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訴求按需入學。

除了普通小學外,在語言選擇上,有英中、英法、英西雙語小學。

在學習重點上,有科學特色、藝術特色等特許公立小學。

在教學方式上,有強調紀律性、加大作業量的傳統教育小學

▲傳統教育小學遵循古法教學,要求學生穿校服,做作業

此外,還有每天上一節宗教課的天主教小學

以及,需要通過智商測試和面試的實驗小學(這種學校中國都不允許搞了,但在加拿大仍可以明目張胆)。

▲加拿大實驗小學的入學IQ要達到130

就算是啥附加值都沒有的普通社區學校,教學也不一定差。

為促進學校間良性競爭的年度中小學排名榜上,入圍一甲的總是幾個歷史悠久的普通公立學校。

▲中國不做小學排名,但是加拿大會做。圖為加拿大某學校的歷年得分

西方教育體系認為,孩子需要感受到適當的挑戰性,主張及時滿足孩子的能力和好奇。

美國和加拿大一樣,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教育局設有天賦兒童班(gift program)。

由各學校的老師推薦,給有天賦,且不適應大眾教學體系的孩子組隊,進行小班授課,增加學習內容。

如果沒進去天賦班也沒有關係。

加拿大從三年級往上施行混班制,允許單科跳級。比如遇言姐的侄子上四年級,但是數學課跟五年級一起上。

到了高中階段,教育的分層更加明顯。

有能力的孩子可以在高中課程之外加選IB、AP這些進階課程。

聽說有的孩子可以選到9門AP,真真正正是能者多學,上不封頂。

而IB課程則是要麼選一套,要麼選半套,數學要學微積分,生物要做project,歷史要寫小論文,還要做滿150個小時的「行動和服務」,四年時長,十分辛苦。

選了進階課程的孩子在半夜1、2點鐘之前是不可能睡覺的。

如果想在西方做一名傑出的學生,你會發現頭頂上是沒有天花板的。

而經過這套系統磨礪過的孩子,抗壓能力、學術能力,不比中國學生差。

▲有些大學允許學生用進階課程置換學分。高中修讀過進階課程的學生,還能節省大學學費和讀大學的時間

找到屬於自己的土壤

形成自我生長的力量

所以你看,不管是英國的紀錄片,還是丹麥的紀錄片,更多顯示了西方基礎教育的困境,但卻沒有告訴我們,西方的教育體制具有很大的彈性。

而在這套機制之中推送出的精英,並不比中國少。

而且,說實話,在寬鬆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精英,較少功利性,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更有熱情、更加執著。

不會出現李玫瑾說的,高考650分,困惑於自己該報什麼專業;

也不會出現高曉松說的,清華的孩子問該去外企還是國企。

這也是為什麼在知名大學中,最具有研究精神的頂尖學生,往往是西方孩子。

前陣子,遇言姐讀了郝景芳寫的一篇文章,從宏觀經濟談到未來孩子們應當具有的能力——生根。

什麼是「生根」能力呢?

就是有深厚的根,能自己汲取營養,把自己培育成大樹。

未來的中國,經濟放緩、房價高昂,只有熱島、沒有風口,平步青雲的窗口會越來越少。

人們無法再靠著審時度勢、上船搭車拿到時代紅利,而是必須發展出個性化、個人化,找到屬於自己的土壤,形成自我生長的力量

一個人的「生根」能力,來源於自己在一個點上紮根的勁頭,深挖的勁頭,這個勁頭的養成是漫長的。

缺少對自我的認知和生命覺醒的體會,一個人是很難獲得這種生根的力量的。

我們目前的基礎教育體制,不足以提供紮根生根的動力。

令遇言姐記憶深刻的一個觀點是——

郝景芳說:要允許孩子「虛度時光」。

同樣一句話,一位加拿大的大學系主任也對我講過,他說:要讓孩子感覺到「無聊」。

孩子只有在不被指定的玩耍中才能尋找到真正的個人興趣。

但是,在前文提到的記錄片中,中國學生每天學習12個小時,屬於個人的時間只有1個小時,留給他們「無聊」和「虛度」的時間太少了,不足以形成成熟的自我認知

▲為什麼孩子需要unstructured play

近幾年,媒體的風向逆轉,一夜之間淨是對中國教育體系從批判到吹捧

但是,我們必須知道,我們的教育結構仍然有很大的問題,最根本的是,這種教育體制會使孩子們缺乏紮根的動力。

用責任和利益去做事,永遠不及用熱情和渴望去做事來得持久和深入。

基礎教育要怎麼搞才好,這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而在重重矛盾沒有解決之前,家長只有自己摸著石頭過河,保留寬泛的視野、盡多開拓可能性

遇言姐越來越覺得,虎媽蔡美兒那種以愛為前提的中西結合路線才是正解。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END-

相關焦點

  • 《藍色時期》正因沒有正解,所以藝術才美麗又嚴苛
    八虎那聰明的腦子不斷地將理想與現實的選項拿出來比較,但與佐伯老師聊天以後,高二的八虎從此開始決意要將"東京藝術大學"當成他的第一志願。《藍色時期》雖然是漫畫,但作者山口飛翔老師本人正是東京藝術大學的畢業生出身,雖然不曉得八虎的奮鬥之路跟老師的人生重疊了幾成,但本作的那份"現實感"的重量卻完全不是開玩笑的。
  • 「榜樣的力量」不讓所有的努力都白費,才是正解。清華大學陳思雨
    # 成都藝考畫室2020屆 #陳思雨同學專訪我是去年暑假才開始專業性學美術,一方面是因為自己喜歡,另一方面是因為自己成績真的不理想。高中時期我和我媽一直很迷茫,高考怎麼辦?以後工作怎麼辦?既然看我喜歡畫畫,不如就走藝考這條路試試。
  • 你只看到虎媽近乎壓榨的教育方式,卻忽略了她女兒優秀背後的秘密
    前段時間,「虎媽」蔡美兒的大女兒索菲亞從耶魯大學法學院畢業了,又把「虎媽」和兩個女兒都拉回到了公眾視線內。索菲亞憑著優秀的成績從哈佛本科畢業後加入了美國陸軍成為了一名二級少尉,後又就讀耶魯法學院,獲法律博士(JD)學位。妹妹露露也正就讀於哈佛藝術歷史系。
  • 中西藥物治療解析,嚴重併發症可致命
    中西藥物治療解析,嚴重併發症可致命西藥治療嬰幼兒手足口病在西藥方面還沒有特別有效的治療藥物,其治療方式上還是以對症治療,給嬰幼兒服用維生素B族、維生素C、如幹擾素、阿昔洛韋等抗病毒藥物、解熱鎮痛劑等。思密達,又名蒙脫石散,可以對消化道細菌、病毒、生成的毒素有較強的吸附、固定、清除效果,可以很強的覆蓋消化道黏膜的能力,並和黏膜蛋白結合,提或黏膜屏障對攻擊因子的抵禦能力,有利於上皮組織的再生和恢復。如果是口腔潰瘍嚴重的手足口病患兒,可用適量的思密達倒入溫開水混合,在早、中、晚飯後和睡前塗於口腔潰瘍局部,可加快患兒口腔潰瘍的恢復時間。
  • 僅有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是培養不出大量優秀數學家的
    普及的基礎教育大多數數學家才能的最初表現是在最早學讀、寫、算時表現出來的。所以,基礎教育的普及是不埋沒潛在數學天才的必要條件,數學天才具有普遍性,不只出生在城市的有錢人家庭,例如大數學家高斯及E·嘉當都出生在沒有文化的鄉鎮,若不能及時發現,數學史上就沒有數學王子了。在基礎教育不普及的貧困落地區,大量有才能的苗子成為社會的犧性品。
  • 初中生進入化學實驗室必須遵守的規定,不然容易挨罵
    今天就給大家總結了進去化學實驗室必須怎手的規定,知道這些就不擔心被老師批評了。首先是藥品的取用原則,第一要遵守三不原則,就是不聞藥品的氣味,不嘗藥品的味道,不能用手觸摸藥品。其次要按照實驗的規定用量取藥,不能浪費藥品,如果沒有說明藥品的用量那麼就是少量。
  • 張允熠|「兩極相聯」與中西之間——論歐洲近代哲學...
    17世紀,中西際會,以儒學為載體的中國哲學流布歐洲,儒學中所表現出的理性精神深深地吸引了西方思想家,一時成為批判基督教神學的他山之石和重構歐洲哲學的重要思想資源。然而,作為一種異質文化,中國哲學畢竟只有融入歐洲哲學語境或通過歐洲化進程才有可能發揮作用。(一)中西哲學的異同。
  • 中國女排名將遠嫁美國購物挨罵:外國月亮比國內圓!她回罵:槓精
    而早已退役多年的女排「黃金一代」老隊員們則沒有球隊約束,改行當「作家」的趙蕊蕊因為怒斥身旁那些崇洋媚外之徒,讓球迷誤以為她是針對嫁到美國的隊友馬蘊雯。儘管兩人已經做出回應化解了誤會,但是嫁到美國更加奔放的「馬大姐」馬蘊雯近日卻又挨罵。
  • 3個信號,暗示孕囊胎芽正茁壯成長,孕媽切勿過度緊張
    通常在懷孕6周後,胚胎的心臟才開始具備搏動的特徵,也有一些寶寶胎心出現較晚,在孕8周左右才出現。通常在懷孕6周後,胚胎的心臟才開始具備搏動的特徵,也有一些寶寶胎心出現較晚,在孕8周左右才出現。然而,孕早期流產多發時間段就在孕7~9周,就算是確認胎心存在後,流產率也仍然有16%~36%,因此到孕8~9周仍然沒有胎心,可能就代表有意外發生。
  • 北京通州中西結合醫院核酸檢測實行預約檢測(附預約入口)
    北京通州中西結合醫院核酸檢測實行預約檢測(附預約入口)  一、預約掛號方式  微信預約、114電話預約關注「通州區中西醫結合醫院」官方微信服務號,點擊【預約掛號】,選擇【院內預約掛號】,選擇【核酸檢測門診】  掛號入口:點擊進入  2.撥打114電話預約。  二、每日採集時間  上午:8:00-11:30  下午:2:00-4:00  三、採集地點  北京市通州區中西醫結合醫院院內「核酸採集點」。
  • 快看看小奶虎是咋長大的
    此次,ZAKER哈爾濱在直播回放中首次公開了母虎產仔視頻。直播結束後,5名參與活動的網友,各獲得一張價值90元的東北虎林園門票。  想進產房探視?  那得看虎媽的心情  進門前,飼養員和工作人員耳提面命地要求新晚報記者必須遵守紀律:「如果母虎受到驚嚇,會遺棄虎仔甚至傷害虎仔。
  • 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基礎教育新格局
    21世紀將開啟第三個十年,在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形勢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和「十三五」規劃即將收官,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確定「十四五」時期教育事業的主要目標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調「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
  • 最準的驗男女的方法香港抽血驗男女性別孕幾周才準確
    香港驗血只需抽取孕媽的少量靜脈血,然後從中提取出胎兒游離DNA的方法來進行檢測否含有「Y」染色體,這種檢測方法不會對孕媽和胎兒產生任何影響。因正常的人有23對染色體,其中22對被稱為常染色體,另外一對為性別染色體,女性標記為XX,男性標記為XY。在受精時,若父親的X染色體的精子與卵子結合,則產生XX型受精卵,發育為女寶寶;若父親的Y染色體與卵子結合,則產生XY型受精卵,發育為男寶寶。
  • 要媽管吃管喝,還要媽操心X生活!媽寶男的始祖原來是它………
    雌性倭黑猩猩堪比人類社會裡掌控一切的「虎媽」,管天管地還管兒子生娃…. 這奇特的現象以及背後的原因,得從一個持續16年的研究說起.... 這樣的場景,Surbeck和同事們在雨林多年觀察到很多次, 起初因為不了解這些倭黑猩猩的身份,Surbeck大惑不解,他認為Hanna這樣的雌性倭黑猩猩舉動非常奇怪: 「雌性倭黑猩猩通常都會趕走自己不喜歡的雄性倭黑猩猩,這很正常,不正常的是,其他倭黑猩猩情侶交配,竟然有個雌性倭黑猩猩幫忙保護和把風
  • 在中西文化衝突中反思歷史
    古樸精緻的語言,行雲流水般的敘述,100多年前的天津風貌和中西衝撞的慘烈躍然紙上……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單筒望遠鏡》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該書是馮驥才繼《義和拳》《神燈前傳》後的又一部長篇小說,30年的沉澱,使這部作品呈現穿越歷史文化時空的厚重面貌,也書寫了他對歷史人性的透徹思考。    「這部小說很早就在心裡。」
  • 哪國才是新冠病毒發源地?如山鐵證來了,美國去年12月就存在疫情
    據歐洲媒體報導,一項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可能早在2019年12月就已抵達美國,並造成美國不知情的情況下開始了第一波疫情。儘管自從中國去年年底疫情爆發以來,西方各國對於中國所謂"病毒發源地"的指責與污衊不絕於耳,但哪國才是新冠病毒發源地
  • 西安古城內的小眾景點,中西結合建築風格,是300年前建的教堂
    位於四府街以西、甜水井街以東,五星街上的大門正對著冰窖巷。其實非常慚愧,作為西安人,早年在護城河西南角上學的時候經常路過,後來又搬得到了附近住,隔三差五地進城也常常路過,卻沒有進去過,但那座特色非常明顯的教堂卻一直記憶深刻。
  • 我在閒魚挨罵賺錢:40一天,絕不還口
    代表作依然是大腦斧——《驚嚇虎》。點進去才意識到,現抓野生奧特曼,其實是在為自己賣的冷藏櫃引流……在這個藝術館中,只要有需要,只要不違法,不管什麼事兒都找到人給你辦,也因此誕生了不少「新職業」。沒錯,閒魚上的神人們,儼然已經把它玩兒成了一個解憂雜貨鋪,不對,準確點說,是解憂小賣部。
  • 畫家石虎:其人其畫虎虎有生氣
    作為評論家,我有一個職業習慣,在觀賞畫時,凡是讓我內心不平靜的和讓我手發癢也想塗抹一番的畫,我才認為是好畫,石虎的畫攪得我內心不能平靜,使我產生創作的欲望。應該說,我是欣賞他這些作品的。  從此,石虎的名字傳開了,大家都知道他在致力於中國畫的革新。那時,革新的中國畫家有名的還有吳冠中、周韶華、李世南、賈又福等。
  •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的基礎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2.日本媽媽抗挫折能力從幼兒抓起,而我們盡力保護孩子不受委屈。3.日本媽媽注意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而我們的孩子在玩手機。4.日本媽媽更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而我們越來越多的媽寶出現了。造成中日基礎教育差異的原因1.教育體系不一樣我國學生套在應試教育的外殼下,必須學好書本知識,以考試為準,高考才是王道,所以我們必須按照這條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