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教育結構仍然有很大的問題,用責任和利益去做事,永遠不及用熱情和渴望去做事來得持久和深入。
——遇言姐
今天是初六,遇言姐感覺已經蟄伏了一個世紀。
這個春節過得像是0.5倍速,大家在家中蜷縮得還好嗎?
我這裡線下的工作全部停擺,孩子們的開學時間也推遲了,這幾天,遇言姐乾脆專心給大甜二甜輔導起了寒假作業。
順便看了兩個中西教育對比的紀錄片。
一個是丹麥在2013年拍攝的《丹麥9年Z班 vs.中國初三13班》。
一個是BBC在2015年拍攝的《中國老師赴英進行中國式教育》。
自從2013年,上海15歲組學生在以閱讀、數學、自然科學為主的PISA測試中獲得65個國家中的第一名,世界就開始聚焦中國的基礎教育。
第一支紀錄片,從哈爾濱和丹麥各選了一所不錯的公立初中,將兩個國家同層抽樣的初三學生進行橫比(為什麼選擇哈爾濱,難道因為緯度接近)。
面對同樣的測試,中國學生在數學上幾何級碾壓丹麥學生,丹麥學生在英語上幾何級碾壓中國學生。
其它的,在大家普遍認為丹麥學生更有優勢的創造能力、協作能力上,中國學生也更勝一籌。
雖然,中國學生的性教育一片空白。
▲丹麥9年級的孩子做中國中考數學試卷平均分為30,這還是抽掉了超出丹麥教學大綱的題目之後的得分
第二支紀錄片,講的是5名中國老師在英國漢普郡的一所中學實施了4周的中國式教學試驗。
包括:增加在校時間、嚴格課堂紀律、製造集體氛圍,甚至連升國旗、課間操、眼保健操都統統搬進了英國中學。
1個月後,參加實驗的英國班級,考試成績提高了10%~20%。
▲丹麥大部分9年級的孩子不知道開方如何相乘,英國的孩子聽到正弦、餘弦同樣一臉懵圈,而且也搞不懂光的反射角
作為一名中國觀眾,看到一些丹麥初三學生不會做百分數、英國中學生聽到三角函數時哈欠連天,簡直觸目驚心、不忍直視,難免會覺得中國的基礎教育比西方要好。
連楊振寧也是這樣說的:
在中國,一些人認為美國的教育好,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把中學生送去美國受教育是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中國的基礎教育比西方好?
中國的基礎教育比西方好,真的是這樣嗎?
遇言姐說,中西教育對比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
紀錄片抽取的丹麥和英國的兩所學校不能代表西方公立教育體系的全貌。
事實上,丹麥和英國都是教育資源相對均衡的高福利國家。
如果是在美國取樣,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同樣是公立體系,美國由於學校資源與社會稅收掛鈎,豪宅區的學校各種高大上,貧民區的學校猶如垃圾場。
如果與私立學校對比,那就更是天壤之別。
▲美劇《大小謊言》中,豪宅林立的灣區,公立學校資金充裕到媲美私校
BBC的紀錄片播出後,伊頓公學的前教務長就曾評論:
如果這5位中國老師來的是伊頓公學,應該會很開心。因為這裡的孩子能力很強,肯定不會讓中國老師失望。
▲英國的8所精英中學佔據了50%的牛津、劍橋錄取名額
來看一下紀錄片中丹麥和英國的兩所中學。
它們共同的特徵是:
第一:學生進度不一,分層嚴重。
優秀的學生可以門門滿分,數學達到高中一年級水準。
後進生則停留在小學三年級的程度,而且後進生的比例還高達15-20%。
第二:老師樹立不起權威。
學生遲到、睡覺、玩電腦、燒茶水、不做作業、胡亂插話,老師倍感煩躁卻約束無力。
此外,紀錄片也反映出了3個國家年輕人的精神面貌。
中國的孩子野心勃勃、目標清晰;
丹麥和英國的孩子自由散漫、甘於平庸、沒有恥感、毫不焦慮、完全沒有競爭意識,甚至會排擠、孤立學習好的同學。
丹麥的資深教師和教育專家都在反省現行的教育方針——
不能以偏概全地認為只有合作和創新最重要。
如果沒有基礎知識作為鋪墊,創新就是空中樓閣。
「不是因為感到快樂才開始學習,而是因為學到知識而感到快樂。」
無縫對接虎媽蔡美兒那句:Nothing is fun until you are good at it。
在互相學習中尋找教育改革的方向
遇言姐看完這兩則紀錄片只覺得如鯁在喉、感慨萬千。
我覺得這兩支紀錄片的拍攝目的並不是為了顯示哪一種教育方式最好,而是在互相學習中尋找教育改革的方向。
遇言姐是在加拿大讀的大學,孩子們也在加拿大上過小學。
我自己是各種學校活動、社會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做過家委會委員、體育俱樂部義工、童子軍小隊長,分門別類研究過各種夏令營。
遇言姐跟大量不同族裔、不同背景的家長交流過,也認識不少從小學到大學的老師。
我得出的結論是——
第一:精英永遠是精英。
能在一種教育體系中成功的孩子,同樣可以適應另一種教育體系。
在中國教育體系中一塌糊塗,在西方教育體系中如魚得水,這樣的孩子有,但很少。
▲丹麥中學和哈爾濱中學的孩子,都有提前做完閱讀試卷的學生。丹麥學生的最高分還比中國學生高
第二:沒有一種教育體系是可以完全信賴的。
無論在哪個國家,公立教育的本質都是少花錢、多辦事、以培養守法的納稅人為底線,優質的教育資源永遠是需要額外購買的。
▲大多公立學校都面臨老師短缺的狀況。雖然,西方一個老師管20幾個孩子,貌似比中國的情況要好一些,但實際分配到每一個孩子身上的關注仍然不夠
第三:西方的體制官僚起來比中國尤甚。
西方公立學校中有不少混日子的老師,由於工會的保護,學校沒有辦法開除這些不負責的老師。
校長能做的就是把這些人推給其它學校,為此甚至不惜在推薦信上寫盡好(謊)話(言)。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條,遇言姐覺得——
西方教育缺乏基本功訓練,中國教育缺乏深入和熱情。
前者只要下個狠心是可以調整的,後者是結構性問題,短時間內難以改變。
在丹麥和英國的兩則紀錄片中,我們只看到西方孩子的數學基本功很差,沒有看到的是,西方的教育體系是下不設防、上不設限,下海賜你撥水針,上天借你登雲梯,盡力達到因材施教。
以楓葉國為例子。
同為公立系統,小學各有特色,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滿足不同傾向,家長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訴求按需入學。
除了普通小學外,在語言選擇上,有英中、英法、英西雙語小學。
在學習重點上,有科學特色、藝術特色等特許公立小學。
在教學方式上,有強調紀律性、加大作業量的傳統教育小學。
▲傳統教育小學遵循古法教學,要求學生穿校服,做作業
此外,還有每天上一節宗教課的天主教小學。
以及,需要通過智商測試和面試的實驗小學(這種學校中國都不允許搞了,但在加拿大仍可以明目張胆)。
▲加拿大實驗小學的入學IQ要達到130
就算是啥附加值都沒有的普通社區學校,教學也不一定差。
為促進學校間良性競爭的年度中小學排名榜上,入圍一甲的總是幾個歷史悠久的普通公立學校。
▲中國不做小學排名,但是加拿大會做。圖為加拿大某學校的歷年得分
西方教育體系認為,孩子需要感受到適當的挑戰性,主張及時滿足孩子的能力和好奇。
美國和加拿大一樣,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教育局設有天賦兒童班(gift program)。
由各學校的老師推薦,給有天賦,且不適應大眾教學體系的孩子組隊,進行小班授課,增加學習內容。
如果沒進去天賦班也沒有關係。
加拿大從三年級往上施行混班制,允許單科跳級。比如遇言姐的侄子上四年級,但是數學課跟五年級一起上。
到了高中階段,教育的分層更加明顯。
有能力的孩子可以在高中課程之外加選IB、AP這些進階課程。
聽說有的孩子可以選到9門AP,真真正正是能者多學,上不封頂。
而IB課程則是要麼選一套,要麼選半套,數學要學微積分,生物要做project,歷史要寫小論文,還要做滿150個小時的「行動和服務」,四年時長,十分辛苦。
選了進階課程的孩子在半夜1、2點鐘之前是不可能睡覺的。
如果想在西方做一名傑出的學生,你會發現頭頂上是沒有天花板的。
而經過這套系統磨礪過的孩子,抗壓能力、學術能力,不比中國學生差。
▲有些大學允許學生用進階課程置換學分。高中修讀過進階課程的學生,還能節省大學學費和讀大學的時間
找到屬於自己的土壤
形成自我生長的力量
所以你看,不管是英國的紀錄片,還是丹麥的紀錄片,更多顯示了西方基礎教育的困境,但卻沒有告訴我們,西方的教育體制具有很大的彈性。
而在這套機制之中推送出的精英,並不比中國少。
而且,說實話,在寬鬆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精英,較少功利性,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更有熱情、更加執著。
不會出現李玫瑾說的,高考650分,困惑於自己該報什麼專業;
也不會出現高曉松說的,清華的孩子問該去外企還是國企。
這也是為什麼在知名大學中,最具有研究精神的頂尖學生,往往是西方孩子。
前陣子,遇言姐讀了郝景芳寫的一篇文章,從宏觀經濟談到未來孩子們應當具有的能力——生根。
什麼是「生根」能力呢?
就是有深厚的根,能自己汲取營養,把自己培育成大樹。
未來的中國,經濟放緩、房價高昂,只有熱島、沒有風口,平步青雲的窗口會越來越少。
人們無法再靠著審時度勢、上船搭車拿到時代紅利,而是必須發展出個性化、個人化,找到屬於自己的土壤,形成自我生長的力量。
一個人的「生根」能力,來源於自己在一個點上紮根的勁頭,深挖的勁頭,這個勁頭的養成是漫長的。
缺少對自我的認知和生命覺醒的體會,一個人是很難獲得這種生根的力量的。
而我們目前的基礎教育體制,不足以提供紮根生根的動力。
令遇言姐記憶深刻的一個觀點是——
郝景芳說:要允許孩子「虛度時光」。
同樣一句話,一位加拿大的大學系主任也對我講過,他說:要讓孩子感覺到「無聊」。
孩子只有在不被指定的玩耍中才能尋找到真正的個人興趣。
但是,在前文提到的記錄片中,中國學生每天學習12個小時,屬於個人的時間只有1個小時,留給他們「無聊」和「虛度」的時間太少了,不足以形成成熟的自我認知。
▲為什麼孩子需要unstructured play
近幾年,媒體的風向逆轉,一夜之間淨是對中國教育體系從批判到吹捧。
但是,我們必須知道,我們的教育結構仍然有很大的問題,最根本的是,這種教育體制會使孩子們缺乏紮根的動力。
用責任和利益去做事,永遠不及用熱情和渴望去做事來得持久和深入。
基礎教育要怎麼搞才好,這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而在重重矛盾沒有解決之前,家長只有自己摸著石頭過河,保留寬泛的視野、盡多開拓可能性。
遇言姐越來越覺得,虎媽蔡美兒那種以愛為前提的中西結合路線才是正解。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