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就讀於重點大學的表弟說,自己上了大學後,感覺學習英語的狀態都不對。雖然自己不是英語專業,但還是挺挺喜歡英語和聽英語課。但是卻發現自己自學能力降低了很多,特別是介詞及其搭配意義經常弄不明白,如up的動詞+介詞搭配,get up是「起床」的意思,take up就變成了「從事」的意思。無法理解詞義搭配,從而導致自己的詞彙量感覺是停留在高中階段。雖然在大學也學了很多新單詞和詞組,但與不同的介詞搭配後卻愈發混亂了。
中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和外語教育家桂詩春老師,曾在三個語料庫統計過英語38個介詞的使用頻率為10%-11%之間。其中高頻介詞共14個,如of,in,on,to,for, with,at,by,from等。
由於漢語沒有如此多樣的介詞用法,因此,對於中國人來說,英語介詞的學習和使用就自然會感到困難。對於學習介詞困難的人來說,我會建議他在大腦中構建介詞的意象圖式。
1 什麼是意象圖式?
意象圖式最早是由美國語言學家Lakoff和Johson提出的,指的是基於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和體驗過程中形成的較簡單的結構,比如說空間關係中的上下,左右,前後,整體與部分等。
2 為什麼要在大腦中構建英語介詞的意象圖式呢?
我國語言學家王寅提出不同單詞+介詞的意義是由介詞的本義演化而來的。
通過自身對世界的認知經驗,理解英語介詞,在頭腦中形成對介詞基本含義的認識,通過引申和不同的搭配,拓展介詞詞組意義的理解和掌握。想像一下,嬰兒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
通過哭就有奶吃,知道如何主動找吃的。通過手和腳觸碰物品而獲得對移動物品的感知。因此,學習英語介詞可以基於這種從小形成的體驗,掌握英語介詞的用法和延伸。
3 如何構建介詞的意象圖式?
不同的英語介詞基本意義是不一樣的。在這裡以in為例子進行分析。
第一,確定英語介詞in的核心意義。在空間關係中,in是指「處於某一個有界限空間裡面」,簡單地說,就是在一個範圍裡。如下圖顯示。
如,In China, we usually spend the Spring Festival.(在中國,我們通常過春節。)在這個句子中,「中國」就是一個有邊界的範圍。
第二,通過自身的理解拓展介詞的延伸意義。
In the Autumn, we will have a camp.(在秋天,我們將會有一個野營。)In 2020, situations change largely.( 2020年,許多情況改變了。)There is a man in red. (有一個穿著紅色衣服的男人。)
以上是in作為介詞的延伸意義。「autumn秋天」是一個氣候界限的空間,「2020年是一個有時間界限的空間」和「red紅色衣服」也是有界限的方式或者狀態。
當作為動詞+介詞in的時候,意象圖式開始進一步延伸。如take in是「吸收、理解和消化」意思,源於take是「帶走某些事物」,in是「在某個空間內」。而be lost in由於lost有「迷路」的意思,in是在某個範圍內,所以組合延申為「沉迷於某事或某物「。
不難發現,只要從自身的大腦開始,先理解英語介詞的基本含義,再開始延申意義,不斷掌握介詞的意義多樣性。變化本身是常態,最好的方法就是擁抱變化,更有利於理解核心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