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郭帖
編輯 | 顧鴿
隨著黎明到來,2020年雙十一剁手之夜的喧囂,逐漸恢復平靜。
幾十位明星助陣、微博熱搜屠版報導、高達3723億元的成交額,見證了這場消費狂歡的輝煌。
而對於立志省錢的周鑫來說,也終於結束了這場長達半個多月的「消費主義攻防戰」。哪怕作為追星女孩的她,看到自己的偶像也在陣容中。
早在10月19日,她所在的豆瓣「摳門女性聯合會」小組便開始準備迎戰。在這個聚集了42萬人的小組中,組員們在帖子「雙十一要來了,大家一人一句預防針」下交流多年花過的冤枉錢,留下的血淚教訓......
通過剖析商家套路、看清自身弱點、遠離包裹在糖衣下的消費陷阱,她們的目標是贏得雙十一期間最大的優惠獎勵:「不買立減百分百。」
豆瓣帖子 「雙十一要來了,大家一人一句預防針」的留言
預防針
10月20日,當李佳琦敲鑼打鼓喊話「不要睡!一睡幾百塊就沒嘍!」時,周鑫複習了一遍豆瓣熱帖「雙十一預防針」並加入收藏夾。
去年,她在雙十一期間消費了超過2萬元。而今年,除了早就放在購物車中的日用品,其它什麼也不打算買。
李佳琦雙十一直播敲鑼
往年每個雙十一過後,周鑫會有一段後悔的日子。她和同事們的快遞如雪花般紛至沓來,在公司裡堆成一道牆。如果沒有清潔阿姨催促,她甚至會將快遞留在原地好幾天,下單時那股熱情早已煙消雲散。
很多時候,她對著取回的快遞發呆:我怎麼買了那麼多?這些都是啥?
她自覺以「七天無理由」為藉口退貨是不道德的。但每年消費狂歡過後,雞肋的戰利品和驚悚的花唄待還金額,總讓她不斷冒出「退貨」的念頭。
圖/視覺中國
今年是她立志消費降級的一年。預感到自己可能會重蹈覆轍,她很早就對雙十一產生了「防備心理」,和有相同信念的人在網絡聚集,互相分享著經驗教訓,彼此為消費念頭「潑冷水」。
在豆瓣小組裡,各種「警世名言」層出不窮,彰顯著剁手過後消費者們的痛定思痛。
一類是戳破所謂「優惠泡沫」。除了「雙十二更便宜」「不買立減百分百」「所有優惠都是商家賺錢套路」等金句外,更有網友分析商家如何通過複雜繁瑣的優惠規則實施「價格歧視」策略:讓「有錢沒時間」的消費者多掏錢,讓「沒錢有時間」的消費者充當傳播工具。
另一類是指出各種「消費心理學陷阱」。為什麼要半夜12點下單?因為夜晚人最容易衝動消費。為什麼要搞成定金、尾款?因為每次付款費用較低不容易喚起消費者心理預警。為什麼要逼著大家去搶購?因為要逼得你沒工夫冷靜思考……
一個個被看穿的商家套路背後,都是網友們剁手得來的血淚教訓。
還有一類針對自身。有網友提出「靈魂三問」,點擊購買前需三省吾身:我有錢嗎?我需要嗎?家裡有地兒放嗎?
疫情下的收入降級,迫使大家頭腦降溫。但歸根結底,網友們發現這個以「省錢」為口號的雙十一活動,總是令自己多花錢。「商家們卯足了勁要在這時候賺錢,消費者怎麼可能反而賺便宜呢?」周鑫自認看出了其中玄機。
首個雙十一誕生於2009年,僅27個品牌參加活動,5200萬元總交易額,相較於今年長達半個月的周期、娛樂圈明星齊齊上陣的場面,實在是簡陋得很。但如今卻有一個名為#懷念最初的雙十一#話題悄然走紅,不少網友在其中回憶最初的美好:可以悠閒地看一整天,想買的東西都比平時便宜很多,一目了然沒有各種玩法……
這種厭倦雙11的情緒,也被平臺敏銳地捕捉到。11月4日,話題#網易嚴選退出雙十一#登上熱搜。@網易嚴選 表示自己沒有複雜優惠玩法、養貓蓋樓、組隊PK、手勢地圖,只有「全年抄底價」,並表示「希望消費者可以走好自己的路,不要被複雜玩法套路」。
網易嚴選退出雙十一。圖/微博@網易嚴選
然而,網友的反應卻並不那麼熱情:「它是說它家活動更簡單優惠的意思嗎?」
商家們油膩了,消費者們也長大了。當天貓雙十一晚會的明星名單在網上流傳時,「摳門女性聯合會」小組裡立刻有人加補一劑預防針:
「花那麼多錢請明星上,能給你優惠嗎?」
上鉤
周鑫把淘寶頁面皮膚換成了自己最討厭的紫色,以免忍不住去刷淘寶。她覺得自己還不夠狠,有些「狠人」朋友,直接在雙十一前卸載了淘寶。
做出這個決定,是因為她意識到,消費需求是被挖掘出來的,且具有傳染性,升級性,全套性。
她原本對雙十一併不感冒。大學時代,周圍同學們都比較拮据,很少有人熱衷網購,自然也無人聊起。而自上班以後,每逢雙十一,她都會被同事問起:「你買東西了嗎?買了啥?」聽著同事們的交流,她會突然意識到:該是購物的時候了。
當「該購物了」念頭冒出來,需要消費的商品便會接踵而至。
很長一段時間,周鑫養成了一有空就看淘寶的習慣。而根據AI算法,她必然不斷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打開一次淘寶,就多一件想買的衣服」。
「消費升級」在此過程中自然發生。另一位女生趙丹丹清楚地記得,自己原本只想買一個無線耳機,但從在淘寶搜索框中輸入「無線耳機」那一刻起,她便被淹沒在海量商品中。為了挑出「性價比最高」的東西,她查閱各種產品測評,隨即意識到幾百塊預算買來的耳機必定「音質較差」。
後來過生日時,她想著「我要犒勞一下自己」,便掏錢買下了上千元的耳機。
類似的事件不斷發生,在工資收入增長的幾年中,她的衣食住行全都經歷了「消費升級」,存錢願望始終沒有實現。
她有時候甚至會感覺:「既然每月護膚品要花掉那麼多錢,多花點錢買件能穿幾年的衣服根本算不上浪費。」隨即又迎來一次「局部升級」。
商家構建全套消費品,以介紹「生活方式」名義向網友輸出
這恰似《人類簡史》中描繪過的「消費升級」圖景:「奢侈品往往最後會成為必需品,而且帶來新的義務。等到習慣某種奢侈品,就會開始認為這是天經地義,接著就是一種依賴。最後,生活中再也不能沒有這種奢侈品了。」
雙十一購物節是強刺激消費行為,而日常潛移默化的滲透,則不斷改造著人的消費行為。為了從日常開始戒斷購買慾望,渴望「省錢」的組員們一起想出了許多方法。
有「冷卻法」:為自己立下規矩,所有物品購物車放置兩天後再買;有「隔離法」:卸載淘寶小紅書、取關所有「種草」博主;最粗暴簡單的是「罵醒法」:有人開貼曬出自己的購物車,求其他組員指出「智商稅」部分……
看穿商家套路,洞悉營銷陷阱,都還算容易,最令人難以戒斷的,是消費瞬間得到的愉悅感。
在許多個輾轉反側的夜晚,周鑫不停地刷著淘寶,糾結是否要再買一支熱門色號口紅,消費欲望噬咬著她。直到下單,她才能安然睡去:「已經獎勵過自己了,明天得好好工作了,睡覺!」
她分不清,快樂究竟是由新口紅還是由消費行為本身帶來的,只知道自己養成了習慣:感覺工作太辛苦了,就要去買點東西,給自己一點甜頭。
直到疫情下銳減的收入,與填不上的花唄敲了她一榔頭,她才被迫想要戒掉這份生活中的「小確幸」:「窮令我清醒。」
圖/視覺中國
反思
我們如何一步步墜入陷阱,心甘情願以消費為樂?
豆瓣有一個近5萬人聚集的「消費主義言行大賞」小組,在探討上述問題。從具體事例到抽象理論,組員們試圖通過解構日常生活當中無處不在的消費誘惑,來重新樹立自己的消費觀念,規整自己的消費行為。
許多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費主義話術,在此被重新思考。比如,前段時間的流行語「去年的衣服,配不上今年的我」,就被廣受批判。
有網友援引博德裡亞《消費社會》一書指出其背後的消費主義實質:「消費社會需要商品存在,但更確切地說,需要摧毀它們。」
製造商設計產品時,刻意讓它在一段短時間後就淘汰。即使舊款式、舊型號還能使用,廠商還是會不斷推出新型號,並通過廣告通知全社會:你該換新款了,不然就落伍了。
還有更多的「粉紅稅」營銷話術,成為靶子。諸如「沒有香水的女人沒有未來」「貴氣的女孩子一定要有的幾件單品」等,開始遭遇輿論反擊。周鑫以前也會效仿這些所謂的「精緻生活範式」,但如今她已略感不快:為何要用「物」來定義自己?這本身就是一種對人的物化。
在她看來,商家無孔不入的廣告不僅向你介紹產品與價格,更為你創造使用場景,以及告訴你:使用這件產品的人,都是什麼樣的人。消費品反客為主來定義消費者,代表其購買能力、審美品味、甚至所歸屬的階層圈子。
消費品反客為主,定義人、人的階層、彼此的關係
諸如此類的案例不勝枚舉,許多「立志省錢者」已養成習慣,每筆新消費都來問問其他人的意見。
而新的問題也由此誕生。由於強烈的抵制消費主義情緒及省錢欲望,幾乎所有詢問「是否該買xx」的帖子,都會遭遇大量「智商稅」嘲諷。這種現象同樣引發了部分組員的牴觸情緒:是否所有提高生活品質的花費,都能被扣上「消費主義」的大帽子呢?
在相關討論帖中,有網友留言:「我不想聽消費主義者吹捧,穿什麼牌子才好,也不想聽反對者辯駁,比爾•蓋茨永遠T桖牛仔褲。消費品無法代表人本身,我思考消費主義,是想實現人與物的解綁。」
「你如何定義消費主義?」是這個小組的入組申請。無人能給出完美的答案,但思考本身有其意義,尤其在資本鑄造的消費浪潮面前,時刻保持反思性交流是維持自身清醒的有效方式。
今年的雙十一依舊很熱鬧,各平臺晚會的藝人陣容星光璀璨。周鑫喜歡的明星也現身天貓晚會,但她並不準備為他買什麼東西,「我不明白究竟是什麼風氣,做粉絲就得花錢」。從中,她感覺又嗅到了一絲消費主義的「陰謀」氣息。
她決定蹲守在閒魚:「雙十一之後,肯定有很多人來這裡賣東西。」
(文中周鑫和趙丹丹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