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外科手術中很少有像「腦葉切除術」這般臭名昭著。這個手術之所以成眾人所知,是因為《飛越瘋人院》就是以「腦葉切除手術」作為結尾。
《飛越瘋人院》影片講述了邁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劇烈的衝擊,可邁克·墨菲卻受到了最慘無人道的待遇——腦葉切除術,術後喪失了人格,呆傻白痴。1976年該片在第48屆奧斯卡頒獎禮上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項獎項。
這個手術早已不再使用,但設計之初衷,是通過對大腦的某一特定部位造成不可逆性損傷,以此來治療精神障礙性疾病。這個手術開始於十九世紀晚期,一位瑞士精神病醫生GottliebBurckhardt,故意破壞六個精神病患者的大腦。其結果是,一名術後即刻死亡,而另一名則在術後不久,在一條河中發現了他的屍體。
科學家對猴子的額葉前部實施腦白質切斷術,術後發現猴子異常的平靜。於是乎,這個手術在20世紀30年代逐漸流行起來。手術的目的主要是切斷額葉前部皮層之間的相互聯繫,而這些皮層所負責的是生物的動機和情感功能。葡萄牙神經精神醫生AntonioEgas Moniz正是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對患有精神疾病的病人實施這個手術,並因此獲得了1949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然而,美國醫生Walter JacksonFreeman將腦葉切除術的適應範圍進一步擴大。不論是精神分裂,還是重度兒童行為失常症,似乎所有的精神病症都可使用這一手術進行治療。
為此,Freeman發明了一種快速的腦葉切除方法——「冰錐式」——將錐子經由眼球上部從眼眶中鑿入腦內,破壞掉相應的腦組織。這一方法操作十分迅速,而且某些情況甚至不需要手術室就可以施行。20世紀40年代到五十年代之間,縱觀整個美國,大約實施了4萬多例這種「簡陋而又馬虎」的手術,Freeman本人就做了3500 例。這種手術所需要的工具只是一個冰錐和一個榔頭,病人被施以電擊以代替藥物麻醉。說也奇怪,這種手術方法當時被認為是「微侵襲」。
大體而言,腦葉切除術可以使一個人平靜下來、溫順而馴良,但這是有代價的,比如:注意力不集中、計劃能力弱、缺乏創造力、決策能力下降、社會行為混亂等等。而所有的這些功能的缺失,都是因為額葉前部的皮層受到了手術損傷。最嚴重的是,有些病人術後可能會出現完完全全的精神靜默,或是癲癇。
《飛越瘋人院》的主人公邁克·墨菲正是因為這個手術而變得痴呆、弱智,喪失了鬥爭的能力。因而,這個手術被認為是不道德而又很危險的。隨著抗精神藥物的出現,「腦葉切除術」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並被藥物治療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