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選錄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文中有這樣兩句話:「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必修2》第29頁對「品類之盛」的注釋是:「地上萬物的繁多。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與教材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第85頁採用謝楚發的「參考譯文」,對這兩個句子的翻譯是:「抬頭觀望宇宙的廣大無窮,低頭細察地上萬物的繁多。」顯而易見,兩者都將「品類之盛」的「之」譯為「的」了,筆者以為這樣的譯文值得商榷。
「之」譯為「的」,則表示「之」是位於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助詞。如《詩經·召南·羔羊》中的「羔羊之皮」,「之」可譯為「的」,表示「羔羊」是定語,「皮」是中心語,兩者之間是「羔羊」修飾「皮」。同理,若將「品類之盛」的「之」譯為「的」,那就表示「品類」是定語,「盛」是中心語,兩者之間是「品類」修飾「盛」。而實際並非如此,「品類」是名詞,「盛」是形容詞,從事理上看,它們之間應當是「盛」修飾「品類」,而不是「品類」修飾「盛」。可見,將「品類之盛」的「之」譯為「的」是不合事理的。
「之」用作助詞,可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如《蘭亭集序》中的「不知老之將至」,「之」取消「老將至」的獨立性,使之成為「不知」的賓語。此例的「之」用在主語和動詞謂語之間,也有用在主語和形容詞謂語之間的,如《列子·湯問·愚公移山》中的「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之」取消「汝心固」的獨立性,使之成為「固不可徹」的主語。再看「品類之盛」,它與「汝心之固」結構相同,由名詞加「之」加形容詞組成。若將「之」也理解為取消獨立性的助詞,那麼「品類之盛」就是「俯察」的賓語。若將「品類之盛」譯為「自然界的萬物繁多」沒有問題,但將「俯察品類之盛」譯為「低頭細察自然界的萬物繁多」,動賓之間的搭配似乎就沒有「不知老之將至」那麼暢通了。可見,將「品類之盛」的「之」理解為取消獨立性的助詞是不合語法的。
「之」有時是定語後置的標誌性助詞,古詩文裡常用「之」將形容詞定語置於中心語後面。如屈原《離騷》中的「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之」將「岌岌」置於「冠」之後,將「陸離」置於「佩」之後。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第18頁的注釋是:「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長我長長的佩帶。高、長,用作動詞。岌岌,高聳的樣子。陸離,修長的樣子。」再如《荀子·勸學》中的「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之」將「利」置於「爪牙」之後,將「強」置於「筋骨」之後。人教版高中語文《教師教學用書》(必修3)第86頁的「參考譯文」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
依筆者之見,「品類之盛」與「冠之岌岌」「佩之陸離」「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同類,應為定語後置短語;「俯察品類之盛」與「高餘冠之岌岌」「長餘佩之陸離」「無爪牙之利」「無筋骨之強」同類,皆為動賓結構句式。將「品類之盛」譯為「繁多的萬物」合乎事理,將「俯察品類之盛」譯為「低頭細察繁多的萬物」語意順暢。當然,「仰觀宇宙之大」與「俯察品類之盛」同類,可譯為「抬頭觀望廣大的宇宙」。總而言之,這裡的「之」應是定語後置的標誌性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