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醫院李擁軍和中國醫學科學院楊菁:ROS響應性EGCG-鋅離子配位微囊用於下肢缺血治療性血管生成的研究

2021-01-20 BioactMater生物活性材料

利用金屬多酚配位技術構建符合下肢缺血治療性血管生成的功能性微囊載體,通過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GCG)抗炎、抗氧的特性來改善缺血微環境,同時實現Zinc離子的緩釋減毒及促血管生成作用,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嚴重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手術或介入血管重建術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存在手術併發症及術後血管再狹窄的問題,且該類患者往往合併有心腦血管疾病,從而喪失血管重建的機會。因此,採用基因或幹細胞實現治療性血管生成的理念在過去20年受到人們的重視,但臨床效果並不顯著,主要原因是忽略了缺血微環境的問題。本研究從改善下肢缺血微環境入手,採用生物材料技術在實現下肢缺血微環境改善的同時又進一步發揮材料的促進血管生成作用,達到「優化土壤+改良種子」的理念,從而實現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療性血管生成的效果。在此思路的引導下,我們沿用了既往金屬-多酚配位的技術,選擇具有抗炎、抗氧、改善缺血微環境作用的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GCG),同時選擇能夠與EGCG配位且具有誘導血管生成作用的Zinc離子,通過EGCG與Zinc離子的配位作用製備微囊載體,不僅實現EGCG改善缺血微環境,同時實現Zinc離子的緩釋減毒及促進血管生成作用,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Fig.1)。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EGCG-Zinc capsule with therapeutic angiogenesis function on mouse limb ischaemia.

本研究以CaCO3為模板在其表面進行多酚(EGCG)與金屬(Zinc離子)配位形成保護層,然後用EDTA去除CaCO3形成EGCG-Zn配位的微囊載體。通過傅立葉紅外光譜、X-射線光電子能譜、動態光散射儀以及掃描電鏡等檢查提示EGCG-Zn配位後發生了相應的化學鍵、結合能、電位以及形態的變化,證實了該微囊的成功製備,並實現約48小時的Zinc離子緩釋效果(Fig.2)。此外,研究也通過CCK-8細胞毒實驗證實了Zinc離子的緩釋過程能有效降低其毒性作用以及 EGCG-Zn材料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Fig. 2. The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EGCG/Zn Ps. (A) FTIR spectrometry of EGCG and EGCG/Zn Ps. The high-resolution O 1s XPS spectra of EGCG (B) and EGCG/Zn (C). SEM image of EGCG/Zn@CaCO3 (D) and EGCG/Zn Ps (E, F). (G) The zeta potentials of CaCO3, EGCG/Zn@CaCO3 and EGCG/Zn Ps. (H) In vitro release of Zn2+ from EGCG/Zn Ps incubating in H2O (pH 7.4) or H2O2 (40 μM). Values are mean ± SD (n = 3)

通過體外細胞實驗分別證實了材料的ROS清除、抑炎、抗氧、促進VEGF表達及促進細胞遷移的生物學功能。採用LPS刺激RAW.264.7細胞產生炎症因子,而材料預處理後的RAW.264.7細胞,炎症因子(TNF-α,IL-6)表達量明顯降低。在細胞毒性濃度的ROS水平下,材料共孵育組可有效的清除過量ROS以減少細胞死亡。此外,在25-50uM濃度時,材料刺激VEGF表達最為明顯(Fig.3)。此外,分別採用了H2O2和氧自由基試劑證實了材料的ROS清除作用,且通過DCFH-DA(2',7'-二氯螢光黃雙乙酸鹽) ROS分子探針的方法,分別採用共聚焦定性觀察,以及流式細胞技術定量分析證實材料的細胞內ROS清除能力。研究表明,材料的ROS清除能力具有濃度依賴性。


Fig. 3. Effect of EGCG/Zn Ps on different cells. The levels of IL-6 (A) and TNF-α (B) in the supernatant of RAW264.7 cells. (C) The NIH 3T3 cells survival detected by MTT assay. (D) The VEGF expression on HUVEC in response to EGCG/Zn Ps. The data are presented as the mean ± SD (n = 3, *P < 0.05, **P < 0.01, ***P < 0.001).

最後通過小鼠後肢缺血模型進一步驗證了該微囊載體體內促血管生成的效果(Fig. 4)。通過大體照、缺血評分、體重、都卜勒血流成像、Micro-CTA微小血管評估、以及組織學檢測指標顯示,微囊組小鼠肢體缺血及血流恢復較快,且新生血管密度最高,血小板內皮細胞粘附分子31(CD31)和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在缺血組織中的表達為正常對照組的3-4倍。除此之外,研究還通過Western及PCR證實了材料能有效誘導VEGF的表達。結果均證明材料具有顯著的促血管生成的作用。


Fig. 4.  Limb blood flow and neovascularization assessment. LDPI images (A) and quantitative (C) showed blood flow of limbs (n = 6, **P < 0.01, ***P < 0.001, ** and *** are relative to all groups). Micro-CTA images (B) and quantitative (D) showed vascular density. The data are presented as the mean ± SD (n = 3, *P < 0.05)

陳作觀:醫學博士,北京醫院血管外科住院醫師,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師從李擁軍教授,曾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交流半年。承擔中央高校學生課題1項,以第一作者(含共一)發表文章15篇,其中SCI 8篇,累計影響因子約40分,最高單篇10.317分。獲得「北京市優秀畢業生、博士國家獎學金,第13屆全國血管外科學術會議一等獎」等獎勵10餘項,參加美國VEITH大會等各類會議發言20餘次。臨床工作方向為周圍血管疾病;基礎研究方向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療性血管生成。


段建偉(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曾於英國卡迪夫大學交流半年。以第一作者(含共一)發表SCI文章3篇,累計影響因子約24分,主要研究方向為生物材料的藥物緩控釋應用。


李擁軍:北京醫院血管外科主任,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大學醫學部博士生導師,中國醫藥教育協會周圍血管疾病委員會主任委員。

2000年獲北京協和醫科大學外科學博士學位,師從管珩教授。2002年至2006年期間,分別於德國法蘭克福醫學中心血管外科中心、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心血管實驗室作為訪問學者或博後。2016.8-至今任北京醫院血管外科主任醫師,主刀手術超過300臺/年,首創提出大動脈炎、顱外頸動脈瘤的外科分型,並挑戰弓上多支動脈同期重建的理念。長期從事下肢缺血的治療性血管生成的相關基礎及應用型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文章80餘篇,其中SCI論文20篇。以第1獲獎人或主要參與人獲得華夏醫學科技獎三等獎等省部級獎勵5項,地區及院校級獎勵15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各類課題21項,目前在研課題12項。以副主編或參編著作7本;主筆或參與臨床疾病診治指南撰寫2份。同時兼任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血管外科醫師委員會常委委員、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血管外科學組委員等各類學術任職近20餘項。在《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華醫學雜誌》等14家刊物擔任編委或審稿人。

課題組主頁:

https://mp.weixin.qq.com/s/PFIXcW4h2Y9Su36Ey-npXQ


楊菁: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藥劑學雙專業博士生導師,英國Cardiff大學訪問學者。天津市創新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免疫活性生物材料」創新團隊負責人及天津市人才發展特殊支持計劃高層次 「組織修復生物活性材料」創新創業團隊負責人。北京醫院客座教授,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生物材料分會委員、納米醫學與工程分會委員,天津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理事、組織工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教育部、科技部入庫評審專家,兼任國際生物醫學工程雜誌編委、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等多家SCI收錄雜誌或核心期刊審稿人。從事生物醫用材料設計合成和藥物遞送系統的研究,作為課題負責人和主要參加人先後承擔國家自然基金重點及面上項目、863、國家九五攻關、國家科委、國家計生委、衛生部和天津市的重點課題及醫科院的科研項目近五十項。獲授權發明專利六項,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身份在Biomaterials、Nanoscale、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等雜誌發表SCI及核心期刊學術論文近八十篇,榮獲天津市自然科學二等獎。

課題組主頁:

http://pumc.teacher.360eol.com/teacherBasic/preview?teacherId=4543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81870351,   31771097, 81972899),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8YFC2000301),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科學創新工程(2018-12M-1–002,   2017-12M-1–016), 北京協和醫學院學科建設項目(201920102101),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719218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3332018185, 3332018174), 北京醫院博士啟動基金(BJ-2018-038), 天津市應用基礎與前沿技術研究計劃(17JCZDJC37400)、天津市政府高新技術領軍人才專項計劃和天津市創新推進計劃免疫活性生物材料重點創新團隊。



Zuoguan Chen#, Jianwei Duan#, Yongpeng Diao, YouluChen, Xiaoyu Liang, Huiyang Li, Yuqing Miao, Qing Gao, Liang Gui, Xiaoli Wang, Jing Yang*, Yongjun Li*. 

ROS-Responsive Capsules Engineered from EGCG-Zinc Networks Improve Therapeutic Angiogenesis in Mouse Limb Ischemia[J]. 

Bioactivematerials,6(2021)1-11. 

Bioactive Materials是一本高質量英文期刊,目前已經被SCIE、PubMed Central、Scopus、Embase收錄。同時本刊還入選了2019年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項目。

2020年Bioactive Materials 獲得第一個影響因子8.724 ,在Materials Science,Biomaterials領域排名第二

相關焦點

  • 北京朝陽醫院血管外科成功舉辦第七屆微循環朝陽血管醫學論壇
    11月27日-28日,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以下簡稱朝陽醫院)血管外科承辦的中國微循環學會周圍血管疾病專業委員會2020學術年會暨微循環血管醫學(朝陽)論壇(2020MEC)暨亞太血管學術聯盟(APAAA)北京學術會議及市級繼續教育學習班於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隆重召開。
  • 2020年首個獲批上市的幹細胞療法已出現 適應症為重症下肢缺血
    根據美通社報導,印度藥品管理總局(DCGI)批准了同種異體間充質幹細胞療法Stempeucel上市,用於治療伯格氏病(Buerger's Disease)和動脈粥樣硬化性周圍動脈疾病引起的重症下肢缺血(CLI),是首個獲批在印度用於商業用途的異體細胞療法產品。
  • 2020年首個幹細胞新藥已獲批上市,重症下肢缺血治療迎來新選擇!
    近日,印度藥品監督管理局(DCGI)監管批准了同種異體間充質幹細胞療法Stempeucel的上市,該產品的適應症為伯格氏病和動脈粥樣硬化性外周動脈疾病引起的嚴重肢體缺血(CLI)。是首個獲批在印度用於商業用途的異體細胞療法產品,也成為了2020年全球首個上市的幹細胞新藥產品。
  • [CSC2018]劉新峰: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血管再通治療
    「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血管再通治療」的精彩講座,重點就卒中急診處理的主要熱點問題展開了討論。≥6分⑥股動脈穿刺能在發病6h內實施➤ 發病6-16小時以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原因是前循環大血管閉塞,且符合DAWN和DEFUSE 3標準,推薦實施血管內再通治療。
  • 北京和睦家醫院醫生參與中國泌尿外科圍手術期血栓預防與管理專家...
    北京和睦家醫院醫療副總監、外科及泌尿外科主任朱剛教授作為中國抗癌協會泌尿男生殖系腫瘤專業委員會(CACA-GU)微創學組組長和本共識編寫專家組主任委員組織了本指南的編寫。 北京和睦家醫院泌尿外科張凱副主任醫師和外科翟夢瑤醫生作為執筆專家參與了本共識的編寫。
  • 總感覺螞蟻在腳上爬原因竟是下肢缺血
    日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血管科科室主任陳忠在「人民好醫生」客戶端直播中表示,下肢缺血的病人,往往就會出現下肢畏寒、發涼、乏力,在受寒後酸痛等症狀,可簡單概括為「涼、麻、酸、痛」。缺血的原因可能是下肢動脈狹窄或者閉塞。
  • [CINS2015]高連波: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美指南解讀
    在中國卒中學會神經介入分會第一屆學術年會(CINS2015)上,來自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的高連波教授做了題為「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美指南解讀」的精彩報告。>靜脈再通治療的現狀靜脈溶栓治療的歷史時間窗經歷了一系列變革。
  • 急性大血管閉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9年修訂版...
    目前,我國各地區醫療條件和水平差異較大,AIS-LVO的血管內治療開展情況參差不齊,治療效果同質性差,為進一步規範血管內治療的操作流程,專家組總結了國內外近年來的研究結果,圍繞影響臨床預後的4個主要方面(快速診治流程、適宜患者選擇、成功血管再通、規範術後管理),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對2017年《急性大血管閉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國專家共識》進行相關內容的更新。
  • 醫療健康網報導:骨髓幹細胞移植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後遺症
    雖然這些治療方法有助於恢復部分患者的功能,但仍有70%的患者在腦卒中發生半年後留下了後遺症,如存在語言、運動、感覺等功能障礙,並伴隨一生。這不僅影響其生活質量,也給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如何改善這些患者的功能障礙-即解決後遺症問題,已成為當前的重大研究課題。 近年來,幹細胞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成為了國際研究熱點,並獲得醫學界和民眾的廣泛關注。
  • 心肌缺血怎麼造成的
    2、心律失常和心血管意外也會導致心肌缺血的情況出現  心律失常的發生與一過性心肌缺血的發作有密切的關係,且是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影響因素。據報導美國每年45萬人猝死,其中20%~50%死於緩慢性心律失常,在此之前或同時,常伴有無症狀性心肌缺血。
  • 走路雙腿像灌鉛 或是下肢缺血
    專家提醒,此時應該考慮下肢缺血的可能,下肢缺血的病人,往往會出現下肢畏寒、發涼、乏力,受寒後酸痛等症狀,可簡單概括為涼、麻、酸、痛。缺血的原因可能是下肢動脈狹窄或閉塞。這種由於下肢動脈狹窄或閉塞造成下肢缺血所引起的走路時腿部酸痛的症狀,被稱為血管性間歇性跛行。  病人到醫院就診時,通常需要測量一下下肢的血壓。正常人下肢血壓略高,是上肢血壓的1.1倍左右。
  •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醫院名稱: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省份:北京市 城市:北京市特色門診:腫瘤科     腫瘤放療    腫瘤化療     腫瘤外科     腫瘤內科 醫院地址:左安門外潘家園17號郵政編碼:100021電話:67781331交通路線:在北京火車站乘63、51、41路支線及特3路公共汽車
  • 2020年度中國十大醫學科技新聞重磅發布,我院腦血管病中心「直接取栓讓卒中救治更高效」新聞榜上有名!
    1月26日,由健康報社組織評選的2020年度中國十大醫學科技新聞和國際十大醫學科技新聞揭曉。我院腦血管病中心「直接取栓讓卒中救治更高效」新聞榮登年度新聞榜第二!2020年5月7日,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血管中心劉建民教授團隊牽頭組織的「中國急性大血管閉塞性缺血性卒中直接動脈治療的療效評估」(DIRECT-MT)結果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正式發布。
  • 濰坊市中醫院斑塊旋切技術還原下肢血管自然腔道,讓血管更通暢!
    近日,濰坊市中醫院血管外科為一名下肢動脈慢性血栓、血管閉塞患者成功實施了Straub Rotarex旋吸輔助球囊擴張治療,成為濰坊市率先掌握該新技術單位之一,同時標誌著濰坊市中醫院下肢動脈缺血診療技術更加精準、更加全面。
  • 裸質粒載體在基因治療藥物中的應用
    同病毒載體相比,裸質粒載體具有免疫原性和毒性更低的優勢,不存在基因整合的風險,而且在生產、運輸和儲存過程中更方便,更有利於大規模生產。重組人肝細胞生長因子裸質粒基因治療藥物的研究進展肝細胞生長因子(HGF)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臨床上可用於缺血性疾病的治療。
  • [ISS2018]朱武生: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療新進展_缺血性卒中_靜脈...
    6月8日,在第十四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上,解放軍南京總醫院神經內科朱武生主任帶來題為「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療新進展」的精彩報告。目前由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血管介入協作組共同撰寫的中國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內介入診療指南
  • 【衛健動態】州一醫院胸心血管外科研究生謝飛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期刊發表論文
    該實驗研究是在四川省衛健委主任何延政(時任瀘州醫學院附屬醫院院長,瀘州市政協副主席,瀘州市農工黨委員會主任)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241008/H0217)項目的支持下完成,目前該課題已結題。這為臨床上治療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即應用含抗氧化劑成分的藥物或者TNFR1受體拮抗劑可能會減弱糖尿病引起的周圍血管病變。
  •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
    、深圳新聞網記者 張凡 通訊員 鍾慧紅)9月7日上午,為滿足深圳及大灣區居民多層次需求,提高區域疑難病症診斷和治療水平,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特需門診舉行正式開診儀式。國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深圳醫院黨委書記赫捷院士帶領國家癌症中心「最強陣容」專程蒞臨深圳,包括院士在內的10位中國乃至世界一流的腫瘤專家現場出診,100多名患者受益。
  •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英國醫學科學院人才項目初審...
  • 下肢也會發生動脈硬化!出現這些行走問題,一定要警惕!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全身動脈硬化的一種表現,是中老年人常見的血管疾病。主要是腹主動脈、髂動脈、股動脈等大、中動脈內膜增厚變硬形成粥樣斑塊及鈣化,血管逐漸變得狹窄甚至繼發血栓形成,導致動脈血管閉塞。表現為下肢缺血症狀按照病情變化有下列臨床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