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全身動脈硬化的一種表現,是中老年人常見的血管疾病。主要是腹主動脈、髂動脈、股動脈等大、中動脈內膜增厚變硬形成粥樣斑塊及鈣化,血管逐漸變得狹窄甚至繼發血栓形成,導致動脈血管閉塞。表現為下肢缺血症狀按照病情變化有下列臨床分期。
1、輕微主訴期:患者僅感覺到患肢皮溫降低,怕冷或輕度麻木,活動後易疲勞,肢端足癬易發生感染而不易控制。
2、間歇性跛行期:當患者在行走時由於缺氧和缺血,肌肉產生痙攣、疼痛及疲乏無力必須停止行走,休息片刻後症狀有所緩解才能繼續活動,如再行走一段距離後症狀又重複出現。小腿的間歇性跛行是下肢缺血性病變最常見的症狀。
3、靜息痛期:當病變進一步發展而側支循環建立嚴重不足,使患肢處於相當嚴重的缺血狀態即使在休息時也感到疼痛、麻木和感覺異常。疼痛一般以肢端為主。
4、組織壞死期:主要指病變繼續發展至閉塞期,側枝循環十分有限,出現營養障礙症狀。在發生潰瘍或壞疽以前,皮膚溫度降低,色澤為暗紫色。早期壞疽和潰瘍往往發生在足趾部,隨著病變的進展感染、壞疽可逐漸向上發展至足部、踝部甚至小腿嚴重者可出現全身中毒症狀。
在古代,祖國醫學對於此病早有記載,《醫宗金鑑》、《外科正宗》裡均有詳盡記載:陰寒客於脈絡,寒凝血瘀,血瘀血滯,瘀久化熱,熱毒壅滯,血敗化腐。其病因機理為痰濁、血瘀內生、痰瘀互結阻塞脈道。中醫屬於「脈痺」範疇。
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症的發病率是很高的,65歲以上者不論男女發病率都可能超過10%,相當於這個年齡段人群10個人中就可能有1個患病。此病發病年齡多見於50歲-70歲人群,並且有發病年齡提前的趨勢。觀察一下我們身邊的親戚朋友,如果一次走不了500米,行走時一瘸一拐的總得走走歇歇,小腿與腳發涼還有些麻木感,就應當警惕很可能是下肢動脈缺血造成的,如果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任其繼續發展,最後可能出現下肢壞死、潰爛。我國因為這種情況截肢的每年約有幾十萬人。
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應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患者可以先自行觀察走路是否有跛行?還有一個簡單的自我檢查方法:摸摸小腿、足背,感覺一下小腿與足部溫度是否降低或發涼?足背上的動脈搏動是否減弱或很難摸到搏動?如果腳背發涼、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很難摸到搏動,很有可能就是下肢血管狹窄、閉塞了。及時去醫院做個下肢動脈彩超或CT檢查就能明確診斷!
醫院簡介
濟南中醫靜脈曲張醫院建院十餘年以來,一直致力於打造靜脈曲張、動脈硬化閉塞症、糖尿病足、靜脈血栓、脈管炎等周圍血管疾病的標準化治療規範。先後與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齊魯中醫藥研究院建立起資源共享,互惠互贏的分工協作機制,達成分級診療技術協作協議,通過超微創技術安全、便捷、有效的治療周圍血管疾病,成為國內周圍血管疾病微創治療領先醫院。
醫院積極推進醫保報銷與管理工作,成功成為全國醫保聯網定點醫院,為患者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醫保報銷服務,大大降低了患者就醫成本,縮短了就診時間。為廣大下肢血管疾病患者帶去便捷、專業、安全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