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信號:老人常腿痛要警惕下肢動脈硬化

2020-11-24 飛華健康網

新陳代謝新老更替是自然界的規律,人老了難免有一些小毛病,身體上一些不舒服的症狀可能是不起眼的小毛病,也有可能是大病來臨前的正徵兆。老人腿痛走走停停,要警惕下肢動脈硬化。

一年多前,72歲的李大伯發現自己雙腿發涼,每次外出走50來米,腿就會疼痛,需要休息一會後才能緩解。一開始他認為自己有關節炎,就經常到衛生院去開一點膏藥回家貼,可是症狀並沒有緩解,反而慢慢加重了。以前能走50米左右,後來只能走20來米就需要休息,晚上躺在床上都感覺疼痛。一個月前,他感覺自己右腳的腳趾部位劇痛難忍,隨即到當地醫院就診,檢查發現,李大伯患有雙下肢動脈硬化,這正是導致李大伯雙下肢發涼及疼痛的原因,而他右腳的大腳趾和二腳趾已經因缺血發黑壞死,不得不接受了截趾手術。手術後,為了進一步治療,李大伯來到南京鼓樓醫院血管外科,準備接受血管搭橋手術。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在下肢的表現,動脈硬化導致的斑塊附著於動脈管壁,突起於動脈管腔,隨著斑塊不斷擴大和繼發血栓的形成,使動脈變得狹窄,血液流速減慢,血流量減少,使患肢處於相對缺氧狀態,這時就會發生無氧代謝,生成乳酸等代謝產物刺激神經而出現患肢尤其是小腿肌肉的酸痛感。此時如果病人坐下小憩片刻,則酸痛感可緩解或消失,但再復行走一定距離後疼痛又會加重,這就是所謂的「間歇性跛行」。

隨著病情進展,當狹窄達到一定程度,甚至形成管腔閉塞時,患者能耐受的行走距離越短,直至最後喪失行走能力。到疾病後期,動脈甚至可能閉塞,這時即使在休息時肢體亦處於極度缺血狀態,神經末梢產生劇烈的疼痛,稱「靜息痛」,尤以夜間症狀嚴重,故此種病人常因劇痛而徹夜不能入睡,造成巨大痛苦。同時皮膚、肌肉組織缺血使其活力逐漸喪失,最後出現患足特別是腳趾潰瘍或者發黑壞疽,壞死部位的反覆感染用一般藥物常無法控制,最後不得不截趾或截肢。

與心梗、腦梗一樣,吸菸、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遺傳都是發生下肢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因此,下肢動脈硬化好發於中老年人群。另外,由於冬季氣候寒冷,血管收縮,因此,下肢動脈硬化的患者冬季時症狀往往更明顯。建議中老年人要戒菸,並積極治療高血壓等基礎病,一旦出現下肢發涼、麻木、間歇性跛行,應及早到有血管外科專科的醫院就診,一般通過下肢動脈彩色都卜勒超聲就可確診是否患有下肢動脈硬化,在動脈硬化狹窄的早期可通過抗凝、祛聚或擴血管藥物治療,促進血液流動,糾正組織缺血,從而緩解病情。如果出現「靜息痛」或患肢缺血壞死的情況,則往往需要通過「介入」或「搭橋」等手術治療。

相關焦點

  • 下肢也會發生動脈硬化!出現這些行走問題,一定要警惕!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全身動脈硬化的一種表現,是中老年人常見的血管疾病。主要是腹主動脈、髂動脈、股動脈等大、中動脈內膜增厚變硬形成粥樣斑塊及鈣化,血管逐漸變得狹窄甚至繼發血栓形成,導致動脈血管閉塞。表現為下肢缺血症狀按照病情變化有下列臨床分期。
  • 軍醫科普:專家詳解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PAD)是由於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進而導致肢體慢性缺血。隨著社會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齡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發病率逐年提高。    就診科室心血管科多發群體中老年人常見病因吸菸,患有糖尿病常見症狀疲勞,酸痛    什麼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呢?
  •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好像腿上堆滿了「沙子」,嚴重者需要截肢!
    01定義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由於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進而導致肢體慢性缺血,肢體疼痛,嚴重時組織壞死。一般見於中老年人,隨著社會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齡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發病率逐年提高。
  • 是否下肢動脈硬化,摸摸這個部位的脈搏或可知道大概,很簡單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各個機能都一天不如一天,血液也會變得粘稠,血管彈性變差,導致下肢動脈出現硬化,如果下肢動脈一旦發生了堵塞、變窄等情況就會導致下肢缺血。那想要知道下肢動脈有沒有硬化,摸脈搏是可以摸出來的。一說到摸脈搏,大家首先想到是手、頸部。
  • 動脈硬化的治療 動脈硬化有哪些症狀
    動脈硬化是非常嚴重的一種疾病,帶給人們的危害是非常多的,所以在生活中,若是患有動脈硬化的話,要注意很多的事情。動脈硬化的治療是需要注意一些的,小編給大家講講治療動脈硬化要注意什麼、動脈硬化吃什麼比較好以及動脈硬化都有什麼樣的表現。
  • 警惕針對腎臟的無聲殺手
    如果一個老年人,一側腎臟明顯萎縮,雙腎功能明顯不一致,最大的原因就是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腎動脈狹窄,也就是說,這位老人的腎萎縮是腎動脈狹窄導致的缺血性萎縮。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心肌缺血會出現胸悶、胸痛、早搏等症狀;腦動脈粥樣硬化狹窄、腦缺血會出現頭痛、頭暈、語言障礙、肢體活動障礙等症狀;狹窄動脈粥樣硬化、下肢缺血會出現腿痛、間歇性跛行(走一二百米腿痛的走不動,休息一會緩解)等。 但是,腎動脈粥樣硬化,腎臟缺血卻沒有什麼症狀。
  • 一附院完成我省首例藥物塗層支架(DES)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病例
    近日,一附院周圍血管科接診了一位慕名從陝北來就診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患者,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多年,近期出現嚴重的下肢間歇性跛行,並已經出現足部潰瘍。外院的CT血管成像顯示患者的病變主要位於膝關節以下三支動脈完全閉塞。查體患者的踝臂指數(ABI)只有0.4,屬嚴重下肢缺血,需要立即開通血管。
  • 幹擾巨噬細胞遷移信號或導致動脈硬化
    研究人員發現,幹擾巨噬細胞的遷移信號對動脈硬化的發生至關重要,或許能為治療提供線索。 Kathryn Moore和同事對患有動脈硬化症的小鼠進行研究後發現,積聚在動脈斑塊內的巨噬細胞會分泌一種名為Netrin-1的分子,而這種分子通常是在人體中起著引導神經元遷移的作用。Netrin-1釋放化學信號,使得巨噬細胞停止遷移並在斑塊內積聚。
  • 警惕!身體出現這些預警信號,須注意帕金森病來襲……
    那麼,當身體出現哪些症狀,須警惕帕金森病來襲?由於對帕金森病不甚了解,很容易忽視該疾病的治療,或與其他疾病混淆而延誤治療。為了幫助大家更好認識帕金森病,今天特邀功能神經外科專家劉偉欽,就帕金森病常見臨床症狀、如何診斷,如何治療進行詳細解讀。帕金森病常見臨床症狀有哪些?
  • 下肢機器人關節_外骨骼機器人系統中人體下肢關節力矩動態解算...
    與外骨骼式助力機器人相比 , 柔性助力機器人從人因工程學角度出發 , 採用柔性材料 ( 布帶、氣動肌肉等 ), 穿戴及包覆在下肢周圍 , 人體骨骼作為支撐構件 , 可實現與下肢生物力學更好的人機相容性和穿戴舒適性 [23] , 在助力裝置本體中 , 沒有剛性連杆和機械關節的設計 , 不需要人機關節軸線精確對齊 , 對人體關節自由度影響較小 , 穿戴者可在緊急情況下執行避險動作 , 避免了因人機運動學不相容導致的與助力無關的附加力
  • 70%血栓「藏」下肢,小心傷你沒商量
    據研究發現,有20%在腦血管裡,10%在內臟血管,70%全都集中在下肢。面對血栓的「重災區」,身體會面臨怎麼樣的威脅,又該如何破解呢?在11月27日至28日,由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主辦的第五屆中大論壇介入分論壇暨2020江蘇省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外周血管診療論壇上,專家指出,下肢血栓暗藏殺機,特別易被下肢動脈血栓的「假面具」蒙蔽,甚至引發截肢風險。
  • 下肢4個異常,或是早期信號
    下肢出現4個異常,可能是早期癌症的信號,要引起重視下肢腫脹身體出現癌症,癌細胞會導致淋巴腫大,淋巴結腫大會對下肢神經組織造成壓迫,進而出現下肢腫脹疼痛。這時候就需要及時去醫院做精準檢測,首先檢查腦部是不是出現疾病,如果排除腦部異常,就要警惕可能是癌症入侵,最好找專科醫生做檢查,儘快找出原因,儘早接受治療,提高生存率。
  • 常打嗝需警惕 什麼疾病會引起打嗝
    一旦經常出現噯氣、經常打嗝或不定期的胃部不適就要重視,打嗝症狀嚴重時,要立即到醫院通過胃鏡、血液等方面檢查來進行確診,早發現,早治療。 二、連續打嗝要當心癌症侵襲 如果出現連續打嗝,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因為,這有可能是肝癌信號。臨床上已有一些因連續打嗝被查出肝癌的病例。因為,連續打嗝有可能是因腫瘤導致肝臟腫大,刺激膈膜而引起膈膜痙攣。
  • 人體信號:經常腰痛需要警惕椎內神經鞘瘤
    其實腰痛只是一種症狀,引起腰痛的病因很多,其中特別需要警惕的是椎管內神經鞘瘤。最近,醫院收治一位48歲的女患者,腰痛十餘年,一直按腰肌勞損、骨質增生等進行治療,烤電、理療、推拿按摩,各種方法都用了,不見效果。去年症狀明顯加重,劇烈疼痛,雙下肢逐漸麻木無力。醫生檢查發現,患者頸、胸、腰段椎管內長滿大小不等的腫瘤,有的已突出椎管外,最大的直徑達5釐米,診斷為椎管內多發性脊神經鞘瘤。
  • 60歲以上的老人,身體常出現這些異常,就需警惕腦神經炎
    其中,最常累及者為視神經、動眼神經及外展神經。一般為雙側對稱性,也有單側性,表現為視力障礙、復視等症狀。腦神經損害會出現如視力下降、眼瞼下垂、眼球位置偏斜、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聽力下降、吞咽困難、發音異常等症狀。對於60歲以上的老人來說,如果此類症狀多發,應該警惕存在腦神經炎的症狀,及時就醫。二、腦神經炎應該如何防治?
  • 腿痛折磨10年,「怪咖」醫生手擒「元兇」 對症治筋,讓跑偏的「筋...
    腿痛折磨看了10年,方知元兇是腰椎病  沈主任幫不少頸肩腰腿痛找到了「元兇」,有的10年前腿部就疼痛,走500米感覺下肢沉重,需要歇歇才能繼續走,一直以為是膝關節的問題在進行治療,但是收效甚微。近期只能走100米左右,而且雙下肢酸脹、發麻。  沈主任通過手診發現,其腰部肌肉發硬,按壓到第四腰椎時痛得大叫,由此確定腿痛的「元兇」是腰椎病。建議通過高頻電火花進行系統的治筋。
  • 面向智能下肢假肢控制的人體運動意圖識別技術取得新進展
    近日,依託北京大學和北京市殘聯共同建設的「北京市智能康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面向智能下肢假肢控制的人體運動意圖識別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提出並實現了基於人體電容信號識別下肢運動意圖的方法。
  • 十多年不把它當回事,6旬老人差點因此截肢!天冷了這些人群尤其要當心
    十多年前,他突然發現自己雙下肢皮膚發黑,瘙癢難忍,一不小心撓破了一個小傷口。皮膚破損原本很常見,但陳大叔的傷口不僅難以癒合,而且潰瘍面積增大,尤其到了每年的秋冬季症狀更加嚴重,滲液增多。多年來,陳大叔大大小小的醫院去了很多家,各種偏方也嘗試過很多種,但始終沒能把這老爛腿徹底治好,病情反反覆覆。今年入秋以來,潰瘍更是流膿出水、疼痛劇烈,當地醫生建議做雙腿高位截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