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大受打擊去做體檢,毫無症狀卻查出大問題!10組影像對比圖告訴...

2020-12-05 瀟湘晨報

有一類疾病——血管疾病,它對身體帶來的危害不亞於癌症。

冠狀動脈狹窄、頸動脈狹窄、腹主動脈瘤、肺栓塞、主動脈夾層、下肢動脈硬化閉塞、下肢靜脈曲張……這些我們常常聽到的名詞,其實都是身體的血管出了問題。但在初期,很多人往往不重視,甚至不以為然。

血管是人體內部的重要組織器官,連接著身體的各個器官,24小時不停地輸送營養、排出廢物,是人的「生命的通道」。

人體真正的衰老是從「血管老化」開始的,血管斑塊形成、堵塞、硬化等,不僅會導致全身各個系統和臟器隨之衰退,還會造成很多疾病的發生,威脅人的生命。

所以說,血管暢通是人體健康的基礎,血管健康決定著人的壽命。

血管為什麼會堵塞?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如何早期預防和篩查?

昨天是全國「血管健康日」,快報記者採訪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浙江省立同德醫院、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的神經內科、心內科、血管外科、心臟大血管外科專家,結合11組血管病變術前術後醫學影像圖,為大家專業分析。

採訪中,幾位專家一致認為,要像對待癌症一樣關心自身血管健康,學會主動管理血管健康,提高血管健康水平。

1患者 女 49歲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神經內科

病情簡述:4月中旬,患者右側肢體出現偏癱,送到急診

診斷:左側大腦中動脈血栓堵塞,腦梗死

處理:腦動脈機械取栓術

圖左為術前,圖右為術後

腦子有沒有問題?

經顱都卜勒可以探測顱內血流

腦血管堵塞,也叫腦血栓,其發生原理包括顱內血管發生粥樣硬化,繼發血栓形成,致使腦部血管閉塞;或供應腦部的顱外動脈血管,如頸動脈斑塊脫落至腦動脈、頸動脈重度狹窄引起腦梗死等;或心臟血栓脫落栓塞至腦動脈等。

針對腦血管是否健康,浙江省立同德醫院神經內科鄭進副主任醫師建議,基礎的篩查可以做一個經顱都卜勒(簡稱TCD),通過探測到顱內血流,來篩查腦血管病變。更精細的可以做頭顱磁共振,以及頭頸部CTA。

以上檢查都是無創的,但有時存在誤差。腦血管最精準的檢查是血管造影(DSA),這是腦血管檢查的「金標準」,但是微創,根據病情需要權衡利弊決定。

2患者 男 59歲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

病情簡述:患者莫名出現頭暈、下肢乏力等不適,5個月內,頭暈反覆,但每次頭暈休息後便好一些,因此患者沒有太在意,在當地醫院簡單看了看。去年5月,頭暈發作得較為厲害,全身乏力不適,無法站立。

診斷:雙側頸動脈狹窄和閉塞,腦梗

處理:雙側頸動脈裝支架

圖左為術前左側頸動脈狹窄,圖右為支架安裝後血管不再狹窄

3 患者 男 70歲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血管外科中心

病情簡述:今年過年前患者曾突發小中風,右側手腳不能動,走路不穩,因為疫情原因耽擱,沒有及時就診,一直到3月24日到邵逸夫醫院血管外科中心檢查。

診斷:頸動脈99%狹窄

處理:頸動脈內膜外翻式剝脫術

圖左為術前,頸動脈99%狹窄,圖右為術後頸動脈形態恢復正常

4 患者 男 65歲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神經內科

病情簡述:每天抽兩包煙,喝一斤酒。前兩年,患者平均每一個月左右發作一次TIA (TIA即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俗稱「小中風」,病人會出現偏癱、眩暈、單眼視力障礙、耳鳴、手突然不會動、講話疙瘩等,但這些症狀幾分鐘或幾十分鐘後很快會消失)。每次TIA發作,病人左側的手都感覺軟綿綿的,無力,東西拿不住。直到最近一個月,一星期就要發作一到兩次TIA。2周前病人到醫院時,左側肢體完全癱瘓。

診斷:右側頸內動脈粥樣硬化,管腔重度狹窄,閉塞,腦梗死

處理:右側頸動脈球囊擴張+支架成形術

圖左圈圈處為頸動脈狹窄處,圖右為術後血管開通

簡單一個頸動脈B超

可以很大程度保護大腦「生命線」

頸動脈,是大腦的「生命線」,人腦70%的血液都是通過頸動脈供應的。

當頸動脈發生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內形成斑塊,就會有兩種情況導致腦梗(也稱中風):一個是當斑塊發展到一定程度,使得管腔變窄,血管每次能通過的血流量就會減少,導致腦部缺血,引發腦梗;另一個是斑塊破裂脫落或原位形成的血栓脫落,隨血流到腦部,造成顱內血管堵塞,出現腦梗。

有數據顯示,60%以上的腦梗是由於頸動脈出現問題而造成,嚴重的可致患者死亡。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張鴻坤主任醫師建議,要篩查頸動脈閉塞,最簡單的是做一個常規的頸動脈B超,一般來說頸動脈狹窄程度達到70%以上,考慮進一步做CT、核磁共振或血管造影檢查,評估是否需要手術;而有些狹窄程度沒到70%但頸動脈斑塊有潰瘍,斑塊不夠光滑的,也要及時幹預,防止斑塊破裂誘發腦梗。

然而,「在門診中總會碰到一些來看病的患者,無意中檢查出頸動脈狹窄,但是不配合治療,最後造成不可挽回的結局,作為醫生,真的很無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血管外科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普外科副主任朱越鋒主任醫師說道。

朱越鋒回想起2年前接診過的一個患者,至今仍很唏噓。「患者是個70多歲的大爺,當時是因為下肢動脈閉塞,腳疼、腳趾發黑前來就診的。我看門診一般會隨身帶超聲,大爺主訴是腳痛,但我特地給他查了頸動脈,結果一查,雙側頸動脈重度狹窄。」

見狀,朱越鋒趕緊勸家屬和大爺,先把頸動脈狹窄處理掉,如果頸動脈斑塊脫落掉到血管裡就是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發生中風。

「可惜當時,大爺和家屬完全聽不進勸,覺得頸部沒有不適症狀,沒必要處理,認為我在誆他們,後來腳的問題也沒處理就走了。」

一個多月後,有一天,大爺一家五六口人一起來到朱越鋒門診,主動要求篩查頸動脈狹窄,一問,原來上次大爺回去當地醫院做了下肢動脈閉塞手術後裝了個支架,但沒多久就中風了,之後不久就去世了。

「作為血管外科醫生,患者來看下肢動脈比賽,但我們會評估他全身的血管,處理上有優先級別。像這位大爺的情況,頸動脈狹窄處理肯定是優先於下肢動脈閉塞,因為相比較而言,頸動脈狹窄帶來的後果更為嚴重。」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神經內科鄭進副主任醫師建議,年齡超過50歲,且有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心房顫動、吸菸史、明顯肥胖、缺乏運動、家人曾患中風或以前發生過中風、短暫性腦缺血等情況的,應定期做個頸動脈B超檢查。

日常生活中,如果有頭暈,單側肢體麻木、乏力,說話不清,行走不穩等表現時,警惕可能是頸動脈重度狹窄引起了中風。

5 患者 男 33歲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心內科

病情簡述:患者是做工程的,平時生活不規律,不運動,喜歡喝碳酸飲料,一天抽一包煙。身高1.8米,體重180斤,BMI指數 27.8,遠遠超標。既往有腎炎、高血脂病史,患高血壓5年。5月9日胸痛1天,5月10日來到邵逸夫醫院急診。

診斷:急性心梗,左冠脈前降支近端完全閉塞

處理:冠狀動脈介入手術,左前降支植入支架

圖左為術前,左冠脈前降支近端完全閉塞;圖右為術後,左前降支植入支架,血管打通(右圖)

鄰居猝死促使他去做了個體檢

毫無冠心病症狀竟查出冠脈嚴重狹窄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心內科黃翯主任醫師介紹,冠狀動脈,顧名思義,長得像皇冠,它分為左右冠狀動脈,是負責給心臟這個發動機供血的血管。當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血管腔狹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導致的心臟病,即為冠心病。一旦冠狀動脈大範圍或完全堵塞時就會引發心梗甚至猝死。

冠心病作為心血管疾病的高發病症,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1年報告,中國的冠心病死亡人數已列世界第二位。

2018年1月,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布了《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7》,我國冠心病患者達到1100萬,僅次於高血壓和腦卒中。

「近年來,冠心病的發病率一直處在爆發式增長中,並且增長速度出乎意料。特別是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給患者和家庭帶來沉重災難。但其實,冠心病是可防可治的,最關鍵的是要早篩查早治療。」黃翯主任醫師強調。

前幾天,黃翯接診了一個50多歲的男性冠心病患者,右冠狀動脈近端80%嚴重狹窄,同時左主幹也有60%的嚴重狹窄。讓黃翯欣慰的是,這個患者警惕心比較高,主動篩查發現了冠脈隱患,及時做了冠脈介入手術。

「這個患者是個商人,平時應酬多,菸酒不離身。前段時間,他的鄰居在家裡意外猝倒,來不及送醫院人就沒了。這件事情對他打擊很大,過幾天他就預約了醫院的全套體檢,結果體檢中查出了冠心病。他的冠心病沒有活動後的胸悶等不適症狀,如果不是早期篩查,發展下去後果也不堪設想。」

作為心血管疾病的頭號殺手,如何早期篩查冠心病?黃翯介紹,心電圖是診斷冠心病最簡便、常用的辦法。尤其是患者症狀發作時是最重要的檢查手段,還能發現心律失常。

其次是運動負荷心電圖,能排除一些不典型的胸痛,看看患者是否心肌缺血,對於那些高危因素聚集、又沒有任何胸痛等症狀的患者比較適合。

第三是做冠脈CT檢查,可以看看血管腔的狹窄程度,血管裡有沒有斑塊。

最後還可以做心肌灌注顯像,看看心肌是否缺血,是否存活。

黃翯主任醫師說,預防冠心病最基本的就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菸限酒,適當運動,保持愉悅的心情。而對於那些有高血壓、高脂血症、高血糖、肥胖超重、吸菸喝酒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人來說,只要非常積極地進行治療,一定能降低得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機率。

6 患者 男 44歲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

病情簡述:患者在入院前7小時突發胸痛,感到噁心。平時愛喝啤酒,每天喝半斤左右,差不多保持這個習慣十年了。

診斷:主動脈夾層,血管從胸口撕裂到大腿根部

處理:升主動脈置換,主動脈弓置換,降主動脈象鼻支架植入術

圖左為主動脈從胸口撕裂;圖右為術後撕裂修復

主動脈夾層是「定時炸彈」

做胸部CT檢查肺時順便看下主動脈

主動脈夾層堪稱人體內的「定時炸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馬量主任醫師介紹道,主動脈是人體內最大的動脈,是身體的主幹血管,承受直接來自心臟跳動的壓力,血流量巨大,一旦出現內膜層撕裂,破裂的機會非常大,死亡率也極其高,容易引發猝死。

主動脈夾層是如何形成的?馬量主任解釋,主動脈管壁分三層,分別是內膜、中膜、外膜。健康的動脈壁,三層膜之間親密無間,天衣無縫。當主動脈內膜出現破損,高速、高壓的血流穿過內膜衝擊進入中膜,足以把具有一定厚度的中膜撕裂開,在中膜層內衝擊出另一個可容納血流的腔隙。這種在原有主動脈管腔之外形成了異常管腔結構(醫學上稱為假腔)的情況,就叫主動脈夾層。而假腔內的血流大部分是不能為身體有效利用的,這就會導致瞬間全身就處於缺血狀態。

主動脈夾層的最主要表現症狀是突然發作的劇烈胸背部撕裂樣疼痛,伴有大汗淋漓、噁心、嘔吐和暈厥等。

「高血壓是主動脈夾層最主要的致病因素,70%~90%的主動脈夾層患者合併不同程度的高血壓。」馬量主任說道,本人有高血壓或有高血壓家族史的,要格外注意,另外長期有高血脂、高血糖等基礎疾病的也要留心。

馬量主任建議,40歲以上人群可以在做普通胸部CT時來篩查主動脈夾層,如果高度懷疑是主動脈夾層,再做CTA(CT血管成像)

7 患者 男 85歲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血管外科中心

病情簡述:腹部不適,出現搏動性腫塊,肚臍眼位置像心臟一樣會跳動。

診斷:腹主動脈瘤,髂總動脈瘤

處理:安裝覆膜支架,腹主動脈形態恢復正常

圖左為術前,可見腹主動脈瘤和右側髂總動脈瘤;圖右為術後,腹主動脈、髂總動脈形態恢復正常

在腹主動脈瘤還沒破裂前

就先把病變的血管手術處理掉

腹主動脈瘤是指腹主動脈呈瘤樣擴張,好發於老年男性,主要是由動脈硬化引起。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血管外科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普外科副主任朱越鋒主任醫師介紹,腹主動脈瘤是一種很兇險的疾病,主動脈裂開,血管內血液會大量丟失導致失血性休克。腹主動脈瘤破裂屬於外科的急危重症,若不能得到有效治療,24小時生存率小於50%,總死亡率高達85%-95%。

「腹主動脈瘤目前還沒有有效的藥物保守控制手段,最好的辦法就是儘早發現,然後在它還沒有破裂前就先把病變的血管手術處理掉。」

朱越鋒說,腹主動脈瘤首發症狀是在腹部能摸到搏動的腫塊,如果有這個症狀,建議一定要去醫院找血管外科的專科醫生看,一般增強CT檢查就能清楚顯示腹主動脈的情況。另外,已經發現有腹主動脈瘤的患者合併腹部、腰背部有隱隱作痛感,那就有先兆破裂的可能,要儘快去醫院檢查。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都會引起動脈血管硬化並可能導致瘤樣擴張,所以「三高」人群在控制好「三高」的同時,還需要定期去醫院做血管方面的檢查,看看有沒有動脈瘤形成,儘早發現「體內的定時炸彈」。

「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是造成腹主動脈瘤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凡是會引起動脈硬化病變的生活習慣都要改,特別是老年人。比如抽菸、高脂飲食,都會血管不好。」

如何早期篩查?朱越鋒介紹,腹部B超可以查看腹主動脈有否瘤樣擴張;腹部CTA檢查則能進一步明確診斷。

8 患者 女 85歲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

病情簡述:今年年初,患者出現間歇性跛行症狀,走一段路就會雙腿疼痛,不能前行,休息一會症狀緩解,再次行走後又會走不動路。患者一開始覺得自己年紀大了腿腳不便,就忍了。結果症狀加重,有時候連坐著雙腿也會疼痛,晚上還會疼得睡不著。左腳踝外側皮膚有破潰,出現壞死跡象。足背發涼。

診斷:左側下肢動脈閉塞

處理:下肢動脈血管成形術

圖中圈圈為患者膝下段動脈硬化閉塞,原本光滑的血管出現鈣化點

老年人腿腳不好,可能是血管堵住了

這種病很容易誤診

人全身的動脈血管,都有可能發生粥樣硬化,造成血管狹窄。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最容易引起的病症便是下肢動脈閉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張鴻坤主任醫師表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血管壁上脂質斑塊沉澱堆積,使血管變得僵硬和狹窄,逐漸嚴重出現完全閉塞,下肢動脈閉塞病人越來越多了。

「需要注意的是,下肢動脈閉塞容易被誤診為腰椎問題。」張鴻坤主任說道。

他曾遇到過一個50多歲的男性患者,患者之前走路走不動,走個100多米腿就痛得不行了,一開始去當地醫院看病,醫生診斷是椎間盤突出,為他做了手術。術後,患者腿腳靈活了不少,但好景不長,很快他又走不動了。後來,患者找到張鴻坤主任,張鴻坤主任發現,他除了有頸動脈狹窄,還有下肢動脈閉塞,「股動脈那裡一點活動都沒了」。患者這才知道,自己多年腿腳不便並不是因為腰椎,病根在血管。

為此,張鴻坤主任特別提醒,如果在一段時間內間歇性跛行的情況突然加重,尤其是之前有過中風、心臟病的,很可能是下肢動脈閉塞,而不是腰椎問題。「通常腰椎問題導致的走不動路,相對來說長期處於差不多的狀態,不會突然加重。」

9 患者 女 27歲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

病情簡述:患者是一位剛生了孩子的媽媽。坐月子時,婆婆對她非常好,什麼事情都不讓她做,整整一個月,她幾乎只躺在床上。懷孕時本身就處於凝血狀態,容易發生血栓。坐完月子後的一天,患者中午吃飯時還好好的,下午突然雙腿腫脹嚴重。

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

處理:下肢深靜脈血栓吸除術

左圖為術前,靜脈血栓堵住血管;右圖為術後血流恢復

10 患者 男 64歲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

病情簡述:患者因肺癌住院,肺癌手術成功。術後第三天上午在病房裡休息時,突然胸悶,血氧飽和度下降到67(正常人約100),血壓下降,意識不清。這是典型的由於惡性腫瘤導致血液處於高凝狀態,手術後活動減少引發了下肢深靜脈內的血栓脫落,堵住了左側肺動脈。

診斷:肺動脈栓塞

處理:緊急搶救,藥物控制

如圖所示為血栓堵住肺動脈

醫生最怕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後脫落

下肢靜脈血栓是指靜脈血液在下肢深靜脈血管內的凝結,靜脈血流滯緩、靜脈壁的損傷、血液高凝狀態都是下肢靜脈血栓的誘因。肢體的突然腫脹是下肢靜脈血栓的主要表現。

「術後骨折後不能活動的人、老人、腫瘤病人、孕產婦、創傷等導致血管損傷的病人等,特別要注意下肢靜脈血栓。」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商弢主治醫師說道,像懷孕期間,本身血液黏稠度增高,容易導致血液高凝,再加上孕後坐月子,躺床上不動,更容易形成血栓。

對於上述易患下肢靜脈血栓的人群,醫生對患者術前、術中、術後採取各項專業預防措施很重要。而對普通人來說,如果長時間出現一條腿腫脹、一條腿正常這種情況,尤其要警惕。

「最怕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後脫落,隨血液流入肺動脈,造成肺動脈堵塞,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嚴重的會窒息死亡,引起猝死。」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商弢主治醫師說道。不重視下肢靜脈血栓,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60%-70%的肺栓塞由下肢深靜脈血栓導致。肺栓塞隱匿又兇險,患者日常沒什麼特別明顯的症狀,可一旦發作就是又急又快,死亡風險非常高。」

11 患者 男 42歲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血管外科中心

病情簡述:左下肢患靜脈曲張10多年,「蚯蚓腿」越來越厲害,每天下午小腿酸脹,還伴有皮膚瘙癢。夏天也只能穿長褲,怕露出小腿嚇到別人。

圖左術前左下肢靜脈曲張,肉眼可見「蚯蚓腿」;圖右術後即刻曲張靜脈消失

長期腿酸、腿脹

可以做個下肢靜脈彩超

靜脈曲張是由於靜脈血液長期返流、淤滯及靜脈管壁薄弱等因素導致的靜脈迂曲、擴張。最常見的就是下肢靜脈曲張,俗稱「蚯蚓腿」。

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血管外科孟路陽主任醫師說,人的靜脈系統主要起到是貯存和運輸血液的功能,下肢的靜脈血液是由下往上流動的,如果血流不暢,會出現返流、倒流等情況,下肢的血液就會增多,增多的血液就容易引起下肢靜脈擴張扭曲。

下肢靜脈曲張可以影響美觀,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不可忽視的症狀:比如腿部酸脹、疼痛、水腫、乏力,嚴重的還會出現皮炎、慢性潰瘍、淺靜脈血栓、血管破裂出血等問題,少部分患者可能因下肢靜脈血栓引發肺栓塞,嚴重危及生命健康。因此在醫生的眼裡這些都是靜脈疾病的問題。

不同於傳統觀念,靜脈曲張已不是中老年朋友的「專利」,也不都是重體力工作者的「專享」,孟醫生就曾遇到過一名20出頭的下肢靜脈曲張患者露露(化名)。露露兩三年前在一家商場當營業員,因為站的久了,腿酸脹乏力,小腿上出現了一些「蜘蛛」樣的紅血絲,那時她覺得是這份工作太辛苦,於是換了個在家具店的工作,可以坐著,相對輕鬆。但是一年過去了,她的腿還是時不時感到酸脹,而且近來,情況反而持續加重,於是她來到孟醫生這裡。孟醫生檢查發現,她僅有小腿後側膕窩區淺靜脈輕度擴張,露露說這個部位之前疼過。而超聲檢查卻發現,露露皮下的小隱靜脈系統有嚴重的返流,血管也開始擴張了!

「下肢靜脈曲張多見於長期站立工作的人,如,教師、護士、交警、車工等。」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血管外科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普外科副主任朱越鋒主任醫師介紹, 除了長期站立外,肥胖、懷孕、慢性咳嗽、便秘及缺乏運動等也是誘發下肢靜脈曲張的危險因素。

如何早期篩查靜脈曲張?朱越鋒表示,下肢靜脈檢查首先選擇超聲檢查,下肢靜脈彩超(下肢靜脈血流動力學評估)是臨床常用的檢查靜脈曲張的方法,無創又經濟實惠。

朱越鋒說:「在外觀還沒有看到『蚯蚓腿』鼓出來,但感覺每天下午小腿酸脹厲害,這種情況下,就可以通過超聲血流動力學評估來明確是不是靜脈反流引起的這些症狀。」

孟路陽說:「年輕人不要心存僥倖,現在門診裡很多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來看靜脈曲張,如果你勞累了一天腿特別酸,特別脹,長期有這個情況,建議要到醫院看看了。」

一般情況下不嚴重的靜脈曲張,可以通過規律行走,運動,減肥等方式改善,而對於已經患上下肢靜脈曲張的患者,兩位專家都建議,還是要積極治療,不要懼怕手術,下肢靜脈曲張是血管外科的常規手術。

通訊員 | 王蕊 胡梟峰 王家鈴 周素琴 應曉燕 黃春燕

【來源:都市快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兩年一體檢,現在一下子查出7cm大惡性腫瘤!有這個症狀要當心
    住院期間,朱老伯感恩於醫生高超的醫術,給醫院寄去了一封感謝信:「他以敢為擔當的責任心,僅以刀口5釐米的微創手術,小心謹慎將惡性腫瘤拿下……衷心感謝……」胸片有局限,會發生疏漏朱老伯說,除有高血壓,平時他身體一直很好,唯一不好的,就是有30多年的吸菸史。在查出腫瘤前,他也沒發現自己有咳嗽、胸悶、乏力等症狀,「什麼感覺都沒有」。
  • 怕體檢查出問題「90後不敢看體檢報告」話題引熱議
    關於不敢看體檢報告的原因,62.6%的受訪青年表示平時壓力大,怕體檢查出問題;60.9%的受訪青年坦言生活方式不健康,「作」得太多,已經給身體造成了損害;56.7%的受訪青年覺得自己缺乏健康生活的意識;38.2%的受訪青年覺得缺少醫學常識,會導致人們對體檢報告中一些並無大礙的「異常數據」感到恐慌。
  • 警示我們10大體檢項目+10大臨床症狀...
    假若,趙老師每年定期體檢,結局或許就大不同了!是,我們一直在強調每人每年都要體檢,但是體檢並不是盲目體檢,健康體檢與防癌體檢完全是兩碼事!有些人年年做體檢,結果還是查出癌症晚期!那有人說了為什麼不把這些項目納入到普通健康體檢裡面去呢?首先是因為防癌體檢項目有些是有創的,比如做胃鏡,有些防癌體檢項目是昂貴的,最重要的是人人參與的防癌體檢效率非常低,不僅浪費資源,而且還會給人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畢竟年輕人得癌症的機率還是很小,對於大多數人來講也沒有必要年年做防癌體檢。什麼樣的人需要做防癌體檢?就是高危人群!
  • 杭州一單位查出高度疑似肺癌9例!體檢單上磨玻璃結節到底是不是...
    去邵逸夫醫院體檢人群中,24.50%的人檢出肺結節,省人民醫院有26.06%,省中醫院23.6%。 浙江省中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楊瑞文告訴都市快報健康新聞部記者:「今年在我們這裡體檢的一家單位,一共四千多名員工,檢查出肺結節的有564人,其中高度懷疑是肺癌的有9人。」
  • 大便隱血查出腫瘤 這些體檢莫輕視
    (通訊員:沈笑馳)春暖花開,年復一年的體檢季就拉開大幕了,體檢中大多數人最不願意做的項目是什麼?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大便常規、尿常規、還有個肛門指檢!這些檢查究竟有多不受待見?來聽聽親身體驗過的網友們現身說法:許多人常常由於害羞、難受或怕麻煩放棄這些體檢項目,「年紀輕輕,上廁所很正常也很規律,不會有大問題的
  • 身體出現4大症狀,別硬扛,及時做CT
    而對於這種癌症,我們能做的就是早發現早治療,而臨床上最常用的肺部的檢測就是CT,早期的肺癌,通過CT影像的檢測,可以很好的檢測出癌症,一旦查出問題,就能夠及時治療。而早期肺癌的治療,治癒率相對來說很高!
  • 【健康提醒】倔強的中年男子三年未體檢,這次查出了癌症!
    【健康提醒】倔強的中年男子三年未體檢,這次查出了癌症!此前,因為身體好,工作忙,已有三年沒體檢,要不是今年開始的陣陣麻痺,從肩膀一直往上,最後「上頭」了,他還是那個倔強的中年漢子。陳先生因近日頭暈的厲害,來到醫院就醫,在做頭部CT時,影像科的醫生意外發現他的胸部有疑似腫瘤,建議他到胸外科就診。
  • 金華義烏一月嫂從業已10年 體檢查出愛滋病
    6月中旬,有網友在義烏當地論壇發帖稱,自家保姆去辦上崗證時,得知有位阿姨被查出愛滋病,帖子一出,引起眾多人關注,大家都想知道這件事的真假,但遲遲沒有權威消息發出。昨天記者從義烏市疾控中心以及義烏市家政行業協會核實到,事情發生在今年5月份,被查出愛滋病的月嫂擁有10年家政經驗。月嫂被查出愛滋病 已在義烏從業10年義烏市疾控中心艾結科負責人介紹,今年5月份,義烏家政行業協會組織行業內工作人員在北苑衛生院體檢時,發現一位月嫂疑似愛滋病患者,報到疾控中心後,最終經過再次檢測確認。
  • 18歲小夥體檢查出梅毒陽性懵了,再三表示沒有性生活,醫生:混穿褲子...
    江蘇省人民醫院皮膚科侯麥花主任醫師告訴記者,她曾經接診過一位18歲男孩,體檢中查出了梅毒,而傳染的方式可能「不同尋常」。侯麥花提醒,梅毒從未絕跡,「上身」也可能是靜悄悄的,不論男性女性,在堅持安全性行為的同時,也要注意個人衛生。
  • 「我28歲,入職體檢,查出了胃癌。」
    卻在入職體檢時,查出「胃低分化腺癌」。手術後,他正經歷著第3次住院。 02 丹丹,35歲,深圳某三甲醫院護士,孩子才剛上幼兒園。因為工作忙,作息不規律,胃痛史竟長達3年!近1個月疼得特別厲害才去檢查,結果被診斷為「胃癌」。
  • 體檢行業亂象多,也該查體了
    「在體檢經歷中,你都遇到過以下哪些問題?」本報近日發起了一期關於體檢行業的調查,結果顯示,市民「吐槽」最多的是「檢測過程不嚴謹,有病檢測不出來」,其次是「體檢套餐繁多,收費混亂」。不少市民認為,有些體檢機構,走馬燈似的體檢方式很難得到準確結果,查也就圖個心理安慰。  記者採訪了解到,雖然對體檢本身市民都表示認可,但對檢測的效果卻都抱有懷疑態度。
  • 辛苦養生大半年查出肝損傷!醫生:這83種中草藥別再瞎吃了!
    辛苦養生大半年,自信滿滿去體檢,結果查出「肝腫瘤」?浙江省海寧市人民醫院在微信公號發布了最近接診的一個病例,一位熱愛養生的患者周先生(化名)最近在體檢中查出了肝臟瀰漫性腫塊,懷疑是腫瘤,建議肝臟穿刺或手術準備。
  • 體檢查出肺結節,怎麼辦?害怕肺癌,先看這2件事做對了沒
    原創 騰訊醫典 騰訊醫典現在體檢的項目越來越齊全,防癌篩查非常火熱。不少人在拿到體檢報告時,可能會看到「肺小結節」或「磨玻璃影」的字樣,心裡難免害怕。肺結節到底是不是肺癌?
  • 「我28歲,入職體檢,查出了胃癌」
    卻在入職體檢時,查出「胃低分化腺癌」。手術後,他正經歷著第3次住院。 案例二 丹丹,35歲,深圳某三甲醫院護士,孩子才剛上幼兒園。因為工作忙,作息不規律,胃痛史竟長達3年!近1個月疼得特別厲害才去檢查,結果被診斷為「胃癌」。
  • 村民體檢查出「尿隱血」 疑養豬場汙染水源(圖)
    體檢醫生驚訝:怎麼這麼多人「尿隱血」  4月3日,永康芝英街道中心衛生院到村裡給村民做農保體檢,化驗結果讓醫生吃了一驚:「你們村怎麼這麼多人尿隱血啊!」  「他們村來體檢的87個人當中,36個人有尿隱血症狀,其中有17個人的症狀在兩個+以上,而且大部分是五六十歲的老人。」芝英街道中心衛生院仙陵村駐村醫生呂佩紅說。
  • 體檢查出肺結節怎麼辦?如果有4個特徵,癌變機率大,別拖了!
    家住汕頭的小李在半年多前體檢中發現肺上有個小結節。從那時起李銘再也睡不著覺,為了求醫甚至辭了職,連續跑遍了全省各大醫院.  「無論是不是癌,都幫我把這個結節切了吧!」小夥子哀求醫生,陪在一旁的父母也淚流滿面,「他一直活在肺癌的陰影下,太痛苦了。」  1.肺結節是不是肺癌?
  • 體檢查出幽門螺桿菌感染怎麼辦?
    體檢查出幽門螺桿菌感染怎麼辦?北大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成虹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近幾年體檢項目日益增多,每天都有患者是因為在體檢時發現呼氣試驗檢查結果陽性,認為自己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而來就診。那麼如果在體檢中發現呼氣試驗陽性該怎麼辦呢?呼氣試驗陽性=幽門螺桿菌感染?
  • 濟寧人體檢報告大揭秘:最新5大疾病譜 脂肪肝第一
    記者從各大醫院統計了今年一季度或去年全年的體檢情況,來看看濟寧人的5大疾病譜。  春天到了,又到了檢查身體的季節。每年春天,很多單位都會組織單位員工到醫院進行體檢,體檢結果出來以後,總是有人歡喜有人憂。也許當時還信誓旦旦地下決心「今後我再也不喝酒」的你,沒過兩天就把這件事拋之腦後。也許那張體檢的結果不單單是一張檢查報告單,而是一份有效期一年的關於自己健康的責任保證書。
  • 這七個體檢項目,花的是冤枉錢,真沒必要做!
    現如今人們都是越來越重視健康,越來越多的人願意自掏腰包,每年給自己來一次從頭到腳的全面體檢。於是,各種篩查那必須都得安排上。可當我們去了體檢中心,體檢項目種類繁多、琳琅滿目,要都做了,少則幾千,多則上萬,真的有必要嗎?
  • 體檢查出腎錯構瘤,別驚慌!大於4釐米需手術
    張先生在單位做體檢,B超檢查發現其左腎長了個腫物,已有2釐米大小,醫生說是錯構瘤。這可把張先生嚇壞了,幾乎一夜未眠,第二天就拿著體檢報告到醫院就醫了。腎錯構瘤——這個疾病對很多人來說是陌生的,不過近幾年在體檢中有越來越多人被查出。這是怎樣的一種疾病?對身體有多大的危害?聽聽泌尿專家為讀者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