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融合創新—2019年食品真實性技術核磁共振波譜技術分論壇...

2020-11-24 儀器信息網

儀器信息網訊 「2019年食品真實性技術與產業發展國際論壇暨食品真實性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年會」在京召開,為食品真實性領域搭建技術、交流、合作平臺,推進食品真實性的國際共識,促進食品行業穩步健康發展。核磁共振作為食品真實性檢測的高效技術,在鑑別真偽和產地溯源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核磁共振波譜技術分論壇邀約國內外專家從方法研究、技術應用、常見問題等方面展開交流。

楊海軍 清華大學  會議主持人

 寧永成 清華大學 會前致辭

本論壇由清華大學楊海軍主持,出席嘉賓有清華大學寧永成教授、希臘約阿尼納大學質量保證與認證機構副主席Ioannins P.Gerothanasis教授、布魯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任萍萍博士、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樊雙喜博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分析測試中心副主任向俊鋒研究員、捷克布拉格化工大學Leos Uttl博士、秦皇島海關技術中心蜂產品實驗室副主任崔宗巖博士、湖北省食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研究院王小花博士和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馮翠萍等。

Ioannins P.Gerothanasis 希臘約阿尼納大學質量保證與認證機構副主席

報告主題:基於化學分析和代謝組學的核磁共振技術在天然產物和食品化學中的應用

Gerothanasis以無需提純衍生化處理監測食品代謝物動態變化、有機乳和普通乳脂肪組分中代謝物鑑定、脂質氧化產物的定性和定量檢測等為例,重點介紹了核磁共振技術在天然產物和食品化學中的最新應用進展。核磁共振在方法學上具有顯著的優勢,有潛力成為用於定量檢測的首選分析技術,未來仍需更多努力,讓它的適用範圍更廣泛。

任萍萍 布魯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報告主題:Bruker FoodScreener:蜂蜜和果汁的摻假及溯源方案

針對蜂蜜和果汁的摻假形式,現有檢測方法具有局限性,布魯克依託新品Bruker FoodScreener推出了食品質量和真實性分析整體方案。該平臺基於7萬餘個真實樣品建立了可靠資料庫,可對蜂蜜的產地、蜜源植物和摻假進行準確鑑定,一鍵式全自動化的食品檢驗認證平臺,能夠檢出具有挑戰性的C3和C4糖漿摻假,可對高端蜂蜜(例如麥努卡)進行鑑定。該平臺同樣適用於果汁、食用油、香辛料和烈性酒等其它食品的檢驗。

 

樊雙喜 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

報告主題:食品非目標1H NMR指紋圖譜技術的標準化研究

樊雙喜簡單概述國內外食品領域非目標1H NMR指紋圖譜技術的標準化研究進展,以葡萄酒非目標1H NMR指紋圖譜技術標準化研究為應用實例,重點介紹該技術標準化遇到的機遇與挑戰以及未來納入科技監管體系的思考。在此基礎上,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團隊對葡萄酒非目標1H NMR指紋圖譜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至今共採集檢測中國葡萄酒真實樣品3500多個,建立並完善了中國葡萄酒非目標1H NMR指紋圖譜資料庫,該資料庫在葡萄酒真偽鑑別和產地溯源等方面具有高價值的實踐意義。他希望同更多的研究單位和企業開展聯合研究,共同推動國內非目標1H NMR指紋圖譜技術標準化應用研究進程。

向俊鋒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分析測試中心副主任

報告主題:核磁檢測標準的制定與常見故障處理

向俊峰的報告解答了在核磁測試中,如何通過高質量核磁樣品得到優質核磁圖譜。他以多個實驗室圖譜的具體問題為例,從核磁管參數、管體表面光潔度、合格的氘代試劑、樣品前處理等方面介紹核磁樣品製備及譜圖處理中常見誤區,並依據處理經驗總結出詳細檢測標準。該詳細檢測標準可作為實驗準備和問題處理實用指南。

Leos  Uttl 捷克布拉格化工大學

報告主題:基於代謝組學的葡萄品種真實性鑑別技術研究

Leos Uttl博士介紹了捷克酒類市場概況,並通過研究表明基於U-HPLC-HRMS/MS分析的代謝組學指紋圖譜技術可以應用於白葡萄酒品種鑑別。他以代謝組學分析軟體MarkerView(Sciex)和SIMCA(Umetrics)進行數據分析,建立了葡萄酒品種真實性鑑別模型。

崔宗巖 秦皇島海關技術中心蜂產品實驗室副主任

報告主題:基於核磁共振的中國蜂蜜真實性樣品資料庫構建與真實性檢測技術研究

崔宗巖介紹了國內外蜂蜜摻假現狀和相關檢測技術發展趨勢。秦皇島海關技術中至今共採集中國蜂蜜樣品1800多批次,初步構建了中國蜂蜜真實樣品資料庫。基於資料庫背景,開發了基於核磁共振(NMR)的蜂蜜摻偽鑑別檢測方法,並應用於實際樣品檢測,取得了良好反饋。此項工作,為蜂蜜摻假鑑別、品質和質量評價提供新的技術支持和數據支撐,並具有不斷升級完善的可拓展性。

任萍萍 布魯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報告主題:Bruker FoodScreener:全自動的葡萄酒質量認證方案

任萍萍由葡萄酒的摻假形式、傳統靶向方法的局限性,引出Bruker FoodScreener基於指紋圖譜的新方法。Bruker Wine-Profiling可提供全自動一鍵式解決方案;提供22個葡萄品種、6個國家、13個產區、白葡萄酒年份以及是否摻假的自動鑑定。

王小花 湖北省食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研究院
報告主題:核磁共振(NMR)技術在食品溯源鑑別中的應用——食醋等

王小花指出了生物源性樣品和化學源性樣品在分析方法上的差異。通過對實驗室食醋樣品的摻偽研究,詳細介紹了NMR常規分析技術及同位素分析技術在食醋、醬油溯源鑑別中的研究現狀。未來希望通過更多豐富的數據和實驗經驗,使該方法實現標準化,縮短繁瑣的前處理時間,充分發揮核磁的無損化優勢。

馮翠萍 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

報告主題:食品中微量組分核磁共振定量技術研究

馮翠萍對核磁定量技術進行了詳細介紹,比對了各種定量方法的優缺點,並總結了影響定量準確性因素。依據焦糖、水蘇糖等樣品的檢測實驗,總結了靈敏度相對質譜較低、信號重疊較嚴重、設備普及率低等局限性,核磁定量技術的局限性。隨著核磁技術的進步及靈敏度解析度的逐步提高,二維等定量技術逐步成熟,定量核磁技術必然會迎來更為廣闊的應用前景。

核磁共振是食品真實性檢測的高效技術,在鑑別真偽和產地溯源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食品真實性的推進,將為食品企業創造良性競爭環境,進而推動整個食品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期待核磁共振技術逐步成熟,成為輔助食品真實性進步的利器。

相關焦點

  • 核磁共振波譜技術的發展與現狀…
    找化工醫藥原料,用化學加搜索 導讀 提到核磁共振波譜技術,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腦海裡會直接出現一系列名詞:H譜、C譜、超導磁體、液氦等等。不過這些都是核磁共振的應用和必要條件,技術原理又是什麼?
  • 2019年度北京波譜年會第二輪會議通知
    」定於2019年5月17-19日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西湖校區)召開,目前前期籌備工作進展順利。  截止到4月18日,本次會議特邀到北京地區波譜貢獻者:寧永成,趙保路等老一輩核磁順磁波譜專家,京外報告者:彭路明,禾立春,王韋等在波譜以及儀器維護有特色的專家。共收到大會報告,技術報告、青年論壇報告和牆報35個,其中牆報10個。報告內容包括:液體、固體核磁共振波譜,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和成像波譜的方法學及其應用,國內外廠商最新技術進展等。
  • 2019國際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高峰論壇在京召開
    在年終歲末組織召開「2019國際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高峰論壇」有著特殊意義。他說民以食為先,食以安為先,安以質為本,質以誠為根。他強調中國食品產業一定要堅持高質量發展的理念,提供更優質的食品;同時要加強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建設,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各界參與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食品產業健康發展了,人民群眾才能吃得幸福。
  • Bruker核磁共振波譜儀最新技術進展
    核磁共振(NMR)波譜儀作為一種重要的分析儀器,廣泛應用於物理學、化學、生物、藥學、醫學、農業、環境、礦業、材料學等學科,越來越多的科研單位和企業裝備了核磁共振波譜儀。
  • 聚焦核磁應用與支持——2019北京波譜年會技術報告
    儀器信息網訊 2019年5月18-19日,由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波譜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院大學協辦的「2019年度北京波譜年會」在中國科學院大學召開,100多名波譜工作者出席。
  • 國產高場核磁 多方攜手攻堅——「創新100」走進武漢中科牛津波譜...
    2007年物數所承擔了「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科學儀器設備研製與開發》下「300MHz-500MHz核磁共振波譜儀的研製」的課題,成功研製出500MHz的液體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譜儀整機;2011年承擔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500MHz超導核磁共振波譜儀的工程化開發」項目,攻克了儀器製造的關鍵部件,完成了500MHz超導核磁共振波譜儀器的研製。
  • iCMR 2017-低場核磁共振技術專場報告集萃
    儀器信息網訊 2017年12月5日-6日,由儀器信息網網絡講堂、北京波譜學會、《波譜學雜誌》舉辦的第一屆磁共振網絡會議舉行。本次會議特別設置了低場核磁共振技術專場。
  • 【會議】第六屆全國低場核磁共振技術與應用研討會在杭州舉行
    2014年10月9日,第六屆全國低場核磁共振技術與應用研討會在杭州舉行。國內外的科學家們就此進行了多項研究,如研究出新型小型化磁體改善磁體的穩定性和均勻性,開發單邊核磁共振技術和方法以獲取原位高分辨信號,研究一體化控制臺和無線移動式系統軟體,開發新的實驗方法和技術等。便攜、微型NMR譜儀可以應用在化學、生物學及醫學、食品質量、安檢和防恐等領域,其最新應用是利用桌面小型核磁共振波譜儀,通過檢測血液中惡性瘧原蟲色素來快速診斷瘧疾感染。
  • 葉朝輝院士:磁共振波譜儀產業化需完善創新鏈條
    談及國內核磁共振研究狀況時,中國科學院院士葉朝輝欣喜地表示,「隨著核磁共振技術在新藥研發、肺癌早期診斷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進展,核磁共振技術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越來越普遍。」  據葉朝輝介紹,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核磁共振領域的科學家已經5次獲得諾貝爾獎,分別代表了學科發展的三個階段。
  • 布魯克核磁共振波譜儀緣何獨家中標1741萬採購大單
    布魯克作為生命科學和分析系統的市場領導者,歷經幾十年的的發展,為全球分析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12與6日,據中國政府採購網最新獲悉,布魯克科學 儀器 香港有限公司AVANCE NEO 800核磁共振波譜儀成功中標天津大學超導液體核磁共振波譜儀1741.7萬採購大單。
  • 「數領未來,智創共享」中國移動大數據能力創新發展論壇召開
    11月21日,以「數領未來,智創共享」為主題的中國移動大數據能力創新發展論壇在廣州成功舉行。作為2020年中國移動全球合作夥伴大會的分論壇之一,本屆論壇由中國移動信息技術中心主辦,邀請了來自政府機構、各大高校和龍頭企業的大數據專家共同研討大數據產業的未來發展風向。
  • 共話融合創新「航空氣象科技創新與發展論壇」召開
    中國天氣網訊 2020年11月9日至10日,「第一屆航空氣象科技創新與發展論壇」在四川省廣漢市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隆重召開。論壇旨在共同探討我國航空氣象發展所面臨的關鍵性挑戰,推進航空氣象科技創新、應用與服務。
  • 食品快檢技術大集萃:GC—IMS、拉曼光譜、時域核磁共振...
    作為年會重要分論壇之一——食品快檢技術及應用發展論壇在當天下午舉行,約有近兩百餘位代表參加本次論壇。年我國食品安全檢測儀器需求規模達到600多億元,其中食品快檢市場規模已經超過20億元。同時,2015年新《食品安全法》規定了快速檢測可以在執法檢測中使用,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此外,2015年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徵求意見稿)》中有5條提到了快速檢測方法的需求。
  • 北理工分析測試中心共享核磁共振波譜儀
    為了給校內外的廣大師生提供更好的分析檢測服務,推動我校教學科研及相關學科和專業發展,我校良鄉校區分析測試中心利用「爭創一流」建設項目經費引進了Bruker 700M核磁共振波譜儀(型號為AVANCE III HD)等高端設備。為確保該設備能夠正常運轉並充分發揮效能,中心組織相關專家進行了一系列設備驗收工作。
  • 科研必備「武器」之核磁共振波譜儀
    儀器介紹核磁共振波譜儀是利用不同元素原子核性質的差異分析物質的磁學式分析儀器。2.脈衝傅立葉變換核磁共振波譜儀脈衝傅立葉變換核磁共振波譜儀是採用在恆定的磁場中,在整個頻率範圍內施加具有一定量的脈衝,使自旋取向發生改變並躍遷至高能態。高能態的核經一段時間後又重新返回低能態,通過收集這個過程產生的感應電流,即可獲得時間域上的波譜圖。
  • 魯東大學與中集海工院 聯手共建海上航天技術創新中心
    他表示,此次創新中心建設是落實煙臺市委加強校企人才互動交流、深度開展校地校企融合、建立有效協同創新機制的舉措,也是學校搶抓新的歷史機遇,開門辦大學實現校地、校企融合結出的碩果。期間,滕瑤研究員從建設定位、目標任務、運行機制與組織架構、保障措施及經費投入、成果及進度安排等多個方面對「海上航天技術創新中心」建設作了介紹。吳君副校長和滕瑤研究員代表校企雙方籤訂「海上航天技術創新中心」共建協議。魯東大學黨委辦公室、人事處、服務地方辦公室、蔚山船舶與海洋學院等單位有關負責人、教師代表參加籤約儀式。
  • 2020北京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分論壇成功舉辦
    11月27日,由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主辦、北京軟體和信息服務業協會承辦的2020通明湖信息技術應用創新論壇之「2020北京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分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本次論壇由賽智產業研究院院長趙剛主持,多位來自數字經濟領域的政府部門領導、企業代表和專家學者,以「打造數字生態優勢 激發信創發展活力」為主題,共議數字經濟發展的新技術、新場景、新要素和新業態。
  • 臺式核磁共振波譜儀獲重大突破(圖)
    2013年5月2日,牛津儀器正式推出Pulsar核磁共振波譜儀(NMR),這臺Pulsar有望對實驗室NMR產生革命性變革。 Pulsar核磁共振波譜儀   該儀器採用創新的設計和先進的電子技術,為NMR注入新的活力。
  • 低場核磁共振技術在食品快檢中的運用
    近年來,隨著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的逐步發展,高效快速的檢測方法備受推崇。低場核磁共振技術因具有快速精確,對樣品及操作限制較小且檢測成本低等優勢,在工業、醫藥、材料、食品等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核磁共振技術主要分為液體核磁共振、固體核磁共振和核磁共振成像三種。
  • 第三屆食品科技創新論壇:果蔬加工分論壇
    熱殺菌技術已廣泛應用於不同類型食品的加工。但是,熱殺菌技術對食品品質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何更好地保持食品原有的品質?自上世紀末以來,食品非熱加工技術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和企業界的興趣。科學家對超高壓、高壓二氧化碳等食品非熱加工技術開展了系統的基礎研究,短短不到50年的時間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