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戳上方加關注!每天上午準時與您分享三篇優質文章~本文共計1541字,閱讀僅需4分鐘~
雍正八年十月二十八日,《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以下簡稱《活計檔》)記道:「太監張玉柱交來波羅漆八仙桌四張……波羅漆香幾一張、波羅漆炕桌一張,傳旨:俱各送至圓明園交與園內總管。欽此。」看起來「波羅漆」是家具器表髹飾工藝的一種。
但是,《活計檔》雍正十三年四月十一日另有一則記錄:「太監高玉交黑紅漆攝絲波羅漆波羅十八套,每套十件,系李學欲、春山進。傳旨:此波羅漆水甚不好,著造辦處另漆做。欽此。」這裡的「波羅漆」應確定是髹飾工藝之一,但這「波羅漆」的「波羅」又是什麼?顯然跟漆飾工藝沒有關係。《活計檔》內如此這般相同的漢語用字但意思或內涵出入很大或「前後不搭」的記載不少。
滿語在萬曆二十七年(一五九九年)及天聰六年(一六三二年)歷經清太祖努爾哈赤與清太宗皇太極二人的創製和改良,系以蒙古文字配以女真語音,再加上圈點、字頭等,使之與原女真語音更為貼切的一種語言。
爾後隨著後金政權不斷地向外兼併、拓展、徵伐與壯大,乃至入主中原,直至清王朝一統天下,滿語不但受到蒙古、漢文化、藏傳佛教等之影響,爾後因進入大清盛世,還可看到對外交流「四方來貢」的影子,造成《活計檔》中很多相同漢字的書寫,若追根究底,則發現其根本不是源自滿語。
「波羅漆八仙桌」與「黑紅漆攝絲波羅漆波羅」
雍正年間有關「波羅漆」的記載不少。所謂「波羅漆」,或寫成「波蘿漆」、「菠蘿漆」,是古漆飾工藝的一種,又稱「犀皮」,其製作工序非常繁複。
宋人的筆記中說:「世用朱黃黑三色(漆),沓冒而雕刻,令其文(紋)層見迭出,名為犀皮。」就是先在器表上一層生漆,趁其未乾之際推擠出一個個突起的小尖堆,待其幹透後開始以朱、黃、黑三色為主的色漆上於尖堆上,入蔭後再上另一色漆,如此往復地將一層層色漆堆棧在尖堆上,最多可上到二十道,最後再將整器高起的尖堆群打磨成光滑的平面,原來的尖堆處即圍繞著一圈圈有如行雲流水般的色漆層,呈現出或如松樹幹皮的鱗片,或如片片雲朵、綻開的圓花等形態各異的斑斕花紋。
清代北方稱此種漆飾為「虎皮漆」或「樺木漆」,南方則稱之為「波羅漆」。故宮博物院仍藏有不少波羅漆面的圓桌、長桌或盒類小件等等可供參考。
至於「黑紅漆攝絲波羅漆波羅」的「波羅」,依語意應為外表處理為「黑紅漆攝絲波羅漆」的「波羅」。「波羅」是滿語「boro」的音譯,是滿人夏天所戴的「涼帽」。
但頂上不似吉服冠的「滿花金座」,而是「紅絨結頂」,也就是帽尖盤上俗稱的「算盤疙瘩」,如《康熙讀書像》中康熙皇帝所戴。因此,雍正十三年四月十一日所記的十八套涼帽,不管是玉草或藤竹絲等編織的胎底,其外表是「黑紅漆攝絲波羅漆」的處理。
「攝絲」一詞在《紅樓夢》一書中仍見使用,第三十七回襲人「便端過兩個小攝絲盒子來……」但今日似難再見,若是類似上述「刷絲」的技法,「攝絲波羅漆」即為紋飾更富變化的「綺紋刷絲」,而「黑紅漆攝絲波羅漆」則似為黑紅兩色漆輪流堆棧在帽胎上,再用刷子刷出有「波羅漆」效果的花紋。除此之外,再從滿語探究,滿語「boro」又有「青灰」的意思,若僅「攝絲波羅漆」,以滿語推測,似也可指用攝絲的技法處理單一的青灰色漆,依《紅樓夢》的「攝絲盒子」之記,在此處即為「攝絲處理的青漆涼帽」。
原文作者:吳美鳳(作者系:中國文化大學(臺灣)美術學系助理教授)原文來源:《紫禁城》2018年10月刊《從「波羅漆」到「額摩鳥」:再談清代內務府器用成造中的滿語詞彙》(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紫禁城》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百家號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