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多山,重重高山阻礙了發展的腳步。「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的貴州,如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靠山吃山、吃山養山。幾經摸索,貴州走出了一條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新路,將山地氣候多樣性和生態優勢結合起來,發展現代高效山地農業,讓綠水青山變成群眾的「綠色提款機」。
一座村莊的逆襲
沿著盤山公路來到貴州省赤水市兩河口鎮黎明村,涼爽宜人的空氣讓人精神為之一振。循聲而去,赤水大瀑布漸露「真容」。「簷前蕉葉綠成林,長夏全無暑氣侵」,陶醉於美景的遊人們很難想像,幾年前,這裡還是個落後閉塞、年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的貧困村。
「以前是『兩頭黑』,現在是『村村通』『組組通』。」當了18年村黨支部書記,王廷科親眼見證了黎明村的「綠色逆襲」。公路修通了,發展產業的思路也通了,村裡依託大瀑布資源,發展起「丹霞第一漂」等旅遊項目。「2015年,漂流項目正式開始運營,2018年收益就突破了400萬元。」王廷科說。
冷寂的村子熱鬧起來,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
王廷科驕傲地介紹,2017年黎明村實現整村脫貧,2019年全村貧困人口清零,村民年人均收入達到16820元,有80多戶購買了小汽車。村集體還統一為全村760人購買了新農合,為符合年齡條件的440人購買了新農保,真正實現了「家家有產業、戶戶是股東、人人有保險」。
「我過去在廣東打工,因為文化水平不高,只能幹體力活,也賺不到什麼錢。」村民王鴻濤今年33歲,在家務過農,也出門打過工,但人在異鄉的滋味並不好受。3年前,他回到家鄉,經過村裡統一組織的免費培訓考核,王鴻濤成為一名旅遊觀光車駕駛員。
「早上8時30分上班,下午5時準時下班,每個月還有4天假,一個月有3000多元收入。」對現在的工作,王鴻濤很滿足,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更讓他滿足的是能陪在家人身邊,「2016年,公路修到家門口,現在孩子們走路15分鐘就能到學校。」王鴻濤的妻子也開始讀成人大專,一家人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厚植「兩山」理念,生態「顏值」變成經濟產值。2019年,貴州旅遊業持續井噴,全省旅遊總收入、遊客接待量均增長30%以上。
一顆蘋果的成長
2200米,這是一顆蘋果的海拔高度;1812小時,這是一顆蘋果的陽光指數。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這個貴州省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縣,擁有西南最大的蘋果基地——海升蘋果基地。
低緯度、高海拔,年均氣溫10-12攝氏度,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這裡是「西南冷涼高地蘋果適宜區」,也是貴州省唯一的優質蘋果生態適宜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蘋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空間,當地110多年的蘋果種植歷史更是積累了寶貴經驗。
「這些都是2016年栽種的蘋果樹。」陝西人侯建文是威寧超越農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來威寧種蘋果,就是看上了這裡獨特的氣候條件,「我們採用矮砧密植種植方式,每畝種植191株,株距1米,行距3.5米。」不同於每畝52株的傳統種植數目,191株的科學分布更能有效利用土地,提高產能。「採用滴灌技術,可以保持恆定的流量和壓力。水肥一體化,一步到位。」侯建文說。
放眼望去,略顯羞澀的小蘋果已掛滿枝頭,迎著高原的陽光和微風縱情生長。口感好、糖度高,侯建文一點也不發愁這些蘋果的銷路,卻常常發愁賣得太好自己都吃不到幾個,「這裡的蘋果都是通過商超對接,直銷廣州、深圳、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產品供不應求。」
「過去種苞谷、洋芋,很辛苦,收入也不穩定。現在把家裡的24.5畝土地全部流轉出去,自己在基地務工,每年能有五六萬元收入。」迤那鎮中海村村民李元衷賺了錢、買了車,每天開著車來基地種蘋果。
「2019年,基地產蘋果3750噸,產值3750萬元,利潤1200萬元,向土地流轉農戶和村集體分紅60萬元。」侯建文介紹,基地還每年免費培訓農民1萬人次以上,培養了一大批蘋果種植能手。
為喚醒沉寂千年的土地,2018年,貴州提出「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結合山地特色,發展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凡是調了結構的地方,農民收入都大幅提高,幹部群眾算「增收帳」,越算方向越明、越算幹勁越大、越算信心越足。
一份酒糟的變身
遵義,一片醇香的土地。這裡是中國酒都,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茅臺酒是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為了最大限度發揮茅臺酒的優勢,茅臺生態循環經濟產業示範園應運而生。
一份酒糟可以產生多少附加值?帶著好奇,記者走進示範園一探究竟。
復糟酒、天然氣、有機飼料、有機肥……酒糟的「七十二變」,周小農如數家珍。2013年,茅臺集團出資5.5億元,在遵義播州和平經濟開發區打造茅臺生態循環經濟產業示範園,並成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循環經濟產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承擔茅臺酒生產廢棄物的資源化處理和利用,周小農擔任公司總經理。
「茅臺循環產業園以『酒、氣、肥、飼料、農商旅』為主線打造產業,回收的茅臺酒糟一級利用生產復糟酒,二級利用生產天然氣、有機飼料和有機肥。」周小農介紹,通過多層級利用、多路徑循環的處理方式,實現了將酒糟吃幹榨淨、「從土裡來,到土裡去」的資源化利用目標。
在示範園區的復糟酒廠,大型現代化釀酒生產線不停運轉,廢棄的茅臺酒糟在這裡被重新利用,釀造成高品質的翻沙酒和碎沙酒。「茅臺酒糟經過加釀酒麴,發酵30天後就成為翻沙酒,再加入紅高粱繼續發酵後的酒,就是碎沙酒。」復糟酒廠生產技術部負責人穆建科告訴記者,重複利用酒糟,可以讓酒的香味更加有效散發。
「釀完酒後剩下的酒糟,一部分經過厭氧發酵工藝和提純處理,生產生物天然氣;另一部分輸送到有機肥生產車間,製成有機肥。」周小農介紹,「天然氣供給復糟酒蒸酒使用,有機肥則保障了茅臺酒釀酒高粱的用肥需求。」如此循環往復,將茅臺酒糟充分利用。
酒糟「七十二變」的每一個環節,無不體現著「生態、低碳、循環」的發展理念,這也正是貴州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的縮影。
2019年貴州全省農業增加值增長5.7%,增速位居全國前列,種植業增加值增長8.3%,「黔貨出山」銷售農產品320億元、增長8.3%,壩區畝均產值增長30%以上。在經濟發展的亮眼成績單上,「綠色」是最亮的底色。(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孫瑩 李竟涵 劉久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