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 Letters:法蘭西公學院應用液體電化學技術在電鏡原位研究Na-O...

2020-11-22 儀器信息網

【引言】

  日益增加的環境汙染與化石燃料消耗對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存儲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Na-O2二次電池因具有理論能量密度高(1100 Wh/kg)和儲量豐富等特點,有潛力成為下一代綠色大規模能源存儲器件。然而,Na-O2電池研究仍處於初級階段,複雜的反應機理及低循環穩定性是Na-O2電池面臨的主要挑戰。目前,研究者們通過改善電解液、電極結構等途徑來提升鈉氧電池的性能,但是針對其反應機理及失效機制的研究比較少,尤其是原位監測電池的充放電過程。反應機理與失效機制的研究對於鈉氧電池的進一步研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原位透射電鏡技術的發展為此研究的深入開展創造了新的契機。

【成果簡介】

  近日,法蘭西公學院Alexis Grimaud研究助理(通訊作者)、Arnaud Demortie?re助研(共同通訊)和Jean-Marie Tarascon教授等研究人員應用原位透射電鏡液體樣品杆技術(Protochips公司)及快速成像技術,首次報導了Na-O2電池充放電過程中NaO2立方體生長演變過程的原位觀測,並提出了其生長過程受限於NaO2(溶劑)?NaO2(固體)之間的平衡和可溶性產物的質量傳輸。同時,通過對電池充電過程的原位監測,闡明了溶劑化-去溶劑化平衡導致過氧化鈉溶解的機理。最後,他們發現,隨著鈉氧電池充放電的進行,過氧化鈉立方體表面逐漸形成一層殼層,鈍化電極表面,阻止了氧氣參與氧化還原反應以及過氧化鈉的進一步形核,進而降低了電池的充電效率及循環穩定性。該研究揭示了Na-O2電池中過氧化鈉的生長-溶解機理以及電池失效的機制,對於Na-O2電池的進一步研發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相關成果以「Operando Monitoring of the Solution-Mediated Discharge and Charge Processes in a Na?O2 Battery Using Liquid-Electrochemical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為題發表在Nano Letters上。法蘭西公學院博士研究生Lukas Lutz為論文第一作者。

【實驗方法】

  電解液:分子篩處理乙二醇二甲醚(DME, 99.9%)溶劑5天以去除多餘的水分;NaPF6(99.9%)置於真空烘箱,80度保溫24 h。氬氣環境的手套箱(O2, 0.1 ppm; H2O, 0.1 ppm)中製取0.5 M電解液。在原位電鏡測試前將電解液溶解飽和的超純O2

  原位電化學透射電鏡測試:電鏡型號,FEI-TECNAI G2 (S)TEM,200 kV。1. 首先利用空白溶劑排除電子束對於結果的影響:固定電子束劑量(10 e?/nm2)照射空白溶劑360 s,觀察溶劑的變化,防止電解液發生分解;確定該劑量,該照射時間,電解液未發生變化,即認為電子束照射對於實驗結果沒有影響。2. 微電池是兩個由氟橡膠O-型墊密封的矽晶片構成,上晶片包括兩個Pt電極,一個玻碳電極,500 nm厚的SU-8聚合物絕緣層,50 nm厚的Si3N4窗口;下晶片包括500 nm絕緣層,50 nm Si3N4窗口。3. 用帶螺絲的不鏽鋼片將裝好的晶片壓在O-型墊上以維持密封效果。4. 將此微反應器固定在樣品杆頂端,採用蠕動泵通入流速為0.5-5 μL/min的電解液;在通入電解液之前一定要用超純氬氣衝洗微電池及管路。

【圖文導讀】

圖1 Protochips液體樣品杆及NaO2生長-氧化機理示意圖

(a) 用於原位電化學測試的(Protochips公司)頂端示意圖;(b-c) 晶片展示圖;(d) 晶片的剖面圖;(e)充放電過程中NaO2生長-氧化機理圖。

  要點:利用Protochips公司產的Poseidon 510透射液體原位樣品杆揭示了Na-O2電池中NaO2生長-氧化機理。

圖2 NaO2顯微結構圖

(a-b) Swagelok電池得到的NaO2 SEM圖;(c-d) TEM微電池得到的NaO2 TEM圖;(e-f) TEM微電池得到的NaO2 HAADF-STEM圖。

  要點:Swagelok電池(a-b)與TEM原位微電池(c-f)得到NaO2產物結構比較。結果顯示,兩種方法得到的NaO2產物結構類似,證明Poseidon 510透射液體原位樣品杆能為電池提供工作的真實環境。

圖3 電池放電過程中NaO2結構演變圖

(a, e) 電池放電過程中NaO2 結構演變的TEM圖;(b) NaO2顆粒的TEM圖;(c) NaO2 顆粒生長時間曲線圖;(f) 電池放電結束形成的NaO2顆粒TEM圖。

  要點:電池放電時,溶液相沉澱析出導致NaO2納米立方體的產生,生長速率受限於其質量傳輸效率。

圖4 核殼結構的演變過程圖

(a) 核殼結構演變的TEM圖;(b) 外層生長的時間曲線圖;(c) 核殼結構的TEM圖。

  要點:揭示了電池放電過程中核殼結構的演變規律:放電90 s時,殼層厚約200 nm。

圖5核殼結構的成分分析圖

(a, e) 電池放電結束後NaO2的HAADF-STEM圖;(b) 核殼結構的TEM圖;(c-d) 核殼結構的EDX圖;(f) 核殼結構的SAED圖。

  要點:核殼成分確認:NaO2/NaOx/organic carbonates( Poseidon 兼容於TEM內的多種探測器,其中包括高角度的EDS探測器)。

圖6電池放電過程中CO2釋放量的監測圖

(a) 電池放電曲線圖;(b) 電池充放電過程中CO2的釋放曲線圖;(c) 放電過程中12CO2及13CO2釋放曲線圖。

  要點:同位素標記法驗證了有機殼層組分(b)及來源(c):大部分來自於電解液的分解;隨著電流密度的增加,電極表面的分解加劇。

圖7電池充電過程中NaO2氧化過程的監測圖

(a-d) 電池充電過程中NaO2結構演變的HAADF-STEM圖;(e-h) 單個NaO2立方體在充電過程中高度曲線圖圖;(i) 電池放電結束後NaO2顆粒的HAADF-STEM圖。

  要點:電池充電時,NaO2結構演變原位監測(a-d):其氧化過程是由外至內逐步進行的,放電過程形成的殼層結構得以保留(i)。

【小結】

  該文章採用原位透射電鏡技術原位監測了Na-O2電池的充放電過程,首次報導了Na-O2電池中NaO2的形核-生長機理;證實了電池充電過程中過氧化鈉的溶解機理;並原位觀測到了過氧化鈉表面殼層的形成過程,闡明了電池低充電效率及循環穩定性的機制,為高性能鈉氧電池的設計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時推動了原位電化學透射電鏡技術的發展。

相關焦點

  • 電氣學院博士生論文在納米材料領域頂級期刊 Nano Letters 發表
    西安交大電氣學院電力設備電氣絕緣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型儲能與能量轉換納米材料研究中心在新型一維納米雜化結構的合成上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In Situ Synthesis of Carbon Nanotube Hybrids with Alternate MoC and MoS2to Enhance the Electrochemical Activities
  • ACS Nano:原位電化學透射技術探究Co3O4在析氧過程中的變化
    【研究背景】新興可持續能源技術(例如金屬-空氣電池,水電解池或燃料電池)的效率與析氧反應OER的快慢緊密相關。在OER發生時,化學鍵在電催化劑表面形成並斷裂,在納米或亞納米尺度上發生化學和結構的變化。與之相比,原位電化學透射電子顯微鏡(EC-TEM)可在電子束下的液體電解質中進行電化學研究。儘管目前有幾篇關於探究ORR電催化劑的工作,但仍沒有關於OER電催化劑的原位EC-TEM報導。
  • 單智偉團隊7月《科學》刊文一作劉博宇:原位電鏡研究鎂合金的應用...
    」專場進行了題為《原位電鏡技術在鎂合金腐蝕防護和強韌化設計方面的應用與啟發》的演講報告,並講解到了7月5日刊發《Science》文章中的系列研究過程。但是,實際並非如此,如果我們合理找到研究的領域,去找到關鍵研究的問題,原位電鏡技術在金屬結構材料研究中可以發揮到非常巨大的作用。  為什麼研究鎂?  作為最輕質的金屬結構材料,鎂在航空航天、汽車、高鐵、電子產品和醫療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石墨烯】黃建宇教授課題組Nano Energy:固態Na-O2電池中Co3O4...
    然而,SOB的應用受到低效率的氧還原反應(ORR)和析氧反應(OER)的阻礙。研究者為可充電金屬空氣電池設計了大量的催化劑,以提高ORR和OER的可逆性和效率。貴金屬催化劑如Au、Pt、Rh等通常用於促進ORR和OER熱力學和動力學過程。最近,Yang等人用高度分散的鉑納米粒子成功地合成了石墨烯納米片(Pt@GNS),並研究了它們對SOBs的電催化性能。
  • Nano Letters: 磁性MoS2催化HER
    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如MoS2)具有成本低、儲量豐富和穩定性高等特點,是一種極具應用前景的析氫反應(HER)電催化劑,然而,採用傳統的手段如優化活性位點暴露比,調節晶相、空穴等對MoS2的HER效率調節空間已經相當有限,因此
  • 原位電鏡技術實現極性拓撲相變的原子尺度表徵與調控
    中科院物理所通過發展透射電鏡中的掃描探針技術,自主研製出具有原子級分辨的原位綜合物性測量與調控裝置,最近,與北京大學、湘潭大學、浙江大學、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等單位合作,系統地研究了PbTiO3/SrTiO3超晶格中極性拓撲疇結構在外場下的動力學過程,測量了亞單胞尺度下極性拓撲疇的極化分布,利用原位電鏡電、力局域場方法實現了對單個極性通量閉合疇和渦旋疇的操控
  • 中科院物理所等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
    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白雪冬課題組在過去二十年致力於發展高分辨原位綜合物性測量系統,在透射電鏡內構築器件單元和微納測量系統,在外場(力、熱、電、光等)激勵下,產生、觀測和調控新物態與新物性。
  • 燕大ACS Nano:先進的原位透射電鏡技術,揭示鈉空氣電池機理!
    導讀:本文利用先進像差校正的環境透射電子顯微技術對Na-O2/CO2電池與Na-O2電池進行了原位研究,空氣正極為碳納米管(CNTs)或Ag納米線,揭示了電化學反應過程機理,表明C和CO2的存在顯著提高Na-O2電池的性能。
  • 科學家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白雪冬課題組在過去二十年致力於發展高分辨原位綜合物性測量系統,在透射電鏡內構築器件單元和微納測量系統,在外場(力、熱、電、光等)激勵下,產生、觀測和調控新物態與新物性。
  • 物理所等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白雪冬課題組在過去二十年致力於發展高分辨原位綜合物性測量系統,在透射電鏡內構築器件單元和微納測量系統,在外場(力、熱、電、光等)激勵下,產生、觀測和調控新物態與新物性。最近,基於像差矯正電鏡技術和原位液相反應池技術,該課題組副研究員王立芬與合作者在新型二維結構的液相合成方法與生長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進展 | 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白雪冬研究員課題組在過去二十年致力於發展高分辨原位綜合物性測量系統,在透射電鏡內構築器件單元和微納測量系統,在外場(力、熱、電、光等)激勵下,產生、觀測和調控新物態與新物性。最近,基於像差矯正電鏡技術和原位液相反應池技術,該課題組王立芬副研究員與合作者在新型二維結構的液相合成方法與生長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Nano Letters:「金屬邊緣驅動」超薄二維PdPtCu三金屬乙醇電氧化
    在保留組分均一性的前提下,其低配位邊緣位點的面積比例從11.74%逐步提高到23.11%,45.85%,為研究邊緣不飽和配位原子位點的乙醇氧化反應(EOR)催化活性提供了理想的模型催化劑體系。電催化測試結果發現,這些超薄的PdPtCu納米催化劑具有優異的EOR催化性能,且其活性隨著表面邊緣比例的增大而顯著提高。其中邊緣最豐富的9.0-nm-Pd61Pt22Cu17納米環具有最優的的活性(12.42 A·mg-1Pt+Pd,是商用Pt/C的20.2倍),同時耐用性大大提高。在相同測試條件下,該活性明顯優越於當前已報導的催化劑。
  • 【視頻分享】聽專家們講透射電鏡技術與應用
    (報告視頻連結)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白雪冬報告題目《原位透射電鏡研究進展:從納米操縱到量子調控》原位透射電鏡實驗方法是研究材料性質-結構關係及其調控與動態變化過程的先進手段。多年來我們通過開發原位透射電鏡技術,開展從納米操縱到量子調控的研究工作,在原子尺度觀測和理解低維結構與性質。白雪冬老師在報告中介紹了利用自主研製的原位透射電鏡中的掃描探針裝置,在納米操縱和納米尺度下光電力耦合與物性調控研究的結果、以及複雜氧化物氧空位序和鐵電疇調控研究的最新進展。
  • 白皮書 | 量子點材料的研究現狀及在光致發光和電致發光領域的應用
    本綜述針對量子點應用於高色彩質量的照明和顯示技術的光致發光和電致發光應用進行系統的闡述。量子點的發展從最初的照明到如今的光致發光高色域顯示背光源,已經進入商業化應用階段。下一階段可以想像出量子點的成本的逐漸降低、大規模的合成,以及QD Vision、三星、 LG 等廠商在量子點電致發光上所付出的努力,會進一步促進量子點的大面積的電致發光器件的商業化。
  • 物理所在氧離子輸運動力學的原位電鏡研究中取得進展
    在原子尺度下對離子傳輸動態行為進行原位實時觀測,揭示材料新性質的原子機制,對材料設計和器件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白雪冬課題組在過去十多年裡,利用自行研發的原位電鏡技術,觀測表徵功能氧化物中氧離子及其傳輸動力學過程,在離子調控結構相變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 PicoFemto透射電鏡原位STM-TEM光電一體測量系統
    安徽澤攸科技-透射電鏡原位STM-TEM光電一體測量系統透射電子顯微鏡原位TEM-STM測量系統是在標準外形的透射電鏡樣品杆內加裝掃描探針控制單元,通過探針對單個納米結構進行操縱和電學測量,並可在電學測量的同時,動態、高分辨地對樣品的晶體結構、化學組分、元素價態進行綜合表徵,極大地擴展了透射電子顯微鏡的功能與應用領域。
  • 物理所發展原位透射電鏡技術表徵離子輸運動力學過程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多年來致力於原位透射電鏡-掃描探針聯合技術的開發與納米表徵研究。利用原位透射電鏡(in-situ TEM)方法可以將納米器件置入電鏡內對器件工作的動態過程進行原位高分辨觀測表徵,研究器件的工作機理。
  • 進展|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白雪冬研究員課題組在過去二十年致力於發展高分辨原位綜合物性測量系統,在透射電鏡內構築器件單元和微納測量系統,在外場(力、熱、電、光等)激勵下,產生、觀測和調控新物態與新物性。最近,基於像差矯正電鏡技術和原位液相反應池技術,該課題組王立芬副研究員與合作者在新型二維結構的液相合成方法與生長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石墨烯液體電池的雙金屬核殼納米管各向異性溶解動力學成像
    在過去的十年中,原位液相透射電子顯微鏡已經成為一種強有力的工具,用於觀察以前看不見的和難以接近的動力學,這些動力學在相關的長度和時間尺度上都有納米晶體生長,溶解和自組裝。人們已經可以從多金屬納米晶體的受控刻蝕或脫合金來合成具有難以通過自下而上合成方法獲得的形狀和組成的非平衡納米結構,但用這種方法很難探測短壽命的中間體。
  • 南科大等採用原位透射電鏡直接觀察電池反應過程!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谷猛教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孫學良院士和麻省理工學院楊紹紅教授(共同通訊作者)報導了在原位透射電鏡(TEM)中觀察到的Na-O2電池中可逆氧還原反應(ORR)和析氧反應(OER)過程,並利用原位電子衍射和透射電鏡研究了反應機理和相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