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華,1965年出生江蘇鹽城,企業家。先後畢業於南京理工大學發動機專業、南京大學工商學院EMBA。
1985年留校任教。1986年由鹽城市人民政府作為特殊人才引進,進入鹽城物資局工作。2000年與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進行項目合作,創辦南京為農科技開發公司,開發南農燒雞市場。2009年創辦南京南農食品有限公司。2016年創辦江蘇益生園健康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朋友們提起朱瑞華,都會戲謔地來一句,「本來是個搞飛彈的,卻賣起了燒雞」。朱瑞華也笑言,自己是一不小心踩到雞窩裡。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也許這正是他淡定自若的人生態度的寫照。
三十年了,朱瑞華從一名大學教師,再到公務員,本來端著好好的「鐵飯碗」,卻硬是被一隻燒雞拉下了海,從此搭上全部身家,走上一條與燒雞共榮辱的奮鬥歷程。多年的風風雨雨,已讓他變得非常的低調隱忍,但是人生總是這樣,樹欲靜而風不止。就在不久前,關於「南農燒雞」的商標之爭,讓他不得不走進大眾視野。
既然無法迴避,那就面對吧。聚光燈下,不得不說的,他與南農燒雞的故事。
南農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朱瑞華
本來是個大學教授
學生時代的朱瑞華是一個品學兼優的楷模。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以高分考上華東工學院(現南京理工大學)發動機專業,並且在畢業時留校任教。在當年,這樣一份穩定的工作讓許多人羨慕不已,只不過,他自己卻有些糾結。
朱瑞華是江蘇鹽城人,家裡兄妹5人,他排行老大。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從小目睹父母的辛苦,深知家庭負擔太重,讀書是唯一出路,所以刻苦學習,和大多數中國人秉持的傳統觀念一樣,寄希望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可以幫襯父母拉扯弟妹。
朱瑞華有著超強的記憶力,對數字尤其敏感,數理化成績在鹽城二中小有名氣。父親曾經開玩笑說,這孩子以後是個做生意的好手。
上大學期間,他還真的嘗試做起了生意。
課本裡學過,「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朱瑞華發現,江蘇南京鹽城等地基本沒有柑橘樹,大家吃到的柑橘,基本都是從其他省份輸送過來的。他和另一個同學決定從湖北秭歸弄一車柑橘過來,倒賣給水果批發商,從中賺點差價。說幹就幹,他很快就湊夠了一筆錢,談好了批發商,不久後,一輛大卡車就送來了幾噸黃澄澄的橘子。
柑橘被堆放在學校外面的露天場所,朱瑞華和同學守在那裡,非常興奮。萬事俱備,就等第二天批發商來收貨了。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就在當天夜裡,南京突然降溫十幾度,堆放在外面的柑橘受凍,一夜之間變了顏色。
批發商過來看了看,說什麼也不肯要了。
朱瑞華一下子慌了,他去學校請老師幫忙,可老師也愛莫能助,他去找親戚想辦法,親戚冷淡地搖搖頭。一個學生的心理壓力頓時承受到了極限,要知道,購買柑橘的錢,是他一筆一筆借來的。儘管如此,他還是冷靜地對聞訊而來的同學們說:「放心吧,賺了,大家都有份,虧了,你們的錢一分也不少!」
朱瑞華有些沮喪地走在大街上,看到百貨商城裡人來人往,他突然靈機一動,走進商城找到工作人員。就這樣,他在商城租到了一個展位,親自賣起了柑橘。最終幾噸橘子半賣半送全部銷售完畢,沒有虧本還賺到了幾百元。
不過這次經歷卻給朱瑞華留下了深刻的教訓,讓他知道經商並非易事。
工作之後,身為大學老師的朱瑞華每個月工資不過50餘元,僅僅足夠自己解決溫飽。就在他為自己的選擇感到困惑時,人生又突然迎來了新的機遇。來自家鄉鹽城的幾家事業單位向他伸出了橄欖枝,作為特殊人才引進,他們承諾不僅給他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還開出了豐厚的工資待遇。朱瑞華幾經考慮,決定辭職離開南京,回到家鄉的物資局工作,一方面可以照顧到父母弟妹,另一方面,積壓在心底對於商業的濃厚興趣,讓他躍躍欲試,想要一展抱負。
和燒雞的不解之緣
時光荏苒,歲月就這麼匆匆流逝了。
等到朱瑞華再次回到南京的時候,他和這個世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上世紀90年代末,他來到南京出差,當年見到他的朋友形容他:「穿著白襯衫,打著領帶,風度翩翩。」那時候,他在鹽城市物資局的工作如魚得水,「一年銷售幾個億,五六輛奧迪車供他調用」。他後來的創業夥伴陳雲林這麼形容。
南京的同學請他們吃飯,飯店的桌子上赫然擺著一隻香味濃鬱、色澤金黃的燒雞,這是招待領導和貴賓的級別。燒雞吃在嘴裡,鹹淡適口、肥而不膩。同學介紹說,這燒雞是南京農業大學的一位教授研製出來的,加入了十二種中藥,口感特別好,很受歡迎。
在南京逗留期間,他們開車路過城東,在大行宮一帶,看到中山大廈的樓下,人們排著長長的隊。
朱瑞華問:「他們這是在幹什麼?」
同行的人挺自豪地說:「他們在買燒雞,南農燒雞。」
朱瑞華若有所思。
早在1992年,鄧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著名的「南方談話」:改革開放的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這次後來被稱之為「春天的故事」的南巡,在中國經濟界產生了強烈的震動,很多人也都從中嗅出了巨大的機會。這期間,陳東升、馮侖、郭凡生等一大批主流精英下海創業,開創了現代企業發展和經濟變革的新篇章。
鄧小平的南巡講話,同樣給走在經濟前端的江蘇造成了深刻影響。從黨政幹部,到大中小學的教師,紛紛投身商海。
中國快速發展的民營經濟,讓朱瑞華看到了機會。而南農燒雞的熱賣,更是讓他看到了在農業食品加工方面的商機。他決定再一次離開鹽城,回到南京來創業。但是彼時他已成家立業,女兒尚且年幼,顯然不適合拖家帶口四處奔波。等到諸事安排妥當,他帶著創業夥伴陳雲林來到南京時,已是2000年的秋天了。
而他心心念念的南農燒雞竟然處於停產狀態。
這一年他36歲,畢業於上海華東師大的陳雲林33歲。他們年齡相仿,風華正茂,都是農民的兒子,對於農業有著很深的情結,所以一拍即合。
兩個男人合計了一下,直奔南京農業大學食品學院而去。
原來,早在1985年,由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陳伯祥教授研發主持,使用12種香料研製出了南農燒雞製作秘方,製作出來的燒雞嫩、爛、香,很快打開了南京及周邊市場。1996年,南京農業大學下屬獨立法人——實驗牧場註冊了南農燒雞的商標,之後又轉讓給了江蘇康泰食品有限公司。
江蘇康泰註冊資金100萬元,擁有兩名股東——南京農業大學實驗牧場(出資45萬元),江蘇金盛實業投資有限公司(出資55萬元)。但是因為股權矛盾和和管理問題,兩個股東的協作很快出現裂縫。後來「江蘇康泰」因為逾期未年檢,被工商部門吊銷了營業執照,南農燒雞就這麼銷聲匿跡了一段時間。
一隻燒雞的成長之路
談到自己的「南農燒雞」創業經歷,朱瑞華沉默片刻,說了三個詞:忍辱負重、身心疲憊、堅持不懈。
當年,在詳細了解了燒雞停產的原因後,朱瑞華覺得有些可惜,這麼好吃的東西,應該送到千家萬戶的餐桌上啊。考慮再三,他還是決定和南京農業大學食品學院進行合作,註冊資金100萬元,共同成立南京為農科技有限公司。食品學院給他們提供了加工場地和技術指導,在陳伯詳教授的指導下,生產燒雞,為了避免侵權,另取名為「南農八珍雞」。
還真是怕什麼來什麼。
有著高校、政府、企業豐富工作經歷的蘇北青年朱瑞華很快把「南農八珍雞」運作的風聲水起,就在他甩開膀子準備大幹一場時,「江蘇康泰」找上了門,亮出了紅牌和殺手鐧,「燒雞」是我們的品牌,你們叫「八珍雞」也不行,更不許打南農的招牌。
憑什麼啊?!朱瑞華很不服氣,我們有合約,我們的技術、工藝、場地甚至師傅都來自南農!但他很快吃了一場官司,敗下陣來,也給高漲的創業激情臨頭潑了一桶涼水,市場結結實實給他上了一課。痛定思痛,哪裡跌倒哪裡爬起,朱瑞華的商標意識由此變得尤其強大,他花巨資對29類、30類、31類南農商標進行了整體註冊。
戰局很快也出現了轉機。
2001年,江蘇康泰的大股東馬萬山把股份轉讓給了朱瑞華的南京為農科技開發公司,朱瑞華生產的燒雞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叫「南農燒雞」了,朱瑞華帶著他的團隊苦心經營的南農燒雞產業大踏步往前行。
「我們曾經創造了一個奇蹟,2001年,我們第一年開始生產銷售的時候,春節團購運輸燒雞的卡車都堵在學校3號門的地方,等著拿貨,供不應求,當時是一隻雞一隻鴨的形式,非常的受歡迎。」
忙碌的時候,朱瑞華親自上陣搬運貨物,或親自到小區裡擺上桌子叫賣燒雞。冬天的時候,也經常累得只用涼水衝洗一下,倒頭就睡。
到2003年時,南農燒雞的系列產品,在江蘇的各大商超和賣場的食品專櫃,已經設立了70多個專櫃。
2003年「非典」來了,來勢洶洶!
肉禽類產業首當其衝受到重大影響,許多「南農燒雞」的門店被迫關門歇業。也就在這一年,通過內部談判,江蘇康泰所有股權被朱瑞華置換成功,「南農燒雞」商標所有權和使用權全部為南京為農科技實際所有。
隨後兩年「南農燒雞」的發展步伐走得並不快。 2005年,江蘇康泰因為逾期未年檢,被工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南農」商標於2006年初到期。曾在南京遭遇商標滑鐵盧的朱瑞華以「伴味食品」公司名義向國家商標局提出續費申請,註冊「南農」商標,2008年,「南農」商標成功註冊。
商戰無情,但有著它的遊戲規則。曾交過學費的朱瑞華完勝。
這一回,該輪到南農大鬱悶了。
雖然校方顏面盡失,但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他們決定註冊「南農大」商標。因為名稱雷同,必須徵得「南農」商標所有人朱瑞華的同意。
雙方又開始了接觸,拉鋸式的談判持續了近一年。都是為一隻雞的發展而殫精竭慮,所謂「打斷骨頭連著筋」,這種對峙是雙方財力與耐力的巨大消耗,與其這樣,不如聯手。
2009年,雙方再次心平氣和地坐到了一起,經過磋商,朱瑞華的益生園公司出資375萬元,南農大以一款複合南瓜汁專利技術作價125萬元,合資組建「南京南農食品有限公司」,雙方商定共同開發「南農燒雞」這個品牌,共同進行產品研製開發和市場推廣。
南京南農食品公司成立後,作為公司董事長的朱瑞華痛定思痛,決定靜下心來,卯足了勁兒把「南農燒雞」 這個老品牌做強做大。從最初在南京建立的十幾家門店,到產品進駐了全國一百多家超市,再到電商平臺在京東天貓淘寶等各類產品中排名位居前三,銷售業績一路攀升。
培養企業的「工匠精神」
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的彭增起教授,很清楚地記得,有一次和朱瑞華約好時間見面。那是一個冬天的早晨。「天氣很冷,前一晚下了雪,早上起來馬路上結了很厚的冰,非常滑。我以為他不會來了,或者說會有人送他過來。因為他的腿不好。」但是讓彭教授意想不到的是,朱瑞華一個人趕來,早早地等候在他的辦公室了。
「當時我就說,朱總,我當然要跟你這樣的企業家合作!」這次見面,奠定了南農燒雞的華麗升級版——南農「蘇雞」的誕生。彭增起教授及其研發團隊的「非油炸、非滷煮、非燒烤、非煙燻」燒雞加工技術,在南農食品有限公司成功轉化,並批量生產。
這是朱瑞華對於南農燒雞系列產品的精益求精,對於專家團隊的求賢若渴。
而此時的南農食品,已經從「南農燒雞」發展成集食品研發、生產、銷售、服務於一體的大型科技食品企業。有醬滷產品、大米雜糧、雜糧米昔、生鮮果蔬、肉禽蛋等多個系列產品,基本覆蓋老百姓的日常餐桌。公司現有的13大系列100多個高品質的南農食品,覆蓋全國市場。
一個企業要想做強做大,勢必需要不斷進行改革與創新。
因為公司發展的需要,朱瑞華幾經考慮,決定對南農食品有限公司的股權進行增值擴股,但是卻遭到了南京農業大學的反對。2016年初,雙方因意見分歧,南京農業大學選擇退出了南農食品的股份,之後在媒體上高調宣稱,「南農燒雞」和「南農食品」與己無關。這次分道揚鑣之後,「南農大」的系列產品問世,特別聲明這是南農的唯一官方品牌。
面對客戶和合作夥伴不解的詢問,朱瑞華終於不再沉默,決定直面所有的問題,把南農燒雞的來龍去脈講清楚。
一個陽光正好的下午,朱瑞華去拜訪南農燒雞的創始人陳伯祥教授。80高齡的陳教授,早已從媒體上了解到「南農燒雞」的爭端,老人家豁達地告訴他:「其實屬不屬於南農大都無所謂,關鍵是消費者認可你,市場認可你!」
陳教授雖然退休在家,但他從來沒有停止對燒雞配方的鑽研。他拿出自己撰寫的書籍,搜集整理的各種資料,全部交到朱瑞華手上:「我都撂給你們啦,關注消費者的反饋,研究解決存在的問題,在現有的基礎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才是南農燒雞的發展之路。」
朱瑞華說自己很內疚,迄今為止整整16年了,並沒有把南農燒雞這個品牌做好。同時他也被老一輩科學家嚴謹的工匠精神深深感動,在這個「商人精神」橫行的年代,正是缺乏了這種追求精益求精的態度與品質。
朱瑞華認為自己應該把這份工匠精神傳承下去,繼續講述南農燒雞的傳奇。一個人成功的標準不是外在的、市場的、世俗的,而是一個內在的、自我的標準,像孔夫子所說的「雖千萬人,吾往矣」,他能夠看到這個目標代表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