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
1、雲隱科技對於上海都市農場的思考與探索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時也伴隨著越來越大的工作和家庭壓力。尤其是長期在城市生活的市民,對鄉村生活和農耕體驗有著更加強烈的嚮往。雲隱科技經過了長達一個月時間的市場調研,實地走訪了位於上海周邊的多家農場,定位多以生態休閒農場、有機農場等為主,規模大小不一,幾十畝到上百畝不等。據我們實地考察發現,絕大多數農場位於郊區的鄉鎮裡,如青浦、松江、浦東、奉賢、崇明等環境優美、土地資源豐富的農村地區。也有從農業本身出發的,專門從事有機農業種植、生產、包裝、運輸等一條龍服務,比如松江的錦菜園,全程有機種植,供應給上海的一些大的商超。都市生態農場是現代都市人戶外放鬆休閒的重要場所之一,食品安全健康和孩子的自然教育也正在被逐漸重視。為此,雲隱科技在不斷市場探索的過程中,努力促進行業交流,取長補短。我們在物聯網領域紮根多年,希望用先進的物聯網技術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目前的著眼點是都市生態農場和設施農業兩個方向。百善孝為先,民以食為天。
2、上海灘第一渣男富豪,影后名媛玩弄於股掌之間,結局出人意料
民國時期文人才女數不勝數,卻也盛產渣男,且這些渣男總在其他方面比較優秀,如著名文人徐志摩、少帥張學良等,個頂個的渣,今天咱們要說的這一位,就算是放在當時的上海灘,也是渣男中的佼佼者,影后名媛都曾被他玩弄於股掌之間。唐季珊,東南亞著名的富商,做茶葉生意發家,家財萬貫、財大氣粗。唐季珊在經商方面十分有才能,一步一步做到了頂級富商的程度,而和唐季珊的商業才幹同樣為人廣之的,就是他的風流成性。唐季珊雖然沒有真心愛過哪一個女人,但他十分懂女人,所以他出手基本沒有失手過。在張織雲失去利用價值後,唐季珊也對她感到了厭倦,恰好在此時他又盯上了新獵物,阮玲玉,於是便對張織雲棄若敝履。阮玲玉也是一位電影皇后,不論是名氣還是外表都更勝過張織雲,只在第一影后胡蝶之下。唐季珊無意中見了阮玲玉,便下定決心要將她弄到手。阮玲玉死後,唐季珊沒有半分收斂,很快又結識了名媛王右家,兩人甚至結為連理。風流半生的大富豪,最後居然淪落到街頭做乞丐,如此結局,實在出人意料,也讓人唏噓,想必唐季珊從未想過自己會有這樣一天吧。
3、說說上海最有舊上海味的地方是哪裡吧?
新閘路新閘路附近有不少裡弄,南面有松壽裡、培德裡等,但最著名的是新閘路以北的百年東、西斯文裡,它是上海後期石庫門裡弄住宅規模最大的。在東、西斯文裡最多時曾聚集2700多戶人家,是上海的城市遺產,也是上海人的文化遺產。外白渡橋上海外灘的第一座橋,也是上海市區最大的一座鋼鐵橋。它有百年歷史,承載著歷史文化的記憶。在橋上可以欣賞蘇州河兩岸風景,看到浦東最美麗的景色東方明珠。外白渡橋是上海現代化工業化的標誌之一,我們在很多影視劇裡面都能見到它的身影,最經典的就是情深深雨濛濛裡面依萍跳江了。平涼路這條路聚集了楊浦區的老式石庫門,附近有數不清的小巷小弄,有最具上海老弄堂風情的舊時裡弄,三益裡、隆仁裡等等。其中平涼路25號是中國近代商業史上的商業巨子嚴裕棠的家。老城廂是我前幾年去得最多的一個地方,因為走進那裡,你要不是抬頭看到東方明珠和環球金融中心等上海高標的建築,你會感覺自己走進了某個江南小漁村。它也見證了上海百年的歷史變遷。有人說「一條多倫路,百年上海灘」。這個叫做上海老街的地方,儘管被說爛了,但還是值得一去的地方。
4、@普陀人,你關心的這條軌交線路建設更進一步!速來圍觀!
上海建工機施集團說:軌交14號線4標曹安公路站、嘉怡路站區間上行線盾構已順利進洞,這標誌著該項工程建設又邁出重要一步。曹安公路站~嘉怡路站線路區間上行線長1446.928米,區間出曹安公路站後沿曹安公路向西側穿滬寧立交橋橋樁後,下穿新槎浦並繞過8號橋橋樁繼續沿路中走行,繼續向西前進進入嘉怡路站。軌交14號線西起嘉定封浜東至浦東金橋,全長39公裡,設31座地下站,是「十三五」上海軌道交通網絡的骨幹線路。該線經過嘉定區、普陀區、靜安區、黃浦區、浦東新區等五個行政區,是聯繫城市西北部、浦東新區與中心城的便捷通道,有利於改善市區交通結構和環境。14號線在武寧路站與13號線換乘,在靜安寺站與2、7號線成三線換乘。說到14號線,我們普陀人一定不陌生↓↓↓。軌交14號線西起嘉定封浜東至浦東金橋,全長39公裡,設31座地下站,沿線經過嘉定區、普陀區、靜安區、黃浦區、浦東新區等五個行政區,是聯繫城市西北部、浦東新區與中心城的便捷通道。
5、塵封40年自述材料解開70年歷史謎團:《露宿街頭》拍攝於何時何地?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戰役勝利後,新華社曾刊發一張題為《露宿街頭》的照片。在眾多解放上海戰役的影像資料中,《露宿街頭》是最為經典的一張,現珍藏於軍事博物館。但長久以來,關於這張照片的詳細信息,一直沒有確切的說法:它拍攝於何時、何地,拍攝對象是哪支部隊?好在,一份塵封40年的自述材料,解開了為時70年的歷史謎團。這份自述材料出自《露宿街頭》的拍攝者陸仁生之手,寫於1979年。近日,已故的陸仁生老人之子陸列嘉、陸曉格,在接受向記者提供了這份自述材料。1949年5月,時任華東野戰軍新華社前線分社攝影組長的陸仁生被派到20軍某師,擔任隨軍攝影記者。當晚,陸仁生幾乎一夜未睡,僅在街頭木崗亭內稍作休息。次日凌晨,當陸仁生醒來,他見證了解放上海戰役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幕。通過陸仁生的自述可知:《露宿街頭》拍攝於1949年5月27日清晨,拍攝地點是南京路西藏路十字路口以西。在完成自述材料後不到一年,陸仁生老人不幸過世。然而,這份自述材料在40年後,成為《露宿街頭》遲到的卻也是最權威的「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