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律的信念其實本質如同地心說。
所有生命的認知,只有一條主線,那就是對外界的應激感應。人類經驗認知就是這條主線的延續,經驗認知的高級階段,就是科學。
人類認知世界,都如同其它所有生命一樣,是以「自我」對外界的感知,而感知都是從「自我」為主體的。我在之前的文章《意識的誕生,為什麼地球進化出了人類,談李淼反駁朱清時量子觀點》中專門做了一個關於意識的猜想,就是意識其實是分為「感應意識」和「存儲整合意識」。無論這個猜想是否正確,人的認知,的確是有應激感應和內部觀念。
人類意識進化史,就是人類的認知史,即巫術、宗教、哲學、科學的由來。人類主流認知體系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與作為人的個體從誕生、成長的意識進化走的是同樣的過程。而科學理論的誕生,也是同樣的從靈感突現到觀念系統化,再到工具化過程。
人的意識出現,從隨機、模糊升級到意識的固化、系統,自我的主體意識到觀念化形成這個階段,必定自我假定是穩定的、有規律的、因果的。所以從歷史長河看人類觀念認知為主導的主流思想,如巫術->宗教->哲學->科學觀等,就是從絕對觀到因果律、萬物有規律的認識觀。
絕對觀其實就是意識從隨機性模糊性到固定化系統化後的穩定觀,人類對接觸到的所有事物都會形成一個觀念,這些觀念的形成就是穩定的,也就是固定化,另外也需要一個最穩定的「大背景」,這就是絕對觀的誕生原因。很多數學工具其實也是在這個觀念基礎上出現的,如笛卡爾的解析幾何。數學工具是建立在觀念(概念)基礎之上的。很多一神宗教都有一個基本的主張,那就是因果。因果觀是從絕對觀發展而來。人的意識進化中,意識從隨機模糊到固定化系統化之後就是建立前者之上的工具化,因果觀是絕對觀觀念之上的意識工具化後,再次返回對絕對觀念的再建立。不僅僅是宗教、哲學、科學觀都含有絕對觀念和因果觀念。這些是很正常的,這是生命認知的特性決定的。
個體的人對外界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而群體化思想也是一樣的。用穩定來理解、感應外部世界的複雜性,這是生命的基本能力。就如同一個照相機拍照一樣,照相機不穩定肯定影像也不穩定。動物通過進化會形成穩定的對外部感應系統,如鳥的頭部(如飛鷹、雞等),在身體不穩定的狀態下,會「自動對焦」,讓頭部穩定,可以清晰的看到目標獵物。
科學認知源自生命有機體的應激感應,是應激感應進化的高級階段。科學,就是通過人類意識工具化的經驗類認知。從某種意義上說,託勒密地心說也是一種「科學理論」。霍金對地心說也有自己的理解。
霍金曾經說到:儘管人們通常都說,哥白尼證明了託勒密是錯的,但事實並非如此。哥白尼和託勒密就好比我們和金魚,選擇任何一種描述作為宇宙模型都可以,因為無論假設是地球不動還是太陽不動,我們都能很好地解釋我們觀察到的天象變化。拋開哥白尼的日心說在有關宇宙本質的哲學爭論上所起的作用不論,它的真正優勢只不過在於運動方程在太陽靜止不動的參考系中更為簡潔而已。(科學美國人雜誌中文版《環球科學》2010年11月號,原題:真實世界的「真實」)
愛因斯坦的因果律觀念,是他的絕對信仰。從上面的分析看,這其實和古代託勒密的地心說信仰沒什麼不同。今天,還有大部分人,包括科學家還是信仰著因果律。
因果律信仰雖然本質同地心說,但是人們絕不能因此而嘲諷「自我」為出發點的認知。因為這是生命對外界感應的自然屬性。即使今天看似乎隨機說要取代因果說,我想因為人的智慧生命屬性,以後還將會使用新的工具,建立新的「自我」為出發點的認知,當然那個未來的認知也不一定是因果說。
本文由探索貓原創,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