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高抗拉強度的碳纖維EV鋰電池材料

2021-01-10 電子產品世界


日前,有消息稱來自瑞典的研究人員正在探索研製可用於電動汽車的碳纖維鋰電池電極材料,該材料具有非常高的抗拉強度。該碳纖維鋰電池電極材料將被用於電動汽車的多功能鋰離子結構電池。其中,多功能鋰離子結構電池能夠將電池儲能物質集成到汽車車身中。由於碳纖維材料具有非常高的抗拉強度和極限拉伸強度(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UTS),並且其還具有非常強的鋰離子集成能力。因此,碳纖維材料常被用作鋰離子電池中的結構電極。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8/387181.htm

來自瑞典皇家理工學院(KTH)的Mats Johansson表示,以上電動汽車碳纖維鋰電池結構電極材料研發項目主要研究目的是為了提升電池的機械特性,實現電池不僅可以存儲能量而且還可以被設計集成為結構的一部分等功能。Mats Johansson還舉例子道,通過利用以上電動汽車碳纖維鋰電池結構電極材料可以將汽車的發動機蓋設計為電池的一部分。以上多功能鋰離子結構汽車電池目前已經吸引了眾多的項目研究,其中包括:

來自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研究人員和沃爾沃汽車技術研究人員組成了一支研究團隊。該研究團隊的研究目的是為了研發一種多功能鋰離子結構汽車電池原型,該電池採用的是碳纖維材料和聚合物樹脂,這樣一來該電池不僅可以存儲、釋放電能,而且其結構強度高且重量輕,因此又可以用來設計製造集成到汽車零部件中。該研究項目總經費為340萬歐元(約合470萬美元)。項目研發人員計劃利用複合材料替換掉備胎艙中的金屬底板。沃爾沃汽車公司目前正在努力研究設計將該備胎艙複合材料應用到原型車中以進行試驗研究。

沃爾沃汽車研究小組已經研發出了兩種多功能複合材料組件並進行了實驗研究,這為以上技術的後續研究打下了基礎。其中,已經研發出的兩種多功能複合材料組件分別為後備箱蓋和充氣罩,以上兩種新組件均在沃爾沃S80車型中進行了實車實驗。

RANGE研究計劃

美國高級項目研究所能源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 Energy,ARPA-E)推出了名為RANGE的研究計劃,該計劃的目的是為了推動電動汽車儲能介質革命性進步。在2013年,美國高級項目研究所能源所分別向四個不同的研究項目授予了總額高達875萬美元的項目獎金。以上四個研究項目分別由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 San Diego)、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和賓州州立大學(Penn State)領導完成。其中,以上四個研究項目的研究目的均為研發多功能結構汽車用電池。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研發項目協調人Emile Greenhalgh表示,以上多功能結構電池複合材料不僅可以存儲並釋放電能,與此同時還可以承載機械載荷。其所具備的特性在2005年被來自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正式實驗證實。

在2005年的材料研究學會討論會上,一篇技術文章向人們介紹了多功能發電材料和儲能材料的三個應用實例:鋰離子結構電池、質子交換膜(proton exchange membrane,PEM)燃料結構電池和結構電容器。文章研究人員表示,以上新型的技術應用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其中採用的應用材料不僅可以存儲釋放電能,而且還可以承載結構負載。因此才實現了多功能設計目的並大幅降低了整體的重量。

對於此技術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組成了一支研究小組,該研究小組成員由來自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三名教授組成,其中包括化學工程教授Göran Lindbergh、光纖和聚合物技術教授Mats Johansson和航空和車輛工程教授Dan Zenkert。此外,參與該項研究計劃的還包括瑞典Swerea SICOMP和呂勒奧技術研究所(Luleå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聚丙烯腈的可逆容量潛力

來自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汽車和航空航天工程研究員Eric Jacques(其博士論文研究方向就是關於結構電池方面的)表示,碳纖維材料應用到汽車中主要有兩種功能體現,其一就是作為汽車車身的輕質複合型加強材料;另一主要應用就是作為汽車鋰離子電池的電極。

Eric Jacques表示:「我們對碳纖維鋰電池電極材料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開發一種不僅可以具有輕質材料特性同時又可以承受機械載荷另外又可以儲存電能的多功能結構電池。這樣一來就可以大幅降低電動汽車的整體重量。」

Eric Jacques和其同事於2013年在電化學學會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關於該碳纖維鋰電池電極材料研究的技術論文。論文中介紹道,在鋰離子電池鋰化率維持在一定值100毫安/克時,市場上出售的好幾個檔次的聚丙烯腈(polyacrylonitrile,PAN)基碳纖維的可逆電容量在完成十次充放電循環後均能夠達到100毫安時/克甚至更高。其中,影響鋰離子電池測量電容量的主要因素為鋰離子電池的鋰化率。經試驗發現,降低通過所有實驗碳纖維材料十分之一的電流大小可以使電池電容量提升100%。通過以上實驗測量研究,Eric Jacques研究團隊總結道碳纖維材料在結構電池中不僅可以作為電池陰極材料而且還可以作為電池中的集電極。


Eric Jacques

在今年早些時候,Eric Jacques和其同事又在Carbon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主要介紹了鋰離子電池中鋰的含量與電池中聚丙烯腈基碳纖維材料抗拉強度、極限抗拉強度之間的關係。該論文主要研究結論還包括:

鋰離子電池在經過幾次電化學充放電循環後,電池中碳纖維材料的強度並未出現減弱現象,並且電池的測量電容量也未受到影響。

電池中鋰化碳纖維材料的極限抗拉強度會在電池使用過程有所降低,但是其會在電池脫鋰過程中部分恢復,並在電池達到最大測量電容量時達到最高。但是,在電池完全充電情況下其極限抗拉強度仍低於其自身強度的40%。

電池中鋰化碳纖維材料的極限抗拉強度降低的可逆性與電池碳化率和測量電容量的關係表明,電池在使用過程中碳纖維並不會受到影響,而電池中的鋰在碳纖維脫鋰過程中可能會發生不可逆反應。然而,電池中鋰化碳纖維材料極限抗拉強度的降低與電池測量電容量並不呈線性關係。同時,在電池完全充電情況下,電池中鋰化碳纖維材料極限抗拉應變要小於碳纖維材料的縱向膨脹。


相關焦點

  • 歐洲研究高抗拉強度碳纖維鋰電池材料
    原標題:歐洲研究高抗拉強度碳纖維鋰電池材料 歐洲研究高抗拉強度碳纖維鋰電池材料   日前,有消息稱來自瑞典的研究人員正在探索研製可用於電動汽車的碳纖維鋰電池電極材料,該材料具有非常高的抗拉強度。該碳纖維鋰電池電極材料將被用於電動汽車的多功能鋰離子結構電池。
  • 加點石墨烯,強度提高2.25倍,低成本碳纖維值得期待!
    導讀:雖然碳纖維性能出色,但是價格昂貴,一般只在軍事、跑車等高端領域使用。本文發現少量的石墨烯能夠降低孔隙率並增強碳纖維的機械性能,含0.075wt%石墨烯的碳纖維的拉伸強度為1916 MPa,楊氏模量為233 GPa,與不添加石墨烯的相比,強度提高了225%,模量增加了184%。
  • 碳纖維部件可終身追溯,鋁合金告彆氣焊……揭秘寶馬輕量化材料維修...
    關於碳纖維,鈦媒體已經有多個篇幅來講述這個材料的特性,其被譽為「黑色黃金」,密度比鋼鐵材料和鋁合金材料都要輕很多。一般來說,同一個汽車部件,如果是碳纖維複合材料製成,會比鋼鐵材料減輕50%,比鋁合金減30%,而且不僅質量更輕,碳纖維複合材料的抗拉強度、屈服強度都要高於鋼鐵和鋁合金等金屬材料,因此會比鋼鐵材料擁有更好的耐撞擊性、耐腐蝕等特性。
  • 關於飛機的小知識:飛機為什麼要用碳纖維複合材料?
    近年來,大家對碳纖維複合材料一定耳熟能詳。碳纖維具有幾個優點,包括高剛度、高抗拉強度、低重量、高耐化學性、耐高溫和低熱膨脹。低重量節省成本由於碳纖維材料的低重量特性,可以使飛機航程延長、節約能源。要知道,在飛機上每減輕一克質量的價值可要遠大於1克黃金。這就使飛行成本大大降低,更加經濟實用。
  • 石墨烯強化碳纖維可能會帶來價格低廉、強度更高的汽車材料
    通常碳纖維的製造成本都很高,不過最近一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方法,有望降低生產成本,促使碳纖維在汽車中廣泛使用。該團隊通過計算機模擬和實驗室驗證,發現在生產過程中加入少量的二維石墨烯既降低了生產成本,又增強了纖維的強度。幾十年來,碳纖維一直是飛機生產中的主力軍。
  • 強度超過碳纖維,廣泛應用於航天軍工領域的超強材料——凱夫拉
    其實用於防彈材料只是凱夫拉眾多用途中的一小部分。人們迫切需要一種低密度、強度高、韌性好、耐高溫的新材料。凱夫拉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20世紀60年代,美國杜邦公司研製出一種新型芳綸纖維複合材料——芳綸1414。杜邦將這種材料在1972年實現商品化並註冊商標為Kevlar也就是卡夫拉。
  • 3D列印材料:碳纖維PLA
    什麼是碳纖維PLA?碳纖維增強PLA是一種出色的材料, 堅固,輕巧,出色的層粘合性和低翹曲性。它具有出色的層粘合性和低翹曲性。碳纖維PL A的強度比其他3D列印材料高。碳纖維燈絲並不像其他3D材料那樣堅固」,而是更堅硬。碳纖維增加的剛性意味著增加了結構支撐,但降低 了整體柔韌性。它比普通的PL A稍脆。印刷時,該材料是深色光澤的色,在直射光下會略微閃爍。
  • 碳纖維複合材料:骨科假肢的理想材料
    因此,所使用的材料必須適合於模製製造技術。英特力碳纖維複合材料的最大優勢在於,它們可以生產具有薄壁和複合曲線的深層部件。通過使用對開模與樹脂傳遞模塑法和預浸料法相結合,可以生產任何種類的複雜結構沿零部件變化的機械性能:假體有望完全複製其替代的自然器官的功能。數千年來的發展已將人類的肌肉和骨骼轉變為具有高阻力/重量比且在不同區域具有不同特性的完美結構。
  • ...中石化打造「黑黃金」:強度是剛的9倍 比重不到1/4-碳纖維,材料...
    據官方消息,1月5日,中國石化上海石化「1.2萬噸/年48K大絲束碳纖維」項目正式開工建設。這標誌著中國石化所屬上海石化成為國內第一家率先突破48K大絲束碳纖維產業化技術的企業,我國大絲束碳纖維從研發試產成功走上規模化生產之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碳纖維電池箱體:EV與HV輕量化應用案例
    以往容納電池的電池箱主要使用鐵和鋁等金屬材料以保證其強度和剛性,但使用金屬材料的電池箱在自重控制、使用安全性以及適應複雜車輛布局的形狀自由度方面存在諸多缺陷。碳纖維箱體其實,常見的環氧碳纖維複合材料在耐火性和耐高溫性等方面也無法滿足車體材料對安全性所提出的要求,為此,無錫智上新材採用其研發的耐高溫阻燃型碳纖維複合材料,從材料方面降低突發事故對人體可能造成的有害性;另一方面根據客戶的設計需求,部分框架和連接件仍採用金屬材料,確保箱體具備足夠的剛性與抗衝擊性。
  • 碳纖維材料與玻璃纖維材料比,哪個好?
    江蘇博實科技:碳纖維和玻璃纖維都屬於新材料中的無機非金屬材料,都能作為複合材料中的增強材料。常會有人將這兩種材料進行比較,今天博實帶大家來分析一下兩者各有什麼優缺點。 什麼是碳纖維?1、碳纖維材料比重小、比強度和比模量高;2、非氧化環境下耐超高溫,耐疲勞性好,比熱及導電性介於非金屬和金屬之間;3、溫差變化或者長時間作業無蠕變,拉伸係數小(1.6%),熱膨脹係數小且具有各向異性;4、X射線透過性好,導電導熱性能良好
  • 影響碳纖維強度的致命缺陷
    最近,美國萊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模擬分析碳纖維的缺陷時,發現在合成碳纖維過程中,聚合物鏈易於偏移且形成的D式環狀結構,可能是影響碳纖維強度的致命缺陷
  • 這麼弱小的它,強度竟是碳纖維的幾十倍?
    大家好,我是傑森,今天咱們來說一下當今最有前景的一種物質,是鋼絲的百倍,是碳纖維的幾十倍,那麼它是什麼呢? 先不急,要說強度,大家會想到鋼絲,都說鋼筋鐵骨,說明鋼絲的強度也是非常大的,在一些建樓,路面,隧道等等很多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說明其硬度,拉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 中國科學家實現T-1000級超高強度碳纖維的核心技術突破
    摘要 【中國科學家實現T-1000級超高強度碳纖維的核心技術突破】聚丙烯腈基碳纖維是航空航天、民用高科技等領域不可或缺的關鍵戰略材料。
  • 實驗室PK現場-碳纖維材料正拉粘結強度測試方法
    衍生出種類豐富的加固材料及配套產品。其中採用粘貼碳纖維片材加固混凝土結構時,應通過配套粘結材料將碳纖維片材粘貼於構件表面,使碳纖維片材承受拉力,並與混凝土變形協調,共同受力。本文對碳纖維片材在加固應用中正拉粘結強度測定方法進行介紹。一、適用範圍本方法適用於實驗室環境下碳纖維片材配套的樹脂類粘結材料(單層或複合塗層)與混凝土間的正拉粘結強度的測定。
  • 熱塑性碳纖維材料可以取代熱固性碳纖維材料嗎?
    江蘇博實科技:碳纖維複合材料根據樹脂的基體不同,可以分為熱塑性和熱固性兩種碳纖維複合材料。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碳纖維製品還是以環氧樹脂基質熱固性碳纖維複合材料為主。熱塑性碳纖維複合材料跟熱固性碳纖維複合材料相比,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
  • 國內首個「黑黃金」48K大絲束碳纖維項目開工建設 材料強度是鋼的7...
    今日(1月5日),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中國石化新聞辦獲悉,中國石化上海石化「1.2萬噸/年48K大絲束碳纖維」項目正式開工建設。這標誌著中國石化所屬上海石化成為國內第一家率先突破48K大絲束碳纖維產業化技術的企業,我國大絲束碳纖維從研發試產成功走上規模化生產之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碳纖維:撐起大國重器的「小材料」
    到20世紀70年代,碳纖維材料開始在戰鬥機結構件上嶄露頭角,F-15、B-1、F-16以及F-18等戰鬥機上都能看到碳纖維材料的身影。除美國空軍的F-22和F-35戰鬥機大量採用碳纖維複合材料外,X-47B、「全球鷹」等裝備更是藉助碳纖維材料,實現了有效載荷、續航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大幅度提升。用「堅如磐石、韌如髮絲」來形容碳纖維材料毫不為過。
  • T-1000級超高強度碳纖維核心技術實現突破
    觀察者網20日從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獲悉,近日,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壽春團隊圍繞T-1000級超高強度碳纖維製備,承擔的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所製備的聚丙烯腈基超高強度碳纖維,順利通過驗收,並成功開發聚丙烯腈基新型中空碳纖維。
  • 碳纖維材料這麼貴真的有必要嗎?
    444碳纖維材料具有許多優良性能,軸向強度和模量高,密度低、比性能高,無蠕變,非氧化環境下耐超高溫,耐疲勞性好,比熱及導電性介於非金屬和金屬之間,熱膨脹係數小且具有各向異性,耐腐蝕性好,X射線透過性好。良好的導電導熱性能、電磁屏蔽性好等。